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劍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圌山徵夢,失落的帝符,江南劍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影教授上完課後,回到辦公室裡坐了一會兒,就提包下樓,從北京西路的校門,走回馬路對面的南大家屬院。
回到家中,感覺有點心力不濟,連皮鞋都沒換,就直接走進書房,躺到逍遙椅上歇息。
很快,家中的保姆端著一杯熱茶走了進來,見他閉目養神躺在椅子上,便放在桌子上,然後輕聲說到:“吳教授,你有個包裹,就放在桌子上”
保姆見其沒有反應,便悄然退出門外,順手將門輕輕帶上。
過了約半小時,吳教授這才感覺緩過氣來,便起身走到桌前。這是一個又長又圓的包裹,似乎是透過郵局寄過來的,只不過,看了半天,也沒發現郵寄人的姓名或地址,這讓他很是納悶。
開啟一看,裡面竟然是一副裝裱好的山水畫,古色古香,不過,稍加細看,就能發現是當代人所作,雖然如此,但畫作水平尚佳,頗有點繪畫功底,而令他更為困惑的是,如此精心繪製的畫作,上面竟然沒有題跋,也無題記,更無落款、年月等,只是在右下角留有一個印鑑,細細觀察,竟然不是什麼畫者的印章,而是一個坎卦符號,並且是後加上去的。
這一切,令他心裡多少有點緊張,甚至會一絲莫名的恐慌,以前有人給他郵寄物品,不是同行好友就是慕名學生,而這次,姓甚名誰,自己卻一無所知,郵寄此畫的人,在畫作上還特地鈐上一枚卦符,究竟何意,更令他神情迷惑,如墜雲霧。
就在他心神不定之時,他猛然間感覺到眼前的這幅畫似曾相識,片刻之後,終於想了起來,“這不是自己在南大讀書時在學校古籍收藏室看到的那幅《圌山徵夢》圖嗎?不對啊?上面的題記部分,怎麼沒有了,怎麼變成了一片空白?”
他仍朦朧地記得,這幅畫好像是清代一位焦山和尚所作,原圖的上部,有一長溜的題記,他甚至還能記得其中的內容。這一切皆源於一次勤工儉學。
之初,吳教授二十三歲,正在南大歷史系讀碩士,就在這一年,他有幸參加了學校圖書館古籍部組織的一次參觀古籍收藏庫房的活動,在這過程中,他第一次親眼目睹了老館裡面的樟木書櫥中,竟然收藏著那麼多古舊的孤本善本,還有眾多的金石書畫等。收藏室的老師在開啟其中一個書櫥時,櫃頂上突然滾落下來一個紙質圓筒,開啟一看,裡面竟然是一幅轉軸山水畫,頓時令眾人感到吃驚。
老師一陣驚訝和疑惑之後,便開始端詳起這幅畫作,很快,他發現周圍的學生一個個都兩眼巴望著他,便略有尷尬地介紹到:
“此畫名為《圌山徵夢》,畫中題記下方的二枚鈐印,白文印為‘齊瀛’,朱文印為‘鶴洲’。上方的題記部分,記載的是:一名叫鶴洲的道人,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來到五十里開外的圌山。山上有一寺廟,名叫楞嚴寺,寺廟旁邊有一座高塔,名為報恩塔。他登塔遠眺,看到大江之中,有一沙洲,形似八卦,天空旭陽高照,四周峰巒疊嶂。後來,他夢醒之後,感到夢中所見,依然歷歷在目,可事實上,自己從未去過圌山。此後,他一直想前去圌山攀登,想印證一下這個夢境,直到十年以後,才得以成行。他在二位友人的陪伴下,划著小船一路東下,到了韓橋這個地方,停楫泊舟上岸,然後沿著五峰山麓,穿山越嶺,捫葛攀蘿,攀爬崖石,進行實地探訪,他驚訝地發現,這一路上,所見所聞,無不與他十年前的夢境吻合。於是,他回到焦山後,便在槐蔭精舍創作了此圖,並將其命名為《圌山徵夢》。呵呵呵…真是一幅好作品,從繪畫風格來看,明顯屬於清末民初的京江派,從題記中的內容來看,繪製的應該是鎮江東鄉的圌山風光,是一幅具有明確地理標誌的作品,這在中國繪畫史上,也算是難得一見”。
…
老師的一席話,再加之鶴洲禪師在題記中夢幻般的故事,給年輕的吳影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十年後,卻再一次鬼使神差地與《圌山徵夢》的作者鶴洲禪師時空相遇了,而這一次是緣於其對《瘞鶴銘》碑刻的研究。
關於《瘞鶴銘》碑刻的研究,其實,從宋代蘇舜卿的一首七律詩傳揚天下之後,才開始進入了文人雅士的視野。由於其字型雄強秀逸,筆畫遒媚,銘文又未署真名,也無年號,內容缺失,並不完整,再加之雷擊、墜江、打撈、壯觀亭、寶墨亭等眾多疑雲和民間傳說,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之感。
