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藍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3章 使團抵達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蕭藍衣,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暹羅。

邊永居住在暹羅,已有兩年了。

以前,大明和暹羅並不接壤,暹羅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奉大明為宗主國,其實是扯著大明虎皮為自己謀利益。

現在不一樣了,大明和暹羅接壤。

而且,大明名聲不好,明人擅屠,令暹羅上下畏之如虎。

明皇更是霸道,強令暹羅派人為其耕種,又派人來暹羅勒索糧食,如今又欲索要奴隸。

暹羅朝堂上下,皆對明人十分氣憤,皆揚言要和大明打一仗。

而高宗本打崩城防軍的餘威,已經散去。

暹羅人記吃不記打,又覺得自己行了。

閒暇時間,邊永寫了一本《交趾雨季居行指南》,在暹羅沒法刊印,他就派人將手稿送到交趾,請夏壎幫他刊印。

他和夏壎曾經在軍機處共事過,彼此熟稔。

而夏壎正在行軍打仗,讀完這本書後,幫邊永謄寫了序文,並校對一番,才送去驩州刊印,並登報宣傳。

初時,邊永也受不了如此漫長的雨季。

他習慣了繁忙,一年無休止的繁忙,忽然有半年時間,被迫待在家裡,所有工作被迫停止,就為了躲避雨季。

而人在經過繁忙的旱季,又進入休閒的雨季,驟忙驟松,會使人變得懈怠、懶惰,這是天性使然。

邊永在書中,詳細論述了雨季會給人的性格造成何等影響,應該如何防範等等。

而他這篇手稿,正在被暹王拉梅萱閱讀。

拉梅萱還改了個漢名,叫劉珪。

之所以姓劉,因為姓劉的皇帝多,本想叫劉裕的,卻遭到邊永的駁斥,認為那是皇帝的名諱,不允許冒犯。

劉裕被奉入帝王廟,可不是你撮爾小國國主能叫的。

所以拉梅萱就以劉裕自比,把皇帝比成司馬德光,他早晚扒了司馬德光的皮。

大明將順化、廣南、廣治,以及從寮國割讓的土地,合併建立南柯府。

南柯府知府,如今空懸,但邊永得知是御史秦紘來擔任知府。

南柯府西部,陳兵三萬,防備柬埔寨、寮國和暹羅。

南柯府的建造,皆由三國派工匠來建造,當然了,這是拉梅萱劉珪巴不得的事情,他們想破解大明建築的秘密。

然而,城池等建造,皆由三國奴隸完成。

軍事防禦,則由大明的奴隸完成,並不許三國人觀看。

不過,大明先進的建築經驗,也被他們學到手了,劉珪打算修建漢城,並改都城大城改名為漢城。

又聽說朝鮮的漢城,被大明一把火焚燒後,頓時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是叫大城吧。

暹羅上下,都在改漢名,穿漢衣,進行漢化。

蓋因大明強盛,就如日光般熾熱,照得屬國睜不開眼睛。

僅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一年,來到暹羅做生意的商人,高達三萬人,雙方使團各出使七次,彼此加深熟悉。

其實是大明加深對暹羅的經濟控制。

在景泰十一年四月,派來一支由翰林院組成的進士使團,有72位進士,帶著淵博的知識來到暹羅王都。

幫助暹羅進行漢化。

最重要的是,給暹羅帶來了的紙!

沒錯,暹羅還在用貝葉,紙張皆是從大明進口的。

暹羅自願漢化,大皇帝則賜下紙張技術,讓明商來暹羅開辦造紙廠,讓暹羅高層用上潔白的紙張。

明商還傳來墨和筆,教暹羅高層書寫漢文。

摒棄自己的文字,官方文字一概使用漢文。

劉珪是半主動漢化的。

他被高宗本強兵壓制,被迫使用景泰十一年的年號,放棄自己的年號。

而大明打通了暹羅的通道,彼此接壤,成為鄰國。

從寮國借地之後,暹羅不是沒和明軍打過仗,而是明軍之強,世所罕見,暹羅軍真不是對手。

所以,劉珪主動漢化,一是謀求大明先進的技術;二是想從大明購買軍械。

他認為明軍強在軍械,而非軍卒素質。

大皇帝已經賜下兩千支火銃,並願意賣火銃給暹羅。

收到火銃,拉梅萱立刻改了漢名,就叫劉珪。

並尋機購買大量火銃,他派遣使團去交涉。

“天使,孤的使臣回國,言稱皇帝陛下並未在京師,而巡幸南京了,朝中做主的是內閣。”

劉珪帶著幾分疑惑:“皇帝陛下,就不怕大權旁落嗎?”

