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中原勁敵(3)——東出潼關,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此時,大唐開國已經整整三年了。這一年,天下大勢,發生了明顯的鉅變。原本群雄並立的中原地區,逐漸呈現統一趨勢,唐、鄭、夏三足鼎立。中原必爭之地,變成了三個超級大國爭奪天下之主的修羅場。唐朝坐穩關中之主,王世充佔據河南,竇建德稱雄河北,三強之間,即將迎來一場千古大戰!
對於李唐王朝而言,進軍中原,勢在必行。這一戰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天下未來的走向,以及唐王朝是否能夠一統天下。定鼎中原的關鍵,不在其它,而在於奪取洛陽。只要唐軍攻下洛陽,中原之地,儘可囊括。因此,唐高祖李淵在決定進軍中原之後,他的首要目標,自然鎖定到了洛陽。
洛陽的重要性,自然不比多說。自古以來,中國有兩都: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在中國古人的傳統觀念中,誰掌握了長安、洛陽兩座古都,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華夏正統。所以,縱觀中國古代,幾乎絕大多數的大一統王朝,要麼定都長安,要麼定都洛陽。隋唐兩代,更是實行了東、西兩京制。
就戰略地位來說,洛陽也擁有著無可比擬的重大意義。若是不重要,李密當初也不會親率三十萬瓦崗軍,圍攻洛陽長達一年之久。李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攻打洛陽,究其原因,就是為了佔據洛陽,以此作為根基,號令天下,成就帝業。因而,洛陽是一塊誘人的肥肉,天下英雄都想吞下這塊肥肉,唐朝亦不例外。
如今,唐朝已經佔據關中,坐鎮長安。倘若再一舉攻克洛陽,席捲河南之地,則長安、洛陽盡為李唐所有。屆時,唐朝一統天下的格局,將會基本底定,掃平群雄,指日可待。不僅如此,攻下洛陽,也意味著唐朝即將成為中原、華夏當之無愧的正統王朝,四海之內,無人可與之爭鋒。
其實,早在唐朝建立之前,佔據長安的李淵,就已經盯上了洛陽。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世民剛剛率領軍隊,在“扶風之戰”中,大破薛仁杲的十萬西秦大軍,擊退了薛氏父子的進犯。扶風之戰才告一段落,李淵即刻任命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元帥,引兵十萬,東征洛陽。
當時的洛陽,形勢錯綜複雜。李密和王世充兩軍,正打得不可開交。唐軍突然介入,無疑是在搶李密、王世充碗裡的肉。因此,王世充堅守洛陽,不與唐軍交戰;李密的瓦崗軍,也與唐軍互相對峙。
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致認為,攻打洛陽,時機尚不成熟,還是應該先經營好關中大本營,等日後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再對洛陽發動進攻。所以,李家兄弟統一意見,率領十萬唐軍,及時撤退。撤軍途中,李世民料定,王世充肯定會派兵追擊。於是,李世民設伏於三王陵,成功伏擊了王世充部將段達的一萬兵馬,斬首四千餘級,獲取了一定的戰果。
也就是說,李淵在正式建國稱帝以前,曾經對洛陽進行過一次軍事行動,卻是無功而返。到了武德三年(620年),關中形勢徹底穩定。這個時候,唐高祖李淵又想對洛陽用兵,打算一舉滅了王世充政權。
過了三年,唐高祖為什麼突然要二度進攻洛陽,他難道忘記了第一次攻打洛陽的無功而返嗎?李淵有他的考慮,在他看來,進攻洛陽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個時候向洛陽進軍,正是千載良機。
