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太原失陷(1)——劉武周興兵,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將近一年的浴血奮戰,以及各種各樣的努力,截至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平定河西,消滅李軌政權。至此,大唐統一天下之勢,逐漸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態勢。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李唐王朝先後經歷了建國、平定西秦、剿滅李密、收復河西等重大歷史事件。並且,不管是透過政治,還是軍事手段,都非常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內外形勢,都對唐朝十分有利。
就在唐朝剛剛平定李密叛亂,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不料,西北戰事初定,河東前線又突然告急了,劉武周興兵來犯,太原失守。很快,劉武周的兵鋒,迅速席捲整個山西,唐朝的河東老家,面臨著全面淪陷的危險。
太原作為李唐龍興之地,有重兵防守,又有齊王李元吉長期坐鎮,為什麼會被劉武周輕鬆攻佔?太原失守後,唐朝在山西的軍事態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潰千里,幾乎一半的河東領土,都落入劉武周之手。
那麼,面對如此不利的戰局,唐高祖李淵又是如何排兵佈陣,迎戰劉武周的大軍?為什麼在戰爭初期,李淵竟一度產生過放棄太原的想法?最終,李淵會委派何人,前去拯救河東敗局,收復太原呢?
自從唐朝正式建立開始,這個新生的偉大帝國,便面臨著一個接一個的挑戰。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戰,是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與西秦薛氏政權之間的戰爭。那一次,唐王朝幾乎面臨著政權崩塌、國家覆亡的危險。不過最終,唐朝還是挺了過來,唐軍將士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領下,一舉平定西秦,消滅薛氏。
而唐朝所遭到的第二次挑戰,便是此次席捲山西的戰火。劉武周興兵進犯河東地區,在戰爭初期,不費什麼力氣,就佔領了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隨後,劉武周趁勢掃蕩整個河東。短短數月,唐王朝在河東一半的領土,都變成了敵佔區。作為大唐帝業興起的聖地——山西,瞬間陷入了無盡的戰火之中。
太原的失守,對於唐朝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這等於是說,李唐王朝的根基,受到了撼動,整個山西都會受到波及。所以,太原失守,揭開唐軍河東潰敗的序幕。因此,唐王朝剛剛統一西北,便再次面臨著嚴重的國家危機。
所以,唐朝無論如何都要收復太原,擊退劉武周的大軍。一旦劉武周徹底佔領了山西,到時候,李唐的根基將不復存在,天下民心士氣,也將丟失殆盡。那麼,李淵究竟會如何迎擊劉武周,收復太原呢?
若要了解唐朝與劉武周的河東之戰,還得從大戰開始之前,雙方的實力對比說起。在劉武周正式進犯太原之前,唐朝方面的情況,究竟怎樣?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唐王朝,已經今非昔比。無論是在軍事實力,還是國內政治建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逐漸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在那樣一個群雄逐鹿的亂世,幾乎所有的割據勢力,都信奉一個原則:有槍就是草頭王。只有掌握了絕對強大的實力,才有資本混一天下。若要成為天下之主,憑藉的就是,靠誰的膀子粗,誰的拳頭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剛剛建立。那時,李唐初立,立足未穩。所以,建國不到一個月,薛舉便率軍長驅直入,兵圍涇州。由於戰事突起,唐廷方面準備不足,加之又出現了嚴重的戰略失誤。因此,在開戰後的一段時間內,唐軍遭遇了一連串的軍事失利,甚至一度令長安門戶洞開。