他說著蹩腳的漢語,偶爾還夾雜幾句暹羅語。

邊永如今非常精通暹羅語言,甚至還精通幾門方言。

他不止和暹羅官方交流,還和一些部落進行貿易。

對暹羅的瞭解,他可能比暹羅王深刻。

“王上有所不知,我天朝法度,丞相之權歸於內閣,而閣臣地位不高,屬於陛下的秘書,乃陛下欽命;”

“而文武分治,彼此制衡,閣臣雖行相權,卻無丞相實權;”

“而且,我天朝尚有五法司,都察院、監察司監督百官,誰敢竊取皇權,當被彈劾,即便皇帝遠在南京,照樣掌握天下局勢。”

邊永詳細剖析,大明的權力構建。

皇帝已經下旨,推動三國漢化,並派來七十二個翰林院進士,還有一些民間學者,被徵召派來暹羅,幫助暹羅漢化。

劉珪緩緩點頭:“就是說,皇帝陛下永遠不會君權旁落?”

“沒有丞相,自然就沒有權臣,而文居武之上,謹防武將割據,形成藩鎮。”

“軍中又實行衛所制,兵不識將,只認皇命,不認其他,是以陛下永掌君權,天下權力盡歸於宮中。”

“而且,陛下甚是勤政,陛下日日早朝,即便生病也不曾輟朝一日,每日批閱上萬道奏疏,勤政不亞於太祖皇帝,甚至天下臣子都擔心陛下的身體。”

說到這裡,邊永十分驕傲:“陛下又行仁道,愛百姓如親子,不嗜奢華,不嗜美色,對天下寬仁,深知民間疾苦。”

“據我所知,陛下即便在南京,也日日看奏疏,在路上得知百姓疾苦,夜夜睡不好覺。”

“如此寬仁勤政的皇帝,自然得到天下人的愛戴。”

劉珪一聽大明皇帝勤政,就腦仁疼。

他也算是明君了,但每日批閱一個時辰的奏疏,就累得叫苦連天,大明皇帝最少批閱四個時辰奏疏,這是什麼精力啊?難道他沒有妃子嗎?

“陛下宮中雨露均霑,妃嬪皆有子嗣,如今已有十餘位龍子了。”

邊永以皇帝為榮:“像我這樣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但陛下卻肯相信我,任命我出使安南、暹羅等地,方才展示我的才華,陛下具有識人之明,用人之量。”

劉珪腦仁疼,大皇帝什麼時候死呢?我想當劉裕啊。

“陛下正值盛年,陛下弱冠繼位,如今才而立年華,又極為自律,不嗜酒瑟,這是帝王長壽之象啊。”

沃日!

劉珪掩面嘆息,他今年四十多了,能活過三十歲的人嗎?

哪有君王不好色?

我恨不得天天不起床。

“天使,您認為我大城能形成天朝權力構架嗎?”劉珪滿臉希冀,他也想當一個有絕對皇權的帝王。

能換一個問題嗎?

