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四大明案
忘川錦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四大明案,歷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忘川錦鯉,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曹操:??你是不是被孤魂野鬼奪舍了,還能說出這番話?
胡亥:我們就是治理國家不行,又不是傻子?這朱元璋殺這麼多人,憑什麼稱明君,比我殺的人還多。
衛子夫:這也不只是看殘暴的一面,還要看功勳的。
秦始皇:胡亥!你不是傻子是傻,人家罵你一句,你都得以為對方在誇你,甚至把你說高興了,直接打賞人家,連個指鹿為馬都不懂,都成千古笑話了,你還有臉說他人!
武則天:始皇可別太生氣,無能皇帝出來不少了,不止你家這一位,這樣想是不是好點。
楊堅:……
司馬懿:……
趙匡胤:懂!都懂!女皇這話說得我們都心酸了。
秦始皇:打了一頓,舒服了,這孩子可氣死我了。
楊堅:這個好,這個好,我家這兩個年齡還小,正是捱打的好時候。
楊廣:……
楊勇:這是那個時期的我,真可憐!
李世民:我去把稚奴揍一頓去!
李治:媚娘,你這把仗都引出來了,可憐的另一個時期的我!
張言希看得也是直樂,女皇陛下一句話,今天熊孩子遭殃了,又可能以後天天得遭殃。
“總體來說,這是朱元璋的一個過錯了。”
“藍玉靠的是軍功上位,這人也沒什麼家世傳承,不是什麼世家大族,其為人也是粗鄙不堪,並沒有與文官集團產生什麼交集。”
“就是性格方面不太好,脾氣暴躁,為私利而衝撞文官、朱元璋的權威,別說他沒資格謀反,坦白的講藍玉這人就不像是個陰謀家的樣子。”
“當然,也不排除自汙來減輕來自皇權的猜忌,司馬懿就這麼幹過,這位倒是挺能演的。”
“但是經過藍玉一案,“功臣宿將相繼盡矣”,這說明藍玉案重要的不是藍玉謀反、功高震主,而是要把功臣都滅了。”
“這看上去一勞永逸,但按今天的觀點,這就是純粹的懶政惰政,是思想簡單化的任性胡為,是朱元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假如沒有燕王朱棣,天下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
“這藍玉案也是和朱棣上位相反的。”
“朱元璋曾以為他已經清除了所有可能的內外威脅,然而他卻未察覺到真正的威脅潛伏在內部,後來,他的第四子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將他的孫子趕下皇位,結果導致孫子的生死成謎。”
“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的功臣清洗,又怎會出現這種局面呢?說得更直白一點,他的一時好心最終助長了禍患,間接導致了他孫子的不幸命運,但要不是朱棣上位,這大明也有可能二世而亡。”
“以上兩個案件殺的人主要都是朝廷命官,但這大明初期不止這兩個案件,一共有四大案件。”
“第三個案件叫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
“這個空印是指事先蓋好印章的空白文書,用於方便處理公務。”
“這是元朝以來的慣例,但朱元璋卻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欺瞞上命的重罪。”
“他下令查處所有使用空印的官員,並將他們視為貪汙犯一併處死,此案涉及全國各地的布政司、提刑司等機構,數百名官員被殺。”
“從元朝時期就有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人到京城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入情況的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仍然沿用這一制度,而這一制度由於存在缺陷,也未能引起高層注意,所以也就一直使用,直到被朱元璋知道後案發為止。”
“在當時,地方上的財政每年都要將一定數額錢糧上繳國庫。”
“而且賬目明細必須和戶部稽核後完全相符才能結算,如果有其中一項不符合,都必須駁回原地重新造冊,然後再蓋上原地方政府機關的大印才算完成。”
“這樣一來一去就造成很大的浪費,再加上當時交通不發達,偏遠的地方到京城一趟有的甚至需要半年的時間。”
“不像現在這樣發個郵箱或者微信就可以決解了,如果一次不符發回重造勢必會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於是一些頭腦聰明的官員再來戶部之前就會事先準備一些加蓋大印的空白文書,以備使用,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沿用此招,也省的來回跑浪費時間,而且這一習慣也未被明令禁止過。”
“而造成這一習俗的原因是,地方上繳中央的錢糧在運輸過程中,由於路途遙遠難免會出現損耗,所以等送到戶部接收時雙方數字一定不會相符。”
“而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押送的官員事先也無法知道,只有到了戶部申報之後才能知道,為了避免發回重造,所以押送官員就會根據戶部提供的資料在事先準備好的空白公文中填寫實際數字後再上報。”
“本來這事也無可厚非,但後來不小心被朱元璋知道了。”
“朱元璋聽後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責令嚴加追查,並最終將上至戶部尚書,下至各級地方掌管錢糧的主管官員一律問斬,副手以下杖一百,然後從軍發配遠方,此次事件被誅殺數萬人。”
“空印案發生後,朱元璋遂採用“以用半印,出納關防”的政策,並逐步開始廣泛推行實施半印勘合以防偽,並規範文書管理。”
“因為“空印案”、“胡惟庸案”相繼發生後,讓朱元璋深知下一步將嚴加懲治貪官汙吏,他首先採用恩威並重的方式,而且隨之也越來越重,設立錦衣衛監控各級官員,稍有犯者,嚴加處罰,輕者下獄,稍重者殺頭。”
“而在這一關頭,戶部侍郎被逮住了,這就是郭桓案。”
“這個事件發生在洪武十八年,郭桓是戶部侍郎,負責管理國家財政。”
“他利用職權,勾結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地方官員,私吞各地的賦稅和糧食,並收取各種名目的附加費用。”
“朱元璋命令審刑司審訊郭桓及其同夥,並核實他們所貪汙的金額。”
“結果發現,此案涉及全國十二個布政司,損失糧食兩千四百萬擔,財物七百萬兩。”
“此案牽連了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等高階官員,數萬人被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