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老朱:熞兒,你在說笑嗎?咱真沒聽錯?
姜阿山小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四章 老朱:熞兒,你在說笑嗎?咱真沒聽錯?,我才七歲,老朱你讓我監國?,姜阿山小樹,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陽山。
老朱設宴。
這裡本來就是獵場,有許多動物。
此時拿來款待朱允熞的,也是各種山珍海味,奇珍異獸。
老朱素來儉樸。
這些東西,平日裡可是很少吃的。
不過,最近這幾個月,朱允熞治國理政,已經吃得夠多了。
倒是反應十分平淡。
勤儉節約這種事情,在朱允熞看來,是臣民的美德。
對君主而言,卻並無什麼必要。
“你今日說不修長城,卻修了不少水泥路,還建起了魔都新城。”
老朱喝了幾杯酒,有些好奇的問道:“接下來,你還準備修建什麼呢?”
有時候,老朱真的十分感慨。
對於自己這個孫兒的治國手段,他都有些看不懂了。
比如《百姓日報》這種東西,老朱就想不出來。
當然,他也沒有足夠先進的油印機,可以大規模快速印刷報紙。
“大明的未來,在海外。”
朱允熞斬釘截鐵的說道:“朝廷造船的經費,孫兒已將其提升了十倍。”
“江南的造船廠,已經建成,開始建築更大的海船。”
“鄭和的海軍,也已初具規模,遠征海外的時間,不會太遠。”
“魔都是臨海的明珠,將來的經濟中心,自是十分重要。”
朱允熞說到這裡,又補充了一句:“皇爺爺,別忘了,海外有甘薯這種東西,還有更多寶貝。”
他是穿越者,很容易理解海外為什麼重要。
但老朱不一樣。
無論他多麼能幹,終究都會受到時代的眼光制約。
大航海的意義,他理解不了。
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遠不如甘薯這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更有說服力。
老朱大笑,道:“是啊,咱一直以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
“但想不到啊,海外竟然有甘薯這種奇物。”
“你想讓大明軍隊遠征海外,咱也同意了。不過,伱記著量力而行。”
老朱對於擴張領土,不僅沒有什麼太大的慾望,反而始終抱著戒心。
沒辦法。
他是農民出身。
深知帝王如果一意醉心領土擴張,會給底層百姓帶來多大的災難。
最主要是,因為運輸和生產的限制,這種擴張往往無法轉為實際上的經濟利益。
對帝王而言,是留名,是炫耀。
對百姓而言,是折磨,是苦難。
古代華夏的版圖就這麼大,並不是他們不想擴張疆域。
任何一個帝國,都有著擴張的內在需求。
版圖的形成,是因為當時的資訊傳送方式,生產力水平,交通運輸條件,只能支撐這麼大的地方。
就好比從蘇州運糧去北平,仍然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
但如果是從喜瑪拉雅的山區,運輸糧食去北平,那給運送的人路上吃都不夠!
殖民時代的到來,日不落帝國的建立,是依靠海洋的運輸之利。
船運的消耗,遠比陸遠小得多。
如此才能從遙遠的數萬裡之外,運輸物資去宗主國。
才能支撐起殖民。
否則的話,強於大元帝國,遠征歐洲,也是分成了幾大汗國,各自為政,才能進行下去的。
沒有現代科技的加成,陸運的成本太高了。
“嗯,我還準備建設很多條路。”
朱允熞笑著,令人取來一幅巨大的地圖,攤了開來。
只見上面標著很多條道路。
“治理黃河,長江,興修水利,廣建道路。”
“皇爺爺,上面這些紅色的線,就是孫兒準備修建的國道。”
老朱一眼望去,只見上面密密麻麻的路網,神情頓時錯愕。
“熞兒,你能勵精圖治,這是好事。”
“但你可知,自元末大亂,群雄四起,及至咱一統天下,不過數十年時光。”
“如今天下初定,人口卻是大減,遠未到繁榮昌盛之時。”
“當務之急,在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修建這麼多的道路,雖是好事,可凡事就壞在急功近利上面。”
“楊廣修大運河,難道不是好事嗎?”
