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8章 南部開花,五代十國往事,南無臭蛋,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部開花】
中央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也不知道對面究竟有多少人,瞬間崩潰,放棄營地,逃回劍門關。之後一連十幾天都不敢出來。
兩位營長,帶著一千人,偷營劫寨,嚇走一萬多中央軍,為劍州贏得了十幾天的喘息。
孟知祥得到奏報,大喜過望,對於手下有這樣智勇雙全的將領,他倍感欣慰,同時也看出來中央軍的戰略水平跟董璋是一個級別的,根本不足為慮,孟知祥對左右人說道:
“我還以為,中央軍在攻克劍門關後,一定會控制劍州,然後直掏梓州。這樣一來,董璋一定會放棄閬州,回援梓州老巢,那麼我們西川就會孤立無援,也就只能解除遂州包圍,龜縮回成都。那樣的話,兩川就會被內外夾攻,軍心渙散、民心動搖,危險萬狀!哈哈,沒想到,他們竟然放棄劍州,而躲在劍門關不出來,喪失了推進的機會。看來,我們的大業可成啦。”
孟知祥嘲笑的不是董璋和石敬瑭,而是在嘲笑自己,笑自己太高估這倆貨了。明明是鑽石局,自己非要按照王者局來對待,感覺智商閃了腰。
龐萬福、謝鍠的偷襲讓石敬瑭對劍州的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為了穩妥起見,石敬瑭派一支部隊向西北面的文州迂迴,然後從文州南下,攻打龍州。
然而孟知祥早就派軍駐守龍州了,石敬瑭迂迴龍州的策略失敗。
隨後,董璋的三千東川軍在王暉的帶領下與西川將領李肇會師,共同進駐劍州。石敬瑭也親赴劍門關前線。
雙方即將展開第三回合的較量。
趙廷隱在劍州後山擺開陣列,又在石敬瑭撤退的路上埋伏了五百神弓手;王暉、李肇在一旁的河橋列陣。
石敬瑭親率步兵進攻趙廷隱,兩邊山路上忽然一聲炮響,緊接著旌旗招展,戰鼓雷鳴,殺聲震天。石敬瑭急忙撤退,損失數百人。
隨後,石敬瑭又命騎兵攻擊河橋上的兩川兵。李肇以強弓勁弩進行火力壓制,騎兵無法靠近,也只能草草收場。
黃昏時分,石敬瑭率軍返回,趙廷隱率部尾隨,當石敬瑭進入到神弓手的埋伏圈後,趙廷隱發出暗號,然後配合神弓手發動攻擊,取得大勝。
石敬瑭再次退守劍門關。
就這樣,雙方進入到僵持階段。
石敬瑭派使節奏報朝廷,說山路崎嶇而狹窄,行軍極為困難,中央軍步履維艱,而負責轉運糧草補給的運輸隊,也大多逃散,形勢堪憂。
當雙方主力在劍門關陷入僵持的時候,西川在南部戰場捷報頻傳:
張武率領水軍沿長江順流而下,先鋒官朱偓剛剛進入黔州武泰軍轄境,其節度使楊漢賓就棄城而走,逃入鄰藩寧江軍,將黔州、涪州、施州等地拱手讓給西川軍。西川軍不費吹灰之力,直接接管黔州武泰軍。朱偓咬住楊漢賓窮追不捨,一直追到豐都,才肯回頭撿拾戰利品。
於是,孟知祥再作一篇檄文,給自己人提氣,給敵人傷口上撒鹽,其略曰:
“……(武泰軍節度使楊漢賓)拋本州下水奔竄……竊以大舉舟師,遠征峽路,旗鼓才聞其下瀨,雲檣尋指於上游,連降郡城,繼收營監。勢且疾於破竹,聲有類與爇蓬。”
——同志們,瞅瞅,我剛一發兵,戰船剛下水,敵軍就棄城而逃,我軍勢如破竹啊!
“……況寧江軍以黔南為肘臂之地,以渝合為饋運之衢,我已斷之,彼何望矣?”
——黔州楊漢賓逃入寧江軍,之後與寧江援軍組織了一次試探性小反攻,被我軍打得大敗。他不敗才怪!因為特殊的地理原因,寧江軍的版圖猶如一條腰帶,治下三州:忠、萬、夔,沿長江一字排開,南部與黔州武泰軍存在漫長的邊境線,如果黔州武泰軍落入敵手,寧江軍根本不可能自保;且寧江軍的補給中轉站是位於上游的渝州、合州,此二州也已經兩川軍隊控制。
“指期蕩定,以固封隅……”
——所以啊,拿下寧江軍,擴大兩川版圖,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了。
夔州寧江軍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東接荊南,控制著出入蜀地的長江水路。如果兩川控制夔州,將會直接威脅中原腹地,有奇襲洛陽的可能。
兩川兵走長江水路,順流而下的速度要遠遠快於從劍門關走陸路回援的石敬瑭主力。如果兩川拿下夔州,就會出現這種局面:敵我雙方九個人在上路河道團戰拉扯,我方一個帶干擾的劉禪帶著兵線,偷拆了下路的三塔。
現在的戰爭形勢是:石敬瑭的中央軍主力與兩川叛軍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遂州夏魯奇被西川圍城,也是僵持狀態;夔州寧江軍受西川威脅。
戰爭形勢對朝廷不利。
這個時候,朝廷內部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節點:安重誨親赴前線督戰。
在後唐朝廷中,堅定的“主戰派”只有安重誨一人,剩下的幾乎全是“主和派”,包括李嗣源、石敬瑭在內,絕大多數人都不贊成兩川戰爭。
後文還會詳細覆盤,此時的安重誨已經深陷政治鬥爭的漩渦,地位岌岌可危,李嗣源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兩川之戰是安重誨的一次豪賭。
安重誨動身之後,朝堂上被壓制的聲音終於敢於大膽釋放,不斷勸李嗣源取消戰爭;石敬瑭也積極上疏,繪聲繪色地描述前線之困難,以及戰爭之不明智。
據石敬瑭的奏報,前線糧草運輸的損耗高達驚人的90%以上,能成功轉運到前線的糧食不足十分之一(自潼關以西,民苦轉饋,每費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
李嗣源原本就不主張對兩川動武,收到石敬瑭的奏報之後更是傾向於透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兩川問題。
為了緩和矛盾,李嗣源下令釋放了駐防夔州的一千五百名西川兵。
這些士兵是“三路大軍討荊南”時派駐夔州的,荊南戰爭結束後,孟知祥請求撤回,遭拒絕。史籍記載駐軍主將毛重威受孟知祥指點而“化整為零”,逃歸西川。
這一千五百人是否屬於毛重威所部,史料沒有給出充分解釋。
總之,這一千五百西川兵一直被朝廷扣押在夔州,並且責令孟知祥轉運西川糧草供養之。孟知祥屢次上疏,以荊南戰爭結束為由,請求撤回該駐軍,均遭拒絕;孟知祥又不斷上疏,表示西川困頓,沒有足夠的糧食運往夔州,要求停止供饋,亦遭拒絕。
後來孟知祥借東川董璋起事的機會,以補貼夔州駐軍為由,從朝廷手裡敲詐來雲安監的13個鹽場。
如今,為了緩和矛盾,為罷戰、和談做鋪墊,李嗣源終於主動釋放了這一千五百名西川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