邊永犯難啊。

“天使為何這副表情?我大城也是中樞集權,天下權力盡出宮中,如何不行?”劉珪不樂意了。

大成王朝,開始是鬆散的聯盟建立的國家。

後來是一點點收權,形成集權國家。

而收權,只是表面現象,靠政治手段懷柔收權得到的大一統,就等於股份制公司,暹羅王只是董事長而已。

而大明屬於獨資創業公司,太祖皇帝篳路藍縷創造出來的,佔有極強的先天優勢。

暹羅,一旦動搖舊貴族的實權,就會爆發內亂,有點像是門閥世家制,但他們的舊貴族是春秋戰國的舊貴族,處於半奴隸制,比門閥還不如。

大明地方掌權計程車紳,是沒有能力反抗中樞的,所以皇帝掌絕對權柄。

暹羅王劉珪也不是有絕對能力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蕩清暹羅境內全部舊貴族,建立一個新的大成王朝。

“王上,其實效仿大明建立統治,能讓您的王權,悠長綿久。”

滾!

劉珪沒動力了。

效仿大明構建權力體制,不能讓我像大明皇帝那樣擁有絕對權力,那我折騰什麼?

我不折騰,難道就不能國祚綿延了?

還是一樣嘛!

邊永悻悻而歸。

進士團,以祁順為首。

正在暹羅朝堂上長袖善舞,極力推行漢化,方方面面效仿大明構建權力體系。

兩天後,祁順找到邊永,問他跟暹王說什麼了?

“邊大使,您也太實在了?”

祁順十分無語:“暹羅亂起來,對咱們才有利呀,咱們是明人,漢化暹羅,就是為了以後統治暹羅而已!”

邊永不吭聲,他以大明為榮耀,不希望榮耀因為陰暗而出現汙點。

“罷了,此事你不必再參與了,等雨季過去,就請使團繼續西行,出使阿瓦吧。”

阿瓦和勃固,是緬甸的兩個國家,阿瓦在上,被稱為上緬甸,勃固在下,是下緬甸。

勃固在大明翻譯成白古。

兩個王朝,因為長達四十年的戰爭,使得兩國耗盡元氣,如今正處於喘息的時候。

是大明的宣慰司,和大明關係自然算是不錯的,當然了,只要大明強,和哪國關係都不錯。

“好吧。”

邊永知道,祁順不會允許他破壞推行暹羅漢化的。

這是皇帝的命令。

漢化的暹羅,等佔領後,更容易統治。

“邊大使,緬甸兩國,並非強國,但根據暹羅史書來看,戰爭潛力是巨大的,其國國民甚是擅長征戰。”

祁順囑咐道:“到了阿瓦、勃固,要以交好為主。”

“我知道的。”

要等雨季過去,皇帝還會派人送來大批賞賜物,然後使團就要西行了。

這段時間,邊永就不能入宮面見暹羅王了。

而另一支使團,從北京出發,穿行中南諸國,於景泰十一年八月,抵達身毒。

這支使團,是皇帝欽命的,大使是陳嘉猷。

陳嘉猷是景泰二年進士,會試第一名!

景泰二年,可是赫赫有名的科舉大年,湧現出無數人才,比如現在皇帝重用的王越、餘子俊、柯潛、牟奉、林鶚、和維、楊守陳、章格、夏壎、高明、秦紘等等,全是景泰二年進士。

出使身毒,是陳嘉猷自告奮勇,皇帝初時並不同意,因為陳嘉猷在軍機處擔任行走,甚有才華,皇帝甚愛之。

但是,陳嘉猷竭力說服皇帝,認為出使身毒,當派進士,又是陛下近臣,才能在身毒縱橫捭闔。

景泰九年年末,定下來出使身毒。

於景泰十年三月使團離開北京,足足走了一年零五個月,到訪中南所有國家,最終抵達身毒。

如今控制北身毒的是一個全新的政權。

陳嘉猷翻譯為羅第王朝,於景泰二年建立。

這樣一個年輕的政權,在陳嘉猷眼裡,竟顯得垂垂老矣。

第一任國王巴赫魯爾·羅第,是賽義德王朝信德總督,奪取了首都德里,就建立了新王朝。

說起來跟開玩笑一樣,就如隋末亂世,王世充打下洛陽,就稱帝了?天下就威服了?