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經過將近一年的血戰,大唐統一西北,先後將隴西、河西兩大戰略要地,納入囊中,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同時,唐王朝又積極招撫瓦崗舊部,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東地區。尤其是,李密死後,這種順利的天平,越發向唐朝方面傾斜。
上一章節寫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出走,企圖前往洛陽,召集舊部,藉機脫離唐朝,東山再起。沒有想到,在途經熊耳山的時候,卻遭到了唐將盛彥師的伏擊,全軍覆沒。李密本人,亦身死於熊耳山。
李密之死,唐朝不費吹灰之力,剷除了這個來自內部的潛在威脅。並且,在李密兵敗被殺之後,唐朝也加緊了穩定山東局勢,招撫瓦崗舊部的節奏。很快,山東一帶,僅剩不多的瓦崗舊部,相繼歸附李唐。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在魏徵的遊說之下,原瓦崗舊將,魏州總管元寶藏,舉全州歸順唐朝。值得一提的是,元寶藏是魏徵的老上司。魏徵在加入瓦崗軍之前,曾在元寶藏手下,擔任書記官一職。後來,也是多虧了元寶藏的引薦,魏徵才得到李密的賞識,逐漸成為瓦崗第一謀士:
大業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以應李密,召徴使典書記。密每見寶藏之疏,未嘗不稱善,既聞徴所為,遽使召之。(《舊唐書·魏徵傳》)
元寶藏舉州歸唐,沒過多久,又有一位瓦崗舊將,也來歸順唐朝。這位瓦崗舊將就是——伊州刺史張善相。武德二年(619年)正月二十六日,繼元寶藏歸唐之後,伊州刺史張善相,也來獻地投唐。
當初,李密叛唐東行,率軍襲破桃林縣後,裹挾城中百姓,直入南山。同時,李密派人通知張善相,希望到時候可以出兵接應。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張善相到底有沒有接應李密?不過,按照常理推斷,張善相應該沒有接應。幾乎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李密此行,必死無疑,張善相也不例外。
或許,李密叛唐之際,張善相可能還處於觀望狀態。可是,自從李密命喪熊耳山,張善相便立刻做出了抉擇。此時的天下大勢,已經十分清晰。大唐剛剛取得西線大捷,一舉消滅西秦薛氏;又透過剿殺李密,清除了威脅唐朝統治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唐日漸強盛,對於張善相而言,投唐是唯一的出路。
不難看出,到了這個時候,尤其是李密死後的一個月,基本崤山以東的所有瓦崗舊部,全部歸於李唐旗下。毫不誇張地講,唐朝東進中原,已經沒有任何障礙了。現在只差唐高祖一聲令下,以及一個合適的契機。
唐王朝在山東一帶,招撫瓦崗舊部,收穫頗豐。與此同時,唐朝國內的政治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從建國之日起,唐高祖李淵便廣開言路,展現一個新生王朝的風範,以及萬物維新的大國氣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初四,唐高祖李淵專門舉行了一場考核群臣高下的測試,相當於唐朝的“公務員考試”,目的就是檢測百官的行政能力。考核結束後,唯有李綱、孫伏伽兩位大臣,位列第一。
關於孫伏伽此人,前文有所提及。在隋朝時期,他只不過擔任一個萬年縣法曹的低階官吏。後來,李淵稱帝后,廣泛徵詢群臣諫言。孫伏伽是第一個向高祖進諫的臣子,向李淵提了三條建議。正因如此,孫伏伽得到了唐高祖的賞識。於是,唐高祖李淵破格提拔孫伏伽,將其擢升為治書侍御史。
李綱更不得了,此人的資歷非常老。李綱歷經北周、隋、唐三代,等到了入仕唐朝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年過七十的資深老臣。並且,無論在哪個朝代為官,李綱一向以剛直不阿,秉公直言著稱。比如,隋文帝時期,李綱曾經非常不留情面,批評隋文帝廢長立幼,令隋文帝羞愧難當。
所以,此次考核群臣,唐高祖特意將李綱、孫伏伽二人,評為一等。然後,李淵置酒大宴群臣。宴席間,唐高祖對時任尚書右僕射的宰相裴寂,說了這樣一番意義深遠的話,借古喻今:
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朕即位以來,每虛心求諫,然唯李綱差盡忠款,孫伏伽可謂誠直。餘人猶踵敝風,俯眉而已,豈朕所望哉!朕視卿如愛子,卿當視朕如慈父。有懷必盡,勿自隱也。(《資治通鑑》)
可以看出,此時的唐王朝,它的實力,比起剛剛建立時,明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何況,隴西地區已被納入李唐版圖,唐朝一舉統一了西北地區,擁有了足可爭霸天下,平定天下的資本。
當然,唐高祖李淵十分清楚,唐朝目前的首要任務,還是應該放在統一戰爭之上。統一西北之後,唐王朝接下來所要面對的敵人,下一步鎖定的目標,自然是盤踞山西的劉武周政權。
劉武周常年盤踞于山西,嚴重威脅到了李唐龍興之地的穩定。只有一舉消滅了劉武周,才能鞏固山西全境的安全,確保大唐順利東進中原。因此,唐朝開始積極備戰,隨時對劉武周政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唐朝籌劃河東大戰之時,劉武周居然親率大軍,呼嘯而來,兵鋒直指太原。更讓唐高祖始料未及的是,被視為李唐龍興之地的太原,負責守城的齊王李元吉,竟然不戰而逃,致使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後,劉武周的大軍,迅速席捲山西。李唐王朝的河東防線,面臨著崩潰的危險。並且,因為唐軍在河東戰場的潰敗,也導致了一個惡果,劉武周長驅直入,黃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鐵蹄之下。
作為僅次於都城長安的戰略要地,太原為什麼這樣輕易被劉武周佔領?若要了解太原失守的前前後後,首先,就要了解劉武周這個敵人?那麼,劉武周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會對唐朝造成這麼大的威脅?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華夏大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在那樣一個亂世中,群雄割據,湧現出了不少叱吒風雲,左右天下大勢走向的亂世群雄。在這些亂世群雄當中,劉武周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當時,四分五裂的華夏,每一個地區,都代表著一個割據勢力的管轄範圍;每一方勢力,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地盤。比如,隋末戰亂,李淵父子脫穎而出,定鼎關中;薛舉、薛仁杲父子佔據隴西;李軌起於河西;王世充坐擁河南;竇建德稱雄河北;蕭銑割據江南;至於劉武周政權,則崛起于山西。
縱觀劉武周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他從小的經歷,還是他的崛起過程,確實充滿了傳奇色彩。那麼,劉武周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在隋末亂世中,把握機遇,成為雄踞一方的霸主呢?
劉武周,原本祖籍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不過,到了劉武周之父劉匡這一代,劉氏一族舉家遷徙至馬邑(今山西朔縣)。從此,劉武周便定居於馬邑。馬邑,也成為了劉武周後來發家、崛起之地。
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帝王將相、英雄人物,不僅他們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就連他們的出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伴隨著許多奇特的“靈異事件”。劉武周自然也不例外,根據《舊唐書·劉武周傳》的記載:
匡嘗與妻趙氏夜坐庭中,忽見一物,狀如雄雞,流光燭地,飛入趙氏懷,振衣無所見,因而有娠,遂生武周。
據說,一天夜晚,劉匡與妻子趙氏兩人,在庭院中閒坐。忽然,只見一個光彩奪目,類似雄雞的物體,撲進趙氏的懷中。等到趙氏反應過來,居然毫髮無損,反而因此懷孕,生下了劉武周。正是因為這個傳說,所以,在後來的民間逸聞、評書演義中,劉武周也被冠以“雞冠王”的稱謂。
