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喲喲,這罵朕的怎麼都是熟人呢?(中秋加更)
蕭藍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0章 喲喲,這罵朕的怎麼都是熟人呢?(中秋加更),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蕭藍衣,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明朝不會搞殖民,對夷民真的是愛民如子。
看看西方,人家搞殖民賺錢,形成原始積累,大明搞殖民賠得底兒掉。
“老太傅,您好像說錯了。”
朱祁鈺笑道:“咱們擴大越大的地盤,應該賺更多的錢呀。”
“怎麼可能?”
胡濙急了,拿永樂朝的稅賦舉例,可以說是年年鉅額虧空,到正統七年才勉強還清虧空。
足足用了十七年!
收復交趾那些年,幾乎沒徵什麼稅,結果交趾還是保不住。
“老太傅,朕問您一個問題,咱們新擴張領土,是不是百姓變多了?”
朝臣點頭。
“那收的賦稅也多了呀,為什麼咱們賠錢呢?”
朱祁鈺的問題,讓朝臣一怔。
于謙道:“陛下,就如國朝收復漠北,佔領一地,建城一地,又要修建馳道、溝通河流,花的都是海量的銀子。”
“想慢慢收回成本,就需要很多年頭。”
“甚至,當地百姓窮困,吾朝還要適當幫扶,減免稅賦。”
“為了讓其心向國朝,要減免很多稅賦的。”
“完全是用中原之錢糧,供養新地。”
“新地收民心、開發都需要時間。”
“而中原之民在增加,導致中原之錢糧難以供養新地,最後只能不得不放棄。”
聽著于謙說,朱祁鈺忍俊不禁。
朝臣有點轉過彎來了。
為啥把他們當成人呢?
如果把他們當成奴隸去剝削,錢不就來了嗎?
“陛下,此舉有違聖人之道呀!”姚夔小聲道。
“哈哈哈!”
朱祁鈺放聲大笑:“姚卿,聖人之道,講得是教化子民,可他們是朕的子民嗎?”
說完,朱祁鈺哈哈哈大笑。
“可、可何為大明子民呢?”姚夔問。
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答案。
從古至今,華夏人從未將夷人看做是奴隸,也從未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定義。
真正劃分的時候,要等西方,以板塊劃分,以膚色劃分,以所謂的族群劃分。
現在的大明,相容幷蓄,化胡為漢,來者不拒,踏上大明土地的就是大明子民,不看長相,不看地緣,看的是語言。
說一樣的話,那就是一國人。
奇怪不?
“會說漢話,長相和明人類似,並心懷大明者,方是明人!”
朱祁鈺沒提出膚色論。
現在提出來太超前了,也沒有價值。
哪怕是撒馬爾罕,也是偏簧的人,因為統治那片土地的是蒙古人。
“既不是大明子民,朕為何憐憫他們?”
“孔聖之道,並不適用他們。”
“所以朕說,以前大明太把外邦當成人了!”
“把他們當成畜生看待,錢不就有了?”
朱祁鈺的話,卻無法讓朝臣苟同。
“陛下行厲法,怕是會以厲而終。”
“這些土地大明能佔一時,卻不能佔一世!”
嶽正鄭重道:“唯有行善法,方能使蠻夷歸心,徹底融為我明人,方是萬世之法。”
“嶽卿,依你之見,大明領土不過在方寸之間,難以擴張了。”
朱祁鈺笑道:“朕也想懷柔其民,慢慢同化,將其土地徹底變為明人活動之地。”
“奈何朝堂無錢呀,朕有什麼辦法?”
“而且,人和畜生比良心,不覺得可笑嗎?”
大明憐憫女真人,最後女真人怎麼蹂躪中原的?
大明寬宥安南人,結果交趾是怎麼丟的?
大明對藩國親如一家,結果韃清建立後,是怎麼拋棄大明的?
“這……”
嶽正想說,那何必貪多嚼不爛呢?
佔據漠北,收復交趾,已經足夠了呀,已經是文治武功,恢復祖宗之地了。
漢人喜歡看歷史,西方人喜歡看未來。
“罷了,這是題外話,說回吏治問題。”
朱祁鈺正色道:“朕以為,禮部和刑部,最是無用,卻又不可或缺。”
“不如降兩部為司?”
