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四章 神奇的模式,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鍵盤戰鬥家,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老大面前談經濟不算丟人,朱棣已經習慣了,既然老大說道這裡,他開口詢問起來。
“如你所言,土地上限有限,糧食就那麼多,而糧食是百姓們離不開的,少一分糧食就會餓死人。”
“再多的銀子買不到糧食,又有什麼用呢。”
朱高熾笑了笑,這就是對經濟理論的瞭解的不同,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理論,和工業社會的經濟理論。
這種想法一直到後世仍然存在,例如集中力量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以求擴大糧食產量,是較為樸素的想法,也是違背了工業理論的做法。
包括部分經濟學家也會犯的錯誤。
用來指責落後的國家勞動力素質低下,生產方式錯誤,來解釋這些國家落後和無法實現工業化。
甚至提出應該先花錢辦學校,完全把因果關係搞錯了。
同樣犯了舊有經驗認知的錯誤,和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作業是同樣興致的思想。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因為缺乏市場,所以認為要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希望解決人力過剩的問題。”
“所以哪怕有新的技術,因為沒有巨大的市場,以及充足的購買力,和商業運輸渠道,原來供應瓶頸等,商人們也不敢貿然投入。”
“正如父王所言,糧食有上限,市場卻沒有發展起來,工業得不到發展。”
朱高熾沒有小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在後世許多國家都無法解決,很多國家還停留在工業革命前的生產模式。
看上去多了些工廠,和一些現代化的商品,水泥道路,樓房汽車,其實生產模式仍然是傳統的模式。
英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發展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乃至文藝復興的義大利也要學習英國。
西方諸國從學習技術失敗,到學習生產模式逐漸成功,到了後世其他國家想要學習已經不這麼容易。
中國模式的成功,震驚了世界。
而國家的經驗,也讓朱高熾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咱大明內外無敵,國家安寧,具備發展工業的條件,而我燕王府的排程下,北平行省可以做到沒有市場創造市場。”
“更何況我大明本就有一定的底子,難度也就更低了。”朱高熾一臉的自信。
那些沒能成功創造出一個能支撐規模化生產方式的,政治上穩定的,統一大市場的國家,只能永久停留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水平,和馬爾薩斯均衡上。
無論聯合國、IMF、世界銀行和其餘國家如何援助,以及提供基金支援,如何搞“******和“阿拉伯之春”,這些國家也無法實現工業化。
“工業提高人們的收入,讓人們的收入增加,但是人們吃的糧食沒有變化,肚子還是那個肚子,裝不了更多的糧食,所以用來買糧的錢,仍然是同樣的錢。”
“那麼多出來的錢,如果放在家裡存起來,和土財主一樣存入地窖,那就是廢銅爛銀而已。”
“而發展的工業,可以提供豐富且廉價的商品,刺激人們把錢來出來購買工業品。”
“例如新式煤爐,蜂窩煤,乘坐鐵道,化肥,煤黑等等。”
“而糧食有保質期,無法永遠的儲存,人們不會把多餘的收入,全部用來購買無法永久儲存的糧食。”
“所以父王心中舊有的印象,人們會把錢拿來購買糧食,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後世的家庭收入,只有少部分用來購買食物,大部分則用來消費,如果如傳統思想,所有收入和糧食劃等價,也提供不了這麼多糧食。
而且人們也不會買這麼多糧食,因為會浪費掉,吃不完。
可以透過五十年前後的對比,得到非常清晰的差別。
在國家新的分配模式下,創造了市場,讓更有效率,需要人工更少的技術得以推廣。
不但沒有如人們擔心的那般,導致誕生大量失去原本活計的人,讓經濟陷入衰退,反而形成了良性的經濟迴圈。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
仍然守著傳統田地的農民,他的收入仍然只夠填飽肚子,而離開田地加入工業,從農民變成工人。
