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8章 家必自毀1外戚弄權,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必自毀1外戚弄權】
後梁末帝朱友貞的登基繼統是充滿懸疑色彩的,疑點重重,又因其自身威望不足,難以服眾。對此,朱友貞只能對朝廷外的藩鎮將領採取姑息綏靖態度,而對朝廷內部則加緊透過政治鬥爭收繳權力。
朱友貞的帝位來路不正。這是他最大的忌諱,而這又是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的。就連他的正室妻子張氏(張歸霸之女)都不願承認他。
朱友貞打算立張氏為皇后,張氏說你都沒有“有事於南郊”,還不能算正兒八經的皇帝,我哪兒能就當皇后呢?
未等朱友貞郊天,張氏就已經病重,於是朱友貞急忙先冊封她為德妃。德妃張氏福薄命淺,就在冊封德妃的當晚,她就因病醫治無效,香消玉殞,享年24歲。
朱友貞悲傷不已。德妃出殯的前夕,朱友貞輾轉反覆,夜不能寐,渾身上下說不出的哪裡不舒服,於是起身,孤獨地在臥房裡遊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賢妻。忽然間,龍床壁上的寶劍隱隱有聲,似有龍吟。朱友貞大呼不可思議,近前觀瞧。這時,有刺客突然冒出,朱友貞隨即拔劍自衛,親手斬殺了刺客。事後,朱友貞用昂貴的雲母打造了一副劍匣,把寶劍珍藏其中,賜寶劍名為“護聖將軍”。
以上這段描寫同樣出自正史,言之鑿鑿。但聽起來更像是武俠或評書演義,非常不可思議。
而再往下看,也許就會豁然開朗了:
經查,刺客是受康王朱友孜的差遣,前來行刺的。於是,朱友貞就將弟弟朱友孜以謀反罪名誅殺。
至此,後梁立國五年以來,宮廷刺殺事件已經發生了三起,平均不到兩年就來一次。每一次都是一樁懸案。
朱友貞設計陷害弟弟朱友孜,也許是為了防範自己成為第二個朱友珪。血淋淋的前車之鑑,他怎麼奪得帝位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他不相信自己的兄弟手足,不相信功勳舊臣,那他相信誰呢?答曰:外戚。他最信任的是表兄弟袁象先、姐夫趙巖、小舅子張漢倫、張漢鼎、張漢傑(以上三兄弟為張歸霸之子,德妃親兄弟)、張漢卿(張歸厚之子,德妃堂兄弟)、張漢融(張歸弁之子,德妃堂兄弟)。
鑑於朱友貞詭異的繼統模式,後梁以趙、張為首的“外戚幫”漸漸掌握了帝國實權。他們恃寵弄權、賣官鬻爵,離間君臣。於內,他們排擠敬翔、李振等;於外,他們離間楊師厚、劉鄩等。
朱友貞繼統以來,宗室中除了朱友孜疑似刺王殺駕外,還有一人是真的意圖謀反,這就是惠王朱友能。
朱友能,朱全昱之子,陳州刺史。與他安分守己的老爹不同,朱友能所為多不法,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奸邪小人。兩次宮廷政變後,朱友能也覺得自己也可以競爭一下皇位,手下人也迎合他的心意,積極鼓動他搞事情。
陳州盛行各種旁門左道,迷信之風經久不衰。“陳州三百日”的時候,趙犨兄弟就利用人們的迷信心裡,導演“陰兵神助”,堅定軍民的抵抗意志。如今,朱友能同樣藉助迷信蠱惑人心。
在朱友能的秘密指使下,有一支民間團體在首領母乙、董乙的帶領下,披上了佛教的外衣,自創一派,取名為“上乘教”。其實看他們的名字,我感覺更像是披了道教外衣。
有了官府暗中支援,“上乘教”快速發展壯大,宣佈建國稱帝,母乙、董乙自稱天子,設定文武百官,然後對外武力擴張,劫掠周邊郡縣。但很快就遭朱友貞的鎮壓。
傀儡被消滅,朱友能乾脆從幕後走到臺前,發動叛亂,率領叛軍直撲汴州。朱友貞派霍彥威、王彥章、張漢傑率軍平叛。
朱友能兵敗投降。朱友貞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軟禁在汴州。朱友能的兩位親兄弟朱友諒、朱友誨受其牽連,也遭到了軟禁。
實際上真正領兵平叛的是霍彥威和王彥章,“外戚幫”的張漢傑只負責監督二人,並收割功勞。
朱友孜行刺,朱友能叛亂,使得朱友貞更加疏遠朱氏皇族,而對“外戚幫”愈加信任。
如同唐昭宗一樣,為了加強皇權,朱友貞也需要在文官中培植一支忠於皇帝的政治力量,選拔標準自然也是大同小異,概括起來就是兩點:根基淺;聲望高。
於是,一個叫李愚的人進入到了朱友貞的視線。
李愚,出生在一個不甘平凡的平凡家庭,父親李瞻業屢試不第,心灰意冷之後便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下一代,潛心教導李愚。李愚在很小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聰慧,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李愚飽讀詩書,並且品格高尚,脫離了低階趣味(非禮不言,行不苟且)。
早年迫於生計而在安陵縣當主簿,負責幫縣長整理文書檔案等。這是清高孤傲的大才子李愚所不甘心的。於是,在丁憂離職之後,李愚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往首都長安的路,要當“北漂”。
