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550 五年之期,北朝帝業,衣冠正倫,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當荊州百姓還在熱火朝天搞建設的時候,來自華州霸府的使者陸通和長孫儉也抵達了荊州城。
李泰接到信報的時候還以為自己看錯了,陸通幾年前便入朝任官、也有代表霸府監視朝廷的意思,等閒不會出使。而長孫儉則是被大行臺召回填補蘇綽離世後空缺的霸府心腹之一,同樣也不會閒的到處遊走。
此番大行臺卻直遣這兩員來到荊州,可見大行臺對於荊州事情的重視。當然也未必就是重視荊州,關鍵還是李泰太能折騰了。
一行人風塵僕僕的來到荊州城外,見到笑臉相迎的李泰時卻顧不上寒暄,陸通翻身下馬便板著臉盯住李泰發問道:「大行臺著我再問西河公,之前奉表有「五年可定襄陽、十年即平江陵」之語,究竟是確實有計,亦或者狂言邀寵?」
陸通神情語氣全都嚴肅的不得了,可見絕不是隨口一問,也代表著大行臺對李泰吹的這個牛逼既期待盼望、又不敢置信的心情。
「在職奏事,唯據實言之,豈敢欺罔主上視聽!」
李泰聽到這問話後便也正色回答,旋即便又對陸通笑語說道:「綏德公識我非是短年,我幾時為了競豔邀寵便作誇言?五年可定漢沔、十年進圖大江,若是所言不成,甘願領受懲處!」
說話間,他又轉望向同行而來的長孫儉說道:「長孫尚書久鎮沔北,應知此鄉人物積儲不俗,若加善用,進圖南疆絕非難事。」
長孫儉卻並不接他這話茬,而是皺眉說道:「前時行經湍水、淯水諸流,多見勞役用工,請問西河公是作何興造?」
「秋冬水枯農閒,趁時修浚渠池,以備明年勸耕興農。」
李泰話音剛落,長孫儉又急不可耐的開口說道:「我知西河公擅長營造建事,但是否也應該體察民力、切忌勞民傷物?荊州籍戶尚未足萬,經年勞累、歲尾仍不得安……」
長孫儉坐鎮荊州數年之久,對於此邊情形當然是深有了解。他之前便不怎麼認同讓李泰出鎮荊州,此番出使沿途見到州內多處用役,便不免覺得李泰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心裡便很有幾分被黃毛偷家的羞惱屈辱感。
聽到長孫儉的質疑,李泰心中也不爽得很,你這傢伙在荊州蹲了這麼久結果全無建樹,老子接手你們這爛攤子、自己努力用功還不行?
「荊州前治無功,的確是讓人遺憾,但這也並不是讓人裹足不前的理由。否則州治都恐不穩,遑論進望江漢!我將此道理遍告境內群眾,眾鄉賢義士們也都深有同感,故而群策群力、造福鄉里,全都爭先恐後、不以為疲。」
李泰也不客氣的望著長孫儉回答道,順便陰陽對方兩句:「正如長孫尚書所知,若只憑前治區區之功,又怎麼能興造事業卻不觸鄉怨?」
長孫儉聽到這夾槍帶棒的回答後,心中自是甚感羞惱,當然也不相信李泰這番鬼話,若州內這些豪強蠻酋們果真如此深明大義,他又何至於坐鎮數年卻無功可誇!
見長孫儉低頭沉默起來,李泰便也不再計較不休。且不說兩人不同的性格和主張,單單如今自己是外鎮方牧、人家是居中近臣,真要搞得矛盾太大、不可調和,不斷的被人打小報告,對他來說也沒什麼好處。
他率領群僚將此一行人引入州府之中,途中陸通則仔細詢問了一番之前出擊襄陽的始末,聽完之後又忍不住感嘆道:「伯山果然少壯果敢,試問誰能入鎮尹始便翻轉逆勢、揚威禦侮於敵境?主上於朝知你壯功之後,也都欣慰不已,自謂此番確是選用得人!」
漂亮話說過了,他便又提議去看一看從樊城遷回的那些軍民,同時又將話題引回:「伯山你棄守樊城而歸師荊州,國中也並無雜聲指責,畢竟兩處制度不同、民情如堵,望似近前、實則隔山,縱然一時因強據之
,但久後恐怕難以兼併我有啊!所以你前作五年之約,是不是有些過於樂觀?」
這一次陸通再作發問,便不再像之前那樣嚴肅,只是朋友間的談話,而且語氣中還有幾分規勸之意。以李泰如今的功勳勢位,哪怕沒有新功加持,那也已經是大多數人需要仰望、尋常人難以企及,實在沒有必要搞這些過於狂妄冒進的構計。
李泰之所以給大行臺畫上一張大餅,當然不只是為的過嘴癮。
時下已經是大統十三年年尾,南梁的內亂即將發生,他畫的這張大餅兌現起來難度也並不算大,但在事前就勾畫出來,則就不免讓人或振奮期待、或充滿懷疑。而他則可以藉著宇文泰對此的期待,獲取到更多的自***。
就比如之前拿下樊城卻又放棄這件事,雖然陸通說國中沒有人就此指責質疑,但估計也是被他吹的這個五年計劃帶偏了注意力,顧不上計較棄守樊城一事。
否則單就這件事,他可能就得做好接受臺府三番五次遣使質問的準備。這麼做合理不合理還在其次,關鍵是藉此強調霸府威嚴、敲打鎮邊大將。
李泰當然不想凡事都要向霸府請示、做起事來束手束腳,而想要讓領導放任權力,那自然就得彰顯自己的價值,想辦法把牛皮往大了吹順便來波PUA:老子幫你談的是幾百個億的大買賣,你還讓會計查我出差花銷,是不是不當人了?