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李建成、李世民統領十萬唐軍,東征洛陽之時,洛陽局勢尚不明朗,存在著多股軍事力量。先是李密、王世充苦苦鏖兵,後來又冒出了宇文化及的十萬驍果叛軍。這些軍事力量,對於唐朝進攻洛陽,無疑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李密、宇文化及相繼敗亡,洛陽只剩王世充一支軍事勢力。一股軍事集團,總比多股軍事集團同時存在要好。這個仗,反而好打多了。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唐高祖李淵敏銳地發現,王世充政權內部,其實矛盾重重。儘管王世充此時佔據河南,且已在洛陽稱帝,實力不容小覷。但是這並不表示,王世充的統治,鐵板一塊。在唐朝東征洛陽之前,王世充集團內部,不少瓦崗降將紛紛脫離洛陽,歸順李唐,使得王世充戰前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
前文說過,王世充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暴發戶”。他既缺乏海納百川的胸襟,又沒有一言九鼎的氣度,只知權謀詭詐,毫無家國情懷。雖然王世充如願以償,坐上了皇帝寶座。但是,他的帝位,坐得並不安穩。因此,王世充稱帝后,鄭國統治集團內部,人心浮動,很多人都瞧不起王世充,不服他的統治,甚至還想把他趕下皇帝寶座。
比如,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從骨子裡就看不起王世充,認為王世充不過一介竊國大盜,一個跳樑小醜。舉一個例子,便能說明。隋末唐初,有一位著名的大儒,名叫徐文遠。此人出身名門,學富五車,擅長研究《左傳》,曾經擔任過隋朝的國子祭酒,相當於隋朝的中央大學校長,是當之無愧的博學鴻儒。
後來,李密率領瓦崗軍,圍攻洛陽,洛陽城內,一度糧食緊缺。迫於生計,徐文遠只得出城砍柴,結果被瓦崗軍抓獲。李密一看是聞名天下的大儒徐文遠,立即將他奉為上賓,自己則以弟子之禮,拜見徐文遠。面對恭恭敬敬的李密,徐文遠根本沒有給他面子,態度十分倨傲,就像當初的馮慈明一樣,反而教訓起了李密:
老夫疇昔之日,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將軍。時經興替,倏焉已久。今將軍屬風雲之際,為義眾所歸,權鎮萬物,威加四海,猶能屈體弘尊師之義,此將軍之德也,老夫之幸也!既荷茲厚禮,安不盡言乎!但未審將軍意耳!欲為伊、霍繼絕扶傾,雖遲暮,猶願盡力;若為莽、卓乘危迫險,則老夫耄矣,無能為也。(《舊唐書·徐文遠傳》)
王世充擊敗瓦崗軍後,徐文遠自然又成了王世充的俘虜。王世充早就聽聞徐文遠的大名,對他也是禮遇有加。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徐文遠一改先前對李密的倨傲態度,每次見到王世充,都畢恭畢敬地行禮。
當時,不少人感到奇怪,為什麼徐文遠對待李密和王世充的態度,會前倨後恭。徐文遠向眾人這樣解釋道,將李密、王世充二人,進行了形象的對比,話語間,透露出對王世充極度的不屑與鄙夷:
李密君子,能受酈生之揖;王公小人,有殺故人之義。相時而動,豈不然歟?(《大唐新語》)
由此可見,知識分子群體,普遍都對王世充極為不屑,並不承認王世充政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執掌兵權的武將集團,對王世充的不滿,比文人階層更加強烈,更加露骨。這些統兵大將,不像文人那樣委婉,他們將不滿直接表現了出來。在他們中間,有人謀劃脫離洛陽,有人甚至還要發動政變,殺掉王世充。
擊敗李密瓦崗軍後,王世充坐穩了洛陽的頭把交椅,他的權勢,也達到了頂峰。在王世充掌控洛陽政局不久,許多原來隋朝的將帥、舊部,紛紛前往洛陽,依附於王世充。一時間,王世充總攬軍政大權,風光無限。
但是,並非所有的隋朝將領,都心甘情願臣服於王世充。就在王世充志得意滿之時,有一名隋朝舊將,卻主動跳了出來,公開與王世充頂著幹,一度就要投奔李唐而去。他就是原來的隋朝馬軍總管——獨孤武都。