然而,這在身毒,並不奇怪。

佔了首都,就可以建國了,剩下的就是傳檄而定。

陳嘉猷聽著身毒國王洋洋得意的解釋,竟覺得十分玩笑。

而看完地圖才知道,羅第王朝的統治範圍,僅限於北方,信德、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區。

大明對身毒,已經十分十分陌生了,還是看元朝史書來了解的。

在短暫交流後,他才知道,翻譯有錯誤,身毒,翻譯錯誤,更準確的翻譯為印度。

然而,印度上下,似乎並不知道自己國名為印度。

這就有意思了。

這是國家,還是部落啊?

陳嘉猷發現個有意思的事情,印度竟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歷史,竟然從他這個明人口中知道的。

陳嘉猷給羅第王朝君臣講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講的竟然是印度歷史,何其可笑。

羅第恍然,原來我們是這樣來的呀。

然後,就沒了。

也沒記載下來。

宮中沒有史官,對自己的歷史竟彷彿在聽故事一樣,聽完就忘記了。

而且,印度也沒有紙張!

文字是記在貝葉之上的,和緬甸、寮國、柬埔寨是一樣的,都是以貝葉為書。

歷史有錯誤,陳嘉猷清晰的記著,唐史中記載,唐人將造紙術傳入印度,那麼印度怎麼沒有紙呢?

“我們的紙張很寶貴,要留著記載經文的。”羅第是這樣解釋的。

陳嘉猷目瞪口呆,紙張不用來記載文化,竟然記載經文?

難道印度人不讀書嗎?

當然讀書了。

但印度人更偏向於數學和經商,這讓陳嘉猷嗤之以鼻,尤其是商賈,若高層注重商賈,那豈不遍地銅臭?

陳嘉猷預計要在印度居住兩到三年的時間,並打通印度通往大明的商道,才能返回大明。

他的使團,共有782個人,衛兵五千,其中有騎兵、步兵、火槍兵、水師等等。

使團以舉人為主,皆是語言精通之輩,善於外語,到了印度,就得學習當地的語言,然後將一切都記錄下來。

路途遙遠,有三人病死路上。

陳嘉猷要帶回去印度的書籍、特產,以及佛教的一切東西,將佛教徹底帶回大明。

他們帶來了,皇帝陛下的賞賜物,幾百車重要物品,以及大明的書籍、瓷器、絲綢、茶葉、紙張等貴重物品。

然而,羅第王只喜歡金銀等俗物,對書籍置若罔聞。

居住一段日子後,陳嘉猷請求羅第王允許明使觀看印度書籍。

這一套流程把羅第整不會了,那破書願意看就看唄,還用允許?咋的,大明的書還不讓人看啊?

真別說,大明的書沒人講,你一輩子也看不懂。

陳嘉猷得到很多前朝的典籍,似乎很多都是孤本,羅第王竟直接送給使團了。

在路上,使團就學會了印度語。

得到書籍後,這些人就開始研讀印度書籍,並開始翻譯。

奈何紙張不夠,陳嘉猷等人去購買,發現沒有地方賣紙,好不容易找到賣紙的地方,價格高得讓人咋舌。

陳嘉猷決定,也用貝葉翻譯。

為什麼印度語,像鬼畫符?

因為是在貝葉上書寫,寫不出正經的字來。

而大明的漢字為何是書法,因為是在紙上書寫的!

在貝葉上寫書法,別開玩笑了。

“諸君,只能靠記憶了。”

陳嘉猷開始背,使團的人分一分,把所有書籍背下來。

這些書,也是要帶回大明的,萬一書籍在路上被損毀,就得靠記憶默寫出來了。

羅第在宮中吃喝玩樂,聞聽明使竟關起門讀書,他笑明人愚蠢,那些書籍有什麼可看的?

使團都是文科生。

古印度的書籍,以數學、醫術、天文最為精湛,文學遠遠不如大明。

讓文科生背數學公式,實在難為他們了。

倒是印度的中醫,讓陳嘉猷等人發現了新世界。

印度中醫和大明中醫異曲同工,都是以治病先治人為核心,開創的醫藥體系。

印度還多了一門,外科,手術的雛形!

