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止浮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卷三:商 第五章 商朝的終點,千古苒苒,遠止浮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帝辛,帝乙少子,從小機敏聰穎,力氣又大,帝乙很中意這個兒子,就把位子傳給了他。雖然帝辛,子受這兩個稱呼,大家可能並不熟悉,那就提一下他的諡號,“紂王”,暴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假如在這篇裡我不寫這個諡號,可能從頭到尾大家都很難將我描寫的這個人物和印象中的紂王聯絡在一起。其實是和夏朝末代君主癸(桀)一個道理,每個朝代的末代君主,史書都是下個朝代的人寫的,諡號也是他們起的,“紂”帶有暴戾的貶義。
帝辛排行老三,也是最小的,本來按理王位是傳位大兒子的,無奈他兩個哥哥都很普通,本來普普通通並沒有什麼不好,可身在帝王家,備受矚目,普通即是過錯。紂王就不一樣了,聰明機靈,能文善武,老爹帝乙很是喜歡,更關鍵的是,帝辛還給老爹護過駕。帝乙很看好這個小兒子,於是不顧朝臣反對,立幼子帝辛為儲君。
做了太子後,帝辛也沒閒著,出去帶兵打了好幾次勝仗,也算是戰功累累。到了後來繼位,帝辛對內大力促使改革,免去了一些嚴苛的刑法,給奴隸更好的生存環境以促使農業發展;對外征服統一了東夷地區,擴大了商朝版圖。
由於商朝農業發展好,產量不斷提高,糧食多的糧倉都不夠用了,帝辛只好多建糧倉儲存糧食,就這點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後世史學家為了給帝辛抹黑非說成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要說帝辛做得不到位的事情,無非就是為了改革,罔顧一些王公貴族的利益,沒有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對於那些因個人利益攻擊他的大臣,他也不客氣,直接上炮烙,導致了階級矛盾進一步加深,在情商方面確實有所欠缺啊。
帝辛三年時,有蘇國不聽話,不交保護費,帝辛出兵教訓,國王就把女兒獻給帝辛求和,這便是蘇妲己,也是潑髒水的重點物件。同時,周的勢力開始慢慢強盛,並且暗自製造輿論,宣稱紂王無德,姬昌才是真命天子,常規套路,造反總要提前搞點噱頭的。周在姬昌的帶領下不斷討伐周邊小國,擴充實力,紂王意識到危險後,找了由頭把姬昌騙來囚禁起來。
姬昌長子伯邑考為救姬昌,答應給帝辛做一年車伕,換取父親自由,期間不知道怎麼搞得,伯邑考在宮中調戲妲己的時候被帝辛發現。被綠了的帝辛一怒之下把伯邑考煮了,然後做成肉丸給姬昌吃,測試一下他到底是不是“聖人”。姬昌是聖人,當然知道這個肉丸就是伯邑考,但是為打消紂王的疑慮,便吃下了肉丸,還說口味不錯,放點胡椒粉就更好了。帝辛覺得這算哪門子聖人,自己兒子都認不來,算了算了,把你放了,看你也沒多大能耐。
上面這段在我看來就是故事,姬昌最後的結局無非就是兩種,一是死在牢中,前文已經說過了,帝辛把姬昌抓來的原因,如果就這麼放了,豈不是傻子?至於為什麼在史書上,姬昌沒有死在牢中,因為這是奇恥大辱,姬發開國後會讓史官這麼寫?寫我老爹是被人抓走了,死在了大牢裡,都沒回故土風光大葬過。二是姬昌確實出獄了,原因可能是當時商朝和東夷還處在不斷作戰的處境中,國庫消耗巨大,紂王可能還是想借助周的力量,再加上輿論壓力,就將姬昌釋放。
就以姬昌出獄為前提繼續往下寫。姬昌回到周以後呢,因為商朝國庫空虛,很多征伐,紂王需要姬昌幫忙,取得了商朝官方認可的“動武權”,姬昌更是明目張膽的廣招天下良將,姜子牙就是這期間被姬昌招入麾下的。
又經過了十幾年的東征西討,周的實力已然是超過商朝,帝辛二十四年,周文王姬昌病逝,周武王姬發繼位。姬發上位後,派了很多間諜到商朝賄賂大臣,製造內部矛盾。在帝辛二十八年時,姬發對商朝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攻佔了數座城池後,覺得時機尚未成熟就暫時撤軍,而商朝還和東夷幹著架呢,也沒空管周這邊。
商朝歷經了和東夷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平定了東夷,但同時也元氣大傷,加上帝辛立志改革,與那些守舊派大臣關係鬧的很僵,為了改革成功,帝辛甚至殺死了幾個頑固的大臣,比如祖伊和比干。(故事裡都是被妲己害死的,具體可見典故“比干挖心”)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加之周對商朝內部的懷柔政策,很多貴族勢力都倒向了姬發那邊。天時地利人和,帝辛三十年,武王正式伐紂。本來帝辛的軍隊和姬發的軍隊實力差的不多,但是由於商朝許多貴族的臨陣倒戈,導致帝辛一敗塗地,最後在都城朝歌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破滅,周武王姬發奪得天下後,送給帝辛“紂”的諡號。
對於帝辛的抨擊,更甚於夏朝末代君主桀,兩人都是同病相憐,造反的一方,後世稱為“仁義之師”,自己反倒落下千古罵名。希望大家記住,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史書卻是主觀著作的,每本史書記載的只是作者所認知的歷史,就像本書記載的也只是我個人看法,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史書絕對正確,我只能透過七拼八湊的資料,加上自己的推測整理出這些史實。紂王,終歸是輸了,商朝,終歸是滅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