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3章 東都疑雲,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都疑雲】
從朱溫遇弒到朱友貞登基,前後半年多的時間,後梁帝國在血腥動盪中完成了最高權力的交接。史書上言之鑿鑿,如上文所述,簡言之:朱友珪弒父奪權,朱友貞替父報仇二次奪權。
前文我也提醒過,請大家留意這段故事中的漏洞和疑問。反正我個人是滿腦袋的黑人問號,很多關鍵性的線索似乎被刻意修改。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沒錯,這段故事是朱友貞留給後人的。
而朱友貞也在十年後被李存勖推翻,後梁隨之滅亡。李存勖與朱家是有深仇大恨的,在推翻後梁之後,抹黑、醜化、妖魔化、徹底否定朱溫和他的後梁政權,是後唐的政治需要。我們後文還會詳細展開。
也就是說,早在李存勖時代,這段歷史就遭到了官方自上而下地、系統性地修改,人為地造成了史料的嚴重失實。
連50多年後的宋朝史官都為之感到頭疼,更別說一千多年後的我們了。要想徹底還原這段歷史,幾乎是痴人說夢,再也沒有這個可能。
我只能提出我個人的一些疑問和邏輯上看起來更合理的假設。
這些疑問的核心,就是朱友文之死。圍繞這個核心問題而隱藏了諸多不為人知的關鍵性線索,我將其統稱為“東都疑雲”:
1,朱溫是否真的有意傳位給朱友文;朱友珪刺殺行動為何出奇的順利。
2,朱友貞為何會嚴格落實、積極貫徹朱友珪誅殺朱友文的“矯詔”。
3,朱友珪的即位詔書漏洞百出,為何無人提出異議。
4,最大的知情人敬翔為何在這段時間裡銷聲匿跡。
5,趙巖、袁象先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在兩次弒君行動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
6,朱友貞的即位詔書同樣漏洞百出。
粗略展開:
1,據史料記載,張惠夫人去世後,朱溫變得荒淫無道,貪戀女色,做了很多令人髮指的獸性,其中就有寵幸兒媳的愛好,而諸子為了爭寵,則紛紛主動把老婆獻給朱溫。其中,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和朱友珪的妻子張氏尤得朱溫寵愛,故而長期陪伴在病榻之側。
朱溫病危,對王氏說,“你快去東都,召你老公友文來洛陽!”意思是要把皇位傳給朱友文。張氏知道後,急忙告訴了朱友珪,說王氏已經拿著傳國玉璽去了東都,朱友文即位後,一定會殺了你。於是朱友珪入宮行刺。
以上兩段話,已經破綻百出了。我們暫將朱溫的生活作風問題擱置不談,如果朱溫有意傳位給朱友文,也不該讓朱友文的妻子手捧傳國玉璽去召喚,召儲君入京是有一套完整程式的,最起碼也要釋出正式公文,由大臣前往召喚,而且傳國玉璽應留在首都洛陽。
再說朱友珪弒父,簡直是太簡單了,只買通了左龍虎軍的統軍韓勍,就把刺王殺駕的大事辦的滴水不漏,不僅成功刺殺,還能嚴格封鎖訊息。關鍵是所有這些工作只在一天之內就完成。
這是殺皇帝,不是殺只雞。簡直匪夷所思。
2,朱友珪篡權後,矯詔殺朱友文。朱友貞二話不說,就把朱友文誅殺。當然,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朱友貞很傻很天真,認為這確實是父親的真實意思,因為朱友文是養子,故而父親在臨死之際幫親兒子除掉這個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外人”,所以欣然奉詔。
朱友貞真是奉了朱友珪的命令才殺的朱友文?
3,朱友珪即位的詔書,對誅殺朱友文給出了官方解釋,說朱友文派人入宮行刺未果,幸虧朱友珪救駕及時,所以就把皇位傳給朱友珪吧。
按照該“詔書”的說法,朱友文刺殺朱溫未遂,朱友珪見義勇為。證據呢?朱友文的刺客呢?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如此重要的證據居然憑空消失不見?派來幾個刺客?如何潛入深宮大內?為何不處罰嚴重失職的皇宮安保人員?最重要的一個疑問,朱友珪怎麼會在那時出現在皇宮?是他憑藉一己之力殺死刺客的呢,還是帶著手下兵馬?如果帶著手下兵馬,你怎麼會在深更半夜帶著軍隊出現在皇宮內?