“省著浪費資源。”
很多部門交叉,職能重合,造成資源浪費。
“絕對不行啊!”
胡濙急了:“國之大事,在戎在祀,禮部在於勸導百姓向禮;刑部在於治律法,律法乃重中之重,不能降啊!”
白圭和俞士悅想哭,我們就是後孃養的嗎?
“還有太常寺、上林苑監、苑馬寺,都是沒用的部門!”
朱祁鈺道:“朕打算統統裁撤掉。”
“苑馬寺入太僕寺,上林苑監改為局,也併入太僕寺。”
“太常寺和禮部合併,刑部和大理寺合併。”
朝臣都懵了。
皇帝這哪是改革吏治呀,這是把祖制放腳底下踩啊。
都不知道該怎麼勸。
“陛下,苑馬寺可入太僕寺,裁撤可以,上林苑監管著皇家園林,裁撤掉的話,園子誰管呀?”
皇帝冬天吃的白菜、香菜等都是上林苑監種植的。
“設個局就夠了,該裁撤的都裁撤掉,在上林苑狩獵有什麼意思?”
朱祁鈺道:“以後在承德,建一避暑山莊,朕去承德住去,去草原上狩獵去。”
“乾脆併入太僕寺,省著麻煩。”
就知道,您有壞心思。
在承德建避暑山莊,就是心心念念著漠北土地呢。
“陛下,太常寺絕不能和禮部合併。”胡濙道。
“那就讓禮部併入太常寺。”
白圭:我就這麼不重要嗎?
“陛下,可改革禮部!”
白圭磕頭:“陛下新建七個司,可合併進入禮部。”
“你倒是貪心。”
朱祁鈺笑罵:“禮部和太常寺確實衝突了,把儀制、祠祭兩個清吏司,併入太常寺。”
“太常寺酌情裁人,精簡吏治,必須做到。”
“主客、精膳兩個清吏司,併入光祿寺,光祿寺也要酌情裁人。”
白圭眼珠子一突,禮部一共就四個清吏司,您一口氣全革了。
那禮部還剩下什麼?
“將商業司、農業司、宗錄司、教坊司併入禮部,再設一個司禮司,一共五司。”
“增設禮部右侍郎,從南京禮部調人,南京只留個空架子就夠了,沒必要留那麼多人。”
“太常寺和光祿寺,裁人不增人,各自補入兩個清吏司,如何具體劃分,閣部擬個條陳,儘快定下來。”
“四夷館從太常寺移出來,放入鴻臚寺。”
“鴻臚寺下設外事局,緹騎歸入鴻臚寺。”
這是把鴻臚寺作為完全獨立的外交部門。
朝臣沒明白,什麼叫外事局?
朱祁鈺解釋一下,外事局就是培養間諜,負責外事。
鴻臚寺完全變成外交、翻譯外語的機構。
“陛下,外事局不好聽。”
“不如叫皇城司,設在鴻臚寺下。”
“外夷使者一聽,以為只是負責皇城情報的。”
王復提議。
皇城司是大宋的特務機構。
“就叫皇城司吧,歸於鴻臚寺之下。”
“鴻臚寺完全負責外交、外文翻譯、駐派使臣、派遣使者交流溝通等等,四夷館也設在鴻臚寺下。”
“除此之外,還有負責間諜活動,這皇城司就負責外國間諜,待攻打他國時,鴻臚寺要協作。”
“鴻臚寺下,再設一個理藩院,負責處理外事、民族、宗.教等特殊事物。”
如此一來,太常寺和鴻臚寺徹底劃分。
太常寺掌祭祀,掌禮制。
禮部變成農商教化,司制禮節。
彼此權力還都擴大了。
“苑馬寺併入太僕寺,太僕寺負責全國畜生,不限於養馬,畜生類、禽類、飛禽類等等生物,全歸太僕寺管。”
朱祁鈺也擴大了太僕寺權柄。
“各部各寺內的,如太常寺犧牲所、光祿寺的各所,全部併入太僕寺。”
“光祿寺內只設一屠宰所,負責宰殺畜生。”
“朕欲再設一個草木局,負責栽種、保護樹木,種花種草等等跟植物有關係的,全部放在太僕寺裡。”
太僕寺,就是動物、植物管理中心。
“上林苑監,也併入太僕寺,變成局,一應官職貶謫,該裁人的裁撤。”
朱祁鈺對皇家園林也狠。
“至於刑部。”朱祁鈺想裁撤掉。
“陛下,刑部不能裁撤啊!”俞士悅哭泣。
朱祁鈺瞥了他一眼:“提刑按察司併入刑部,刑部內部的清吏司革除……”
“陛下,刑部不能革除清吏司呀!”
