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秦王東征(2)——洛陽城下修羅場,巍巍大唐:開國,燕山遊俠,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個月的血戰,東征洛陽的十萬唐軍精銳之師,在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年底,逐漸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早在唐軍進入河南,兵臨洛陽之初,李世民便已經定下了攻打洛陽的總體戰略,八個字可以囊括:重兵包圍,步步蠶食。這八個字,是李世民在洛陽之戰的初始階段所確立的大致基調。
首先,李世民集結重兵,佈置了四路大軍,對洛陽展開四面合圍,營造出泰山壓頂的氣勢;其次,李世民分派各部,四處攻略,掃除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一點點壓縮王世充的戰線,逼迫其退守洛陽孤城。
確切地說,這個戰術,在攻打洛陽的初步階段,的確起到了理想的效果。隨著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被逐一掃除乾淨,河南州縣,盡皆望風而降。而且,北邙、千金堡兩戰大勝,使得唐軍獲取了驚人的戰績,殲滅了王世充上萬精兵,沉重挫傷了王世充的軍事實力,為洛陽攻堅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局面。
因此,到了武德三年(620年)的年底,王世充的勢力範圍,僅僅只能控制在洛陽的一畝三分地,他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盤,幾乎丟光了。與此同時,經過六個月的戰略推進,近十萬唐軍主力,徹底完成了對洛陽的軍事包圍。接下來,只待秦王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將士就能正式發起洛陽攻堅之戰。
面對這樣的局面,王世充慌了。現在的戰局,對王世充極端不利。洛陽一座孤城,如果唐軍大舉攻城,王世充是撐不了多久的。如此境況,王世充決定壯士斷腕,河南丟失的州縣、城池,統統不要了,收縮兵力,固守洛陽;只要保住洛陽,自己的根基就還在,日後捲土重來,也未可知。
因而,無論是李世民,還是王世充,他們都清楚,洛陽之戰,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想要速戰速決,希望非常渺茫。就這樣,雙方在洛陽城下打起了拉鋸戰。就在唐軍和王世充相持不下之時,一支來自於第三方的軍事集團,突然插足於唐、鄭洛陽之戰,立刻使得洛陽局勢發生鉅變。這支來自第三方的軍事集團,便是——河北竇建德的夏政權。
王世充佔據河南,竇建德遠在河北,中間隔著一條黃河,相距甚遠。竇建德為什麼不好好在河北割據稱雄,非要蹚洛陽這趟渾水?其實,並不是竇建德主動要來,而是王世充請他率軍而來。
唐軍圍城,王世充困守洛陽,獨木難支,洛陽大戰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王世充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集結兵力,抵禦唐軍進攻;另一方面,王世充也在尋找外援。僅憑王世充一家軍隊,很難守住洛陽。所以,王世充急需外援,迫切需要得到第三方勢力的支援,他將希望寄託到了河北竇建德身上。
竇建德雄踞河北,兵強馬壯,倘若竇建德可以出兵救援洛陽,便能和王世充遙相呼應,夾擊唐軍。那樣一來,唐軍將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被鄭、夏聯軍逼迫,洛陽之戰或許還有轉機。
於是,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王世充主動遣使,請求竇建德出兵。而此時,竇建德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同意出兵,和王世充結成同盟。並且,竇建德這個時候,也在積極整軍備戰,操練兵馬,隨時準備增援洛陽。關於王世充與竇建德結盟,共同夾擊唐軍,下一個章節會具體說到,在此不多贅述。
當然,儘管竇建德決定親率大軍,支援王世充。但是,竇建德不可能迅速出兵洛陽,他也需要時間準備。所以,竇建德即將救援洛陽訊息,自然被李世民知曉,李世民不由眉頭深鎖。
李世民知道,自己如今面臨的局面,與當初李密面臨的情況,何其相似。之前,李密率領三十萬瓦崗軍,圍攻洛陽城,本來勝券在握。結果,節外生枝,宇文化及的十萬驍果叛軍,突然介入洛陽戰局。李密不得不調轉槍口,對付宇文化及,最後造成的結果是,李密、宇文化及兩敗俱傷,讓王世充坐收漁翁之利。
對於久經沙場的李世民來說,如果竇建德真的率軍前來,和王世充結為同盟。那麼,唐軍此戰必敗無疑,將退出河南。不過,李世民到底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他冷靜地分析戰場態勢,好在竇建德還沒到洛陽。因此,時間就是生命,李世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