長大以後的劉武周,其表現更是異於常人,顯得鶴立雞群。根據《舊唐書·劉武周傳》的記載,成人之後的劉武周,“驍勇善射,交通豪俠”。意思是說,劉武周天生驍勇強悍,精通騎射,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同時,劉武周還經常結交當地的英雄豪傑,頗有一種豪俠之風。
然而,劉武周豪爽任俠的性格,卻被一個人深深厭惡,誰呢?此人不是外人,正是劉武周的兄長劉山伯。在劉山伯看來,自己的這個弟弟,個性過於張揚,鋒芒太利,早晚會惹出大禍,給全家帶來殺身之禍:“汝不擇交遊,終當滅吾族也。”並且,劉山伯甚至用最刻薄的言語,羞辱弟弟劉武周。
沒有想到,劉武周是一個爭強好勝之人,骨子生來就有一種倔強的成分。既然哥哥這麼說,自己就偏要混出個人樣,給所有人看看。於是,劉武週一氣之下,背井離鄉,獨自一人,前往東都洛陽。
離開家鄉的劉武周,接下來該何去何從?起初,劉武周想到了一個途徑:從軍。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劉武週一身武藝,加之隋煬帝統治後期,窮兵黷武,大規模發動對外戰爭,正好為劉武周提供了一個大施拳腳的舞臺,憑藉實打實的軍功,一步步博取功名利祿。
因此,劉武周到了洛陽之後,便投到了隋軍的一員名將,太僕楊義臣的帳下,聽候調遣。隋煬帝在位期間,曾經發起了三徵高句麗的戰爭。作為隋軍的高階將領,楊義臣自然隨軍東征,而劉武周也有幸跟隨大軍,參加了東征的戰役。在東征高句麗的過程中,劉武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因功被授予建節校尉之職。
因為在東征中立下軍功,獲得軍職,劉武周得以衣錦還鄉,重新回到了家鄉馬邑。在回到家鄉馬邑不久,劉武周又被改任為鷹揚府校尉。可是,此次重返家鄉,對於劉武周的意義,不單單只是衣錦還鄉,更是他人生事業的新起點。也正是在馬邑,劉武周逐漸崛起,成就出了一番霸業。
關於劉武周的崛起,與一個人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此人是誰?馬邑太守王仁恭。應該說,王仁恭對劉武周是有知遇之恩。劉武周重返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事實上,直屬馬邑太守王仁恭的管轄。
並且,兩人還有一層特殊的關係。王仁恭曾經是楊義臣軍中的得力干將,劉武周投軍之初,也正是在楊義臣帳下效力。有了這樣一層關係,加上劉武周本人驍勇善戰,武藝冠絕本州。所以,王仁恭對他是青睞有加。根據史書記載,王仁恭非常信任劉武周,“令帥親兵屯閣下”,允許劉武周將自己的親兵駐紮於太守官署。
可是,王仁恭的真心相待,換來的卻是劉武周的恩將仇報。最終,正是這個劉武周,親手結束了恩公王仁恭的性命?原來,劉武周當時和王仁恭的一個侍妾,產生私情。為此,劉武周惴惴不安,時常擔心事情敗露。思來想去,劉武周便萌生了一個邪惡的念頭,那就是先下手為強,殺掉王仁恭,佔據馬邑,趁勢起兵反隋。
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後,隋王朝真的是大勢已去。對內,各地義軍蜂起,一發不可收拾,漸成燎原之勢;對外,突厥與隋朝關係破裂,多次興兵南下,入侵隋朝邊境,劫掠財物,殺害百姓。
面對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時局,劉武周也明白,與其當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武將,倒不如趁亂而起,成就一番宏圖大業。於是,劉武周開始密謀起兵造反。恰好,此時正有一個合適的契機。
這個時候,山西境內爆發了嚴重的饑荒,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而馬邑太守王仁恭此人,偏偏又是個貪婪無度之人,肆意收受賄賂,卻不拿出來賑濟饑民。劉武周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便四處散佈謠言:
今百姓饑饉,殭屍滿道,王府君閉倉不賑恤,豈為民父母之意乎!(《資治通鑑》)
劉武周散佈謠言,使得不少人對王仁恭恨之入骨。很快,劉武周又進行了一輪煽風點火。這一次,更加堅定了他們起兵造反的信念。有一次,劉武周假意稱病在家。當地的許多英雄豪傑,紛紛前去探望。於是,劉武周當即殺牛宰羊,宴請眾豪傑。宴席間,劉武周故意對眾人放言道:
壯士豈能坐待溝壑!今倉粟爛積,誰能與我共取之?(《資治通鑑》)
很明顯,劉武周這是攛掇眾人一起造反。他暗示道,倉庫中糧食堆積如山,你們如果想要,就跟我一起去取。結果,劉武周的一席話,讓所有人都熱血沸騰,加上對王仁恭的恨意。因此,大家一致拍板決定:造反!