胡濙苦笑:“陛下,提刑按察司管的是天下刑事,而刑部在中樞極為重要。”
其實,從太祖立刑部之初,刑部的許可權被一直削減。
到現在,和大理寺職能分辨不清。
三法司成為了權力傾軋的地方。
所以朱祁鈺一直看俞士悅不順眼,就這樣的軟弱尚書,有什麼用?
朱祁鈺擺擺手:“老太傅,天下究竟有多少案子呀?不過葫蘆官判葫蘆案而已,哪個案子判明白了?”
“刑部做了什麼?大理寺做了什麼?”
“朕對刑部不滿,不是一天兩天了。”
“刑部必須大改!”
“不破不立。”
“刑部清吏司和提刑按察司合併,職能統一。”
“設一個立法司,負責修訂律法,大明法也要重新修訂,增加新的條例,定期十年,大修一次,三年小修一次。”
“再從律法中,分出詳細的法令,如刑法、民法、軍事法等等。”
“修了大明法,就要按照大明法去辦,全國上下,都要按照法令辦事!”
修訂分支律法,可就過於新潮了。
朝臣都不懂。
大明法已經很完善了,何必要重新立法呢?
“從天下遴選出精通律法的人才,擔任刑部右侍郎,擔任立法司的主官。”
“再根據大明立國以來,乃至唐宋元的判例,修訂更詳細的法令。”
“儒皮法骨,這根法骨,朕要重新用起來。”
朱祁鈺對立法司很期待。
“內閣的陸瑜是個人才,尤善法律,令其去擔任刑部右侍郎,負責精修律法。”
朱祁鈺考校陸瑜很久了。
閣臣沒有反對,因為陸瑜確實精通律法。
“再設一個刑事決策司,天下命案最終判決,由刑部決定。”
“以後刑部有三個司,提刑按察司、立法司、刑事決策司,三司由右侍郎擔任主官,再在三司下設局。”
“再設一個鳴冤所,允准百姓來刑部鳴冤。”
“同時,刑部年年派人去民間查訪,是否有冤案,若發現及時查辦更改,並處置辦案的官員,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不必姑息!”
朱祁鈺把刑部,當成最高法來用。
“以後刑部,不負責具體案件。”
“具體案件由大理寺審理,但最後決斷,有罪無罪,當遞交給刑部,蓋最後大印,方能生效。”
“寇深不在京中,張固和龔永吉也不在,大理寺寺卿空懸,調刑部右侍郎周瑄擔任大理寺寺卿。”
“調山東布政使李贊,入京擔任大理寺左少卿;侍講學士周洪謨,擔任大理寺左少卿。”
“調左春坊左贊善劉俊、左春坊司直郎李泰、左春坊清紀郎高誠、鮑相入大理寺,擔任右少卿。”
“大理寺再多設一個統吏司,天下皂吏,歸大理寺管轄,由大理寺右少卿管。”
這是權力明確。
大理寺負責審案、判案,而刑部做最高決策。
大理寺統率皂吏,其實是掌握警.察之責。
“都察院職能不變,負責監督刑部、大理寺、以及天下百官。”
“和監察司、軍紀司,並列為五法司。”
胡濙皺眉:“陛下,這軍紀司為何而設?”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監察司的劃分,諸卿沒有異議吧?”
