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鍵盤戰鬥家,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沙迷查干的投靠,為大明開啟了迷霧,帶來了大量帖木兒高層,以及更多的情報,經過整理後送入了京城,朱高熾看到後不得不感慨。
哪怕是要當帶路黨,普通人也沒有資格。
例如後金時期的漢奸洪承疇,他的投降,對於大明和後金的局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為此人是政治大佬,熟悉大明上下和朝堂,發揮的作用,遠遠大過了邊地投降的將領和官員們,為後金制定了種種針對大明朝堂短板的方針。
燈下黑。
沙迷查干告訴朱棣,要防備東察合臺都司境內,西南一角,哈實哈兒的忽歹達。
此人不顯山不露水,看起來只是普通的首領,其實控制了許多的人口,乃至沙迷查干的父親黑的兒火者,名義上原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汗,實際上還是此人扶持起來的。
朱高熾也想起來了此人。
歷史上此人在永樂十四年受封於大明,明朝對此人的記載並不多,可見要麼因為太過遙遠,要麼因為此人一向低調,的確沒有重視此人。
此人一邊受封於大明,一邊和帖木兒眉來眼去,並且晚年親自去過帖木兒汗國,最終老死在麥地那。
不光是黑的兒火者受此人扶持成為大汗,包括現在的沙迷查干,如果他不是選擇了大明,還有大明如果不是成立了東察合臺都司。
未來的忽歹達,還會扶持沙迷查干繼承其父親的汗位。
不過呢,沙迷查干和大明的關係深厚,不但幫助大明攻打鬼力赤,還想借著大明的國力,西征帖木兒,在這方面與忽歹達沒有保持一致。
“亦力把裡雖然被拆分為亦力把裡行省和東察合臺都司,其實兩地的情況很不一樣,需要區別對待,特別是東察合臺都司。”
朱高熾根據腦海裡不多的記憶,結合沙迷查干帶來的情報說道。
“帖木兒汗國已經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控制,包括察合臺汗國分裂東西,西察合臺已經消失,成為了帖木兒汗國的核心領域。”
“而東察合臺的中部和東部地區,主要屬於傳統的蒙古人統治,而像西部地區,主要勢力是突厥人,例如忽歹達,他就是突厥人。”
“沙迷查干說的不錯,拉攏當地的蒙古人,對抗當地的突厥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否則當地絕對不會心向大明。”
眾臣恍然大悟。
原來那裡的已經不是蒙古人了。
沙迷查干和忽歹達先後病逝。
他們的後人繼續爭鬥,最後是忽歹達的後人靠著實力勝出,掌握了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權,突厥人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東察合臺都司的主要勢力龜縮在阿里瑪圖城,以阿里瑪圖為核心,周邊建立衛所,離哈實哈兒有上千裡的距離,中間還隔著天山。”
兵部的齊泰指著輿圖。
金忠前往了西域行省,兵部的主要事務由齊泰打理。
齊泰的才能還是不錯的,雖然靖難之役屬於輸的一方,但是他的建議往往都沒有被採納,反而證明他的建議才是正確的。
此人如果是庸人,也不會被朱元璋看重。
這些年的表現也不錯,所以仍然被重用,兵部司務楊榮,也被提拔為侍郎,與齊泰兩人合作管理兵部,保證兵部的穩定。
“與帖木兒汗國的戰爭,既要快,也要穩,五十萬軍民每日消耗巨大,可帶來的威力也大,應該趁此機會,讓整個東察合臺都司境內的勢力歸服王化。”
齊泰認真的說道。
東察合臺都司,將會是明軍西征的大後方,無所的糧草都會堆積在東察合臺都司,所以必須要保障東察合臺都司的穩定。
“會不會節外生枝?”
楊榮有些擔憂。
無論哈實哈兒的忽歹達是什麼想法,實力差之下,又隔著上千裡,還有天山這樣的天險,無論是他敢攻打大明,還是大明去攻打他,都非常的艱難。
一個主張打,一個主張撫。
朱高熾盯著輿圖。
肯定是打下來最好。
地圖開疆嘛。
哪個國家不是如此,只要能一直穩的住,地圖開疆也就成為實際的疆域了,而如果穩不住,別說地圖開疆,現在的國土都會變成別人的。
例如巴。
XXXXXX
不反抗?
今日侵吞你一步,他日侵吞你一步,讓別人最順利的吃掉而已。
也別想著人家吸收你,把你當做他們自己的國民。
西方人可不是東方文明。
人家施行的是換種。
以接納了巴的百姓嗎,把侵佔巴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國民了嗎?