這段時間,對李世民和十萬唐軍來說,實在太寶貴了,簡直就是轉瞬即逝的戰機。李世民認為,必須趁竇建德到來之前,加緊對洛陽的大舉進攻,爭取儘快攻下洛陽。為了攻下洛陽,李世民親冒矢石,身先士卒,衝鋒在一線。這樣一來,洛陽城下的一場血戰,在所難免。同樣,李世民也將經歷前所未有的戰場硝煙。
與此同時,王世充也沒有閒著。不妨分析一下王世充此時的心理,他希望外援,卻不完全依賴外援。竇建德到來之前,王世充還得靠自己,有所作為,抵禦唐軍進攻,不讓唐軍破城而入。
情勢危急之下,王世充故伎重施,拿出當年對付瓦崗軍的辦法,集中洛陽全部的精銳,主動出城,和唐軍作戰。王世充也是個不服輸的人,幾次大戰,損失了上萬兵馬,他自然不甘心失敗。因此,王世充便想扳回一局,將主力部隊帶出洛陽城,尋找戰機,打擊唐軍,說不定還能取得一定的戰果。
單從軍事角度而言,王世充此舉,簡直就是一步臭棋。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的確不適合出城作戰。當前,最明智的決策,應該是集中兵力,固守洛陽,憑藉洛陽的城池堅固,抵禦唐軍,等待竇建德大軍到來。
相反,王世充率軍出城,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李世民揮兵強攻洛陽,或許最終能夠攻下洛陽,但也會付出極大的傷亡與代價。倘若王世充帶兵出城,李世民便可佈置兵力,將王世充的精銳消滅在城外,令其元氣大傷,拿下洛陽會更容易一些。由此可見,兩軍在洛陽城外的血拼,即將開始。
轉眼,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此時,唐、鄭兩軍之間的洛陽攻防戰,已經如火如荼地開打了!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王世充率先向唐軍發起進攻。前文說過,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羅士信巧施妙計,大破鄭軍,智取千金堡。奪取千金堡,使得此地成為牽制洛陽的一處軍事要塞。故而,王世充將千金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無論如何也要從唐軍手中奪回千金堡。
果然,剛一開年,王世充親率數萬鄭軍,就氣勢洶洶地殺奔千金堡而來,對千金堡展開了瘋狂的反撲。看這架勢,王世充是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攻下千金堡。李世民未卜先知,他早就料到,王世充肯定會反攻千金堡。正因如此,李世民提前佈下先手,委派兩員名將鎮守千金堡,他們分別是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
屈突通不用說,那是隋、唐兩代功勳卓著的名將,久經沙場,以擅長守城而聞名。同樣,竇軌也是唐軍中著名的戰將,從晉陽起兵到唐初統一戰爭,一直征戰四方,軍功赫赫。更重要的一點,竇軌還是李世民的舅父。所以,李世民留下屈突通、竇軌鎮守千金堡,為的正是防備王世充反撲。
雖然屈突通、竇軌是能征善戰之將,但畢竟勢單力孤。面對王世充的數萬大軍,唐軍漸漸不支,千金堡開始告急。沒有辦法,屈突通只好點燃烽火,向李世民求救,希望大軍前來支援。
看到屈突通的求救訊號,李世民並沒有立刻出兵。這絕不是見死不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軍事奇才,他判斷,以屈突通的守城能力,肯定還能撐得住。此時按兵不動,反而能夠起到麻痺敵軍的作用,趁敵軍鬆懈之時,再大舉出擊,從王世充背後包抄,斷敵歸路,或許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終於,直到屈突通第三次點燃烽火求救,李世民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即刻率領數千玄甲軍主力,傾巢而出,向千金堡挺進。由於李世民策馬揚鞭,一路疾馳,很快脫離了主力,身邊只跟著幾名親兵。
到了千金堡,李世民與王世充大軍的迎面撞上。可是,李世民毫無懼色,迅速彎弓搭箭,一箭射出。只見,對面的一員敵將,中箭落馬。然後,李世民身邊的玄甲親兵,一擁而上,生擒了這員敵將,他就是王世充的騎兵大將葛彥璋。葛彥璋中箭被擒,鄭軍一時間驚愕萬分,面面相覷。
沒等王世充反應過來,玄甲軍主力隨之而來。數千玄甲軍騎兵,風捲殘雲,從敵軍後方大舉包抄、掩殺上來,一陣大砍大殺,鄭軍大敗,被斬受俘者,多達六千餘人。王世充本人,亦是十分狼狽,倉皇逃離,險些被唐軍俘虜:
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資治通鑑》)
本來,王世充率領主力出城,是要尋找戰機,擊敗唐軍。不料,首戰失利,不僅沒能奪回千金堡,反而折損了六千兵馬,大敗而逃。不過,屋漏偏逢連夜雨,更糟心的事,還在後頭!