“都察院和監察司的權責也要分開。”
朱祁鈺暫時沒回答:“二者都有監督糾察之責,但都察院執掌憲臺,權力更大。”
“監察司,主要任務是監察大理寺,大理寺行事刑罰權,要在監察司監管範圍內。”
“一是監管立法、執法。”
“二是肅貪,監察司可組建監察局,負責肅貪天下官員。”
“都察院御史發現情況後,呈交給監察司,由監察司負責肅貪,清肅官場風氣。”
監察司做檢察部門。
同時,給了都察院另一個行駛職權的途徑。
都察院必須稟報給皇帝,由皇帝派刑部、大理寺等協查,需要漫長的過程。
但皇帝選擇放權,放權給監察司,讓監察司出面,直接肅貪。
“陛下的意思是,讓五法司互相監督、互相協助,協同辦案?”朝臣明白了。
但明初時,太祖皇帝設三法司,導致三法司互相推諉,一度三法司走向崩潰。
朱祁鈺設五法司,很有可能造成明初的景象。
“五法司職責明確,不可相互推諉,相互推諉者,一概免職流放。”朱祁鈺加了一條。
“那就說說這軍紀司。”
“朕打算在軍中,推行一套獨有的制度。”
“軍紀司負責糾察軍紀、軍規、核定功勞等等;”
“軍吏司負責遴選軍中吏員,給軍吏一個上升的通道;”
“再設步兵司、騎兵司、水兵司,再設一個建造局、夜不收局、墩臺局等等。”
“軍紀司聽命于軍機處,為朕直管。”
“其餘各司,歸入兵部。”
皇帝這是把軍權攥在手心裡。
“兵部新列入四司。”
朝臣明白了,軍紀司就是軍中特務機構,是懸在兵部上的一把刀。
“陛下,講武堂可否併入兵部?”孫原貞問。
“不可。”
朱祁鈺斷然拒絕:“朕有別的安排,但兵部可設一個新學堂,朕不設限制。”
“取消行人司,改為侍衛司,負責宮中侍衛,隸屬於軍機處。”
“五軍都督府,職能不變,都督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
“如今漕運重要。”
“朕打算設轉運司,下轄漕運司、都轉運鹽使司、鹽課提舉司、和驛遞。”
話音方落。
王竑躬身道:“陛下,漕運、鹽課,驛遞都是重中之重,不應設在一司之下。”
朝臣都點頭:“陛下,當單獨立司,不應互相挾制!”
“那就設一轉運司,將都轉運鹽使司和漕運司合併到一起,負責轉運。”
“再設驛遞司,和鹽課提舉司並列。”
“諸卿意下如何?”
朝臣點頭。
“裁撤王府長史司,歸於宗人府即可。”
“將軍府內官職取消,不設官職。”
“再就是教育了。”
“設教育司,國子監、講武堂,天下學社,俱歸教育司管,教育司下可設一個經廠,負責刊刻。”
“翰林院地位不變,增設一個藏書局、一個修史局,再設一個經廠,負責刊刻。”
“諸卿,中樞吏治,這麼改,意下如何?”
朝臣倒是沒有太多意見。
只是增設了幾個司,行政成本提高。
但好處多多。
全都提高了權力。
“地方也要改一改。”
朱祁鈺斟酌著道:“督撫是朕設的,但等天下犁平之後,自然會撤銷,歸於原點。”
“原來地方布政使、都指揮使、提刑使三司掌管權力。”
“但實際上,權力歸於巡撫和鎮守太監。”
“反正三司已經成了空架子,不如就徹底改了得了。”
話不能亂說呀陛下。
巡撫只是臨時設的而已,沒有具體官位呀。
群臣剛要勸。
朱祁鈺擺擺手:“以後各省設巡撫,負責行政和司法,布政使、提刑的權力歸於巡撫。”
“巡撫由中樞指派,德才兼備者當之。”
“每個省固定一個巡撫,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增設一位副巡撫。”
“倘若遇到戰爭,巡撫可加授軍事大權,則晉為督撫,都督和巡撫的合稱。”
“宮中指派鎮守太監,但鎮守太監不參與行政、軍事,只負責監督,呈報中樞,得聖旨方能調兵。”
“都察院、監察司定期派出巡按使,巡視天下。”
“都指揮司職能不變,都指揮使管轄省內軍事,衛所兵合併為軍時,設總兵統制,都指揮使無權調動有軍號的軍,備倭軍、護漕軍等軍,都指揮使皆無權調動。”
皇帝在防著都指揮使率眾造反。
所以不設總兵,戰時下聖旨設總兵,軍隊解散後,總兵自動取消。
仍然實行衛所制。
“衛指揮司和千戶所仍然不變。”
“軍紀司定期派出軍紀使巡視衛所,負責糾察軍紀。”
原來軍紀司做都察院的工作呀!