千百年來,瘞鶴銘引起了無數的鴻儒巨匠、金石書家為之痴迷傾倒,特別是在宋清兩代,更是達到了頂峰。為了迎合眾人的求全心裡,宋代陸續出現了刁約本、邵亢本等水前本,而到了清代,幾乎所有的著名書家和金石學者,都對瘞鶴銘予以高度重視,有的潛心臨摹,有的著錄考證,並先後產生了七八種的重刻本,特別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閒居鎮江的陳鵬年江中打撈殘石,復原拼合的水拓本(又稱出水本),和清末光緒年間的焦山和尚鶴洲手拓的“鶴洲零拓本”,更是為無數金石書家所追捧和爭相收藏。
正因為鶴洲禪師在拓印《瘞鶴銘》碑刻方面的傑出貢獻,以及其令世人讚歎的“鶴洲零拓本”,自然引起了吳教授的極大關注。在研究過程中,他驚奇地發現,“鶴洲零拓本”在史學界,竟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學術觀點,一種以民國大師梁啟超先生為代表,盛讚該拓本為“積久而神化,乃出水後第一精本”,另一中則以秦古柳先生為代表認為:由於銘文原石殘損過甚,很多字跡已磨泐蕩平,幾不成字,鶴洲禪師用小張紙,兩字一拓,以極為細微的拓撲方式,沿著每個字的字跡邊緣,所勾勒出的字形,大多是出於自己的意會,故作出“鶴洲和尚拓本最劣,刓刻添描,面目全非”之評價。
對此,吳教授並沒有過多的看法和評判,因為這是學術研究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特別是在金石研究方面,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在他的心目中,卻有另外一番腦門洞開的遐想和莫名其妙的感受,而這一遐想和感受,自動亂初起時第一次看到《圌山徵夢》此畫,知道了畫者的身份和題記的內容,就一直耿耿於懷。
今日,當他再次看到這幅來源不明的《圌山徵夢》,以及畫中沒有題記,讓他內心的那份感受更加強烈,甚至有點欲罷不能。
他隱隱感到,眼前的這幅畫所展示的內容,似乎並非那麼簡單和直白,特別是題記中的那個離奇夢,令人匪夷所思,大有一種時空穿梭之感。畫中的圌山五峰、八卦小洲,陽光映照等場景元素,以及鶴洲禪師的身份,僧名,以及對瘞鶴銘碑刻的所作所為,令他感到這所謂的徵夢,似乎在向世人昭示著什麼?!
他曾為此聯想到一種鮮為人知的“神隱隱於夢”,比如,周文王夢飛熊、秦始皇夢中鬥海神、唐玄宗夢遊廣寒宮、羅含吞鳥,江淹夢筆,特別是著名的莊周夢蝶。有人將莊子“栩栩然蝶也,遽遽然周也”,思辨為是一種趣談或玄學,遠未達到西方迪卡爾二元論的哲學高度,迪卡爾將世界分為物質實體和心靈實體,物質實體的屬性為時間和空間,心靈實體的屬性為思想,並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著名理論,對此,他感到過於偏激,缺乏精密的邏輯,嚴重忽視了物質和心靈之間的介質問題,而莊子卻高超地利用夢這種形式,有效地解決了連線通道和確證性問題。
望著眼前的這幅《圌山徵夢》,他感到其中似乎也隱藏著這層含義,因為鶴州禪師不可能象傳說中的壽星彭祖和陳摶老祖那樣,想透過睡夢方式來達到修行之目的,而是想透過這種夢境方式,形象地投射出他內心深處的思想,以及一種不可言喻的渴望。
想到此,他不禁感到有點亢奮,因為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中的理論,夢有隱意與顯意之分,夢的顯意指的是可以說出來的夢,而夢的隱意則是指透過聯想才得到的隱藏在背後的意義,也就是說,圌山徵夢,極有可能就是隱意之夢,其背後隱藏的東西,一定是有悖於社會道德法律規範,並且被抑制的見不得陽光的。不僅如此,弗洛伊德對於夢境的解析,還提出了兩種方案,一種為符號性的釋夢,另一種為密碼法。前者利用相似性原則,將某個夢作為一個整體,然後嘗試尋找另一個內容來取代,而後者則是將夢中的每一個符號編製成一個密碼,每一個密碼對應一個具有意義的內容,猶如一本密碼本,然後將具體夢境與其一一對應。
為此,他有意識地將與傳國玉璽有關的夢,作了系統性的歸納梳理和列舉,然後驚人地發現,竟然與弗洛伊德關於夢境解析“密碼法”的原理高度吻合:春秋時期卞和,夢見“鳳鳴岐山”,出現了和氏璧,戰國時期墨翟的母親,夢見太陽中有赤鳥飛入室內,生下墨子,創立了墨家,南朝陶弘景,夢見與梁武帝一起煉丹,創立了道教茅山宗,唐代李商隱,夢見飛到龍宮,醉倒在蓬萊樹下,見到了娥皇女英彈琴。這些綺麗萬千的夢境,都有一個共性,似乎都與天道有關,並且與鶴州禪師的徵夢,有著某種意義的牽連和暗合。
他走到窗前,看著外面在寒風中搖曳的樹枝,心裡思緒萬千,“這仿畫之人,為何要刻意隱去畫中題記呢?更有,為何要將此殘缺的仿畫送給自己?目的和意圖何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