不過像陸通這樣的質疑也是正常,李泰也沒有再賣弄他對未來局勢演變的分析,而是讓劉方貴這個南梁降將親自現身說法,向陸通講述如今的雍州乃至於整個江漢地區矛盾之複雜與深刻。
南梁內部本就矛盾重重,再加上劉方貴在講述的時候也帶上了很深的個人感情立場,真可謂是口誅筆伐。就連李泰在聽完都都不免感覺南梁已經亂成這逼樣了,五年計劃都做的太保守了,而陸通也是聽得極為入神。
長孫儉並沒有跟他們一起來視察樊城軍民,想是去了別處找其舊部打聽荊州的詳細變化,而當彼此再相聚於州府的時候,他已經是變得更加沉默。
為了表明自己絕非胡亂吹牛,李泰也將州府正在進行的政務和後續的政令規劃都向兩人詳細介紹一番,雖然其中絕大部分仍然是處於畫餅狀態,但是兩人也都聽得如痴如醉。
尤其是長孫儉,神情可謂是專注而又糾結。之前大行臺徵詢他的時候,他還那麼篤定的表示李泰絕非合適人選。但不考慮其人更加長遠的計劃,單就眼下已經落實的情況來看,李泰也遠比他更加適合治理荊州。
「荊州府庫空竭,但州府用兵用役諸多,想必皆是西河公私囊添補。有此毀家紓難之志,西河公本身又剛毅果決、才力出眾,荊州得治也是理所當然啊!」
雖然心裡有點不爽,但長孫儉也不得不承認李泰對荊州的治理方法遠比自己的更有效果,但還是忍不住酸熘熘的說道,你也就靠砸錢破局。
李泰也無意隱瞞他大富豪的身份,只當長孫儉是在單純的誇自己,但又換上一副愁容嘆息道:「我雖有毀家紓難之志,但國難所需有若鴻溝,豈止一家之私能夠彌平!恰逢兩位入境來訪,州情如何,畢陳眼前,所以懇請兩位能歸告主上,允我能在州南邊境開市貿易,互通有無、因此增收,為幾年後平定江漢積蓄錢糧!」
這兩人就算不來,李泰也打算過段時間奏請霸府與襄陽互市。一則襄陽的商品經濟較之沔北的確更發達、互市有利可圖,二則就是用明面上的互市來為他準備搞的更大規模的走私來打個掩飾。
聽到李泰這一請求,長孫儉便率先開口道:「兩國若能開市,於兩邊民確實都有大益。若只一味禁絕,但小民需求卻仍有,不免私市氾濫、盜匪橫生。只是襄陽方面肯否應允?畢竟彼不需求諸我,而我物力頗短於彼。」
「家父舊曾寓居襄陽多時,自彼州主岳陽王以下皆可友善論交。前者梁人困於兵危,便禮送家父來和。此事之前曾奏於主公,今者與共商討事務,亦可循就此途。」
李泰便又笑著說道,他暫不打算將父親送往華州,以此為藉口留下一段時間,順便向父親深入介紹一下西魏的情勢。
隨著李泰時譽漸高,關西群眾多是他爸爸去哪兒了的忠實觀眾,故而聽到他這麼說後,陸通與長孫儉兩人全都連連恭喜他們父子團聚,並表示一定要求見一下這一位教養出如此優秀兒郎的在野大賢。
當李泰引領兩人前往府內拜見自家父親的時候,兩人對李曉更是熱情不已,且瞧那神情還不像是看在李泰的面子上,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李曉感到好奇和尊重。
聽著這兩人連連向自家老子討教育兒經驗,李泰心內不無惡趣的替他老子作答,我家的育兒竅門也沒啥,無非放養、命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