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4章 李克用之死,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昭義地區向來是河東勢力與汴州勢力爭奪的焦點,也是晉汴實力的晴雨表,昭義地區的歸屬權即雙方實力的直觀體現。

在朱溫篡唐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汴州勢力對河東勢力都處於碾壓狀態,昭義地區一直牢牢控制在朱溫手中,朱溫也因此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而李克用則如坐針氈,一直惴惴不安。

直到昭宗遇弒,鎮守西昭義的汴軍嫡系元老、深得朱溫信任的心腹愛將——丁會,居然舉城降晉,向河東李克用獻出了潞州,昭義地區的平靜立刻被打破。朱溫如鯁在喉。

朱溫稱帝后,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收復潞州。潞州之戰,成為了後梁帝國的開國首戰。

潞州之戰,晉汴雙方最高領導人都是高度重視,派出了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以潞州為核心、整個西昭義地區為主戰場,進行了一場巔峰對決。戰役結果對天下時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後唐滅後梁的“三大戰役”之一。

這場戰役持續了一年有餘,後梁方面投入的直接作戰部隊高達十餘萬,一年多的時間裡三次換帥;河東方面則更是傾其所有,幾乎徵調了境內全部兵力。

後梁部隊先由大將康懷貞掛帥,猛攻三月無果,於是易帥李思安。

康懷貞在潞州城外修建“蚰蜒塹”,李思安抵達前線後,在其基礎上繼續擴大工事規模,竟然修成了一座“夾寨”(亦稱“夾城”),即圍繞敵城整整一圈的龐大防禦工事。

一般所謂的“圍城”,或“圍困”,只是切斷進出城池的主要道路,在險要地點設卡,所以才會有某城被圍之後,仍有勇士趁夜縋城而出、抄小路外出求援的橋段。而李思安的“夾寨”才是名副其實的包圍,密不透風。

“夾寨”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它可以“內防奔突,外拒援兵”;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人工和物料的巨量需求。

特別是對人工的需求,除了無以計數的勞工,更需要數倍於勞工數量的巡邏、作戰部隊擔任警戒、戰鬥任務。

城裡的守將是河東集團的百戰名將——李嗣昭,他不會坐視“夾寨”竣工。雖然總體上的兵力數量不如汴軍,但李嗣昭總能伺機出城襲擾,集中兵力針對汴軍防守薄弱的地方發動攻擊,化整體劣勢為區域性優勢,斬獲甚多。汴軍疲於應對,不堪其擾。

為了確保“夾寨”的順利完工,李思安不停地徵調後方增援部隊和物資補給,朱溫不得不從山東調集糧草,支援潞州前線。而河東援將周德威則專門截殺山東補給專線,李思安迫不得已,又修建了“夾寨”二期工程,修了一條“長城”,把整條運輸線保護起來,一直連通至“夾寨”。這無疑又加劇了前線的負擔。

就這樣,在河東李嗣昭的頑強不屈和李思安的瘋狂燒錢中,著名的潞州“夾寨之役”僵持了一年多。

開平二年(908)3月,朱溫御駕親征,進駐潞州以南的澤州,同時調同州匡國軍節度使劉知俊率領西部戰區力量來澤州會師。

隨後,朱溫將李思安召到澤州,責其久戰無功(亡將校四十餘人,士卒以萬計),革職查辦,削奪一切官職爵位,押回原籍,勞動改造;而總政委(監押)楊敏貞直接斬首。詔令劉知俊掛帥,繼續征討。

劉知俊,徐州降將,原為徐州時溥部將,因其勇略過人而遭時溥猜忌,故而在朱溫東征時溥時,率所部兩千人投降朱溫。此後在朱溫帳下屢立戰功,人送外號“劉開道”。

朱溫滿懷期待地看著他,“請你為我開啟一條通往太原的道路。”

劉開道胸有成竹,一口答應下來。

正當此時,河東援軍忽然向太原府撤退。劉知俊率一萬精銳出擊,俘斬甚多。劉知俊得意洋洋,上疏朱溫,請陛下先回京師,收潞州、克太原的重任,只包在我劉知俊一人身上。

由於朱溫徵調了大量關中軍隊,也擔心李茂貞和王建會趁虛而入,於是命令劉知俊不要貪功冒進,先駐軍休整。

潞州前線的汴軍也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似乎攻克潞州是指日可待的,全軍上下油然升起一種等待勝利的消極懈怠情緒。

除了防備李茂貞、王建的潛在威脅,朱溫從澤州班師的另一個原因,與潞州前線的汴軍一樣,都認為潞州已經十拿九穩,勝利就在眼前。

出現這種幻覺的原因,是因為河東地面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讓朱溫集團有充分的理由懷有這種自信——李克用,死了。

【三箭託孤】

開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病危。

病榻前,李克用召集了弟弟李克寧、監軍宦官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幕僚盧質等人,交代後事,讓這幾人作為託孤之臣,輔佐兒子李存勖襲位。

李克用拿出三支箭矢,鄭重地交給李存勖,對他說道:“我平生有三大恨,也是我的三大遺願,你一定要替我完成!”