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初八,這一天,王仁恭正在自己的府衙,處理公務。沒想到,劉武周與其黨羽張萬歲等人,竟然發動兵變,衝入府衙,斬殺了王仁恭。殺掉王仁恭後,劉武周命人砍下王仁恭的首級,拿著首級,出來示眾。馬邑城中的隋朝官吏,見到這種突發狀況,並沒有進行任何抵抗,馬上表示歸附劉武周。
殺死王仁恭,鎮住局面之後,劉武周立即開倉放糧,賑濟饑民。與此同時,劉武周派遣部下,快馬傳檄馬邑境內各個屬城。這些地方,迫於劉武周的威勢,相繼投降。緊接著,劉武周開始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沒過多久,便聚集了萬餘人馬。於是,劉武周自稱太守,並且,遣使聯絡突厥。
那麼,劉武周為什麼要依附於突厥?很簡單,他必須要找到一個強有力的靠山。劉武周發動兵變,佔據馬邑,立足未穩。如果隋朝派出重兵圍剿,僅憑劉武周的萬餘人馬,哪裡是隋軍的對手。所以,劉武周必須要尋找外援,尋找一個強大的靠山。而北方的突厥,正是這樣的靠山。
自從大業十一年(615年),“雁門之圍”以後,隋朝與突厥的外交關係,徹底破裂。突厥經常興兵南下,襲擾隋朝邊境。所以,隋煬帝在三下江都之前,專門將李淵派到山西,執掌山西地區的軍政要務。一方面,是要讓李淵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軍;另一方面,也是要讓李淵負責抵禦突厥入侵。
馬邑作為山西地區的軍事重鎮,是抵擋突厥進攻的橋頭堡。一旦劉武周得到突厥的支援,實力必會大大增強,底氣也會變得十足。所以,劉武周佔據馬邑之後,馬上就和突厥人搭上線。
對於劉武周伸出的橄欖枝,突厥方面作何反應?應該說,突厥一直對劉武周鼎力支援。關於突厥為什麼要支援劉武周,後文會具體提到。其實,突厥扶植劉武周,並非出於公心,而是另有所圖。
透過軍事政變,劉武周迅速地佔據了馬邑,控制了局面。之後,他又和突厥相互勾結,雙方暗通款曲,劉武周依附突厥,突厥扶植劉武周。有了突厥的背後支援,劉武周開始明目張膽地擴充實力,逐漸坐大起來,成為了山西地區一支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
看到劉武周的逐漸崛起,隋朝的山西守軍將領,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他們不能眼看劉武周坐大。因此,必須要趁著劉武周還沒有形成氣候以前,大舉出兵,將其剿滅。所以,劉武周自立為馬邑太守不久,隋朝大軍便傾巢而來。
在劉武周佔據馬邑的同年同月,也就是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隋朝雁門郡丞陳孝意、虎賁郎將王智辯,親率大軍,討伐劉武周。陳孝意、王智辯二人,率領隋軍,一路掩殺,將劉武周所部包圍於桑乾鎮(位於今山西山陰南)。
二月二十一日,突厥及時出兵,救援劉武周。在突厥騎兵的襄助下,劉武周與突厥軍隊合兵一處,一舉擊敗了陳孝意、王智辯所部聯軍。混戰當中,王智辯不幸陣亡,陳孝意僅以身免,隻身逃回雁門。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十七日,劉武周挾勝利之勢,親自率軍,進逼樓煩郡。劉武周根本沒花什麼力氣,輕鬆襲破了樓煩郡。除了攻下樓煩郡,並且,劉武周還順便捎帶手,佔據了隋煬帝的行宮——汾陽宮。打下汾陽宮後,劉武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討好突厥。
汾陽宮是隋煬帝的行宮,與晉陽宮一樣,裡面蓄養著許多如花似玉的美女。為了獲取來自突厥方面更多的支援,劉武周借花獻佛,將這些宮女,全部送往突厥,獻給了始畢可汗。
始畢可汗接到這樣一份“厚禮”,心花怒放,覺得劉武周這個馬仔,太懂事了。既然劉武周主動示好,作為主子,禮尚往來,突厥自然也要有所表示。所以,始畢可汗立刻回饋了一份厚禮,以優質戰馬相贈。
要知道,在那樣一個硝煙瀰漫的亂世,戰馬對於一支割據勢力而言,無疑是重要的軍事資源。因此,獲得這樣一批突厥良馬,劉武周更是不遺餘力地擴充軍備,他的軍事實力,開始逐漸壯大起來。攻破樓煩郡後,劉武周趁熱打鐵,又乘勝出擊,攻陷了另一座軍事重鎮——定襄郡。