獨孤武都是隋朝的馬軍總管,一向為王世充所信重,手握重兵,身居要職。按道理,獨孤武都沒有理由,背叛王世充。關鍵問題是,獨孤武都的堂弟獨孤機,看出王世充絕非人主。因此,獨孤機聯絡了數名文武僚佐,遊說獨孤武都,勸說他及早離開王世充,另投明主。李唐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王公徒為兒女之態以悅下愚,而鄙隘貪忍,不顧親舊,豈能成大業哉!圖識之文,應歸李氏,人皆知之。唐起晉陽,奄有關內,兵不留行,英雄景附。且坦懷待物,舉善責功,不念舊惡,據勝勢以爭天下,誰能敵之!吾屬託身非所,坐待夷滅。今任管公兵近在新安,又吾之故人也,若遣間使召之,使夜造城下,吾曹共為內應,開門納之,事無不集矣。(《資治通鑑》)
聽了堂弟獨孤機的話,獨孤武都頗為心動。於是,獨孤武都、獨孤機兄弟,與一干親信、心腹,私下秘密籌劃,準備隨時舉事,與唐軍裡應外合,拿下洛陽,直接瓦解王世充的統治根基。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成功實施,唐朝將會不費一兵一卒,順利直下洛陽。可惜,最後還是功虧一簣。訊息不慎洩露,王世充先發制人,將獨孤武都、獨孤機,以及參與舉事人員,全部殺害。
獨孤武都事件,深深刺激了王世充。自此以後,王世充心中,留下了巨大陰影,那就是:降將不可信,尤其是瓦崗軍的降將。所以,王世充剛剛當上皇帝,就對一些瓦崗舊將,揮起了屠刀。
北邙山之戰後,王世充收降了十餘萬瓦崗軍部眾,大批瓦崗將領,也相繼成了王世充的部下。但是,王世充非常清楚,這些瓦崗將領,不是兵敗被俘,就是迫於形勢,無奈投降,並不是真心實意歸順自己。所以,王世充始終不放心那些瓦崗降將,覺得他們心懷異志,一直對他們嚴加防範。
同樣,眾多瓦崗降將,也是從來沒有順服過,壓根就沒有把他王世充放在眼裡過。在他們看來,王世充不過就是一個奸邪小人。所以,王世充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瓦崗諸將,卻沒能在精神上征服他們。因此,這些瓦崗大將,紛紛在暗地裡摩拳擦掌,一直等待機會,脫離洛陽,重新再和王世充一決高下,洗雪北邙山之恥。
果然,王世充剛剛坐上皇帝寶座,就有兩個瓦崗降將,主動站了出來,率先向王世充發難。與此同時,這兩個人,也非常不幸,成為了王世充殺人立威的無辜犧牲品,他們就是裴仁基、裴行儼父子。
裴氏父子本來是隋朝將領,被瓦崗軍擊敗,歸降於李密,成為瓦崗軍的重要將領。北邙山決戰,王世充大破十萬瓦崗軍,裴仁基、裴行儼父子,戰敗被俘,等於又重新回到了隋朝。王世充也知道,裴氏父子是瓦崗軍中的名將,很想將他們收為己用。所以,裴氏父子被俘後,王世充對他們授予要職,任命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
可是,裴氏父子卻與王世充同床異夢,各懷心思。因為裴氏父子先前在隋朝為將,所以,他們對隋室是存在一定的感情的。如今,王世充僭逆篡位,廢黜了皇泰主。此舉,令裴仁基、裴行儼父子深惡痛絕。從此之後,父子二人,便緊鑼密鼓地謀劃大計,打算發動政變,擁立皇泰主復位。
說幹就幹,裴氏父子二人,私下聯合了一些忠於隋室的老臣,比如,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長宇文溫(宇文儒童之弟)、散騎常侍崔德本等人。裴仁基、裴行儼與這些老臣結成同盟,相約共同起事,擊殺王世充及其黨羽,然後再迎立皇泰主復位。
然而,百密一疏,如此周密的政變計劃,不知何故,還是走漏了風聲。王世充得知裴氏父子意欲兵變的計劃後,惱羞成怒,下令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以及參與謀劃的宇文儒童、宇文溫、崔德本等人,全部滿門抄斬。一對英雄蓋世的將門父子,裴仁基、裴行儼,就這樣死於王世充之手。
殺死裴氏父子和一干隋室忠臣後,王世充依舊如鯁在喉。他認為,那些瓦崗降將、隋室舊臣,心心念唸的事情,便是擁立皇泰主復位,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此看來,皇泰主楊侗就成了妨礙王世充皇位穩固的最大絆腳石。於是,王世充在哥哥齊王王世惲的建議下,委派侄子王仁則,謀殺了已經遜位的皇泰主,滅絕了隋王朝最後的血脈與希望。
從殺害獨孤武都、獨孤機兄弟,到族滅裴仁基、裴行儼父子,再到謀殺皇泰主。王世充的統治,一直伴隨著一路腥風血雨而來,伴隨著一路殺戮而來。一旦出現威脅統治的隱患,王世充的做法,就一個字:殺!在王世充的字典裡,只有死人才不會構成任何威脅。這種做法,無疑讓王世充一步步淪入孤家寡人的地步,也讓依附於王世充的瓦崗舊將,徹底寒了心,對他更是不抱任何幻想。
