路人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監子與監生 第三十九章 論史在後漢,大明曹阿瞞,路人家,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後世的許多表演一樣,今日的這場經筵也是先由不太重要的人上臺墊場,而不是由楊慎這個主講官從頭開講。
黃鳴很快也就明白了這麼做的用意,其一是為了引導大家進入狀態;其二則或許是為了有個對比,襯托之後楊慎的表演有多優秀吧。
反正這頭兩個翰林所講的東西,聽著實在是乏味無趣得很。
什麼後漢早年的世家豪門臣子有多麼的正直廉潔,甚至連本該到手的俸祿都只取一半,妻兒子弟更是留在家鄉,不會佔半分公家的便宜……
好像在他們的描述中,東漢前中期真就是個滿天下都是君子正臣,沒有半點私心一般。
真要如此,那東漢還能突然就急轉直下,落到名存實亡的下場?
至於什麼名臣有多麼廉潔自守,甚至連去世時只有幾千錢在身的說法,就更是叫黃鳴半句都不肯信。
那也就騙騙涉世未深的小孩子罷了,恐怕這殿上百官,卻是連一個都不會信的。
當然,他們此時臉上那一副心嚮往之的表情是看不出不信來的。
都是老戲骨了,這點表情管控能力自然是極其精到的。
就是皇帝陛下,此時也表現得大為驚歎,等第二名官員說完退下後,他更是直接出言感嘆道:“所以後世才有一句話叫作人心思漢啊……如此清明之世,君明而臣直,實在是後世之表率。
“然則,朕也因此生出一個疑惑來,既然後漢如此風氣,上下一心,又為何之後會出現漢末那場大亂呢?”
經筵上自然不會給其他臣子表現自己的機會,隨著嘉靖話落,一人起身,來到了皇帝御座側下方,那講臺之前,站定了身形。
這是個風姿綽約,相貌堂堂的男子,看著二十多三十年紀,目若朗星,頷下有三縷鬚髯,叫人一見就為之心折,道一聲真好兒郎!
黃鳴此時目光一閃,立刻就猜到了這個不一般之人的身份——楊慎。
果然,就聽他微微轉身,向皇帝施禮道:“陛下,您的這一疑問,就讓臣來稍作解惑吧。”
正戲終於開場,黃鳴和堂裡堂外的所有人一樣,全都精神為之一振,想看看他這個主講官能有多好的表現。
而隨著楊慎這一開講,之前那兩人與他之間的差距也就迅速顯現了出來——
“臣聞陛下喜詩,可讀過杜工部的那一首紀念諸葛武侯的詩作麼?”
一句話,就讓嘉靖有了興趣,忍不住道:“這個自然是讀過的,尤其是最後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讓人久久吟誦。”
高手一出手,果然不凡,一句話就引起了皇帝的興趣,之前兩人平鋪直敘,與之一比,不啻是雲泥之別。
黃鳴深深望了眼講臺後的楊慎,心中都不禁叫了聲好,這才是青史留名的大才子的手筆啊。
楊慎也是精神略振,趁機又道:“陛下博學,臣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也是極其欽佩的,尤其是他初次北伐時所進之出師表,更是千古名篇!”
在看到皇帝點頭後,他索性便高聲背誦起這篇文章來,直背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才突然頓住。
語氣也跟著一肅:“陛下,臣以為出師表中所言,已足以解釋為何後漢末期竟會出現黃巾之亂,導致最終天下分崩離析了。”
嘉靖也被這番表述所吸引,深以為然地點頭:“楊卿所言甚是在理啊。那誰是賢臣,誰又是小人呢?”
“賢臣者,自然就是之前兩位大人提到的如楊震、楊賜這樣名垂青史的後漢名臣了……
“他們身在高位一心報國為君,全然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連理所應當收取的俸祿,都甘願減半,不求奢華,只為奉公……
“至於小人,史冊中也早就寫得分明,比如梁冀、竇憲,乃至何進之類的專權外戚,以及……”
說到這兒,他又是一頓,目光有意無意的掃向皇帝兩邊,那兒正是黃錦和另一個太監:“……真正造成漢末大亂的最大罪魁禍首,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也就是宮中宦官。
“正是因為他們的貪得無厭,無法無天,矇蔽天子聖聽,迫害朝中賢臣,這才有了數十年滿朝奸佞當道的黨錮之禍,然後才又引得民不聊生,百姓生存都不可得,方才揭竿而起,引發黃巾之亂!”
黃鳴在那兒聽得目光一垂,這才算是真正入題了。
果然,接下來,楊慎就專門圍繞著黨錮之禍,以及之後的十常侍之亂細細說來。
他功底深厚,口才便給,準備得又是十分充分,此時一一道來,真是深入淺出,引人入深,聽得眾人都沉醉其中。
尤其是嘉靖這個少年皇帝,更是頻頻點頭讚歎,大有被他這一番言辭給說動了的意思。
至於其左右的兩個貼身太監,此時雖然神色不變,心卻不斷下沉。
楊慎這番論史,必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最終圖窮匕見後,勢必是會將矛頭對準自家的。
這可怎麼辦啊?
那個太監目光落到了黃錦身上:“黃公公,你之前不是說有辦法應對麼?”
黃錦感受到他眼神中傳遞過來的情緒,心裡也是一陣發緊,目光則遠遠落到門邊上,自己兒子那兒。
他這段時日給自己創造了太多不可思議的奇蹟,那今日,會不會再有一件更大的奇蹟出現呢?
黃鳴此時看著和其他人一樣,完全沉醉於楊慎的高談闊論之中,但其實他的內心,卻有些糾結。
情況要比自己想的更難,對方旁徵博引,口若懸河,論史學功底,自己與之一比就跟個文盲沒有區別了。要再按之前的思路來,就是在班門弄斧,必然失敗。
那就只能另尋他法,劍走偏鋒了!
而就在這時,半個時辰的講座終於結束,楊慎正做著最後的總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