“可隋朝滅亡,有一半的原因,就是因為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人為大運河歡喜,可隋朝卻因此而滅。”
“便是前朝,為何滅亡?”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修黃河堤壩,治理水患!”
“這難道不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嗎?”
“但實際上呢?”
“治理黃河水患,大量徵發民夫,惹來民眾的極度不滿。”
“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若不是大量徵發民夫修建黃河,治理水患,大元說不定現在還好好的呢。”
“哪有咱朱家的天下?”
“這裡面的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
“你要修道路,大修水利,這是好事。可凡事急不得,要慢慢來。”
“你年齡還很小,有的是時間。”
“愛惜民力,輕徭薄賦,統治才能長久。”
“切不可圖一時之利,好大喜功,徒惹民怨,令天下不安。”
他一口氣說了很多。
因為在老朱看來,這真的不是小事。
古來多少雄主,都毀在這上面。
因為雄主往往有著更大的野心,想要做一番事業,成就屬於自己的輝煌。
為此就會不斷的徵發老百姓,濫用民力。
雄主的事業是成功了。
可百姓呢?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大量的徵發百姓做徭役,一旦百姓忍受不了,就會起兵造反。
江山就不穩了。
秦朝亡於此,隋朝亡於此,元朝亦亡於此!
如何能不引以為戒呢?
在老朱看來,朱允熞無疑有著無比傑出的才能。
但如果攤上“好大喜功”四個字,那他的傑出才能,就會變成對國家的巨大危害。
“皇爺爺說得太對了。”朱允熞由衷贊同,道:“亡國之君,其中不乏雄才大略之人。”
“正因為有理想,有抱負,想要豐功偉績,想名傳千古,才導致國家滅亡。”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朱元璋看著他笑道:“你既然知道,那還規劃這麼多的道路和工程建設?”
朱允熞微微一笑,道:“皇爺爺,這些建設,不用徵發民眾啊!”
“不徵發民眾?”老朱愣住:“那你準備如何建設?”
朱允熞拱手,道:“皇爺爺是千秋聖主,孫兒這次前來,正是想請皇爺爺下旨,永久廢除天下百姓的徭役!”
“什麼?”老朱臉色大變,又反問了一句:“你說什麼?”
古代的稅收,其實都是比較輕的。
大明更是如此。
真正讓老百姓感覺不堪重負,並不是田地交多少稅,而是徭役!
這才百姓最大的負擔。
徭役是國家徵發民眾,進行的無償勞動。
如力役,雜役,軍役等。
大明主要是三大徭役,包括裡甲正役,均徭,雜役。
對古代社會而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
徭役對國家的重要性,還遠在賦稅之上。
廢除徭役的影響,遠比廢除其他所有賦稅的影響大得多!
故而,每到災年,朝廷會下旨免除受災之地的賦稅,卻從來沒有過免除某地徭役之類的事情。
興修水利,修建道路,城池,給軍隊運送糧食……凡此種種,都需要徵發民眾,需要有人服徭役。
連衙差都有不少是免費的服役人員。
沒有人服徭役,很多政府機構都沒有辦法運轉。
如果按人力價值計算,那麼,徭役的價值,恐怕要高於全國所有賦稅的十倍價值還不止。
“孫兒想請皇爺爺下旨,永久廢除天下所有百姓的徭役。”
面對老朱的反問,朱允熞鄭重其事,郎聲而言:“從此之後,凡我大明百姓,除了仍必須在外敵入侵之時,義務服兵役之外,再無須服任何徭役。”
石破天驚!
老朱只覺得此言仿若一道驚雷炸響。
他的身體,有如被施了定身法一般,呆呆看著朱允熞,已然石化。
身為治國者,他難道不知道徭役對國家有多重要?
廢除徭役?
他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熞兒,你在說笑吧?咱真的沒有聽錯?”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