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劉武周攻陷定襄。直到此時,劉武周從隋朝一個普通的鷹揚府校尉,逐漸成為了山西地區一位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透過一系列的軍事手段,劉武周佔據了馬邑、樓煩、定襄三郡,勢力不斷得到擴張。此時的劉武周,已非昨日吳下阿蒙,足可與天下群雄爭奪天下。
不久之後,因為劉武周攻陷定襄,取得了軍事上的成績。突厥隨即也承認了劉武周的合法地位,冊立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即取代楊隋天下之意),賜以“狼頭纛”,這是突厥可汗專屬的代表性儀仗、旗幟。
得到了突厥的冊封,劉武周也就沒有任何顧慮了。不久,劉武周自立為帝,建元“天興”,以善陽(今山西朔縣附近)作為都城;冊立其妻沮氏為皇后,任命衛士楊伏念為尚書左僕射,妹婿苑君璋為內史令,建立了初步的國家規模。與薛舉、梁師都等人一樣,劉武周也是最先稱帝的隋末群雄之一。
不過,實話實說,劉武周雖然得到突厥冊封,之後又自立為帝。但是,他這個皇帝,純粹就是一個“土皇帝”。他不像薛舉,佔據整個隴西地區;也不像唐高祖李淵,擁有關中、河東、巴蜀,後來更是統一西北,佔據那樣廣袤的領地。反觀劉武周,他僅僅佔據了馬邑、樓煩、定襄三郡,只是獲得了山西以北的部分領地,還沒有佔領整個山西。
所以,劉武周若要高枕無憂地割據一方,舒舒服服地當一個皇帝,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頻繁發動戰爭,佔領更多的土地和城池。於是,劉武周稱帝之後,立即馬不停蹄,對外擴張,兵鋒直指雁門。
雁門郡,是山西以北的重要軍事邊鎮。當初,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巡行突厥,正是被突厥大軍圍困於雁門。如果一鼓作氣,攻下了雁門,便會將其與馬邑、樓煩、定襄三地連成一片,從而,直接對太原形成軍事壓力,猶如一把直插太原背後的利刃;到時候,直取太原,將是暢通無阻。
隋朝的雁門守軍,萬萬沒有想到,劉武周竟然和突厥串通一氣。而且,歇都不歇,這麼快,便率軍兵圍雁門。當時,駐守雁門郡的隋朝將領,正是先前被劉武周與突厥聯手擊敗,隻身逃回雁門的——雁門郡丞陳孝意。
陳孝意雖然打仗不靈,屢戰屢敗,卻忠義可表。面對劉武周的大軍圍城,陳孝意選擇了奮起抵抗。此時的雁門郡,儼然已是孤城一座。可是,陳孝意依舊組織城中軍隊,拼死守城,堅決不降劉武周。並且,趁著劉武周軍隊佈置的漏洞,陳孝意主動出擊,多次打敗劉武周的軍隊。因此,這一仗,打得異常艱苦:
陳孝意悉力拒守,乘間出擊武周,屢破之;既而外無救援,遣間使詣江都,皆不報。孝意誓以必死。旦暮向詔敕庫俯伏流涕,悲動左右。圍城百餘日,食盡,校尉張倫殺孝意以降。(《資治通鑑》)
陳孝意率軍血戰守城,一方面,是為了拖住劉武周的大軍;另一方面,則是在等待援軍。守衛雁門期間,陳孝意不斷派出信使,前往江都,向隋煬帝求援,希望朝廷可以發兵救援。但是,一撥又一撥的使者派出,江都方面,卻始終沒有回應。至此,陳孝意徹底對外援絕望了。
外援顯然沒有任何希望,陳孝意決心以死報國,與雁門共存亡。據說,陳孝意每天對著皇帝敕書、詔令,痛哭流涕,左右之人,無不動容。劉武周圍攻雁門,將近一百多天,城中糧食耗盡。最終,陳孝意手下的一個校尉張倫,發動譁變,殺害了陳孝意。然後,張倫開啟城門,投降劉武周。
到現在為止,劉武周連續發動戰爭,相繼攻陷馬邑、樓煩、定襄、雁門四郡,佔據了山西以北的大量領地。不難看出,劉武周漸成崛起之勢,成為了山西地區最大的一股割據勢力,也成為了隋末唐初一股重要的割據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武周佔領雁門,逐漸崛起之後,他的陣營當中,意外收穫了一員大將。或者說,一股新的軍事力量,加入到了劉武周的陣營之中。這個人的加盟,對於劉武周而言,無異於如虎添翼。他就是日後劉武周麾下的得力大將——宋金剛。那麼,宋金剛究竟是何方神聖?