王世充兵敗千金堡,收攏殘兵,灰頭土臉地逃回洛陽。不久,太子王玄應率領數千兵士,從虎牢關押運著一批糧草,前往洛陽。此時,洛陽城內,糧食緊缺,日益捉襟見肘。所以,王世充太需要這批糧草了。
然而,王世充的對手是李世民。李世民捏準了王世充的七寸,既然洛陽缺糧,何不順手牽羊,打掉鄭軍的這支押糧部隊。於是,李世民命令麾下大將李君羨,帶領一隊人馬,於半路設伏。結果,王玄應剛一到,唐軍伏兵就從四面八方殺出,邀擊鄭軍,大破數千敵兵。王玄應僅以身免,糧草被唐軍悉數劫走。
重創王世充、王玄應父子後,李世民馬上擬定了一份進圍洛陽的作戰計劃,寫成奏表,委派謀臣宇文士及,前往長安,上呈唐高祖李淵,請父親定奪。高祖接到李世民的上表,當即批准了他的作戰計劃。同時,為了激勵李世民和前線將士,李淵又讓宇文士及返回前線,轉達自己的旨意:
歸語爾王:今取洛陽,止欲息兵。克城之日,乘輿法物,圖籍器械,非私家所須者,委汝收之。其餘子女玉帛並以分賜將士。(《資治通鑑》)
得到了父親的首肯,李世民便要正式實施攻打洛陽的計劃。很快,唐軍又迎來了下一場激烈的血戰——“青城宮之戰”。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統率唐軍,移師青城宮,在此地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進攻洛陽城。沒等唐軍修好壁壘,排好陣形,王世充卻率領兩萬兵馬,自洛陽方諸門傾城而出,在故馬坊一帶修建牆垣、溝塹,臨谷水列陣,抵禦唐軍。可以說,這兩萬兵馬,幾乎是王世充手上最後的精銳力量了。
也許是連續作戰,唐軍將士疲憊不已,再加上王世充的兩萬兵馬,突然出現,令唐軍始料不及。如果真的打起來,唐軍可能要渡河作戰。萬一王世充趁唐軍不備,半渡擊之,唐軍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唐軍諸將,人人面有難色,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到底是過河還是不過河。
但是,身為主帥的秦王李世民,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靜,沒有一絲一毫的慌亂。李世民率領一支玄甲軍精騎,陳兵北邙,自己則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觀察敵情。很快,李世民得出了一個結論:王世充不足為懼。他對左右這樣說道:
賊勢窘矣,悉眾而出,徼倖一戰,今日破之,後不敢復出矣!(《資治通鑑》)
李世民看得出來,王世充此時已是強弩之末。現在,不過是孤注一擲,垂死掙扎。只要打垮了他最後的兩萬精銳,王世充將徹底失去與唐軍作戰的能力,從此龜縮洛陽城中,再也不敢出戰。
透過觀察敵情,李世民迅速作出決定,馬上過河,主動進攻鄭軍。於是,李世民命令列臺僕射屈突通,率領五千步兵,作為先頭部隊,渡河進擊王世充。並且,李世民和屈突通約定:“兵交則縱煙。”之所以讓屈突通帶領五千步兵先過河,就是要死死咬住王世充大軍,為唐軍主力渡河爭取時間。
果然,屈突通率軍渡河後,與鄭軍剛一交戰,便點燃狼煙,通知李世民。看到滾滾升起的狼煙,李世民立即一聲令下,主力大軍全部過河,其中也包括他麾下最精銳的“玄甲軍”。過河後,李世民發現,王世充軍隊的後方,防守比較薄弱。如果襲擊鄭軍後方,一定能夠徹底擊潰王世充主力。
說幹就幹,李世民親率數十名玄甲軍精騎,殺進敵陣,一直衝擊到鄭軍背後,展開猛攻。在作戰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帶領著區區數十名玄甲軍騎兵,左馳右突,所向披靡,殺傷敵兵甚眾,可謂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但是很快,意外發生了。怎麼回事呢?原來,李世民率領玄甲軍,衝到敵軍背後,經過一道河堤。因為此處地形複雜,混戰當中,李世民便與玄甲軍失散了,玄甲軍此時也是各自為戰,顧不上秦王。此時此刻,李世民身邊只跟著一名將軍,他叫丘行恭。應該說,危險正在慢慢靠近李世民。
與大部隊失散,李世民單槍匹馬,身陷敵陣。不一會,許多鄭軍士兵,便朝著李世民的方向,圍了上來。激戰中,李世民胯下戰馬,身中數箭。這匹受傷的戰馬,正是“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