朝臣這回明白了。
皇帝用軍紀司,抓地方軍權。
“還有一件事,朕想跟諸卿商議。”
朱祁鈺說道:“朕打算取消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等官職……”
“陛下,您想讓夷人知道朝堂的打算嗎?”胡濙有點無語。
“這些部門,靡費良多,又毫無價值,朕想取消掉。”朱祁鈺語氣弱弱的。
“陛下,靡費一時,等瓜熟蒂落時,便是朝堂收穫果實的時候,收益大於投入的。”胡濙道。
朱祁鈺覺得,這種名義上的統治,根本就毫無意義。
不如撤掉宣慰司等沒用的,留下招討司就夠了。
“罷了,不撤就不撤吧,但經費減半。”
朱祁鈺也不商量:“吏治就議到這裡。”
“具體劃分閣部擬出條陳,再行具體商議。”
“大框架就定下來了,其他的你們決定吧。”
預計吏治改革需要半年時間結束。
基本上沒有什麼大改,就是明確職能,精準劃分。
然後又增設了些部門,遴選些人才入京。
最重要的是,擴大了各部門的職權。
所以朝臣是很滿意的。
“陛下,南京也按照中樞的方向改?”胡濙問。
“南京各部適當裁撤,有用部門留下,沒用的合併入北直隸。”朱祁鈺在降低南直隸的地位。
為以後拆分成省做準備。
漫長的朝議終於結束了。
下了朝,朱祁鈺先喝口參茶,實在是累。
坐在龍椅上休息片刻。
乘坐攆轎去西華門。
西華門外,近三千文人,有的是被朝堂強徵來的,有的是仰慕京中藏書,自投羅網的。
有的確實罵了皇帝,但更多的是被牽連無辜了。
廠衛還在抓人,往西華門送。
有的很無辜,睡覺的時候被抓了出來,然後被送到了西華門外,番子不許他們喊冤,就讓他們安安靜靜地跪著。
跪了一個晚上的,又冷又怕的,整個人都慘了。
等天亮後被抓來的人,都看見了被掛在午門上的湯胤勣等才子們,都嚇壞了。
吱嘎!吱嘎!
西華門開啟。
御輦走出西華門,養馬軍團團護住御輦。
朱祁鈺站在御輦上,俯視著文人:“就伱們呀?在宮外天天罵朕?”
第一句話,就是雷霆重擊!
“陛下呀,微臣冤枉啊!”
李玠爬出來,淚如雨下:“微臣是冤枉的呀,微臣在會館裡,就被人帶到這裡來了!”
朱祁鈺皺眉一看:“李玠?”
“朕說你怎麼沒當值呢,原來在這裡跪著呢。”
“吹冷風的滋味如何?”
李玠嚎啕大哭。
就陳和一嗓子,把他也牽連進來了。
“冤枉啊!”
不少人高呼冤枉。
朱祁鈺這麼一看,還不少熟人呢。
比如孫原貞的兒子孫可法,年富的兒子年廉直,竟然還有毛勝的小兒子毛偉,還有楊俊。
宗室裡也有出息的人才,好幾個姓朱的,荊王竟然也在裡面。
“好傢伙呀!”
朱祁鈺一看嚇一跳:“荊王,你也背地裡罵朕?”
荊王嚎啕大哭:“陛下呀,那個範青見著微臣,就像是見著臭蛋的蒼蠅,非要盯著微臣不放!冤枉微臣啊!”
他把自己形容成臭蛋,也是個人才。
“微臣也是啊陛下,求陛下給微臣等做主啊!”宗室諸人嘶吼,著實冤枉。
他們心裡再恨,敢明說嗎?
李玠等人哭個沒完。
朱祁鈺在人群裡,又找到個好玩的:“你,別往後縮,朕看見你了,張敷華!”
張敷華用衣服遮住臉,丟不起這個人。
“陛下,學生冤枉啊!”
張敷華哭得像個傻子:“微臣喝醉了,醒來就到這裡了!”