宋金剛,易州上谷(今河北張家口)人氏,這也是隋末唐初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亂,宋金剛看出隋朝大廈將傾,趁亂而起,在家鄉易州拉起了一支人馬。很快,宋金剛就聚集了萬餘兵馬。
起兵之後,宋金剛覺得自己勢單力孤,急需尋找聯盟。於是,宋金剛便與當地的一位武裝首領魏刀兒,結成同盟。不過後來,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率軍圍攻魏刀兒。宋金剛出兵相救,不幸戰敗,萬餘人打得只剩四千殘兵。無奈之下,宋金剛只得帶領四千殘兵敗將,投奔劉武周。
劉武周深知宋金剛極善用兵,對於他的投奔,大喜過望。因此,劉武周非常看重宋金剛,對其委以重任,封為宋王,授予兵權。同時,劉武周又拿出一半家產,送給宋金剛。宋金剛也想和劉武周搭上關係,故而,他一狠心,休棄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主動求娶劉武周的妹妹。就這樣,兩人結成了姻親關係。
從此之後,宋金剛便成為了劉武周政權的得力干將。後來,劉武周進犯太原,也正是聽從了宋金剛的建議。並且,在劉武周進攻太原的過程中,宋金剛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關於這個問題,後文會馬上說到。
再將話題切換到李唐王朝這邊,對於劉武周的一步步坐大,崛起,李淵父子難道沒有察覺嗎?劉武周佔據山西以北的大片領地,直接威脅到了李淵的大後方,對太原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力。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一旦丟失,唐王朝的根基,也勢必動搖,民心也將不復存在。
事實上,劉武周崛起之時,唐朝尚未建立。那個時候,李淵還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太原留守、唐國公,負責執掌河東地區的軍政要務。起初,當李淵得知劉武周稱帝的訊息,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在他看來,劉武周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李淵還將劉武周比作秦末農民領袖陳勝那樣的人物:
頃來群盜遍於天下,攻略郡縣,未有自謂王侯者焉。而武周豎子,生於塞上,一朝欻起,輕竊大名。可謂陳涉狐鳴,為沛公驅除者也。(《大唐創業起居注》)
然而,話說回來,劉武周的崛起,也間接幫了李淵一個大忙。劉武周縱橫山西之時,正是李淵父子秘密籌劃晉陽起兵的關鍵時刻。前文說過,李淵坐鎮山西,隋煬帝對他並不放心,專門安插了兩個眼線,監視李淵:王威、高君雅。
有這兩個眼線在側,李淵凡事不能做得太過明顯。可是,劉武周攻略四郡,卻給李淵招兵買馬提供了一個契機,他可趁機擴充軍力。因此,劉武周佔據汾陽宮後,李淵私下會見王威、高君雅,故意誇大其詞,說:
武周雖無所能,僭稱尊號。脫其進入汾源宮,我輩不能剪除,並當滅族矣。(《大唐創業起居注》)
王威、高君雅本身就是兩個庸才,聽完李淵說得如此嚴重,心中懼怕不已。於是,二人連忙請教李淵,詢問下一步如何是好。沒想到,李淵居然又扯出了一大推朝廷制度,故意吊著王、高二人的胃口:
朝廷用兵,動止皆稟節度。今賊在數百里內,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險要,復有他賊據之;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必不全矣。進退維谷,何為而可?(《資治通鑑》)
李淵一番妙語連珠,擺明了是在向王、高二人下套,憑這兩人的智商,哪裡能猜得透李淵的心機。所以,聽李淵這麼說,王威、高君雅更加著急了,急忙向李淵表明,支援李淵招募軍隊,抵抗劉武周:
公地兼親賢,同國休慼,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
這樣一來,有了王威、高君雅的許可,李淵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接下來,李淵分派李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各自招募軍隊。很快,就招募到了近萬人馬,為後來的晉陽起兵,積攢了雄厚的軍事資本。
