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過了,太過了
大河東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6 過了,太過了,林家子的青雲路[紅樓],大河東流,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六章
這種瘋草因為很容易被認為是雜草,生長也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律,很難找,只想要汁液也難,誰沒事收集這玩意?
也就是青松說要高價收購,那土人才答應願意幫忙收,但也讓他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能不能碰到,純屬運氣。
青松在為這瘋草的事奔波,另一頭,錢大石一直關注著他們。
女兒幫了他們忙,他也看在眼裡,但都當不知道。
他還沒拿定主意。
賈氏說實在的,不差,這些年來把他的後院打理的井井有條,樣貌也出眾,就是生的兒子身體太差了,沒法繼承他的衣缽。
而且,自從老國公去了,賈家就沒有提供任何助力給他。
但方家不一樣。
方家出了個南安郡王的寵妃,還生了一兒一女,在郡王那裡很說得上話。
這個方家三女和南安郡王府的那位側妃是一母同胞,他要是娶了她,只要側妃在郡王耳邊吹吹枕頭風,他就有望再往前踏一步。
但這位方家三女口碑確實不太好。
他特意打聽過了,傳言不是假的,她確實跋扈。
這就讓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現在他和方家已經有了默契,這門親事是定了的,但什麼時候下定,什麼時候進門,以及她進門之後自己要怎麼做,這些還有餘地。
如果他到時候選擇了站在方三姑娘那邊,原配留下的這一對兒女日子多半好不了,要是他們出事了,自己可能會被林家盯上,文官一貫都是陰險的,他們不一定能幫他心想事成,但是想讓他辦不成事,那就太容易了。
如果他到時候偏向這一雙兒女,那麼就很難讓方三姑娘滿意,讓她為自己說情,幫他往上走一步。
青松當然不知道錢大石的糾結,他現在的重心在瘋草那,他看準備回去揚州的時間到了,還沒有找到線索,就寫了一封信,連著搜尋到的南疆特產讓李嬤嬤他們帶回揚州。
他本來就是要留下來,把這個鋪子的地基打好,現在他留下來的任務多了一個,他相信,不管是老爺還是少爺,只要知道了這個訊息,一定會讓他查清楚。
李嬤嬤他們離開了南疆,另一頭京城榮國府,賈珠終於回來了,他下船的時候有些搖晃,這不影響他的高興。
他回來沒病。
而且他感受好多了,顯然他在揚州這段時間的調理沒白費,給他管理衣物的人還說他長高了,身上也長肉了,這都是好訊息。
榮國府眾人早就期盼著他回來了,在船差不多快到的時候就有人提前來送了信,說到哪了,預計什麼時候回來。
碼頭上,賴嬤嬤和周瑞家的都在等著,一看到賈珠,立刻就迎了上來。
這兩個人在榮國府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對於賈珠來說,還都是長輩身邊的人,她們一向很有體面,對他們這些小的也沒太恭敬,但如今她們臉上都要笑開花了,腰比之前彎的都低。
為什麼?
因為他考中了秀才,他前程似錦。
賈珠心裡感慨著,乘坐轎子回去,一踏進寧榮街,就聽到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
等他到了門口,早就準備好的婆子們在門口撒銅錢、撒花生桂圓,引起大家一陣哄搶,伴隨著震天響的鞭炮聲、鑼鼓聲,熱鬧非常。
賈珠看到這場面,覺得過了。
他只是一個秀才,剛考到功名的時候他也得意自滿過,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了自己並不算什麼太罕見的天才。
而且這一次去揚州姑媽那裡,和表弟相處了一段時間,他們時常一起讀書,表弟比他小四歲,但賈珠一點都不覺得他比自己差。
表弟他看的書範圍之廣是自己比不上的,他對典籍的認知也更深刻,姑父給他們出過題,兩人的文章放在一起,不用別人評價,賈珠就知道,自己寫的不如表弟。
自己的那篇文章辭藻華麗,卻言無其物,宛若空中樓閣。
表弟的不一樣。
他的文章有實實在在的東西,辭藻沒有他華麗,卻更得人心,他好奇問過他,“為什麼不去參加考試?”