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如此。
只有儒家才講究仁義道德,講究教化的治理理念,認為讀了書懂了理就是一體了。
所以大明的地圖開疆,朱高熾也沒有認為是自欺欺人的手腕。
東察合臺都司,實際上的控制範圍,的確只有阿拉瑪圖一帶,也就是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因為天山山脈和距離等原因,並不屬於大明直接控制。
“把朝廷分析出章程發給父皇,讓父皇決定吧。”
無論是打還是撫,需要的是前線將士,朱棣在前線的作用是什麼?當然是根據前線的局勢,最快的做出決定,朱高熾非常清楚。
打仗的決定,應該交給朱棣,他才是最適合拿主意的人。
無論朱棣下任何決定,朝廷都會全力以赴。
此時。
帖木兒汗國的都城一帶,乃至東北部塔什干,東南部的巴爾赫等地方的軍力,主要勢力人物等等,已經被朱棣打探的明明白白。
整個地區的兵力,最多不過五萬人。
大明不需要出動全部兵馬。
而帖木兒已經告知了都城,他和大軍東歸,可大軍的行程不是那麼快的,至少也要半年的時間,這半年就是明軍最好的機會。
無數的糧草和物資,運送到了阿里瑪圖。
幾十萬的軍民,擠滿了這個小城,城外滿山的軍帳。
“忽歹達只派了他的兒子來見朕,看來朕的威望,並不能讓他服氣啊。”朱棣感慨道。
剛剛抵達阿里瑪圖,朱棣就下旨,要求忽歹達等首領親自來拜見自己,忽歹達不來,許多的首領也跟著沒有來,對於此人的影響力,朱棣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臣願意獨領一軍,剿滅此人。”
朱能說道。
“你去吧。”
朱棣毫不拖泥帶水,打仗要麼不動,動就要快速。
朱高熾派來的人還未到,朱棣已經做了決定,他親征的意義就是如此。
朱能是左路大軍的總兵官。
朱棣不怕朱能會失敗,也相信朱能不會失敗,才把重任交給了他。
朱能也不敢大意。
雖然只是偏師,可卻是大軍的首戰,而且看起來哈實哈兒距離遙遠,又有天山之隔,威脅不到大明,可大軍遠征後,此人要是反叛,等於斷了明軍的後路。
第二日。
朱能帶著趙安、蔣貴,蒙古將領火真等,合計兩萬騎兵出發。
忽歹達轄有兩萬四千戶,十餘萬人口,戶戶皆兵,理論上可以湊出兩萬四千騎,但是考慮生產,兩萬四千已經是此地的極限。
兩萬大明騎兵,已經足以蕩平。
最艱難的是供給和翻越天山。
請了幾名當地的嚮導,他們一路告訴翻越天山的困難,士兵們上下都做好了準備,可真的開始翻越天山的時候,才知道語言有時候並不足以讓人警醒。
雖然還是夏天。
原本是綠意盎然,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大山上變成了白色,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是那麼的高不可攀。
嚮導們也不是熟悉每處的環境,尋找可以通行的道路。
士兵們牽著馬,無盡的荒涼與磅礴的自然風光,沒有一個士兵有心情賞看,哪怕是山腳下那蜿蜒的河流和翠綠的草地,也無法讓士兵們忘記山巔之上的雪峰和冰川。
真是讓人奇怪的景象。
十九歲的伍長王大炳,靠在石頭上大口喘著粗氣,他的戰馬乖乖的圍在他的身旁,為了減輕戰馬的負擔,王大炳把自生三眼火銃背在了身上。
休息了一會。
伙房營的伙伕和民夫們,挑著擔子為每處隊伍送去熱水和肉湯,補充士兵們的體力。
還有戰馬所吃的精料。
也就是豆料、苜蓿和高粱等帶籽混合的草料。
“如果喜妹在,她一定很喜歡。”
王大炳開始想自己的媳婦。
國內行軍的時候,乘坐火車不但不累,還能觀看一路的風景,去陌生地方的興奮感,自從進入了東察合臺都司,一切又變得辛苦了起來。
連他都如此,其餘計程車兵更不用提。
隊伍不光出現了病患,戰馬也開始有了問題,民夫同樣也大量的生起病來。
“軍隊所帶的草藥也不夠了。”
大夫找到朱能。
打仗不只是打仗那麼簡單。
一路萬里。
後勤大於一切。
朱能讓人通知負責糧食的文官們,拉著將領們一起商議。
“兩萬人太多了。”
“這麼走下去,戰還沒開始打,軍中先傷病了一兩成,加上消耗的物資和死去的戰馬,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本兵決定,集合全軍的精銳,本兵親自帶領。”