朱祁鈺才不信他的鬼話。
“還有哪個認得朕的,都爬出來,讓朕見識見識!”
朱祁鈺真的開了眼了,這些貨色,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絕了。
“錢溥,你還往哪裡藏啊?”
朱祁鈺隔著老遠,都看見縮在人群裡的錢溥了。
“陛下!”
錢溥真的冤枉,休沐時,穿著一身文人打扮欣賞花燈,結果就被番子給抓來了。
“爬過來,隔著遠,朕看不到你。”
朱祁鈺環顧四周:“都抬起頭來,讓朕看看,做都做了,還怕人看啊?”
“都把腦袋抬起來,朕看看都有哪些棟樑之材,明面是人背地裡是鬼的!”
後面有太監傳話,跪在最後面的人也能聽到。
太監們也幫著皇帝找。
文人們都把腦袋抬起來。
這一看,又發現熟人了。
“陳輔,你爹陳懷知不知道你背地裡罵朕啊?”
陳輔是平鄉伯陳懷的兒子。
他哇的一聲哭了:“陛下呀,微臣冤枉啊!”
“趙英,你爹趙安在天之靈,能安息嗎?”
趙安是西北名將,在正統九年已經死了。
朱祁鈺設講武堂,將有功之臣的兒子,徵入講武堂,希望子承父業。
趙英被特殊招錄進入的。
“楊堣,你爹楊寧九十四歲了,尚為了大明在雲南奔波!”
“你在幹什麼?”
“今年你都多大歲數了?還去鬼混?”
朱祁鈺又看見熟人了:“朕蔭你為官,你卻不思進取,和罵朕的人為伍,你就是這麼報答朕的?”
楊堣的老爹楊寧,也是名臣名將。
因為有足疾,早就不能動彈了,但因為他熟悉雲南,參與過征伐麓川。
王文去雲南,需要一個懂雲南的人鎮場子。
當朱祁鈺徵召他時,他二話不說,用擔架抬著,跟隨王文去雲南,為王文搖旗吶喊。
結果他兒子,不思進取,卻在會館裡狎寄。
虎父犬子,恰如其分。
“史雲,你往哪躲呀?”
朱祁鈺看著他:“你祖父史昭,赫赫名將,鎮守寧夏十四年,無人可比,你就是這樣光宗耀祖的?”
史昭,從永樂八年,就鎮守涼州。
宣德八年開始,鎮守寧夏十四年,赫赫威名,胡人不敢望其項背,隕落於正統九年。
朱祁鈺念其祖父之功勞,特詔史雲入講武堂。
給他個出頭的機會。
結果倒好。
人家就想當一灘爛泥。
“馬忠,往哪躲!”
“堂堂招遠伯,和這些人為伍?”
“丟你爺爺馬亮的臉?”
“是不是!”
趙英、陳輔、馬忠、史雲四個人真是臭味相投。
“朕再看看,哪個忠臣孝子還在這裡面啊?”
朱祁鈺忽然訝然:“呀?這不是安鄉伯嗎?你一介武人,也參加詩會?你認識字嗎?”
安鄉伯張寧。
他爹張安,在正統十三年,鎮守廣州的時候,被匪盜擊潰,張安在逃跑的時候掉江裡淹死了。
張寧還不如他爹張安,純粹是廢物點心。
兩代廢物,在景泰年間著實罕見。
第一任安鄉伯,太宗皇帝封的是張興,張興戰死後,沒有兒子,爵位由他侄子張勇承襲。
張興、張勇都是勇將。
張寧低下頭,鬧個大紅臉。
“真給你爺爺、太爺爺丟臉啊!”
“朕都不想說你,你家兩代廢物,朕都該收回世券,讓你去掏大糞去!”
朱祁鈺懶得看他:“喲,這和安鄉伯鬼混的,原來是武進伯呀!”
“朕以為是哪個廢物呢?能和這幫人為伍?”
“原來是你這個廢物啊!”
“那就不奇怪了。”朱祁鈺罵他們個狗血淋頭。
武進伯朱黼,父親是朱冕。
朱冕不止自己能打仗,還舉薦了不少賢才。
朱黼低下頭。
“你爹朱冕何其英雄?土木堡之戰,殉節而死!”
朱祁鈺擲地有聲道:“再看看你,混吃等死,連條狗都不如!”