第一支箭矢,幽州劉仁恭父子。“劉仁恭,我所立也,卻背叛於我。”

第二支箭矢,汴州朱溫。“上源驛事變”是我心中永遠的痛,且朱賊弒殺天子,篡唐自立,人神共憤,咱家滿門忠烈,世代唐臣,你務必消滅朱賊,推翻後梁!

第三支箭矢,契丹主耶律阿保機。我與他約為兄弟,發誓滅梁復唐,而他背信棄義,歸附朱賊。

“三箭託孤”的說法見載於《五代史闕文》,而且明確地指出是“民間傳說”,坊間傳聞。但我仍然予以採納,因為即便是民間杜撰,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浪漫地描繪了河東集團最高權力的移交過程,更賦有深厚的政治意義,是河東集團未來的軍事行動綱領和政治行為準則。

不拿下幽州,就不能控制河朔,不能河朔,就不能對朱溫產生致命威脅,所以幽州是問鼎中原的關鍵所在;

朱溫弒君篡唐,為天下公敵,“滅朱溫、興大唐”是河東勢力的政治指導綱領,是河東勢力雄霸天下的法理依據和政治正確;

契丹則是中原王朝的潛在威脅,不除掉契丹,河東勢力的“國運”就不會長久。

所以李克用“三箭託孤”實際是對河東勢力的未來發展規劃,“三步走”戰略。如此一來,李克用的子孫便可在中原高枕無憂,帝位永傳。

贈箭矢,在蕃禮中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是臨終時所贈,相當於中原文化中“傳國玉璽”的寓意,意味著最高權力的轉移和繼承。

所以李存勖把這三支箭矢供在李克用的祭廟裡,出征前,需用少牢(豬羊各一)之禮祭祀稟告,然後再隆重請出其中一支,裝到錦繡的箭袋中,派貼身侍衛隨身揹負,當達成目標凱旋後,再用同樣隆重的儀式將該箭矢連同敵人的人頭獻上。

很有儀式感。

後世《水滸傳》中,晁蓋臨終時將一支箭矢折為兩截,宋江與盧俊義各執一半,約定擒殺史文恭者,做梁山之主。這個橋段應該就是致敬的蕃禮,既浪漫又江湖。

有意思的是,李存勖只出色地完成了前兩步,沒有完成最後一步。與李克用的設想一樣,先控制幽州、河北,繼而以河北為跳板推翻了後梁。而李克用的子孫也正是受契丹之禍,斷送了江山社稷。

所以,當我們以上帝視角回頭審視的時候,不由得對“三箭託孤”肅然起敬,哪怕只是坊間傳聞,但我仍然堅持把它記錄在這裡。

最後,李克用面露憂愁,說李嗣昭深陷孤城,我已經來不及再見他一面了,等把我安葬之後,你一定要跟周德威竭盡全力,營救李嗣昭!

李存勖泣不成聲。

李克用指著李存勖,對李克寧等託孤重臣說道:“亞子,就託付給你們了。”話音剛落,李克用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享年53歲。

“亞子”是李存勖的小名。“三鎮犯闕”時,李克用勤王救駕,命11歲的李存勖覲見昭宗皇帝,昭宗皇帝見李存勖儀表不凡、骨骼驚奇,曾嘆曰:“此子不亞其父。”九五之尊金口玉言,故而李存勖便得“李亞子”之美譽。

另:某度在李存勖的人物詞條中,顯示“亞子”是他的字,不準確,應該算“別稱”。

24歲的李存勖坐上了河東集團一把手的位置。所謂幼主登基,主少國疑。李存勖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河東集團甚至有自潰的危險。

一場嚴峻的考驗正等待著這位24歲的少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廢材成長日記

寶玉

穿越獸世:她生了一個新部落!

酸辣魚丸粉

攝政王的心頭寵(重生)

照城

剛當縣令,就被女土匪綁了

龍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