以表弟的年紀,考中秀才少不得一個神童的稱號。
表弟回他的原話是:“我想要一個好名次,不著急。”
就算他小小年紀考上了又如何?
他還這麼小,就算他現在立刻考中了進士,以他的年紀難道會對他委以重任嗎?
所以他還不如沉澱下來,爭取好名次。
這話聽的賈珠頻頻點頭,確實是這個道理,只是心裡也感慨,從這話裡也能聽得出表弟對秀才功名的自信,也只有這樣,才會想要更高的名次吧。
他的名次就不靠前,但賈珠已經滿意了,因為他是在文風鼎盛的金陵參加的考試,這裡才子太多了。
只是他也不解,為什麼表弟沒有揚名?
外面居然沒有流傳表弟的聰慧和文章,明明他天賦異凜,傳出去,肯定會引起大家稱讚。
名氣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太遠的不說,眼下他們要科舉,就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影響到他們的排名。
舉個例子,他們考試是蒙名的,考官不知道手下的卷子是誰的,也不能從謄抄過的卷子上透過字跡認出來考生是誰,但一個人的文風是可以看出來的,若是一個考生名氣大,他的文章、詩詞到處傳唱,考官也有極大的可能讀過,再透過他的文風認出是誰。
如果心裡拿捏不定這份卷子是上還是下,知道他是誰、知道他的才名後,很可能會有名氣加成。
錄取這樣的才子,也不會被人誤會,甚至可能會成就一段佳話。
但林家一點相關的訊息都沒透露,這一點賈珠沒想明白。
而除了表弟之外,江南文風鼎盛,少年秀才並不算太罕見,他十四歲年紀小,卻並不是年紀最小的,跟他同期的就有一個十三歲的秀才公。
一山還有一山高。
他突出的地方在於他的出身,要是他沒有這個出身,秀才這個身份在江南並不算什麼,所以看到家裡面為了他中秀才這麼隆重,又張揚,賈珠心情複雜。
不是不高興,只是這如果是在江南,有人家裡考中了秀才就這麼興奮,多半會被稱一句暴發戶,只有那種沒有底蘊的人家才會這樣做。
只是現在就算他覺得不妥,他也不可能叫停,只好笑著回去見長輩親人。
賈母和王二太太在榮慶堂脖子都快伸長了,看到他來,兩人臉上的表情十分一致,臉上都綻放燦爛的笑容,看著賈珠的眼神既慈愛又驕傲。
史氏拉住他的一隻胳膊上下打量:“我的好孫兒,這一回辛苦了,總算到家了,好好歇息,祖母準備了一桌你愛吃的菜。”
她是富貴鄉長大的,她爹是保齡侯,她又嫁給了國公之子,成了國公夫人,大半生都順心如意,縱享榮華富貴,自從老國公去了,那些親朋還在往來,但是他們的態度跟之前已經發生了改變,她又不是蠢人,怎麼會察覺不出來?
只是她察覺了又能怎麼辦?
她兩個兒子撐不起來,她只能裝作沒察覺,照樣笑呵呵的跟人家相處,暗地裡減少出門的機會,少去堵心。
幸好她兒子不行,還有孫子,她孫子已經長大了,又有出息,不用很久就能進入朝堂,到時候賈家就能重現榮光。
王氏拉住了他另一隻胳膊:“珠兒你可算回來了,你不知道,你中秀才的訊息傳回來,我們有多高興,珠兒……”
王二太太的願望和史氏的殊途同歸。
家裡是她當家,她看不上小家子氣的大嫂,但對方再小家子氣也是一等將軍夫人,品級比她高,靠丈夫的話她看不到什麼希望,這麼多年他就沒挪窩,但她還有兒子,他做官了,也可以為母親請封。
她未來就指望兒子了,現在兒子踏出了第一步,她這陣子時常做夢笑醒。
兩人圍著賈珠好一陣噓寒問暖,聽著他們關心誇獎的話,賈珠也激動了起來,“不辛苦,孩兒不覺得辛苦……”
等她們關心夠了,才有別人說話的機會。
賈赦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樣的,你給你弟弟他們帶了個好頭!”