由於王世充推行鐵血政策,大肆屠殺瓦崗降將以及隋室忠臣,致使洛陽政權人心喪盡,有的只不過是粉飾太平罷了。這樣一來,使得李唐王朝看到了希望,趁著王世充鄭國內部離心離德,大舉進攻洛陽,或許可以一戰摧毀王世充政權,甚至還會定鼎中原,實現天下一統。看來,歷史選擇了大唐王朝。
其實,在這段時期內,王世充陣營內部,就出現了分崩離析的訊號。不少軍事將領,看到王世充倒行逆施,紛紛改旗易幟,歸順唐朝。許多將領的不斷離去,對王世充的打擊是沉重的。
早在王世充稱帝之前,就有兩位重量級別的大將,最先以身為範,脫離了王世充陣營,投向李唐王朝的懷抱。這兩員大將的投奔,於唐軍而言,可謂如虎添翼。他們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瓦崗大將——秦瓊、程咬金。
秦瓊和程咬金二人,在瓦崗軍中,就是勇冠三軍,戰功赫赫的驍將。北邙山兵敗之際,與眾多瓦崗將領一樣,秦瓊、程咬金也被王世充俘獲。由於這兩人是數一數二的悍將,王世充對他們很是看重,遂拜秦瓊為龍驤大將軍,程咬金為將軍,希望透過高官厚祿,收買秦瓊、程咬金。
不過,王世充想錯了,秦瓊、程咬金可不是那種貪圖富貴之人,區區名利,根本收買不了這兩位當世英豪。他們看得出來,王世充為人陰險狡詐,心胸狹窄,絕不是可以效忠的明主。故而,二人經常私下秘密商議,如何逃出王世充的監視,投奔瓦崗眾將雲集的大唐朝廷。其實,最先發現王世充不是明主的,還真不是秦瓊,而是程咬金。程咬金對秦瓊這樣說道:
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舊唐書·程知節傳》)
聽了程咬金的一番話,秦瓊深以為然,王世充絕非撥亂反正,匡復天下的明主。遍觀天下群雄,最有希望終結亂世的,當屬李淵父子建立的唐朝。於是,秦瓊、程咬金一拍即合,決定找機會逃離洛陽,投奔唐朝。問題是,王世充的監視極嚴,若想脫身,談何容易。怎麼辦呢?秦瓊、程咬金想了一招。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王世充進犯穀州,與唐軍對陣於九曲。正好,秦瓊、程咬金當時一起跟隨王世充,帶兵出征。他們覺得,機會來了,趁著王世充與唐軍對峙,自顧不暇之際,突然陣前倒戈,投奔唐朝。與其偷偷摸摸地逃離洛陽,倒不如光明正大地從兩軍陣前而走。這樣,反而降低了風險程度。
緊接著,秦瓊、程咬金帶領著數十名騎兵,策馬向西疾馳數百步。等完全脫離王世充視線範圍後,秦瓊、程咬金翻身下馬,朝著王世充的方向,鄭重地作揖行禮,然後說了這樣一番話:
僕荷公殊禮,深思報效;公性猜忌,喜信讒言,非僕託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請從此辭。(《資治通鑑》)
說完,秦瓊、程咬金兩員大將,躍馬而上,光明正大地直奔唐營而去。目睹秦瓊、程咬金的陣前倒戈,王世充也是無可奈何,害怕唐軍趁勢出擊,只能眼睜睜地看重秦瓊、程咬金奔向唐營。
秦瓊、程咬金的歸順,令唐高祖李淵非常高興。誰都知道,這兩位是聞名天下的瓦崗英雄。現在,他們加入唐軍,李唐軍隊平添兩員虎將。因此,唐高祖便將秦瓊、程咬金安排到秦王李世民麾下,讓他們在李世民帳下效力。
李世民素聞兩位英雄的威名,在秦瓊、程咬金投效以來,格外重視,拜為馬軍總管,統領唐軍騎兵部隊。不久,秦瓊、程咬金二人,又被分別授予秦王府右三統軍、左三統軍等重要軍職。從此,秦瓊、程咬金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立下了蓋世功勳,成為大唐的開國名將,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值得一提的是,秦瓊、程咬金歸順唐朝,效力於李世民帳下之後,便加入到了李世民麾下的一支特種部隊——“玄甲軍”。這支玄甲軍,是隸屬於秦王李世民的一支護衛親軍,是唐軍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王牌勁旅。