“朕看你別姓朱了,和朕一個姓,朕都為你蒙羞!”
“要不你改姓吧,別糟踐朱姓了,朕和你爹都為你蒙羞。”
朱冕的兒孫,都不成器。
五個兒子,十五個孫子,都難堪大用。
“朕看看,和這兩個廢物點心鬼混的,都有誰呀?抬起頭來!”
“廣恩伯?是你嗎?”
朱祁鈺沒看輕:“爬過來,朕看看!”
劉偕爬過來,抬起頭。
廣恩伯劉偕的父親是劉才,算不上名將,但人家眼光好,投資了太宗皇帝,榮封爵位。
“你們幾個可真搭配呀,全是丟父祖臉面的廢物點心,難怪你們能湊一起聊天呢!”
“是不是背地裡沒少罵朕?”
“罵朕不啟用你們?”
“啊?”
“朕把大軍交給你們,你們會不會把軍隊帶丟了?然後回來稟報朕,你們迷路了?”
朱祁鈺說著自己都樂了:“挨著你的那個是誰啊?哪個廢物?自己報名!”
“微臣富昌伯!”房通達回稟。
“原來是你這個廢物啊!那沒毛病了!”
“瞧瞧你們四個,多般配啊!”
“和趙英那四個也般配,你們八個應該天天在一起聚聚,都是廢物,共同語言肯定挺多的。”
“老子英雄兒子狗熊,說的就是你們!”
“父祖的臉,都被你們丟光了!”
“朕都替你們蒙羞!”
“下次祭奠父祖的時候,把朕這句話帶過去,你們不配當英雄的子孫!”
“看看你們的父祖,何其英雄!”
“張興、張勇,不畏戰不畏苦,浴血奮戰,力竭而死!”
“朱冕,何其英雄?以功晉武進伯!戰死土木堡,壯哉英雄!”
“劉才!悃愊無華,不為苟合,亦不輕訾毀人!何其值得尊敬?”
“房勝!徵南討北,屢立戰功!”
“再看看你們,朕都想抽死你們!”
朱祁鈺厲喝:“跪一邊去,待會朕再好好處置處置你們!”
“都把腦袋抬起來,讓朕看看,都是哪些國之大賢啊?”
“朕怎麼看你面熟呢?”
“你!說的就是你!”
“爬過來,朕看看!”
那個人慢吞吞爬過來,眼淚都流出來了:“參見陛下。”
“喲,這不是薛瑄的高徒劉健嗎?”
朱祁鈺早就發現他了,但一直沒看清:“嘖嘖,你師父跟朕舉薦你幾次了。”
“你知道吧?”
“說你有蓋世之才,治世之能臣。”
“卻沒想到,朕在這裡見到你了。”
“真是能臣呀,朕這一看,你是真能兒啊。”
劉健,蓋世名臣。
房謀杜斷,劉健就是明朝的杜如晦。
“陛下,學生冤枉啊!”
劉健是薛瑄的高徒,以前薛瑄入宮時,經常帶著劉健,所以皇帝認識他。
“學生在客棧裡苦讀,就被錦衣衛給抓過來了!”
劉健淚如雨下:“學生冤枉啊!”
“苦讀?元宵節這麼熱鬧,你能耐得住寂寞在客棧裡苦讀?”朱祁鈺不信。
劉健喜歡遊玩,他基本上常年不著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他讀沒讀萬卷書,朱祁鈺不知道,萬里路他肯定走了。
“學生真的在苦讀呀!學生的師兄可以作證!”
劉健把師兄給賣了。
他師兄白良輔。
白良輔是劉健的同鄉,白良輔先拜薛瑄為師的,後來舉薦了劉健,算是劉健的引路人。
“陛下,學生等真的在客棧苦讀,深耕今年春闈!”
給朱祁鈺整樂了,誰信吶。
說你們兩個去遊歷名山大川,朕信,說苦讀,拉倒吧,就你倆的智商,肯用一半在讀書上,都能考個狀元郎。
“不看不知道,這一看,嚇朕一跳!”
“天下人都罵朕呢?”
“朕就想問一句,為什麼啊?”
“朕哪裡對不起天下人了?”