陳嘉猷的使團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捧著這本寫在貝葉上的印度醫書《妙聞本集》,手不釋卷。

這本書的名字,是陳嘉猷給起的,書上沒名字,陳嘉猷通讀之後,猜測應該這是本名,僅限於猜測。

眾所周知,皇帝重視醫道,而開闢交趾,以醫道為先。

而使團中,有二十幾人精通醫術,還配備了14個太醫。

“套針輸液?那不會傷害血肉嗎?”

一個太醫疾呼:“還有用烙鐵烙痔瘡,做眼睛手術,天吶,這上面還詳細寫了如何練刀工!”

“這不是華佗的青囊書嗎?”有太醫驚呼。

上面有詳細的用屍體練刀術的方法,甚至還有用手術治療不孕不育的辦法。

治療疾病的辦法,讓人大跌眼鏡。

“妖書,這是本妖書啊!”

有人瘋了,他們學了一輩子醫,沒見過用刀把人劈開,進行手術的,那不是害命嗎?

這本《妙聞本集》,還有治療瘰癧(肺癆)、天花出疹、麻風病病變、狂犬咬傷等等的方劑。

“這是本寶書!”周正方疾呼。

周正方是景泰九年恩科進士,他擅長醫術,所以被鴻臚寺挑中。

“陳大使,這印度醫術,似乎比大明更加發達,而這醫書,絕對不止這麼一本,肯定還有更多醫書!”

周正方激動地站起來:“咱們一定要把這些醫書,帶回大明去。”

“這上面的手術,我、我覺得很有可能是新的一扇門。”

“若如此治病有效,那我們就要創出新醫道了。”

周正方激動的來回走。

陳嘉猷雖對醫術不甚精研,但也是知道一二的:“青囊書的失傳,是我國醫術的大憾事,如今青囊書再現人間,是一定要帶回去的。”

“印度不重視書籍,我大明卻嗜書如命,我們既然在這裡,就要大批次收集書籍。”

“必要的時候,可派人先回去,請大軍護送吾等回國。”

諸人點點頭,以陛下對書籍的喜愛程度,一定會同意的。

周正方看向太醫:“諸位太醫,必要的時候,要請諸位和印度醫者辯經,請莫要敝掃自珍,即便敗了,也沒有什麼羞恥的,當學人長處,畢竟此地更尚宗教,而我明人更務實,當學真本事。”

“下官等知之。”太醫躬身行禮。

他們出京時,皇帝就詔見了他們,一方面是照顧好使團,另一方面則是尋找抵抗交趾疾病的方劑。

使團齊心協力,很快就將所有書籍翻譯過來了。

陳嘉猷又入宮,請求羅第王多賜書籍。

虧得大明皇帝出手闊綽,否則羅第王就把這群書呆子趕走了,出使異國,還在家裡看書,腦袋有坑吧?

他將原宮中所有典藏,都賜給明人了。

陳嘉猷發現很多部醫書。

這些醫書是用貝葉寫的,上面沒有著作者的名字,甚至書的名字都沒有。

是王宮裡清掃的臣子在垃圾裡發現的,一塊錢賣給陳嘉猷的。

竟然都是醫書。

要不是陳嘉猷買來,他們都扔了。

《遮羅迦本集》、《八支心要集》、《八部功總集》、《迦葉波本集》等等。

這些名字,都是陳嘉猷填上去的。

他根據書裡的內容,眾人商議後起的名字。

這些珍貴的書籍,竟然被當成垃圾,這讓陳嘉猷對印度的鄙夷,又增加了一層。

使團人手足夠多,很快就把所有醫書都翻譯過來。

這些書籍,和黃帝內經有幾分像,可以合編成一著作。

但現在沒人有這個膽子,敢重編黃帝內經,得帶回大明,經過諸方合議,再行定策。

倒是太醫院的太醫回來,帶回來一個很不幸的訊息。

王都德里的醫者水平,十分低下,遠不如大明太醫,甚至他們都不知道何為外科,中醫水平十分低劣。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啊,自己國家的瑰寶,竟無人學會。”陳嘉猷很無語。

明人嗜書如命,這裡棄如敝履。

他們先人的偉大著作,竟然被當成垃圾,而民間醫者竟不知這些珍貴的著作。

“咱們能不能將印度的全部書籍,帶回大明?”

