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又恐怖又刺激(2/2)
寒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8章 又恐怖又刺激(2/2),都成女神老公了,誰還要巨星系統,寒門,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讓世界看到我們!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電影!”
這是一年前楊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說過的話,當初這段影片傳回國內,網友們心中的愛國熱情都被激發了起來,甚至還刺激了一下國內的電影市場,很多人紛紛湧入電影院,想要去支援國產電影。
但一年後,這些話卻成了聽信媒體謠言,以為楊逸真的去了美國發展的網友們憤怒地攻擊楊逸的武器!
“讓世界看到我,然後更好地潤到漂亮國。”
“讓世界看到我,讓你們看到我,賺錢的是我,出風頭的是我,佔便宜的都是我!”
“我拍的電影不就是中國的電影嗎?全西方面孔的陣容,也是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電影嘛!”
“我不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只是想讓世界看到我。”
“難怪國內的頒獎典禮都看不上,原來是想讓‘世界看到我’。”
“好萊塢給的錢很多嗎?對不起,我沒有看到,我只是想讓世界看到我。”
網上的網友們已經不滿足於冷嘲熱諷了,他們利用以前楊逸發表的言論,編造成各種攻擊楊逸的段子,甚至影片網站上,還有人開始製作鬼畜影片,加入這場譴責楊逸的大狂歡之中!
很顯然,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已經經歷過很多類似情況的公關人員都知道,一旦輿論的趨勢形成,一旦這種玩梗的風氣蔓延開來,再想逆轉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因為到那個時候,沒有人會關心事實真相,沒有人會關心後續的官司誰輸誰贏,甚至沒有人會理會這個事件的具體情節,這個梗已經成了一種潮流,成為了一種全民狂歡,甚至可以被用到越來越多跟原先故事不一樣的語境中。
舉個例子,“真香”的那個梗就是這樣。最開始它可能也只是形成於公眾對王境澤的嘲諷,但發展到後面,很多用梗的人都把原來這個梗所代表的的人和事拋在了腦後,盡情用在了自己平常的生活裡。
不過,這些玩梗,對於像楊逸這樣的名人、公眾人物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它終歸還是一種誤解,對楊逸個人形象、商業形象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等大眾已經形成了狂歡,沒有人再在乎你吃了幾碗粉的時候,這些不好的影響就會很難再被逆轉,公眾對楊逸產生的不好印象也會被固化下來。
幸好,在全網徹底開始狂歡之前,木木影視釋出了一個影片,勉強讓這股浪潮剎住了車。
“楊逸導演去美國幹了什麼?#楊逸的好萊塢之旅#楊逸的導演實拍課·好萊塢篇”
文字方面的內容很簡短,而且也只是用兩個關聯的話題,給楊逸去美國的目的做了一個澄清——“只是一段旅程,並非一去不復返”。同時,也是給《楊逸的導演實拍課·好萊塢篇》做了一個預告。
影片內容就比較有趣了。
開頭就是楊逸領著一群老外在研究道具的畫面,先是楊逸拿著尖銳可怕的捕獸夾,在自己臉上比劃著,用英語解釋他需要的效果——有一個滴答滴答的定時器,然後在時間響起來的時候,那個鐵疙瘩裡頭會有一個彈簧被觸發,它就會由裡向外翻轉,把人的上顎下顎徹底撕裂開來。
這樣的描述讓人聽得不寒而慄,雖然道具師們不需要真的做出具備殺傷力的頭盔陷阱來,但下一個鏡頭,一個看上去鏽跡斑斑的鐵疙瘩就出現在了一個灰色衛衣的中年道具師手中。
在楊逸和其他工作人員的注視下,這個鐵疙瘩被戴在了一個年輕的女演員頭上,裸露的彈簧機關模型,塗抹了胭脂、像是被用過還染了血的外觀,還有女演員只露出了上半邊臉,有些恐懼的眼神,都讓這個畫面看起來很殘酷。
尤其是聯想起楊逸之前的描述,觀眾們會情不自禁地覺得這個鐵疙瘩不是拍戲用的道具,而是真實恐怖的刑具,會真的把人的頭顱撕裂一樣!
女演員戴上這個鐵疙瘩,在道具師的指揮下扭動腦袋,任誰都看得出來,這個鐵疙瘩確實不是塑膠做的,它真的有分量,女演員不會如此費勁。
這也讓大家為她捏了一把汗,會不會不小心觸碰了裝置,然後就濺他們一螢幕的紅白之物.
“所以,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光是看前面這點片場花絮,觀眾們的注意力就迅速被這恐怖的道具給吸引了過去,在緊張擔憂的同時,又隱約感到刺激,好奇心迅速被激發了起來。
很多人原本是奔著在這個影片裡找一個楊逸的解釋來的,結果被前面這一段內容一攪和,他們都忘記了自己之前的目的。
甚至,有些人還忘記了自己火急火燎地趕來是想要批判楊逸的,看著影片,在彈幕上說的話都開始跑偏:
“楊逸的英語怎麼這麼好?聽起來跟外國佬差不多啊!去年他頒獎典禮的口語水平不是很一般嗎?”
“這個道具有點恐怖吧?是楊逸設計的?他要在美國搞什麼奇怪的實驗?不是要搞KB的XJ吧?”
“話說,這些外國佬看著很專業啊,怎麼被楊逸指揮得團團轉?”
影片裡的劇組工作人員確實很厲害,楊逸去到美國之前,“好夢娛樂公司”就透過收購、挖人等方式,吸收了一批在恐怖片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而且他們很多人以前都有合作過,配合很默契。
所以,在楊逸抵達的時候,劇組已經組建完畢,他這個總指揮到位之後,就迅速流暢運轉起來,根本不需要楊逸操心。
當然,這個影片的目的主要是要給國內的網友們展示楊逸在國外做的工作,所以類似的電影拍攝花絮不會太多,鏡頭更多的還是聚焦到楊逸的溝通,以及他帶去美國的中國工作人員的學習上面。
看了幾分鐘之後,甚至都不需要楊逸現身說法,觀眾們都能從中看到他們想看的內容,隱約明白了楊逸去美國拍戲的目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