之所以稱之為“玄甲軍”,是因為這支軍隊的唐軍騎兵,全部身披黑色盔甲,故稱“玄甲”。眾所周知,李唐建立初期,唐軍將士的鎧甲,拋棄了魏晉時期的具裝鎧,而是採用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這種明光鎧,是一種典型的板式鎧甲,它的最大益處是,防護功能與實用功能極好。
李世民本人非常看重騎兵,唐朝建國後,李世民專門在唐軍中挑選了一千餘名精銳騎兵,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玄甲軍”。所以,玄甲軍屬於李世民旗下的一支重型騎兵,其作用和威力,有點類似於後來西夏的“鐵鷂子軍”、金國的“鐵浮屠”和“柺子馬”、明末袁崇煥的“關寧鐵騎”。
在李世民的精心操練下,玄甲軍戰鬥力之強,無人可敵。可以說,玄甲軍是李世民賴以戰場稱雄的第一強軍。譬如,攻打洛陽的關鍵戰役——“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僅僅憑藉3500玄甲軍,在虎牢關一戰,大破竇建德的十萬夏軍,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那麼,玄甲軍的戰鬥力究竟有多強?舉一個例子,即可說明。隋末唐初,中原軍隊士兵的弓箭射程,一般最遠可以射到100到120步左右。突厥騎兵精於騎射,最遠可以射到150到160步。而李世民的玄甲軍,他們的弓箭射程,則能射到200步左右,這在當時都是極其罕見的戰力。
玄甲軍的兵力人數,其實不是很多,總共也就數千人左右。李世民將數千玄甲軍,分成左、右兩隊,由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翟長孫等將領,各領一部玄甲軍。每次大戰,李世民親率玄甲軍,充當前鋒,深入敵陣,從敵軍的側翼突擊、襲殺,以及正面衝殺,力破千軍,所向披靡,令敵軍聞風喪膽: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資治通鑑》)
歸順唐朝沒多久,秦瓊就用實際行動,向唐廷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為唐王朝立下一功。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奉秦王李世民之命,秦瓊與殷開山率領偏師,突襲美良川,大破尉遲敬德,斬首兩千餘級。之後,秦瓊又跟隨李世民一路追擊,犁庭掃穴,參加了介休決戰,一舉擊滅宋金剛殘部,戰功赫赫。
因為秦瓊的出色表現,高祖賞賜其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之銜。並且,美良川之戰大勝後,唐高祖李淵專門派遣使者,賜給秦瓊一個精緻的金瓶,還特意勉勵、慰勞他說:
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舊唐書·秦叔寶傳》)
此外,秦瓊秦叔寶的善戰之名,在唐軍之中也是出了名的。每次,李世民率軍與敵作戰。但凡遇到敵軍中出現驍勇善戰的大將,在唐營外耀武揚威,攬戰挑釁,李世民總是派秦瓊出營迎戰。秦瓊武藝超群,絕不是浪得虛名。接到命令後,秦瓊縱馬挺槍,必將對方敵將斬于軍前。由此,秦瓊在軍中聲威大振: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舊唐書·秦叔寶傳》)
果然,秦瓊、程咬金歸順唐朝,猶如多骨諾米牌,在洛陽的瓦崗舊將中,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隨後,一個又一個的瓦崗降將,接二連三地歸順唐朝。秦瓊、程咬金歸唐不久,王世充手下的兩員驍將李君羨、田留安,也率部投唐,歸到李世民旗下。李世民對這二人亦是委以重任,授予李君羨輕車都尉,置之左右,田留安為秦王府右四統軍。
很快,受秦瓊、程咬金等瓦崗袍澤的影響下,又有一位瓦崗軍的無敵悍將,加入到了唐軍的隊伍之中。這位悍將,就是瓦崗軍中出了名的少年英雄——羅士信。這時,他也歸順了李唐王朝。
羅士信年少從軍,十四歲應徵入伍,與秦瓊共同在隋軍名將張須陀麾下效力。在鎮壓長白山一帶農民起義的戰爭中,羅士信作戰勇猛,立功無數。並且,羅士信武藝高強,孔武有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比如,《舊唐書·羅士信傳》有一個故事,足可看出羅士信舉世無雙的武藝:
擊賊濰水之上。陣才列,士信馳至賊所,刺倒數人,斬一人首,擲於空中,用槍承之,戴以略陣。
有一次,張須陀率軍擊賊於濰水。剛剛擺開陣形,羅士信策馬橫槍,徑直衝入賊軍陣中。只見,羅士信手執一把大槍,連續刺倒數人,又斬下一人首級。緊接著,羅士信將首級往半空一拋,待首級落下之時,又用手中長槍穩穩接住。然後,羅士信在敵陣中來去自如。賊軍一時愕然,不敢上前,張須陀趁勢反攻,大破賊兵。
後來,張須陀陣亡大海寺後,羅士信與裴仁基、秦瓊等人,一起投奔瓦崗軍。北邙山兵敗時,羅士信奮勇當先,拼死突圍,結果身中數箭,傷重被俘。羅士信被俘後,王世充十分欣賞他的驍勇,對其很是優待,甚至還和他“與同寢食”。沒想到,羅士信毫不領情,並沒有被王世充的小恩小惠所收買。
當時,瓦崗叛徒邴元真,前來向王世充投降,王世充拜其為將軍。這個邴元真不是別人,正是當初李密走投無路,將洛口倉獻給王世充的無恥叛徒。現在,此等小人前來投奔,王世充卻加以重用。可想而知,羅士信非常義憤填膺,自己堂堂一個征戰沙場的血性男兒,豈能與這種小人為伍?
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不久,王世充又幹了一件蠢事,徹底激怒了羅士信,使得他憤然離去,投向唐朝陣營。王世充開啟作死模式,在羅士信看來,是對自己作為一名武將的侮辱。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羅士信有一匹駿馬坐騎,長得高大威猛。偏偏不巧的是,他的這匹寶馬,被王世充的侄子趙王王道詢看中。於是,王道詢便想羅士信強行索要寶馬,態度非常蠻橫。
中國古代,武將最重要的三件東西:鎧甲、兵器、馬匹。王道詢勒索駿馬,就是擺明了侮辱羅士信。性格剛烈的羅士信,直接斷然回絕。王道詢在羅士信那兒碰了釘子,自然是不甘心的。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王道詢找來叔叔王世充,為自己作主。王世充肯定是向著自己侄子,二話沒說,強行奪走了羅士信的駿馬,賞賜給了王道詢。
王世充叔侄的行為,徹底激怒了羅士信。羅士信火冒三丈,覺得王世充欺人太甚,與其在王世充手下窩囊受氣,還不如反出洛陽。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王世充派遣羅士信率軍進攻穀州。羅士信趁機帶領所部千餘兵馬,投奔唐朝,正式與洛陽王世充政權分道揚鑣,從此成為唐王朝的一員鐵血戰將。
羅士信率部投唐,唐高祖李淵大喜過望,無意間,又偶得一員猛將。因此,李淵特意遣使慰勞羅士信,賞賜布帛五千段。同時,唐高祖任命羅士信為陝州道行軍總管,負責防禦李唐潼關一帶。
要麼說,羅士信此人,到底還是刀光劍影中殺出來的一員悍將。歸順唐朝不久,這位少年將軍,就用實實在在的戰績,送給了李唐朝廷一份獨特的見面禮。在一次對戰中,羅士信差點將王世充的太子,當場擊殺。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羅士信奉命,率軍圍攻慈澗。慈澗地處洛陽附近,屬於王世充的勢力範圍,王世充肯定會全力支援。為了抵擋唐軍進攻,王世充派遣太子王玄應,率軍救援慈澗。
行至慈澗,羅士信和王玄應狹路相逢。見到王玄應後,羅士信分外眼紅,舞動長槍,迎面一槍,將王玄應刺於馬下。幸虧王玄應穿的鎧甲比較厚,左右拼死相救,這位鄭國太子,才撿回了一條命。要不然,王玄應當場就會死於非命。估計到時候,王世充就得考慮換太子的問題了。
瓦崗舊將不斷離開王世充,歸順唐朝。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李唐王朝的軍事實力,瓦解了王世充內部的軍心;另一方面,也讓唐朝看清了王世充的虛實。王世充貌似十分強大,內部實際上早已離心離德,分崩離析。似乎,唐朝進攻洛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久之後,唐高祖李淵又打探到了一個訊息,也正是這個訊息,使得李淵徹底下定決心,出動大軍,東征洛陽。