副使張元禎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反正他們不重視書籍,只看重錢財,咱們可先蒐羅宮中書籍,再去民間購買古書。”

“不管什麼書,只要是書咱們就收。”

“陛下有多是錢,咱們多花點買書,陛下肯定不心疼。”

這話引起一片大笑。

皇帝珍愛書籍,讓士大夫非常滿意,尤其皇帝公開皇家藏書,此事在民間極具聲望,甚至有傳言說是千古第一愛書的皇帝。

“可怎麼運回去呀?”陳嘉猷苦笑。

是啊,收集容易,運回去難。

“不急,陛下終究會蕩清雲南,若從雲南出國,穿過上緬,就能抵達孟加拉部落了,穿過孟加拉,就能走船到咱們這邊了。”

張元禎道:“或者翻越雪山,從烏斯贜回國。”

陳嘉猷幽幽道:“最好是走水道,走海路最快。”

“若遇到風浪,翻船了呢?這些書籍可就沒了呀!”周正方反對。

“不如,咱們也用貝葉寫字?”張元禎道。

“用貝葉?那豈不退化了?”有使臣覺得這是蠻夷的做法,不屑為之。

“不!”

“貝葉上的文字,不怕水,不易腐爛。”

“這地方如此炙熱,咱們用紙書寫之後,很容易掉字、花字。”

“很有可能因保管不善,一腔心血付諸東流。”

“此地遍地都是貝葉,咱們可多多抄錄幾份,然後運送回國,哪怕一份損壞了,其他的還能對照。”

張元禎道:“其實咱們也可以不用書寫,僱傭本地人來書寫,咱們支付錢財便是。”

“但不能讓一個人寫,把書拆開,多多召集一群人謄寫,打散了謄寫,不許他們學會。”

“寫完之後,咱們把所有書籍蒐集起來,兵分數路運送回國。”

“哪怕是一路因為意外而損失,也不會導致整本書徹底失傳。”

“諸君,意下如何?”

這個辦法好!

印度人歷史雖不如華夏長,但也不短的,是燦爛的古文明,書籍必然是極多的。

收集起來,光憑上千人肯定不夠。

花錢僱人來寫,這是最好的辦法。

“而且,咱們把商路走通了,就會有大明商賈過來。”

“收集書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一點點收,等商賈都來了,更方便咱們行事。”

“當然了,也可鼓勵印度商賈,把書籍賣到大明去,比咱們買更方便。”

陳嘉猷對著張元禎深深行禮:“這些珍貴書籍送回大明,張公乃首功。”

“不敢稱張公。”

“您將這些書籍運送回國,已經足以稱一聲張公了。”陳嘉猷認真道。

說幹就幹。

使團不懼酷熱,天天研讀印度的書籍。

印度在醫術、數學、占星術、宗教上都有著獨到的天賦。

欽天監正在測算曆法。

陳嘉猷打算邀請印度天文大師,去大明任官。

可是,羅第王很不好意思的表示,他的王國裡沒有精通天文的大師。

他又提出要觀看前人制作的天文儀器。

“什麼儀器?”羅第王都不知道,觀測天文是需要儀器的。

古印度不重視製作儀器,只提出理論,而後人更是連理論都忘了,對天文都不懂。

陳嘉猷才知道,如今的印度,已經嚴重退化了,遠非昔日那個燦爛的文明可以媲美的了。

不過這也是好事,這些書籍運回大明去,大明取精去粗,回爐重造。

僅用時一個月,大明使團就將羅第王朝的皇家藏書,全部翻譯完了。

一千人,就算十二個時辰不睡覺的翻譯,一個月就翻譯完畢,足見書籍之少,這還是皇家藏書呢。

再看看大明,皇帝公開皇家藏書,天下人謄抄三年多了,還沒有抄錄完畢,可見漢人書籍之浩如煙海。

“大使,我認為書籍會藏在遺蹟之中,我們可以花錢去收購。”