賈赦今日難得沒喝酒,保持清醒,看著賈珠的視線,高興中又夾著羨慕,看著看著,他就會把視線轉向賈璉,賈璉感受到了,僵著身板湊前去,圍著珠大哥撒嬌,躲避賈赦的目光。
他還小,他承擔不住。
邢氏看著這滿堂歡喜,臉上有些木,看著別人的兒子這麼優秀,眼饞嗎?眼饞,但她別說兒子了,連個女兒都沒有,老爺的寵、府中的中饋也沒有。
想到自己的情況,她實在高興不起來。
熱鬧夠了之後,賈珠回去自己的院子,王氏立刻就跟了過去,問他:“之前生病是怎麼回事兒,真有那麼嚴重?你姑媽叫了誰給你看診?”
在得知只有賈敏養的府醫給他把脈之後,十分不滿,皺起眉頭:“哪裡來的蒙古大夫,學藝不精就敢大放厥詞!”
賈珠不贊同她的話,“周娘子是有真本事的,我感覺好多了。”
王氏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什麼,還是個女的,這哪來的本事?簡直是胡鬧,這是故意要害你呢,明日我就請太醫來幫你看診!”
雖然她不信真有這麼嚴重,還是要請太醫把個脈才安心。
賈珠不贊同她的話:“太太,不是這樣的,周娘子醫術很好,還有人慕名求上門來。”
王氏看出了他對賈敏的信任,在心裡暗恨賈敏會籠絡,隨即想著明日太醫來了自然水落石出,就換了個話題,“你也到歲數了,該定親了,你喜歡什麼樣的姑娘?”
說到這個話題,賈珠有些臉紅了,“太太、我也不知道。”
王氏看的笑眯了眼。
她兒子長大了,該知人事了。
之前怕打擾兒子讀書,她盯緊了那些小丫頭,不准她們近身,如今兒子已經考了秀才,她可以放鬆了。
雖然她恨賈母給賈政塞人,現在她自己塞起來一點都想不到自己當初的心境。
第二天,王氏就請了相熟的劉太醫過來給賈珠把脈,得了個健康,只是有些疲勞,需要多休息的評價,至於說之前是否傷身太過,這位太醫一字未提。
王氏就跟得了什麼真理般,理直氣壯:“你姑媽果然是胡說!”
賈珠無奈:“太太,我已經調理好了。”
而且他還年輕,養回來後把脈看不出什麼正常。
王氏皺眉:“你不要太偏你姑媽了,她有些事,你不懂!”
賈珠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太太你不說,兒子自然不懂。”
王氏對賈敏更討厭了,兒子去了一趟揚州,都學會頂嘴了。
如果賈珠知道她這麼想的話,只會更無奈。
“太太,姑媽對兒子很好,她也從未在兒子面前說過家裡人的不是。”
王氏勉強笑了笑,“是嗎?”她不信,不過轉念又一想,應該是沒有在兒子面前直接說話自己的壞話,或許是安排了下人在兒子耳邊敲邊錘,隱晦的告訴他是自己不對。
賈珠還在解釋:“我在揚州生活起居姑媽打點的,一切都好,我的功課也沒有落下,表弟的夫子還有姑父都會指點我,讓我受益良多,還有表弟,他正是讀書的時候,還花費大把時間陪我散心,幫我調理身體,親弟弟也不過如此。”
她的這些話王氏都不愛聽,在她看來這都是應該的,不值得誇讚,但聽到他最後這句話,終於忍不住開口打斷,她拉下臉,“你有親弟弟,他叫寶玉,不是什麼人都是你親弟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