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九十章 蒸汽機貨車的誕生,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鍵盤戰鬥家,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壟耕種植法的研究以及最優標準制定。”
技術報上。
一篇關於農耕種植方式的論文,看得朱高熾驚歎不已,“先民在經驗學的表一道上,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有何說法?”
郭彩蓮好奇的問道。
看著大肚子的媳婦,朱高熾拉著她坐下,兩夫妻恩恩愛愛,從來沒有拌過嘴,比民間夫妻都還要像夫妻,讓宮裡的人們嘖嘖稱奇。
朱高熾從來不在乎這些。
他在乎的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每個人不同的時期,思想會有不同的變化。
在生活無著的時候,朱高熾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穩定下來,內心有很多不快,以及充滿了焦慮。
當生活穩定後,家庭和諧,朱高熾開始了精神上的思考。
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朱高熾剛開始喜歡從歷史中尋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快感,發展到了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那就是對民族的熱愛。
這並不是漢族人獨有的。
例如後世一個原本在國內長大,並且功成名就的人,因為看了自己種族的,還是從漢人史料中編造出來的自己民族的史料,結果令人反思。
正如古人所言。
忘戰必危。
朱高熾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才二十五歲,已經微微凸起,身體的基因太強大了。
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必定有隱藏的民族責任感,這是必然的事實,只不過可能還沒有發現而已。
正如先民代代遺傳下來的偉大技術,無一不是在保障民族的生存和延續。
“壟耕種植法是誰發明的,已經沒有了記載,我們無法知道這位聖賢的名字,可壟耕種植法的偉大,如何稱讚都不為過的。”
壟耕種植法是中國先民在農業技術上,經驗學的大成者。
郭彩蓮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在乎的是自己的小家庭,丈夫對自己好,孩子們健康平安,已經是她最幸福的期望,每天睜開眼就忍不住露出微笑。
女性的生理構造與男性不同,心理也截然不同。
生氣對男性帶來的只有奮鬥的壓力,而對女性卻容易帶來病患,看著幸福的郭彩蓮,朱高熾忍不住也露出了笑容。
一個連自己家庭也不能帶去幸福的人,必然是承擔不起責任的。
後世人常常笑話,中國男人的地位不如一條狗。
可這些人不懂。
正是因為自己身邊的美好家庭,才是支撐中國男人奮鬥的力量源泉,刻在中國男人骨子裡的浪漫,與所謂的西方浪漫截然不同。
同樣。
壟耕種植法,是比四大發明都要輝煌的偉大成就。
後世的美國,在西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整整齊齊成排地種植小麥,大豆和玉米,採用的耕種技術,依然是中國先民發明的壟耕種植法。
毫不誇張的說。
壟耕種植法是現代灌溉技術之外的,最先進的,保障農業高產的唯一方式。
這項技術在十七世紀才被歐洲學會。
種田。
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歐洲的農業曾經落後中國兩千年甚至落後更多。
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農民們將種子直接均勻地灑到耕耘過的土地上,等莊稼長出來後,就顯得雜亂無章,莊稼長得密度不勻,而且不同植株之間互相干擾。
這樣一來,通風就不好,採光也不均勻,同一塊地的莊稼成熟的時間也會差個幾天,收穫時只好把一些未長熟的莊稼也一起收割上來。
更要命的是,採用這種耕種方法,幾乎無法澆水和除草。
猶如把一杯水倒在平坦的水泥地上,一定是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沒有人能做到讓水泥地的每個角落都均勻地鋪上一層水。
但如果在水泥地刻上一條條溝,就不一樣了,水會沿著溝均勻地流到每-一個角落,這就是壟耕種植法的原理。
可是這就需要農具的幫助。
先進的農業工具,又需要高度的文明才能發明和創造。
隨便提出一樣,例如古代中國的一匹馬,所拉的重量,是歐洲同期的馬,拉的重量的三倍,這不是因為中國的馬有力氣,而是因為中國的馬具好。