張元禎酷愛書籍,他是大明使團裡,唯一一個將全部書籍看完的人。

陳嘉猷派人在王都裡支攤收書。

大明使團閒來無事,竟然在給印度編年史,印度自己人不修史,大明幫他來修。

同時,陳嘉猷派人返回大明,請求大明增派人手來印度。

周正方帶著全部醫書的復刻本,率領一千人,按照原路返回,他從印度首都德里出發,歷時一個月,抵達上緬阿瓦。

這時才得知,大明全吞安南、占城領土,已經從海路打通了和下緬勃固的通道。

周正方乘船南下,又耗時近半個多月,在勃固王朝南端,找到大明船支,乘船回到交趾。

回程僅用了不到三個月。

主要因為去的時候賞賜物太多了,嚴重耽擱行程,又不是隻去印度,而是諸國都要到的,所以耗時一年零五個月。

回來輕車簡行,用三個月的時間,還是因為不知道大明全據交趾。

否則走海路的話,二十天就可以了。

交趾,廣南省以南廣大地區,劃分為平陽、青陽兩個府,夏壎則主要負責這兩個府的移民、安置、構建防禦等事。

王偉的交趾水師,就設在金甌灣上。

周正方就是在金甌灣上下船,又乘船去平陽,平陽在胡志明市的北面不遠。

此地是平陽、青陽二府治所。

“印度人不愛書籍?”

夏壎也吃了一驚:“當年貴霜王朝、孔雀王朝何其強盛,竟已經衰落至斯了。”

“啟稟布政使,這羅第王有突厥血統,聲稱自己是蒙古人,和大明是沾親的。”

周正方說到這裡,都忍俊不禁。

印度不知道,大明和蒙古是什麼關係,還套近乎呢。

“哈哈哈!”

夏壎是交趾布政使,病已經大好。

“下官帶回來很多書籍,但因為印度紙張匱乏,只能暫時寫在貝葉上。”

不止印度用貝葉書寫,整個中南都用貝葉書寫。

像占城、安南,很多文獻,都是用貝葉書寫的,如今這些民間殘存的文獻,已經被送去京中了,由翰林院整理出來後,會通行天下的。

周正方想讓夏壎看。

夏壎擺擺手:“等翻譯過來再看,照伱這麼說,這印度的文化,也如我大明這般燦爛?”

“大人,準確地講是古印度更加燦爛,如今的印度,已經是文化荒漠了。”

周正方講了一遍在印度的事情,道:“您可曾見過,我大明將孤本賜給外臣?”

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宮中的孤本,都是要謄抄幾本,然後存放數地的,所以華夏的傳承從未斷過。

夏壎卻想的比周正方更復雜。

大明已經和下緬勃固王朝,建立海路聯絡了,越過暹羅,和勃固王朝聯絡。

是不是可以繼續往西,走海路和印度建立聯絡呢?

“怕是不行,我們所在的王國,是北面的王國,南面仍然在戰爭,彼此之間也非一國。”

“那無妨,只要有政權,就不會拒絕我大明的貨物。”夏壎是有信心的。

王偉掌交趾水師,主要就是為了探索西邊的貿易。

航道是從暹羅手中拿到的。

“照你這麼說,印度已經人心不古,只專注銀錢,不在乎文化。”

夏壎卻問:“印度人如何?”

“甚是慵懶,其人不知文化為何物,一個個以信仰為主,對經書研讀頗深,是以人皆豁達樂觀,但其民甚弱,其國甚弱。”

周正方有些懷疑道:“吾看那統治階層,似乎和民間百姓,長得不一樣。”

“我們的人正在為印度做編年史,應該很快就會有答案了。”

因為大明使團都在研讀書籍,對印度的整體還不太瞭解。

“長得不一樣?這是何意呀?”

夏壎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周正方:“你我一樣嗎?”

“雖細緻面觀不同,但你我皆是一樣的呀,同根共源。”

周正方道:“可我走在德里大街上,發現其民黝黑無比,而羅第王面板白皙,酷似吾等的膚色。”

“鳩佔鵲巢!”