造化弄人,由於戰亂,大唐連續多年未開科取士。英雄無用武之地,大才子李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首都的房價太貴,消費太高,李愚實在難以承擔,於是只能遷往郊區,再郊區,再郊區……最終客居於河中、華州一帶。“北漂”終於成了“河北漂”。
他只希望戰亂早日平定,朝廷早日開科取士,這樣自己就能以知識改變命運了。
不久之後,宦官劉季述發動了“少陽院政變”,幽禁昭宗皇帝。正義耿直、憤世嫉俗的李愚聽說後,痛心疾首,不顧尊卑等級,直接向地區最高軍政長官——華州鎮國軍節度使韓建寫去一封書信,曉之以春秋大義,勸韓建起兵勤王,擒斬閹豎。
李愚勸韓建出兵之事,已在前文有提及。韓建與關西集團、宦官劉季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是書生意氣的李愚所無法洞察和理解的。李愚誠然是個有才華、有學問的高階知識分子,但他也的確不懂政治。
韓建雖然沒有采納李愚的建議,但非常欣賞這位知識分子,於是給了李愚非常優厚的待遇,希望他可以做自己的謀士。
李愚雖然窮困潦倒,但書生意氣的他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斷然拒絕了韓建的高薪聘請,憤然離開華州。
後來,便是“鳳翔之圍”,朱溫與李茂貞在鳳翔爭奪昭宗。那時李愚逃到了東都洛陽以躲避戰亂,然後投奔到了李延古(李德裕之孫)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延古畢竟是李德裕的孫子,雖然早就被排擠出了政壇,但此時的李延古仍舊守著李德裕在平泉的一處豪華別墅。這座別墅日後還會發生一件廣受質疑和爭議的事,後文將會提及。
李愚是有骨氣的唸書人,不願白吃白喝,不願接受嗟來之食,他帶著孩子每天都為李延古家辛勤勞作,充當苦力(子弟親採梠負薪,以給朝夕,未嘗幹人)。
不久之後,朝廷終於在東都洛陽開科取士,李愚欣然前往。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愚一舉登第,官至河南府參軍。鹹魚翻身,金鳳凰飛出雞窩。李愚終於擺脫了漂泊,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國家正式公務員。
前途似錦!
造化弄人。
朱溫取得“鳳翔之圍”的勝利,成功搶回昭宗,併火速遷都,加緊逼唐禪讓。此間,柳璨等人積極迎合朱溫,大搞政治清洗,李延古因此被貶。受李延古的牽連,李愚丟了官,被迫輾轉河朔地區,與同宗人李延光相濡以沫。殘酷黑暗的現實給李愚純潔天真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創傷。
朱友貞登基後,李延光以其出色的才華被推薦到宮中做演講(侍講禁中),接觸到了朱友貞。隨後,李延光在朱友貞面前竭力盛讚李愚的才學,並且強調李愚不僅才學出眾,更是品格高尚,深有史魚、蘧瑗(音同“渠願”)之風。
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耿直中正,留下“尸諫”的典故,孔子都為他點贊,並轉發評論道:“直哉史魚!”鋼鐵直男界的祖師爺;
蘧瑗,春秋時衛國大夫,道德模範,孔子的朋友,位居孔廟東廡之首。
以史魚、蘧瑗來形容他,可見李愚的人品。
在李延光竭盡全力地安利之下,朱友貞終於召見了傳說中的道德楷模、脫離了低階趣味的、純粹的、反三俗的大才子李愚。
面試的結果令朱友貞非常滿意,立刻將李愚提拔為左拾遺,官雖然不大,但也是直接進中央。不久之後,李愚火箭提拔,最終進入崇政院(原樞密院),成為李振等人的副手。
至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來,李愚全方位符合朱友貞的用人標準:出身寒微,非名門望族之後,沒有高門大姓的加持,在朝中沒根基、沒背景、沒靠山,底子清白的“三無”產品;有學問,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負,建設和諧社會的“四有”青年。
李愚就是朱友貞要找的政治花瓶。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李愚,竟也因一點小事而遭排擠,罷出朝廷。
事情是這樣的:某日,衡王朱友諒入朝,李振等人急忙起身跪拜請安,唯獨李愚挺身而立,只是長長地作了一個揖。
朱友貞責備李愚失禮。
李愚不卑不亢,反問:“請問陛下,我失何禮?”
堂堂天子竟被當面頂撞,朱友貞非常不高興,說道:“衡王,是朕的兄長,連朕都要致拜。崇政院使李振,你的頂頭上司,他也要畢恭畢敬地跪拜。你咋就這麼傲慢無禮?”
李愚的耿直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畏強權,跟皇上抗辯道:“陛下拜衡王,是家人禮。李振等是陛下私臣。而我居朝堂,是國家公職人員,且與衡王素無私交,於公於私,我都無跪拜之禮。我不是阿諛諂媚之徒!”
“大膽!”
朱友貞撕下了禮賢下士的虛偽面具。只因李愚不肯跪拜朱友諒,朱友貞就將他貶官外放到鄧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