朱能說道。
“可是改變軍事計劃,就算打了勝仗,陛下會不會內心不滿。”
“我的主意,要是陛下事後責罰,我一力承擔。”朱能不相信朱棣會責罰自己,現在的情況,皇帝是一定會理解的。
既然如此,其餘人也無話可說。
人少有人少的好處。
最後。
朱能抽掉五千精銳的精銳,包括各隊的伍長,王大炳也在其中,一人三馬,備齊物資和軍火,保障半個月的用度,親自帶領急行軍。
圖嚕噶爾特山口。
普通的一天,牧民們突然看到了一支騎兵,打著明軍的旗號,一路秋毫不犯,只撲哈實哈兒。
沒有人會想到,有大軍會翻越天山。
忽歹達也沒有想到。
示警的號角聲響起,忽歹達匆忙的組織了本部才千餘的青壯,和自己的兒子們騎上戰馬開始與陌生的敵人作戰,這支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軍隊,渾身的精良,一看就不是庸輩。
牧民們拉弓射箭。
對方士兵身上穿戴甲冑,遊牧弓的殺傷力不夠,除非是專門的重弓手。
“砰砰碰。”
自生三眼火銃,一連三發。
新的研究的連發槍,目前技術上並不成熟,許多工藝達不到要求,所以並沒有推行,還在研究之中,至少要等彈簧的技術過關,以及生產力的大進步才能實現。
如此密集的火力,立刻倒下了諸多的牧民騎手。
然後對方又扔出了一連竄的“石頭”,然後爆發出了火花,驚天動地的聲音,嚇的牧民們剩下的馬匹失去了控制,反觀明軍身下的戰馬卻沒有受到影響。
除了最開始的拉弓射擊,幾個回合下來,忽歹達一方完全沒有了還手的能力,處於被動挨打的一方。
馬術上明軍也不弱。
常年的戰術訓練,反而配合默契。
只用了不到半個時辰,朱能就結束了戰鬥,包括追殲潰逃的敵軍。
“你就是忽歹達?”
明軍士兵抓住了一名首領,送到了朱能面前,聽到朱能詢問,那人卻一言不發,只是低著頭。
“哼。”
朱能沒有在意,讓士兵們拉出去辨認。
這場戰爭來的太快。
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知道忽歹達被滅了,聽到訊息的人,每個首領都滿臉的不可思議,忽歹達家族能在控制東察合臺汗國的西南部,手裡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被打敗不算什麼,可是敗得如此乾淨利落,卻無法讓人想通,到底是誰啊?我們該該怎麼辦?”
報仇?
誰願意為忽歹達去報仇。
忽歹達又不是他們的老子。
誰拳頭大誰老大而已。
更何況對方如此厲害,瘋了才會去報仇,如何自保,要麼要帶著部落遷移逃遁,才是主流的想法,每個部落首領都在商議。
“難道對方是天兵天將不成?”
“很有可能。”
“他們突然的出現,又如此的厲害。”
“果然是天兵天將。”
收到了使者的通傳,其餘的首領們才知道,竟然是大明的軍隊。
這不是天兵天將是什麼。
眾人不在商議,大家本來是受封大明的土官,不過忽歹達不識趣,他不去,眾人也不敢去,畢竟大明離的運,而忽歹達離的近。
如今大明的軍隊來了,就在眾人的身邊,而忽歹達又被明軍滅了,那老大自然就是大明瞭。
朱能在交趾呆過兩年。
雖然交趾和哈實哈兒情況不一樣,倒也有許多借鑑之處。
所以朱能不光會打仗,還會安撫和拉攏地方。
消滅了忽歹達就是最大的立威。
而大明又在此地有法統。
名器都有。
所以朱能召集了首領們,來的會被熱情接待,不來的就是敵人。
多數的首領只能硬著頭皮前來。
“忽歹達對皇帝陛下不敬,威逼爾等不去覲見皇帝陛下,犯了大逆不道治罪,因此興兵伐之,爾等當引以為戒,內心保持恭敬。”
朱能不講客氣。
這樣的地方,拳頭大才是硬道理。
眾人的確很服氣。
既然服氣,各人就乖乖的前往阿里瑪圖。
對於那些沒有來的首領,朱能不講儒家的那一套,直接興兵討伐,得到的物資和人口,分了一部分給當地的部落,立馬獲得了支援。
許多的部落主動加入,隨著朱能蕩平一切。
朱能也很大方。
所有的人口他一個不要,全部分給了跟隨他打仗的部落,繳獲的物資也是五五開,朱能只需要軍隊的補給,不貪圖其他的利益。
這般大方的將軍,誰又不愛他呢。
人們親切的稱呼朱能為天將軍。