夏壎猛地意識到:“這印度的統治者,是異族!”

“這異族差距也太大了吧!”

周正方苦笑:“就說我華夏,也被鮮卑、匈奴、羌、蒙古等異族統治過,可他們和咱們的長相是一樣的呀,只是文化不同,地區不同而已。”

“我在印度看到的人,都不一樣。”

給夏壎也整蒙了,這都什麼詭異的事啊。

“那印度人可有反抗?”夏壎問。

周正方搖頭:“他們對信仰看得極重,對被誰奴役,似乎不太重視。”

“哈哈哈!”

夏壎竟笑了起來:“天生奴族,大明這回能買到奴隸了!”

“啊?”周正方都懵了,哪跟哪啊。

“周正方,本官問你,你被奴役成奴隸,你是何想法?”夏壎問。

“勢力不足時忍耐,勢力充足時反抗,我漢人不為奴,這是鐵律。”周正方慷慨道。

“可印度人呢?”

周正方恍然:“印度人不反抗啊!明明統治他們的是少數人,他們卻不反抗,而且他們重信仰而輕當世,這不就是天生奴隸嘛!”

“可是!”

“大人,印度人甚是慵懶,其人不願勞作,終日在教派裡。”

“而且,他們的信仰很重要,給大明當奴隸,這些信仰自然也傳入大明瞭。”

“陛下對信仰之事,十分戒備,中樞看似不打壓,其實是不太允許傳播的。”

“若是……”

周正方擔心印度的信仰氾濫,影響大明。

夏壎擺擺手:“這些都是小節,咱們現在急需奴隸,有奴隸比什麼都重要。”

正說著呢,奴隸不分由說地將貝葉書搬進府衙裡。

夏壎皺眉:“這些奴隸,用著甚是不好用,稍微不盯著,就壞你的好事。”

“本官何時讓你們動這些東西了?”

“拖出去,鞭笞十下!”

“喏!”有衛士應諾。

夏壎說:“這些安南人,對大明甚是仇視,本官當這布政使沒多久,卻遭遇了三次刺殺。”

“等有了新奴隸,這些人統統打發去挖礦、修路。”

“這些該死的!若損壞了這些書籍,把爾等殺絕都不足為懲!”

夏壎十分生氣:“沒有本官的命令,誰再放人進來,統統杖殺!”

“末將等有罪!”

門外的衛兵也冤枉,這些是您的貼身奴隸,他們要幹什麼,我們怎麼管呀?

其實,交趾漢人被殺率飆升,主要這些安南奴隸並不服管束,突然從人變成奴隸,心中難免有怨恨。

而從江南移過來計程車紳,也不太防備奴隸,才出現這等事。

“這些書……”

夏壎看到貝葉書,眸中閃過一絲狠辣:“周正方,你說這些書翻譯過來,變成明書,是不是該焚燬掉?”

“什麼?”周正方沒明白。

夏壎卻陰惻惻地笑道:“印度不重視文化,咱們就把印度的書籍,全都搬到大明來,變成大明的文化!”

“然後將印度原文一把火燒掉,讓印度文明,消失在世界上!”

“只要書籍是漢文,那就是我大明文化!”

“天下只有我大明,才是唯一擁有淵源文明的國度!”

“唯一!”

“其他國,不配!”

周正方看著狀若癲狂的夏壎,不寒而慄。

“周正方,你說同時期,我漢文明更燦爛?還是他印度文明更燦爛?”

雖不好比較,但印度文明確實很燦爛。

“那就該毀掉!”

夏壎是個偏執狂,就如他在占城國,將佔城王引誘出來殺掉一樣,他為了殺掉占城王,還屠殺了整個占城國。

為此,明軍損失十幾萬人。

他不覺得有罪,反而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大明徹底統治這片疆土。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朕就是萬曆帝

破賊校尉

亮劍:消耗物資就能百倍返還

枕上聽心蟬

全軍列陣

知白

扼元

蟹的心

我,嘉靖,加入大明皇帝聊天群

橘貓偵探

神詭大明:靈能飛昇

明君在位悍臣滿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