中國先進的馬具,是套在馬肩上,而歐洲人的馬具,則固定在馬的脖子上,這點細小的差別導致了牲口使用效率的巨大差別。
在農耕時代,牲畜是唯一能將人力解放出來的生產工具,它的利用效率直接決定了生產力。
等等先進的技術,造就了中國古代的人口超過世界的原因。
“你們男人的事,我們婦道人家不懂,不過夫君開心就好。”看著高興的朱高熾,郭彩蓮溫柔的說道。
“是啊。”
朱高熾摸了摸郭彩蓮的雙手。
“總是要有人擔負起國家大義的,為民族的發展而奮鬥。”
朱高熾笑著說道。
大明的強盛輝煌,百姓們安居樂業,乃至必須避免讓中華文明再一次陷入黑暗時期,進入大倒退,就是他的責任。
既然不愁吃喝。
總要乾點有意義的事情。
正如一本書上所言,死的時候,自己不要後悔,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白過。
陝西與河南。
自古的中原地區,漢人的發展根基之地,人口最昌盛的地帶,到了明朝建立時期,兩地各自只剩下不到兩百萬人口。
這就是所謂的後世部分人要奉遼金為正統的代價。
無知必然是可怕的。
隨著明朝建立三十五年,人口開始了大恢復,而人口的生存又需要大生產。
鄉村的土地上。
大量的技術人員開始教授地方。
“在壟上,壟與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壟的土地要比壟之間的溝略高,高度差根據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技術人員仔細的制定標準。
北方不光是人口衰敗,各項文明也衰敗,包括種田的技術。
雖然從南方遷移回了大量的人口,可是每個地區,乃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做法。
技術人員帶來了統一的標準,並且告訴農夫們,為何需要這樣做的道理。
雖然並不能提升技術,但是可以提高下限,讓不少的做錯的農夫,掌握最有效的種植方式,避免無謂的浪費。
“首先,這麼做可以保證每株莊稼獨立成長,互不干擾,而且諸位在給莊稼除草和間苗在溝裡走,不會踩傷莊稼;其次,便於莊稼之間通風,不會腐爛。”
“更重要的是,這樣便於灌溉。”
“我們去南方田地裡實驗時,那裡的水田很多,水田的四周是一尺高的田埂,田埂外有水溝。”
“當天氣乾旱時,當地的農民將田埂挖開一個小口,田埂外水溝裡的水就會流進田裡,迅速流遍壟之間的溝,然後滲透到莊稼的根部,不需要給每一株莊稼澆水,節省了大量的勞力。”
“當天降暴雨時,田裡的水保持在莊稼兩邊相對低窪一點的溝裡,莊稼的根就不會被泡爛。這樣,除非大旱或者大澇,諸位的農業收成都是有保障的。”
“更絕的是,壟和溝在兩季種植之間是互換的,每季莊稼收穫完畢,要將田重新耕一-遍,這時壟就變成了溝,溝就變成了壟,這樣,田地雖然每季都在種莊稼,但具體到每一壟土地,實際上是輪流修耕,可以保證地力。”
聽到年輕的技術人員們的介紹,年老的農夫忍不住嘲笑。
種田還需要這些個後生們來教不成。
講的不也是他們在做的事情麼。
無論每個農民心中如何想,在大量技術人員的下鄉過程中,大明的耕田,逐漸靠向了統一的標準方向,哪怕只提高一成的產量,也是不得了的數字。
山西的限煤令放開後,各大煤礦商行湧入。
乃至金州的的閹工,工人人數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之多,在遼東鋪設了條條鐵道,修建了密佈的水利灌溉工程,以及開拓出無數的良田。
他們開荒中挖出的參天大樹,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金州,經過前期的工藝後,送到船塢成為大船的龍骨,製造出一艘艘的大帆船與蒸汽輪船下水。
黃海與渤海的海面上,絡繹不絕的海船。
沿著近海的海航線去往山東碼頭,達到最終目的地的上海。
“快讓開。”
金州蒸汽機工廠。
新制造的鐵車,車頭掛著巨大的圓鍋,下半截燒的是煤,上半截燒著水,圓鍋頭部一條蒸汽管道連線到後方不大的活塞缸。
活塞缸安置在前輪上方,透過傳輸的動力,上下運動的傳統部件,帶動前輪走動,三個一人高的鐵輪轉動了起來,輪子上面是木鐵板。
一名技術人員費力的扳動鐵桿,透過槓桿原理,讓剎車片緊緊的貼住鐵輪,靠著摩擦力停車。
巨大的慣性,讓鐵車仍然撞到了牆上。
技術人員最後的關頭放棄了制動,跳下了鐵車,逃過了一劫。
牆壁倒塌,壓壞了圓鍋,留下了一地的狼藉。
周圍的工作人員紛紛趕了過來。
“沒事吧。”
“沒事。”
技術人員苦惱的說道:“轉向部件不行,制動部件也不行。”
“不要緊,咱接著試。”
金州蒸汽機工廠財大氣粗。
在朱高熾的指示下,地方上多少帶了點政治任務的意味,工廠不計利益得失,進行了無數次的摸索和嘗試,雖然這次仍然失敗,可人們已經看到了曙光。
不久。
第二輛蒸汽機貨車,由金州蒸汽機工廠發明了出來。
該蒸汽機貨車長二十一尺,寬七尺,有三個車輪,採取了鐵架木框結合製作的車輪,行駛速度高達每個時辰三十八里的速度,可以牽九千斤的載重。
獲得了朱高熾親自點名,要求送到京城進行參觀。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