正是因為劉武周在山西的崛起,李淵才能藉機招兵買馬,擴充軍事實力,為不久的晉陽起兵積蓄力量。可是,劉武週日益坐大,也給李淵父子,以及李唐王朝留下了一個隱患。什麼隱患呢?那就是劉武周對太原的軍事威脅。劉武周佔領的四郡,正好處於太原後方。所以,劉武周很有可能,從背後突襲太原,使得李淵後院起火。
為了杜絕後院起火的危險,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在太原起兵之時,分別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統領左路軍與右路軍,卻沒有帶四子李元吉一起出徵。李淵任命李元吉為太原太守,負責留守太原,防備劉武周與突厥,從背後偷襲太原。如果進軍關中不利,李淵還可以退回太原,儲存實力,割據一方。
應該說,從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晉陽起兵,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建立。在這段時期,李淵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入主關中,以及李唐建國上。所以,對劉武周在山西的勢力發展,李淵一時沒能顧得上。
唐朝建立初期,更是對劉武周鞭長莫及。原因很簡單,唐朝建國僅僅一個月,薛舉即入侵涇州,李唐西北軍情告急。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唐王朝一直忙於西線戰事,與西秦薛氏的戰爭。
好不容易,等到李唐王朝消滅西秦,平定隴西一帶。結果,又遇到了李密叛唐。沒有辦法,唐朝只得調集兵力,剿滅李密叛亂。可以發現,李唐建國後的一年,由於要解決此起彼伏的內憂外患;故而,對於劉武周勢力的擴張,還沒來得及顧上。因為唐朝自顧不暇,才讓劉武周在山西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壯大。
一轉眼,時間便到了武德二年(619年)的三月份。這個時候,唐王朝國內、外的形勢,逐漸趨於明朗。首先,李唐統一西北,將隴西、河西兩地,納入大唐版圖,取得了西線戰場的空前勝利。其次,透過剿滅李密之亂,唐朝基本全面掌控了山東一帶,打通了東進中原的主要通道。
國內、外形勢一片大好,唐朝總算是騰出手來,有了充足的時間。統一西北之後,李唐王朝的主要精力,開始集中到了山西以北。很明顯,山西以北的劉武周政權,將是唐王朝下一個要滅掉的割據勢力。
大唐王朝如果要東進中原,爭奪天下,山西的劉武周政權,則是必須要拔掉的一顆釘子。雖然,劉武周的勢力範圍,遠遠不如薛舉、李軌。但是,劉武周所處的位置,卻是十分重要的。
劉武週一日不除,不僅會嚴重阻礙大唐東進中原,同時,還會對太原造成極大的軍事威脅。太原對於李唐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因此,無論是從長遠戰略出發,還是為了拱衛太原的安全,唐朝與劉武周之間,勢必要有一戰。統一西北之後,唐朝的下一步軍事計劃,便是:消滅劉武周!
可是,風雲突變。就在唐王朝厲兵秣馬,準備大舉進攻劉武周的時候,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劉武周搶先一步,親率大軍,進逼太原。更加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僅僅六個月的時間,被視為李唐龍興之地的太原,竟然被劉武周的佔領。太原失守,李唐王朝的河東防線,迅速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那麼,作為僅次於都城長安的核心城市,太原為什麼這麼快就被劉武周佔領?在整個太原之戰的過程中,唐軍又存在著怎樣的戰術失誤?而身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淵,又要為太原失守承擔怎樣的責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