這封“詔書”可謂漏洞百出,疑點重重,簡直堪稱朱友珪的認罪自白書!
4,敬翔是朱溫託孤的最大知情人,據記載,朱溫讓敬翔把朱友珪外放,暗示朱友珪是枚定時炸彈,一定要把他驅逐出中央,離首都越遠越好,所以才授予其萊州刺史。
也就是說,敬翔知道朱溫肯定不想把皇位傳給朱友珪。面對這個最重要的知情人,朱友珪既沒有重金收買,也沒有羅織罪名陷害殺死,而是將其孤立、邊緣化。他難道不怕敬翔將真相昭告天下?
敬翔也無需告訴“天下”,只需告訴朱溫的諸子侄、諸勳舊就可以了。他用一句話就可以推翻朱友珪。
敬翔之於朱溫,如諸葛亮之於劉備。自從朱溫鎮汴以來,一直到後梁滅亡,敬翔始終以朱溫首席大謀士的身份參與其中,唯獨在這最為關鍵、最為動盪的半年中,敬翔卻如人間蒸發,不見諸史冊,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5,袁象先同樣是禁軍的重要統領,誅殺朱友珪的主力軍。然而按照史籍的記載,誅殺朱友珪根本沒用到被朱友貞策反的龍驤軍,也沒借助楊師厚的野戰軍。似乎他只是確認一下朱友貞和楊師厚的態度,只要他們一點頭,殺皇上啥的不勞你們費心。
於是乎……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朱溫,是不是也是這麼死的?
特此宣告,以下觀點純屬個人猜測:外戚袁象先,才是兩次弒君的真正主謀!之所以有第二次弒君(朱友珪),是因分贓不均,產生分歧。
而當袁象先和趙巖擁立了朱友貞之後,兩人立刻權傾朝野,隻手遮天,把後梁攪得烏煙瘴氣,並在十年之後滅亡。難道這只是朱友貞報恩嗎?亦或是,朱友貞究竟報答的是怎樣的“恩”?
6,朱友貞即位後,同樣要對誅殺朱友珪一事給出合理的解釋。
按照朱友貞的官方解釋,先帝朱溫打算傳位給朱友文,而朱友珪的謀逆之心已經有所顯露,所以朱溫病危時,朱友文秘密上奏,請父親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免遭不法分子的毒手。朱溫深以為然,連忙下令讓朱友珪去東海之濱——萊州。朱友珪眼見事情敗露,狗急跳牆,就把朱溫殺了,隨後又偽造詔書,濫殺無辜(殺朱友文)。所以我受群臣擁戴,終於為先帝報仇雪恨……
既然是朱文友密奏,那你咋知道的?至於朱友珪在極短時間內(一天)就完成了謀劃、部署、入宮行刺、封鎖訊息……就回到了第1個問題。
政變成功後,面對袁象先、趙巖的邀請,朱友貞卻不敢進洛陽即位,而是在自己的地盤——東都開封府登基,似乎也是在回應第5個問題。
總結一下,我的個人猜測就是:袁象先謀求“擁立首功”,先殺朱溫而立朱友珪,不料分贓不均,朱友珪過河拆橋;於是袁象先聯絡了下家,重新擁立朱友貞。
李存勖消滅後梁時,袁象先率先投降,並拿出大量金銀財寶,向河東集團全部高層進行無差別、地毯式行賄。於是袁象先深得李存勖寵信,被賜名“李紹安”,被授予高官厚祿,並將他的宋州宣武軍改名為“歸德軍”,還告訴他是特意為他改的名。
袁象先死後,李存勖追贈他“太師”,後周建立後,追贈他中書令,追封楚國公。
也就是說,袁象先作為“前朝元老”,是為數不多地沒有被後唐政權否認、抹黑、醜化的後梁政治人物,相反,還是後唐政權竭力維護、美化的物件。那麼袁象先的一切汙點(比如我的猜測)也會被人為修飾、篡改。
無論真相如何,末帝朱友貞登基坐殿,承繼大統,在他的帶領下,後梁江山又該何去何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