情況萬分危急,跟在李世民身邊的將軍丘行恭,一看秦王有難,自然要奮力護主。只見,丘行恭拿起弓箭,回馬連發數箭,箭無虛發,敵兵相繼應弦而倒。丘行恭的精湛射術,瞬間鎮住了場面,鄭軍一時不敢上前。
趁此機會,丘行恭連忙將自己的戰馬,換給李世民騎乘。他自己躍下馬來,為那匹受傷的“颯露紫”拔箭。奈何,颯露紫傷勢過重,已經無力迴天。不容丘行恭遲疑,當務之急,是要保著秦王殺出重圍。
千鈞一髮時刻,丘行恭手執長刀,步行於馬前,掩護著李世民往外反衝。丘行恭勇猛異常,掄動著手中一柄長刀,刀鋒所及之處,連斬數人。李世民本身也是武藝高強,此時他騎在馬上,亦在奮力殺敵。最終,在丘行恭的保護下,李世民成功突出重圍,回到唐軍陣營當中。
雖然李世民順利脫險,但是,在剛剛的戰鬥中,李世民的坐騎“颯露紫”,不幸中箭犧牲。在今天唐太宗“昭陵六駿”的石雕中,唯獨颯露紫的石雕,與其它五匹馬有所不同。它的旁邊站著一個人,正為受傷的颯露紫拔箭,這個人便是丘行恭。後來,唐太宗在《六馬圖贊》中,這樣評價犧牲的颯露紫:
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此時,大戰依然在處於白熱化階段。唐、鄭兩軍,雙方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死戰不退。尤其是王世充,表現得尤為英勇。他明白,此戰若敗,自己將再無翻盤的機會。因此,王世充率領軍隊,與唐軍死拼。
要知道,王世充的部隊,基本都是他從江淮一手帶出來的子弟兵,在江南鎮壓過農民起義,在洛陽擊敗過十萬瓦崗軍,也算是一支驍勇善戰的勁旅。王世充指揮著兩萬兵馬,奮力苦戰,陣形數次被唐軍沖垮,但又迅速重新聚攏。
青城宮的這場大戰,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後,王世充的軍隊,雖然英勇,但架不住唐軍群狼式的輪番猛攻,整個戰線一潰千里。鄭軍潰敗,這是絕佳的戰機。於是,李世民率領唐軍,乘勝追擊,縱兵奮擊,直抵洛陽城下,俘斬鄭軍共計七千人。至此,唐軍徹底擊潰了王世充主力,大獲全勝,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煙作,世民引騎南下,身先士卒,與通合勢力戰。世民欲知世充陳厚薄,與精騎數十衝之,直出其背,眾皆披靡,殺傷甚眾。既而限以長堤,與諸騎相失,將軍丘行恭獨從世民,世充數騎追及之,世民馬中流矢而斃。行恭回騎射追者,發無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馬以授世民,行恭於馬前步執長刀,距躍大呼,斬數人,突陳而出,得入大軍。世充亦帥眾殊死戰,散而複合者數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縱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斬七千人,遂圍之。
這場血戰,唐軍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儘管重創王世充僅存的主力,大獲全勝。但是,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以說是險中取勝。比如,舉一個例子,李世民麾下悍將驃騎將軍段志玄的故事。
段志玄此人,是秦王集團的重要戰將。從太原舉義開始,段志玄便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一路從太原殺入長安,戰功赫赫。所以,段志玄也算是大唐的開國元勳,是唐軍中赫赫有名的一員悍將。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戰將,卻在這場大戰中,差點丟了性命。
怎麼回事呢?大戰開始後,戰場情況十分複雜。連李世民本人,都率領玄甲軍迂迴到王世充背後,發起猛攻,更不用說別人了。當時的唐軍,幾乎是各自為戰,穿插在敵軍的戰線之中。就這樣,英勇無比的段志玄,獨自一人,力戰鄭軍,策馬深入敵陣,與敵兵廝殺在一起。那場面,頗有趙子龍七進七出的風采。
可是,激戰之中,段志玄的戰馬,被鄭軍擊傷。結果,段志玄從馬上墜落,不幸遭俘。擒獲了段志玄,兩名鄭軍騎兵,裹挾著他緩緩後撤,想要回到大本營,向王世充邀功請賞。豈料,段志玄已經想好了脫身之法。
當準備渡過洛水時,段志玄突然一聲大喝,猛一用力,將那兩名騎兵直接拽下馬來。然後,段志玄跳上一匹戰馬,縱馬跑回唐軍陣營。他身後數百名鄭國騎兵,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段志玄逃脫,而不敢上前追擊:
驃騎將軍段志玄與世充兵力戰,深入,馬倒,為世充兵所擒,兩騎夾持其髻,將渡洛水,志玄踴身而奮,二人俱墜馬。志玄馳歸,追者數百騎,不敢逼。(《資治通鑑》)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大戰之前,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這件小事,正好從側面反映出了王世充的倒行逆施,以至於到了人人可殺的地步。同時,似乎也從另一方面埋下伏筆王世充此戰必敗無疑。
原來,大戰開始之前,唐軍的驃騎將軍王懷文,作為斥候,先行出營打探路徑,勘察敵情。沒有想到,王懷文剛一出營,便被鄭軍所擒。抓了王懷文,王世充起初並沒有殺了他,反而對他禮遇有加,引置左右,以示親近。
但是,王懷文對唐朝忠心耿耿,絕不投降變節。儘管王懷文身處敵營,但是他一直在隱忍蟄伏,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刺殺王世充,然後迴歸唐軍。等來等去,王懷文終於等到了他所希望的機會。
不久,王世充率軍出右掖門,在洛水排列陣形,準備和唐軍作戰。此時,王懷文就在王世充身後,惡狠狠地盯著王世充。趁著王世充沒有防備,王懷文突然手持長槊,猛刺過來。可是,王世充身上所穿的甲冑,比較堅硬。王懷文也許刺偏了位置,槊杆都折斷了,竟然沒有刺傷王世充。
刺殺王世充已經失敗,王懷文當機立斷,撥轉馬頭,朝唐軍陣營方向策馬而去。剛開始,王世充身邊的親兵,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嚇了一跳,一時來不及反應。但是很快,王世充的衛隊反應過來,立刻一路追了過去,殺害了王懷文。
事後,王世充返回洛陽,當著群臣的面,脫去鎧甲,得意洋洋地炫耀道:“懷文以槊刺我,卒不能傷,豈非天所命乎!”實際上,這完全是王世充在自欺欺人。唐高祖李淵得知了王懷文的事蹟後,十分欣賞其為國殉難的氣節。故而,唐高祖下詔,追贈王懷文為上柱國、朔州刺史。
總而言之,洛陽城外的這場青城宮大戰,李世民率領唐軍將士,經過一上午的浴血拼殺,終於擊潰王世充主力,取得了俘斬七千人的輝煌戰果。一戰下來,王世充手中僅存的最後精銳,被殺得所剩無幾。
早在打這一仗之前,李世民就已經預料到了,一旦此戰獲勝,王世充將會完全喪失一戰之力,從此龜縮洛陽,不敢出戰。果然,王世充慘敗,惶惶如喪家之犬,撤回洛陽。隨即,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兵鋒所指,將洛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接下來,李世民便要部署唐軍,對洛陽展開強攻。
包圍了洛陽,李世民決定趁熱打鐵,藉著王世充元氣大傷之際,出動大軍,徹底清除洛陽周邊為數不多的軍事據點。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二十二日,鄭國負責鎮守河陽的宋王王泰,眼見唐軍兵臨城下,懼怕不已,竟然棄守河陽,不戰而逃。王泰一逃,河陽立刻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其將趙敻等人,主動獻城降唐。
河陽降唐不久,王世充的另外兩員大將單雄信、裴孝達,則與唐軍大將王君廓對峙於洛口,相持不下。李世民得知訊息後,立刻率領五千步騎兵,馳援洛口。剛剛到達轘轅,單雄信等人聽說李世民率軍而來,連打都沒打,直接腳底抹油跑了。趁著這個機會,王君廓揮兵追擊,大破鄭軍。又過了數日,王世充的懷州刺史陸善宗,也舉城投降。
直到此時,洛陽外圍所有的軍事據點,全部被唐軍清除。王世充在河南的地盤,差不多丟失殆盡,再無立錐之地。況且,青城宮之戰,王世充僅存的最後精銳,也傷亡慘重。再想主動與唐軍決戰,已經不可能了。擺在王世充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守洛陽。只要保住了洛陽,王世充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王世充收攏殘餘兵力,準備死守洛陽。同樣,李世民此時也在摩拳擦掌,集中唐軍主力,強攻洛陽。一場洛陽攻防戰,即將拉開帷幕。那麼,唐軍進攻洛陽,究竟是否一帆風順,李世民又能否順利拿下洛陽?