朱祁鈺收斂了笑容:“誰能告訴朕?為什麼?”
忽然,暴怒。
皇帝不認識的,大多人脈侷限於一地,但都不是普通人。
不然沒有盤纏入京備考,或者讀書。
基本都出身士族。
“你!”
朱祁鈺隨手一指:“說!”
“陛下,學生不敢誹謗君上啊,真的不敢啊!”
誰敢說敢啊。
被點名的文人真的吐血鬧心。
“朕要聽實話!”
“哪怕是罵了,你們有理有據,朕也聽著,不會處置你們。”
“甚至還會准許你們參加明年的恩科,去都察院當御史。”
“朕不是殘暴之君,是喜歡聽真話的皇帝。”
朱祁鈺環視眾人:“先說的人,朕允你入都察院當御史。”
有人心動了。
能憑此躋身都察院,未嘗不是好事。
一個文人爬出來,磕個頭:“學生有話說!”
“你叫什麼名字?”朱祁鈺問。
“學生景泰四年舉人,閔珪。”那個文人咬了咬牙說。
朱祁鈺打量他一番,此人甚是年輕,估摸著二十來歲。
膽子可不小。
竟然真敢接他的話。
“說!”朱祁鈺給他個機會。
“陛下,文人聚眾誹謗君上,學生以為,原因有三!”
閔珪口齒清晰,當眾說話沒有絲毫懼色:
“其一,陛下之治,剛猛非常,文人守舊,接受不了新事物,更擔心新事物觸犯其固有利益,所以民間反響甚大。”
“其二,陛下之治,牽連到了文人切身利益,所以陛下遭到唾罵。”
“其三,陛下喜用鷹犬,馭以強權,趨天下人為芻狗,是以群情激奮。”
“學生區區舉人,不懂朝政,但心念大明,是以奉勸陛下,廣開言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請陛下切莫以言獲罪。”
閔珪拜服在地。
這貨,嘴巴吃屎了吧?
把文人罵了,把皇帝罵了,還把天下人都罵了。
這是個怪才啊,瘋狂作死的怪才。
朱祁鈺盯著他。
文人都在等著皇帝大發雷霆,等著皇帝食言而肥。
閔珪就差一嘴巴抽皇帝臉上了,罵你是個傻叉。
“哈哈哈!”
結果,卻等來朱祁鈺的大笑聲:“閔珪,朕觸犯了文人利益,所以文人罵朕。”
“那朕觸犯你的利益了嗎?你為何也要罵朕呢?”
閔珪一愣:“學生不敢辱罵陛下,只是勸諫罷了,請陛下三思。”
這是個狠角色。
拿命在刀尖上跳舞。
朱祁鈺問:“你說說,朕觸犯文人什麼利益了?”
閔珪怡然不懼,淡淡道:“陛下讓學生,學生便說,陛下觸犯利益有三。”
“其一,大開恩科,壞了科舉禮制,致使某些堵塞言路之人,氣急敗壞。”
“其二,陛下欲徵召天下百官之家眷入京侍奉,天下人讀書,只為做官,誰願意把自己的家眷,放於虎口之上呢?”
“其三,陛下重武輕文,所以才被文人嫌棄。”
閔珪好一張敢說的嘴啊!
這話連朱祁鈺都不太敢說。
閔珪一介舉人,卻針砭時弊,句句說到點子上。
科舉可不是年年考才好。
進士越少,越值錢。
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所有人都在維護的利益圈層。
朱祁鈺大開恩科,讓文人輕鬆登第,但同時官員們的風險也提高了,當官的頭上懸了柄利劍。
因為皇帝可以隨便殺人,殺了這個官,後面就有大量的官員補上來,當官的就變得很危險。
你以為朝臣不知道文人在罵皇帝?
當然知道,甚至還在推波助瀾。
而朱祁鈺又強徵百官家眷入京,這是爆發罵聲的導火索,還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重武輕文。
皇帝重視武將,不斷提高武將地位。
將楊士奇帶來的文官壓制勳貴,再一點點文官獨大的局面完全葬送,所以民間文官反對聲此起彼伏。
文官的強大,在於是一個團。
皇帝卻捅個口子,自然引起反對如潮的聲音了。
加更開始嘍~求訂閱!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