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殿試,治世之能臣
姜阿山小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一章 殿試,治世之能臣,我才七歲,老朱你讓我監國?,姜阿山小樹,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次的考試,並不只有以往的經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額外的題目。
這些題目自然是朱允熞親自加進去的。
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經世致用的人才。
但為了照顧當下大部分計程車子,這些題目朱允熞都放到了加分項中,也就是說——原本的那些題目仍然同過去的科舉考試一樣,沒有變化。
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題目。
答得上來,那麼被取進士的機會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來,也不妨礙正常的科舉。
朱允熞也很明白,臨時更換考題,只怕會惹得士子們不滿。
更是明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妙處。
所以自這屆科舉考試之後,才會慢慢從原本默守陳規的科舉考試,逐漸變得像朱允熞心目中的考試變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試,更還要懂一部分算數,畢竟治國之道很多其實就隱藏在算術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掘。
當然,還要會寫文章。
只不過是一些實際應用之中的文書,而非是空談闊論的八股文。
這次的科舉考試不同於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時間,朱允熞並沒有給諸多科舉考生那麼多時間。
事實上,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
因為朱允熞在題目上做了些許的縮減,並且本來就用不了那麼長時間。
之所以考試那麼長時間,並且吃喝拉撒都在號舍裡面,或多或少也有些服從性測試的想法在裡面。
目的並非完全是出自挑選人才。
而在朱允熞下令縮減流程之後,很快,科舉考試便結束。
進入到了殿試的環節。
朱允熞雖然親自擔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側重點還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題目,而在此之外的題目還是由其他同考官負責。
對於這部分試卷,朱允熞是不怎麼知情的。
朱允熞只知道,自己從這上萬份試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並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夠完善,但有潛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過一百來人而已。
所以朱允熞心中其實有些失望,大明現在需要的人才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多,現在的大明一邊處於陳官冗員的狀態,一邊又是急缺人才。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導致的。
好在朱允熞心態良好,將人才問題當做一條長線來看待,並未強求現在一次科舉就能完全解決。
於是此次科舉取士,朱允熞只負責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為進士。
而剩下的進士,則要交給其他的同考官確定,以往常的科舉取士為標準,符合標準的便取為進士,不符合者,自然也只能是篩除。
直到殿試的前一日,朱允熞才知道,此番科舉取士,統共取了進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三百名進士,多了足足一半多。
而朱允熞所取之進士和同考官所取之進士,又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交叉。
所以這一次科舉取士的人數,便是同考官所決定的人數,也比往常多出了一半。
這其中是否有貓膩,朱允熞不得而知。
為了填補朝廷空虛,這一次科舉取士的過程可謂是有些粗糙,不乏有可以作弊的環節和手段。
但朱允熞卻並沒有一查到底。
派錦衣衛去仔細詳查,因為朱允熞知道一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
這朝堂的大魚都被網的差不多了。
也是時候,該往裡面養一些魚,等來年的時候,有個好收成。
反正這水裡總是要待一些東西的。
還不如喂一些自己養的魚,來路清楚一些,到時候收網起來,也更方便,更容易掌控些。
而不是讓一些雜七雜八的野魚摸進去。
甚至龍蛇混雜,住進去一些不該進去的東西,到時候收網可就要麻煩太多了。
所以這一次,朱允熞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有太過在意,也讓不少人鬆了口氣。
次日。
殿試。
朱允熞朝堂問對。
倒是沒想到竟然出現了意外收穫,在朝堂上,朱允熞先是向諸多新錄取的進士發問,大明未來之國策。
讓眾進士作答。
這些人中,答什麼的都有,有大談教育,要教化天下萬民者。
有安撫百姓,鞏固政權者。
大抵逃不過儒家仁德那一套,以道德治天下。
但在這些乏味的回答之中,倒是有兩個答案,讓朱允熞眼前一亮。
第一個答案,是一個叫楊榮的年輕人回答的。
他認為未來大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仗!趁著現在大明的國力雄厚,就一定要打!打出大明的威望,打出大明的風采來!
一戰而定百年!
用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戰爭,來讓所有周邊的國家知道,大明的實力!
同時也好讓大明的周邊徹底安定下來。
打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征服和擴張,而是為了將周邊的國家震懾住,從而將重心完全轉移到大明境內。
繼續搞發展。
楊榮的回答看似是在鼓勵大明打仗,但實則卻是讓大明能夠收穩重心,專心內政的好方法。
這也和朱允熞的想法稍有些不謀而合。
只不過楊榮的目光並沒有放到海外,而朱允熞的目光則是一直放在了海外。
同時朱允熞更是盯上了周邊國家的資源。
朱允熞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大明在周邊國家,甚至是全世界國家的霸權。
正所謂內聖外王。
朱允熞走的便是這條道路!
而第二個回答,則是來自一個叫楊溥的年輕人。
楊溥的主張則和楊榮不同,他認為如今的朝廷,必須要還利於民,讓民眾也能感受到大明發展的好處。
而不是一味的去發展大明的國力。
因為現在大明的國力其實是比較虛的,建立在眾多泡沫之上。
只有真正做到還利於民,讓百姓也富足起來。
那才是真正能成為大明底蘊的東西。
更是能夠從根本上穩固大明的政權,讓大明的國本不動搖。
而這也同樣是朱允熞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將更多的財富——不僅僅包括錢,更包括諸多物資還有公共基礎建設,一同打寶送給大明的百姓。
讓大明的百姓可以享受到大明發展起來的更多成果。
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讓大明的百姓知道,他們與大明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讓更多的百姓能夠支援大明的發展。
這反應在日常當中,就是大明百姓的幹勁有所提高。
朱允熞其實並不完全認同精神層次需求理論那一套玩意兒,因為很多時候,精神是能夠戰勝物質的!
同時也是可以反哺物質的!
全民熱潮,的確可以補足不少生產力的不足。
現在的大明,正就是這麼一個生產力嚴重不足的時候!
不過,儘管朱允熞對這二人極為看重,但卻並沒有給他們前三甲的位置。
一來是樹大招風。
二來,則是朱允熞必須表明支援儒家的立場。
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將自己屬意的人才拔到最高,不過隨著朱允熞看中的人才一路高升,而狀元、榜眼、探花們紛紛原地踏步。
想必大家也就能看出來,名次不是關鍵。
跟緊太孫殿下的步伐才是真正的關鍵!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