應該說,唐軍強攻洛陽,打得是異常艱苦。雖然,王世充此時已是苟延殘喘,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而且,王世充打定主意,要死守洛陽,自然會全力抵禦唐軍的攻城,負隅頑抗。
更重要的是,洛陽城池高厚,易守難攻,隋唐兩代的東都,其戰略地位,與西京長安不相上下。當初,李密率領三十萬瓦崗軍,圍攻洛陽長達一年之久,都沒能攻克洛陽,反而一敗塗地。由此可見,洛陽城的堅固,可不是浪得虛名。唐軍若要攻下洛陽,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還有,儘管這個時候,李世民率領十萬唐軍,包圍了洛陽宮城。但是,洛陽依舊固若金湯。甚至可以說,王世充對洛陽的防守,做到了無懈可擊,滴水不漏的地步。《資治通鑑》中,記載了洛陽的具體防務:
城中守禦甚嚴,大砲飛石重五十斤,擲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射五百步。
王世充擁有著遠勝唐軍的守城武器。比如,他有兩個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一個是拋石機,可以承載五十斤重的飛石,投擲兩百步遠;另一個則是八弓弩,這種武器,箭身如車輻粗細,箭鏃則如巨斧一般,最遠射程可達五百步,殺傷力極大。這兩件武器,是王世充死守洛陽的絕世兵器。
洛陽城防堅固,王世充又嬰城固守,李世民除了四面圍城,也只能望城興嘆。王世充死守洛陽,唐軍攻城毫無進展。幾乎所有人都感覺攻城無望,就連唐高祖李淵也曾經想過從洛陽撤軍。唯獨李世民一人,堅定信念,絕不動搖,甚至不惜和父親李淵發生分歧,頂住所有人的壓力,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
李世民集結唐軍全部主力,將洛陽城團團圍住。緊接著,李世民指揮近十萬唐軍,四面攻城,晝夜不停,對洛陽發起了猛烈攻擊。洛陽終究城池堅固,雖然唐軍奮力進攻,但由於守城鄭軍的拼命頑抗,唐軍連續攻城十幾天,竟然沒能攻克洛陽。在這個過程中,唐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也沒有拿下洛陽。
儘管唐軍強攻洛陽,暫時受阻。但是,王世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甚至已經進入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與唐軍幾番交戰,王世充折損了數萬精兵強將,他賴以起家的“江淮勁旅”,基本上傷亡殆盡。因此,王世充困守洛陽,用於守城的部隊,不過是一群殘兵敗將。再加上王世充的倒行逆施,導致他徹底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不少人都已經對他失去信心,紛紛要脫離王世充陣營。
比如,唐軍攻城期間,洛陽城中,先後有十三位高階官員,想要翻城而出,倒戈投唐。可惜,事不機密,被王世充發現了。要知道,王世充對待政敵和背叛者,從不手軟。結果,王世充一發狠,這十三人瞬間人頭落地。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也能反映出,王世充已然獨木難支,瀕臨崩潰。
洛陽久攻不克,進展很不順利,這讓許多唐軍兵將,不免有些失落、沮喪。而且,從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到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軍一直處於連續作戰的狀態,整個部隊疲憊不堪。洛陽又一時半會打不下來,陷入泥潭。於是,唐軍將士不由人心思歸,萌生了返回關中的念頭。
此時,唐軍內部,退兵之聲甚囂塵上,不少將領也紛紛內心動搖,想要返回關中。果然,以任國公劉弘基為代表的唐軍諸將,集體向李世民進言,請求班師回朝,休養生息,等將來有機會了,再次進攻洛陽。