自從武德三年(620年)三月以來,王世充下轄的州縣、將帥,幾乎每個月都有歸降唐朝的事情發生。洛陽及周邊地區的百姓,知道洛陽將有大戰發生,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大量向外逃亡。
如何穩定洛陽城風聲鶴唳的局面?王世充採取了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嚴刑峻法,殺一儆百。王世充下了一道嚴令,凡是外出逃亡的百姓,一人出逃,全家殺光。所以,王世充鼓勵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相互告發。更令人髮指的是,王世充還實行連坐,以五家為一保,一家逃跑,其餘四家一律獲罪處死。
殊不知,王世充越是推行這樣血腥的鎮壓政策,洛陽百姓逃跑的人數,反而越來越多,根本制止不住。這樣一來,王世充更加惱火,乾脆全城戒嚴,不許任何人隨意出入,連出城砍柴的人數名額,都有嚴格的限制。一時之間,洛陽城被搞得雞飛蛋打,人人自危,“公私愁窘,人不聊生”。
對待百姓,王世充殘暴嚴苛,民心盡失;對待臣下,王世充更是刻薄寡恩,處處猜忌,使得他的處境越發孤立。王世充是透過篡逆的方式,當上皇帝。因此,他對文臣武將,從來都不信任。
比如,王世充將洛陽宮城,充當關押囚犯的監獄,把反對自己的大臣,以及他們的家屬,統統關在裡面。諸將每次外出打仗,他們的家屬,都被王世充扣在宮中,當成人質。就這樣,關押的百官家屬,不下萬人。更要命的是,此時的洛陽城中,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每天竟有數十人被活活餓死。
不誇張地講,洛陽的局面,逐漸瀕臨失控。焦頭爛額,無計可施之際,王世充昏招迭出,只好割肉補瘡。原來,他曾經在洛陽附近的司、鄭、管、原、伊、殷、梁、湊、嵩、谷、懷、德等十二州之地,以臺省官擔任十二州營田使。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洛陽百官放著好好的京官不當,卻爭先恐後地外出去當這個十二州營田使。若是有誰當上這個官職,肯定會喜若登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是因為,洛陽已經極度缺糧,出京起碼還能有口飯吃,順便也可以找個機會,逃離已成人間地獄的洛陽。
洛陽的虛實,傳到李淵耳中,李淵心中暗喜。現在看來,王世充以及他的大鄭國,表面還是一頭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實際則是一隻又肥又蠢的病貓。王世充政權外表的光鮮,掩蓋不了其內部的腐朽與沒落。
反觀唐朝,自從取得統一西北、收復河東兩場重大勝利後,李唐王朝的統治區域,不僅牢牢掌控了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更是雄踞中國北方,國力如日中天。大唐一統天下之勢,已經十分明顯了。
同樣,從建國以來,唐王朝一直是與金戈鐵馬相伴。經過三年的攻伐征戰,李唐接連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山西劉武周等割據群雄,唐軍儼然已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百戰之師。作為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唐高祖李淵放眼天下,他認為,大唐入主中原的號角,可以吹響了!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也就是李世民率軍平定劉武周、宋金剛,取得河東大捷,僅僅不到三個月,唐高祖李淵召叢集臣,商議東征洛陽之事。李淵是這樣打算的,趁著王世充內部虛弱,且唐軍剛剛在河東大獲全勝,士氣高昂的大好機會,派遣大軍東出潼關,劍指中原,對洛陽王世充發起主動進攻。
王世充得知唐朝即將東征的訊息,也是非常緊張。他的心思,才把瓦崗軍打敗,剛過幾天舒心日子,李唐大軍又要席捲而來。所以,王世充病急亂投醫,準備臨時抱佛腳,立即徵調諸州鎮精銳部隊,集結於洛陽,設定“四鎮將軍”,招募兵勇,分兵把守洛陽四城,加強洛陽的防務。