短短的兩三個月,朱能領著數千兵作戰千里,手裡的人馬卻越打越多,剿滅了所有不服的部落,越來越多的首領前去拜見朱棣。
——
先鋒大將王真已經抵達俺的幹,在俺的幹為大本營的到來打下根基。
各部的物資和軍隊,也在源源不斷開赴俺的幹。
阿拉木圖將會成為內地物資運輸到前線的中轉站,而俺的幹則會成為西征大軍的糧草大本營。
金忠月餘未見朱棣,親自押送物資前來稟告諸事。
一路上熱鬧非凡。
亦力把裡許久沒有這麼繁華過了,仔細算來,還要在千年前的唐朝時期,亦力把裡各地和大唐貿易,經濟興盛,人口富足,才有如此的景象。
那時候的亦力把裡國家雖然也多,但各自並不興討伐,不像如今你方唱罷我登場。
“穩定才是一切啊。”
金忠感嘆道。
只有具備了穩定,才能發展生產,有了生產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從而促進商業的興盛,最終帶來社會的富裕和文明。
還有朱高熾的親筆信。
信中告訴朱棣由他決定打不打,朱棣忍不住笑了笑,他早就打了,還需要兒子來教他不成,朱能的捷報也已經接連傳來。
要是等兒子的主意再來做出決定,黃花菜都涼了。
不過說起朱能,朱棣忍不住笑罵道:“這傢伙做事,越來越特立獨行。”
如此的作戰方式,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朱能是蒙古人呢,不過就算如此,總算還是比較文明,沒有興屠戮。
“也算是以戰養戰,不過呢,朱能總兵也沒有把事情做絕。”
金忠跟著笑道。
朱能的戰事,為大軍開了個好頭。
後方的物資穩定,也讓大軍放心,一切看起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既然朱能總兵收攏了那麼多人,浪費了也很可惜,但是跟隨我們作戰的話,我們還要承擔物資,又得不償失,臣有個提議。”
“你說說看。”
朱棣好奇的問道。
“帖木兒汗國太大了,就算打敗了對方,也很難直接治理,不如利用這些人。”
金忠根據朱能打下的局面,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我們的作戰計劃,是首先拿下撒馬爾罕,也就是帖木兒的老家,也是帖木兒汗國最穩定的地區,斷了帖木兒的根基。”
“然後大軍一路向西,止步於布哈拉,坐等帖木兒大軍,以逸待勞,首先力求消滅帖木兒和他的主力軍隊,最後圖謀土地。”
“陛下請看。”
金忠指向輿圖上,撒馬爾罕南部千里之外的喀布林、白沙瓦地區,說道:“這些地方,可以誘惑哈實哈兒各地的首領去攻打,打下來的土地給他們治理,封他們為當地的國王,歸屬於大明藩國。”
“約定向大明的稅賦,以及其餘方面的要求,大明則給予他們保護。”
朱棣沉吟。
金忠的想法的確不錯。
大明最大的短板是人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北平行省和應天府,以及浙江行省,乃至金州地區,上海縣,廣東沿岸地區,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人力缺口。
特別是鐵道以及大基建的工程計劃,圍產興起的產業鏈,猶如無底洞般的吸收人力。
南下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想法。
利字當頭而已。
那麼如何真正的治理中亞,乃至西亞,成為了戰爭之外的最大難題。
宗藩體系。
認可當地的國王們,讓他們尊大明為宗主國,歸服王化,學習儒家,受文明教化,穩定地方,互相通商,透過移民來加強大明的影響力。
二十年後,又會是別樣的光景。
反之。
就算打敗了帖木兒,大明需要遷移多少人口,才能真正的治理地方。
想要恢復亦力把裡的生產,都需要要移民上百萬人口,何況偌大的中亞與西亞,難道從國內移民千萬人口?大明當下暫時付不出這樣的代價。
“成立都護府,承認當地國王,分封為大明藩國。”
朱棣採納了金忠的意見。
十年二十年後在中亞西亞的治理,就是老大朱高熾的責任,現在的自己負責打下來,並且加強大明的影響力,為未來提供條件。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