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章 抬棺六臣2,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抬棺六臣2】

這六人的性格秉性各不相同,除了這次給唐王朝抬棺,很難再用同一個標籤來精準概括。然而歷史是公正且無情的,“唐朝抬棺人”這一個標籤就夠用了。

在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中,特意將此六人編入一卷——《唐六臣傳》,在其中,歐陽修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唐亡之後無君子!

“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餘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獪猾、趨利賣國之徒也。”

這話說得略顯偏激,但這就是修爺的性格,性情中人,偏感性,鋼鐵直男,這是修爺身為遷客騷人的豪爽可愛之處。當我們手捧書卷,讀到這番話時,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歐陽修怒髮衝冠,對抬棺六臣說道:“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要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手指中國地圖)都是垃圾!

凡是在大唐天祐四年(907)還活著的,都是王八蛋,好人都死絕了。

修爺口中的“好人”,指的就是以“白馬驛之禍”為代表的“洛陽三慘案”中罹難的唸書人,如裴樞、崔遠、獨孤損等。

修爺指出,雖然裴樞等人無力為唐王朝續命,但他們決不“亡唐而獨存”,寧可殉唐也不願苟且偷生。

有幾個跟“六臣”有關的故事,可以看出“六臣”在後人心中的形象。

元朝詩人仇遠有詩云:

“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

這是一首賀壽詩,當時大詩人方回過七十大壽,仇遠以詩相贈。前半句用典“六臣”,後半句用典“九老”對仗呼應。

“六臣”有五種解釋:

1,上古時期與黃帝論醫的六位臣工,其中就有《黃帝內經》的主要參與者、“中醫始祖”、“醫聖”歧伯;

2,殷商六臣,其中就有輔佐商湯的名臣伊尹;

3,漢初六反臣,其中包括韓信;

4,唐朝為《文選》做注的六位大臣。

《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長子組織文人共同編選的,收錄了自周朝以來約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700餘篇詩文,選材嚴謹、注重辭藻,所選大多為典雅之作,基本都是傳世經典,畢竟是太子爺牽頭、宮廷打造、皇家品質,值得擁有。

自問世以來,一直被文人當成是文學的教科書,屬於必讀科目,千餘年流傳不衰。

大詩人杜甫的小兒子過生日時,杜甫曾作詩相贈,以為訓導,詩中就有“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杜甫告誡兒子,要熟讀、精讀《文選》,別幹出洋相的不正經事兒!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也在其作品中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諺流傳後世。

《文選》無可爭議地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唐朝的李善、呂延濟等六人為《文選》做注,即《六臣註文選》,是眾多《文選》版本中最具代表性、流傳最久的注本。

5,唐末六佞臣,即上文的“專業團隊”。

那麼“姓名不入六臣傳”中的“六臣”是借用的哪個典故,應該如何解釋呢?

被贈詩的這位壽星老——方回,一口咬定是“抬棺六臣”,認為這是仇遠詆譭自己,把自己比作柳璨、薛貽矩之輩,罵自己是奸臣。

方回對身邊人說道:“他說我是唐末六佞臣,不就是暗指當今聖上是朱溫嗎?敢罵皇上是朱溫,好大的膽子!”於是就要去告官,要殺仇遠。

關於方回的故事,還有很多,與本書無關,不再展開。我們只說“賀壽詩事件”。

如果非要斷章取義,只盯著“姓名不入六臣傳”來看,仇遠確實有口難辯。但只要稍微具備點兒詩詞常識的,就會結合後半句,以對偶、對仗、互文等修辭手法反推整句話的真實意思。

“容貌堪傳九老碑”,這裡還有一個典故——“九老”,說的是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首的九位歷史名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屢次遭貶,晚年退居香山,號“香山居士”,時常與文人墨客到香山寺遊玩,登高遠眺、吟詩作賦,陶冶情操,時人敬稱他們為“香山九老”,後人為紀念他們,在香山寺修建“九老閣”,閣內塑有九老尊容,而香山寺也因此成為文人墨客們的聖地。

方回也是一位詩人,所以很明顯,仇遠是在給方回唱讚歌,這句詩的意思是誇他的水平可以與注《文選》的六臣相媲美,與白居易等“香山九老”同日而語。

卻不知為何,方回偏偏斷章取義,一口咬定仇遠是借“抬棺六臣”暗諷皇上,並要告官殺之。

也許……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方回的朋友們紛紛前來阻攔,攔不住,非得害死仇遠不可,他道德上有問題!

這時候,仇遠求到了一位朋友,侯正卿。

侯正卿找上門來,向方回打探,說我聽說小仇最近得罪您老人家了,為啥?難道是因為人家是後起之秀、非主流,讓您這樣的主流老前輩面子上掛不住?

方回冷冷一笑,“這人道德上有問題,我要反三俗。他敢把當今聖上比作朱溫,找死!”

侯正卿要過那首被當做證據的詩作,拜讀一番,笑道:“小仇只說了‘六臣’,隻字未提當今聖上,更沒提朱溫。把皇上比作朱溫,這話是您說的。”

方回臉色大變,急忙奪過證據,將其撕得粉碎,“跟他鬧著玩兒呢,別當真啊。”從此不敢再提告官一事。

“賀壽詩事件”就這樣平息了,仇遠的這首詩也因此失傳,只留下“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一句。

雖然作者仇遠本意並非用典“抬棺六臣”,但方回一聽“六臣”就炸毛,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後人對“抬棺六臣”的鄙夷和唾罵。你才六臣呢,你全家都六臣!

還有一個小故事: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在其詩作《王官谷》中有云:

“視彼六臣流,恥與冠裳列。”

顧炎武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滅亡,滿人入關的時期。顧炎武潛心鑽研救國之道,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著作,沒等成書,明朝就滅亡,清軍南下,其母絕食殉國,留下遺書,命顧炎武不得做滿清的官。

顧炎武身負國仇家恨,積極投入到反清復明的大業中。失敗後,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在此期間,顧炎武攜帶的行禮幾乎全是書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顧炎武學識淵博,卻秉承先人遺命,誓死不做滿清的官。康熙十三年,好友們舉薦他出仕做官,他回通道:“刀繩俱在,毋速我死”!

次年朝廷決定為大明修史,再次邀請他出山修明史,顧炎武嚴詞拒絕,並稱“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死相拒,其忠貞氣節令大清統治者都油然欽佩。

顧炎武同志翻看歷史,讀到唐末的這段歷史,很容易引發共鳴,結合現實處境和自己的信念,很自然地揮毫潑墨,發自肺腑地喊出“視彼六臣流,恥與冠裳列”。

身為大明子民,不為拯救大明著想,而爭做滿清的官,這是奇恥大辱!這與“抬棺六臣”一樣,一幫衣冠禽獸!

兩個小故事足以說明“抬棺六臣”的歷史形象。

無論“抬棺六臣”是心甘情願也罷、是迫不得已也罷,總之,他們六人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唾罵,遺臭萬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廢材成長日記

寶玉

穿越獸世:她生了一個新部落!

酸辣魚丸粉

攝政王的心頭寵(重生)

照城

剛當縣令,就被女土匪綁了

龍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