比起王世充的倉促應戰,唐朝方面則是勝券在握。經過與群臣的商議,唐高祖李淵決定,東出潼關,大舉進攻洛陽。並且,唐高祖還拍板定下了此次東征洛陽的統帥人選——秦王李世民。
無論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的“淺水原之戰”,還是武德三年(620年)的“河東反擊戰”,年僅二十一歲的秦王李世民,憑藉其過人軍事天賦,相繼削平了西秦薛仁杲、山西劉武周等群雄勢力,鞏固了李唐關中之主的地位。至於李世民本人,更是成為了一位威震天下,令各地群雄望風披靡的大唐戰神。
面對虎踞洛陽的鄭帝王世充,以及稱雄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兩大中原勁敵,唐高祖李淵反覆權衡,還是下定決心,由李世民掛帥出征,揮師兵出潼關,向東直取洛陽,啃下王世充這塊硬骨頭。如果李世民率軍攻破洛陽,滅掉王世充。到時,唐軍便可挾勝利之威,席捲河北。大唐入主中原,乾坤可定!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統率近十萬唐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開赴中原戰場,進攻洛陽。與此同時,唐高祖又委派太子李建成,鎮守蒲州,防備突厥乘虛而入。李世民奉命率師東進,唐朝正式拉開了和洛陽王世充大戰的序幕。一場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戰役,自此開始了。
馬上到來的洛陽之戰,不管是對李唐王朝,還是身為唐軍統帥的李世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唐王朝若是此戰獲勝,中原大地儘可囊括,實現天下一統的偉業,也將計日可待。
於李世民而言,這場洛陽之戰,將是他登上軍事生涯巔峰的封神之戰。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期間的“洛陽之戰”、“虎牢關之戰”,李世民憑藉這場決戰,將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中原軍事集團,連根拔起,促使大唐正式統一中原,鑄就了唐朝統一戰爭的關鍵一步。
此次東征洛陽,唐王朝下足了血本,把所有的家底全部押在了這場戰爭中。為了打好這次的洛陽之戰,秦王李世民親任統帥,率領近十萬唐軍,揮師東進;唐朝幾乎一半的開國將領,都隨軍出征,向洛陽挺進。在這些唐軍的重要將領之中,就包括隋、唐兩代老將——屈突通。
屈突通自從歸順李唐以來,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為唐王朝不辭辛勞地南征北戰。因此,唐高祖李淵對待老將屈突通,一向非常倚重,信任有加。此次東征洛陽,屈突通也在隊伍當中。
當時,屈突通擔任陝東道行臺左僕射,他的兩個兒子,此時還在洛陽王世充手中。李淵擔心屈突通會有所顧忌,因此大軍出發之前,高祖特意詢問屈突通二子的情況:“今欲使卿東征,如卿二子何?”沒想到,聽到唐高祖發出這樣的詢問,屈突通沒有絲毫猶豫,大義凜然地說道:
臣昔為俘囚,分當就死,陛下釋縛,加以恩禮。當是之時,臣心口相誓,期以更生餘年為陛下盡節,但恐不獲死所耳。今得備先驅,二兒何足顧乎!(《資治通鑑》)
聽了屈突通一席話,唐高祖頗為感動,不由得擊節讚歎:“徇義之士,一至此乎!”由此可見,此次東征,唐軍上至統兵大將,下到普通士卒,每個人心中都堅定了忘身於外,攜手共進的必勝信念,誓死也要為大唐拿下洛陽城。
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領下,十萬唐軍將士,士氣高漲,浩浩蕩蕩,踏上了東征洛陽之路。攻克東都洛陽,定鼎中原,是唐王朝實現統一大業關鍵的一步棋,也是唐高祖李淵長期以來的夙願。
那麼,久經沙場,戰無不勝的秦王李世民,又是如何指揮十萬唐軍,對洛陽城展開進攻?面對唐軍的大舉攻城,王世充又會如何組織守城?洛陽城下,唐、鄭兩軍,究竟上演了怎樣的龍爭虎鬥?百年古都洛陽,又經歷了怎樣的戰火洗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