諸將請求班師退兵,這顯然與李世民的想法,背道而馳。李世民深知,洛陽一戰,事關重大。如今,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王世充逼入絕境,掃平河南各地。洛陽之所以暫時難以攻克,那是因為王世充在進行困獸之鬥。如果此時撤兵,勢必前功盡棄,唐朝統一天下的大業,也將遙遙無期。
所以,李世民耐心地對諸將分析形勢,在他看來,河南之地,已經盡數被大唐掌控;王世充所能管轄的地方,僅剩洛陽孤城一座。如果一鼓作氣,攻下洛陽,只是時間問題。倘若此時撤兵,必將功虧一簣:
今大舉而來,當一勞永逸。東方諸州已望風款服,唯洛陽孤城,勢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棄之而去!(《資治通鑑》)
與此同時,為了扼制軍中的退兵流言,李世民的決心與手段,也是非常強硬,他立即宣佈了一條嚴厲的軍令,告誡全軍將士:“洛陽未破,師不必還,敢言班師者斬!”面對秦王的立斬軍令,唐軍上下,瞬間平靜下來,再也沒有人提退兵之事。
剛剛穩定了軍隊的情緒,又有人動了從洛陽撤兵的心思。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唐高祖李淵。洛陽戰況的軍報,傳至長安,送到唐高祖的面前。李淵得知前線戰事後,也不由內心動搖起來。
唐高祖李淵認為,洛陽城防堅固,王世充又鐵了心要死守,唐軍很難在短時間內,攻下洛陽。既然如此,倒不如暫時從洛陽撤軍,回到關中休整。何況,此番攻打洛陽,唐軍基本佔領了河南全境。返回關中後,唐朝應該好好經營打下的河南州縣,以便為下一次進攻洛陽的戰爭打好基礎。
很快,唐高祖釋出密敕,命令李世民班師。接到父親的密敕,李世民頓時左右為難起來。一方面,他不能公開違背父親的旨意;另一方面,眼看勝利在望,他又不想白白放過近在咫尺的洛陽城。
思來想去,李世民還是決定,不能撤軍,這場仗要繼續打下去。可是,畢竟唐高祖的密敕已下,李世民總不能抗旨吧!經過一番考慮,李世民當即上表高祖,向父親詳細分析洛陽軍情,同時,立下軍令狀,保證攻下洛陽。不僅如此,李世民特意委派參謀軍事封德彝,入朝覲見,向唐高祖當面力陳:
世充得地雖多,率皆羈屬,號令所行,唯洛陽一城而已,智盡力窮,克在朝夕。今若旋師,賊勢復振,更相連線,後必難圖!(《資治通鑑》)
李淵收到李世民的上表,以及聽了封德彝的當面力陳,認為李世民分析得很有道理,便不再提撤軍一事,支援李世民繼續圍攻洛陽。說服了父親之後,李世民又對王世充展開心理攻勢,他致書王世充,對他曉以利害,希望他不要頑抗到底。可是,王世充始終置之不理,不予答覆,這是拒絕了李世民的勸降。
既然勸降不成,那就只剩下一條路了,打,打到王世充投降為止!不久之後,唐軍趁夜行軍,一舉襲破了虎牢關,生擒荊王王行本、長史戴胄。奪取虎牢關,是李世民在整個洛陽之戰期間下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棋。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李世民正是在虎牢關這個地方,徹底決定了洛陽之戰的最終勝負,一戰功成。
到了武德四年(621年)三月,針對洛陽久攻不克的困局,李世民及時調整攻城戰術。先前,李世民大軍圍城,以為王世充主力被滅,肯定能迅速攻取洛陽。但是,他顯然低估了洛陽鄭軍的守城能力。面對唐軍的大舉攻城,鄭軍決定殊死一搏,拼命死守。因此,洛陽才久攻不克。
不過,李世民非常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速勝不行,不如緩勝。於是,李世民改變了原先一味強攻的戰術,採取了一種較為穩妥的方略:圍困。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唐兵圍洛陽,掘塹築壘而守之”。李世民命令部隊,在洛陽城外挖掘塹壕,修築壁壘,要和城中王世充長期對峙。