工人們的收入不但能填飽肚子,多餘的收入能買到其餘的工業商品。
從此農民羨慕工人,農村人羨慕城裡人。
可城裡人和農民吃的一樣多,變化的是工人用工錢買到了其餘的工業商品。
換句話說,是工業商品價值和工業商品價值的互換。
創造出一個能支撐規模化生產方式,這句話放在最前面,也是許多穩定國家無法成功,甚至不少國家經濟倒退的核心。
所以不是有了工廠就成功的,那些獲得了技術,建立了工廠的穩定國家,沒有像中國一樣成功,差別就在這裡。
這個變化,被世界稱為中國模式。
讓一個農業國,外部虎視眈眈的環境下,透過一代人的努力,直接進化為工業國,令人們不可思議。
聽完長子的話,朱棣仍然無法想象。
他和百姓們一樣,心裡認定了糧食才是最緊要的,這個想法並沒有錯誤。
可他是藩王,又是鼎鼎大名的君主,無論是視野還是眼界都非常人。
朱高熾的話說的明明白白,他的確找不出漏洞。
一戶百姓就算存糧,頂多也就存兩年的糧食,十兩銀子頂天了,而且也沒人這麼做。
又不是兵荒馬亂,天道不好的年景。
“如何從老百姓手中,把他們眼光從糧食轉移到商品上,市面上的工業商品越多,老百姓就會必須買。”
朱高熾非常肯定。
人是社會動物,當滿足了肚子,會產生其餘的需求,這股需求,讓老百姓會主動掏腰包。
三大件要買吧。
鄰居家有的,自家也要有。
後世再躺平的人,也沒見把錢存起來,什麼都不消費,買買買是常態。
平安的世界一書中,貧民孫少安一家,也想著法子要買到心儀的商品。
哪怕是舊時代的佃戶楊白勞,也咬著牙跟自家的閨女買一根紅頭繩。
朱棣消化了一番,有些明白了老大的想法,並認真提出了看到的問題。
“老百姓習慣節省,恐怕不會如你所願,把多餘的收入用來消費,大概如你所言,和土財主一樣存到地下。”
聽到朱棣的問題,朱高熾沒有被難住。
“糧食是必須品,但也是彈性很低的商品,我們每天必須進食,但是肚量有限。”
“其餘的工業品,就是彈性很大的商品,人們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需要,也可能多多益善。”
“如果老百姓覺得不需要,就是失敗的商品,刺激不了老百姓消費。”
“那麼如何讓百姓對這些工業商品多多益善,就需要創造出百姓們需要的商品。”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煤就是百姓們需要的,而且離不開的。”
沒有進入油氣時代的時候,在煤炭時代,煤就是百姓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了蜂窩煤,就需要煤爐,而為了不讓浪費多餘的火力,百姓會習慣燒熱水,那麼就會買燒水壺。”
“有了燒水壺,需要裝水的水壺,有了源源不斷的熱水,人們會勤快洗漱,對毛巾有了需求,也會開始喝茶。”
“是不是憑空就誕生了這許多的需求。”
“當這些東西普及起來,誰家都要買,不買的百姓說明家裡條件不好,條件不好就不好討婆娘。”
“為了討婆娘,百姓們咬著牙也要買。”
“當這些商品普及後,那麼再推出更好的商品,逼迫百姓們繼續買,誰要是不買,豈不是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又不容易討婆娘。”
朱棣無言。
每次和老大談這些事,話題總離不開婆娘。
朱高熾發現了朱棣的臉色,自己也沒辦法,討婆娘本身就是人們滿足肚子後,誕生的需求。
婆娘為了嫁給更好的漢子,會打扮自己更美,又誕生了對商品的需求。
百姓們總是要比的,比誰家的日子好。
比來比去也是為了傳宗接代。
“所以只要工業發展起來,讓老百姓們增加了收入,就會創造市場。”
“但是父王擔心中華重工的體量,這也是對的,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支撐規模化生產的方式,也就是創造市場。”
“工人越集中,產能規模越大,技術越先進的工廠,則需要更龐大的市場。”
中國模式為何震驚世界,因為支撐規模化生產方式的增長速度,令人們不可思議。
簡而言之。
市場的增幅違背了工業自然發展道理,用一代人創造了西方几百年達到的市場需求體量,滿足了工廠生產產量幾何倍增幅的銷路。
別的國家也在發展,可發展速度遠不及中國,因為他們的市場,支撐不起中國速度。
這就是朱高熾的大殺器。
分配市場。
而這種勝利,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國家也經歷了失敗,在失敗的經驗上,摸著石頭過河重新分配,從而得到了勝利。
中華重工的速度很驚人,會不會如外界猜測,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銷路,對此朱高熾並沒有憂慮。
如果按照英國的工業革命理論,的確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但中國模式,才能讓大明幾十年內完成初步工業化,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