很明顯,李世民圍而不攻,這是要活活困死王世充,切斷洛陽與外界的聯絡,耗盡洛陽城中的糧食補給。李世民很清楚,王世充如今已今非昔比,主力損失殆盡,城內糧草短缺,而自己麾下有十萬大軍,帳下還有一大批善戰的名將,更有後方源源不斷的水陸補給線。供應前方大軍。所以,李世民認為,跟王世充耗,自己完全耗得起。這樣一來,李世民和王世充二人,就在洛陽城下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李世民一改變戰術,馬上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本來,洛陽城中,已經極度缺糧。現在,李世民又對洛陽圍而不攻,這樣使得洛陽的形勢愈發嚴峻,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糧食危機。曾經繁華富庶的東都洛陽,此時此刻,則完全變成了一副陰森恐怖,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
城中乏食,絹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鹽一升,服飾珍玩,賤如土芥。民食草根木葉皆盡,相與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餅食之,皆病,身腫腳弱,死者相枕倚於道。皇泰主之遷民入宮城也,凡三萬家,至是無三千家。雖貴為公卿,糠核不充,尚書郎以下,親自負戴,往往餒死。(《資治通鑑》)
由於極度缺糧,造成了洛陽城內的通貨緊縮,一匹絹有時候只能換來三升粟,一匹布也只能換來一升鹽。以前那些價值連城的服飾珍玩,到這個時候,一分錢都不值,甚至賤如泥土。
洛陽城中的糧食,基本吃完了,連草根、樹皮都吃完了。老百姓吃不上飯,怎麼辦呢?他們只能將泥土、米糠活在一起,做成麵餅,暫時果腹充飢。可是,這樣所造成的後果是,營養不良。許多百姓都身患重病,全身浮腫。一時間,餓殍遍地,死者不計其數,場面非常悽慘,不忍直視。
普通百姓如此,那些洛陽的高層官員,也好不到哪去。當初,皇泰主遷入宮城的百姓,總共有三萬人家,而此時卻剩下了不到三千家。洛陽百官,無論是公卿,還是尚書郎,也總是吃不飽飯,經常餓死一大片。
由此可見,李世民調整戰術,圍而不攻,無疑對王世充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時的洛陽城,只剩下一副好看的軀殼罷了,內部早已爛透了。戰爭進行到這一步,王世充真的是黔驢技窮,江郎才盡。
應該說,接下來,李世民只需繼續圍困洛陽,摧毀王世充的鬥志,多則一至三月,少則半月,王世充將會徹底陷入彈盡糧絕,內外交困的絕境。屆時,攻下洛陽,不過是舉手之勞。說不定,還能不費一兵一卒,迫使王世充出城投降。洛陽之戰打到現在,才算出現了一點勝利的曙光。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圍困洛陽孤城,眼看勝利在望,攻下洛陽計日可期的關鍵時刻,情況卻發生了驟變。一支遠道而來的軍事力量,突然直奔洛陽而來,介入唐、鄭洛陽之戰。由於這支軍事力量的出現,使得本來明朗起來的洛陽戰事,立刻變得尤為複雜。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事力量,正是稱雄河北的竇建德軍事集團。竇建德一來,如火如荼的洛陽之戰,瞬間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故。李世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首先,王世充龜縮城中,洛陽久攻不克;其次,竇建德又率大軍而來,支援洛陽。在這種情況下,唐軍很有可能承受兩線作戰的壓力,面臨被王世充、竇建德兩面夾擊的危險。
如此,問題也就來了。竇建德作為稱雄河北的一方霸主,他為什麼不好好在河北稱孤道寡,非要插手唐、鄭兩國的洛陽之戰呢?竇建德支援洛陽,到底是出於公心,真心實意與王世充聯合,對抗李唐;還是包藏禍心,別有目的?
對於竇建德的突然攪局,本已穩操勝券的李世民,又會如何應對這個棘手的局面呢?這位戰無不勝的大唐戰神,將怎樣打破王世充、竇建德兩股強敵的雙層夾擊,進而實現李唐王朝統一中原的宏圖大業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