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漫步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那古野城,戰國生存指南,海底漫步者,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古野城是座平山城(依丘陵而建的城),沒有後世知名的曰本戰國名城漂亮,以石木為基,壘土為牆,刷白灰卻因時日久了有些斑駁,看著有些破舊,而且也沒有後世曰本風景圖片裡的那種漂亮天守閣,總體而言平平無奇,完全看不出後世曰本關中重鎮的半點影子。
好在尾張國是中古世代曰本的交通要道,是連結京都、界町、島津、熱田、駿河這條商業、文化繁榮之路的重要陸上通道,也就是最好走距離最短最安全的陸上路線。
因此,哪怕尾張國本身沒什麼知名特產,僅製陶業和民間紡織稍好一點,那古野城仍然十分繁華,市町佔地範圍頗大,店鋪和旅人也很多。
街道鋪有碎石,臨街店鋪裡的人還不時拿木勺撒水避免揚塵,商貿環境還可以。
建築物則與農家大同小異,都是平地栽柱式建築,由土間土座兩部分組成,只是土座比農家講究許多,大多鋪的是木地板,少數還有正經燈芯草編的帶紋樣的榻榻米。
土間則會面朝道路,是營業部分,一般會將土間板窗向外放下作為櫃檯,或是擺著樣品招攬顧客,或是擺有貨物銘牌價目,客人感興趣就會進入土間仔細品評商品,番頭或是夥計也會熱情接侍,大客戶更會請進土座奉茶。
商業之繁榮,比原野預料中的還要好一些。
他走馬觀花,瞧著沿途商鋪的“屋號”(店名)和布幡(廣告),瞧見做皮肉生意的鯨屋(青樓兼酒吧,少量也帶賭場),也看到有掛著“京都石蒸”“水蒸養病”布幡的湯屋(澡堂子),像是米屋、鐵匠屋、織屋(布店)、料理屋等普通店鋪更是看到多家,路邊還有不少露天賣藝之人——耍猴的,說書的,鬥雞開賭的,跳舞表演才藝的,演傀儡戲的,很是熱鬧。
甚至他還看到一處公共廁所,僅這一點,起碼領先印度五百年。
原野遊走在市町之中,恍惚間,彷彿看到了宋時之景,要不是往來大多都是三寸丁武大郎的話,真像復刻了書中宋朝城鎮集市之景。
不過曰本自隋唐以來就拼命吸收華夏文化之精髓,有這景色也不奇怪。
原野大概把市町逛了逛,收起懷古心思,開始辦自己的事。他這次來是準備賣點東西,先解決一下這段時間的吃飯問題,免得讓彌生家直接破產,但他也沒著急,注意力很快放到了物價上——想賣東西就要討價還價,總不能張口就胡說八道。
這裡用的是銅錢,而且八成以上是華夏銅錢。
其中以明朝永樂錢最好用,其次是品相較好的宋錢、唐錢和其他明錢,再其次是泉州錢(進口私鑄錢的統稱),再再次是曰本本土不知道哪裡產的破爛銅錢,最後是難辨材質的錫錢、鐵錢。
前兩者一般被稱為“好錢”,其餘的都是“惡錢”,換算比率嘛……
以原野觀察和旁敲側擊來看,“好錢”一千文為一正貫(也叫足貫,一般在民間交易中並不使用),八百四十文為一市貫(非固定值,隨市場波動,對標銀價),一百文為一疋,可以換“惡錢”三到四倍。
要是“惡錢”中的“惡錢”,像是用點力就能掰碎的錫錢鐵錢,保守估計也能換六七八倍。
沒有看到有人用銀子或金子,大概是大額貨幣,市面日常交易中用不太到,但可以換。他在一處街尾找到一家“銀座”,客人可以用銀判金判或碎銀金沙兌換各色銅錢,但反過來不行,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古代銀行。
兌換比嘛,大概一兩金能換銀40-50錢,看成色;一兩銀能換840文左右的永樂錢,也就是差不多一市貫,依舊要看成色,劣銀肯定換不到840文。
至於物價……
以永樂錢為標準,米店中一石玄米的價格為八百零六文,一石精米的價格為一貫二百二十文,一石豆子的價格依品種不同,分別為四百五十文(黑豆),四百九十文(黃豆)、五百五十文(綠豆)、七百文(紅豆)。
蕎麥便宜一些,一石的價格和黑豆、黃豆相當,依品質大多都在四百至五百文之間,而摻了麩皮沙子的陳年雜麥更便宜,三百多文就能買一石。
至於一石有多少,這裡的石通䄷(shi),一種容量單位,最初指一種裝糧食的容器。
古代想比較精確的稱重很困難,特別是鄉下,尤其困難,所以華夏古人習慣用容量來代替重量,依尺寸鑿石,填滿就算一石,漢朝的“秩比兩千石(shi)”之類就源自於此。
至於為什麼現在讀石(dan),這是因為朱元璋。
他是鳳陽人,鳳陽方言裡“石”通“擔”,他管這字念“dan”,想來手下官員大概也不敢來一句“陛下,您在胡叨叨什麼啊,身為九五之尊您要說雅言啊,您還當您是泥腿子麼”,以擴音前享受剝皮填草套餐,所以自洪武以後,這字就唸“dan”。
題外話不多說,曰本古代也照搬了“石”這個漢字作為容量單位,但容積大小改了,還改了多次。現在室町幕府時代末期,原野上手估了估,一石大概相當於現代120公斤略多的樣子,份量不輕,一個人很難搬走。
當然,重量不是很準確,1石=10鬥,1鬥=10升,1升=10合,他估算的是1鬥和1升的重量,手感這玩意兒只能說大差不差。
不過也該差不多,他記得以前在名古屋市立博物館看到的資料,曰本戰國時代的足輕一天的口糧一般是玄米5合,那1合=120多克,5合就相當於現代600多克,一斤二兩多的主食,應該能保證一定運動能力了——米一煮會變多變重,特別是這時候曰本煮米飯通常用的是幹撈法,份量只會更重,而且足輕不是隻吃米,還有配發的醬、醃菜、蘿蔔乾、芋頭幹、味噌之類,行軍途中也會自己搶一些雞啊鴨啊之類的副食品,勉強還是能吃飽的。
還有,5合是日常訓練時的口糧,戰時發米是每日10合,有時還會給酒以及各種副食品。
那這樣算下來,他一年有兩石多的米就足夠吃了,能保證基本生存,再加上一個病號,算四石米,所以只要搞到三貫多永樂錢就能暫時無憂?
要想生活的有質量一些,最多翻一番,有個六七貫錢就足夠吃一年了?
比想象中的要簡單一些……
以前玩《太閣2》玩的,原野還以為動不動就要掏出個千把貫才算錢。
他心裡微鬆一口氣,在米店夥計奇怪的目光中又走了出去,沿途又瞧了瞧路邊攤。一些是行商,賣些針頭線腦破布頭,另一些則是附近的村民獵戶漁夫,賣些山貨水產。
鯽魚、泥鰍之類1文兩條,小臂長的鯉魚10文左右,一張殘破狼皮150文,一隻無法辨認品種的大鳥售價15文錢(大羽毛被拔光了,羽毛單賣),一小竹筐幹蘑菇25文,還附送一大塊幹筍。
唔,這時節的幹筍,大概是去年的存貨?
還有就是行商們的雞零狗碎。
各色針線都是10文左右,點火用的竹管火摺子5文錢(竹管底側面鑽有小孔,其內放有草紙、棉絮和硫磺,點燃後蓋上蓋子能陰燃一兩天,用時一吹就著),銅製掏耳勺也是5文錢,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比如苧麻莖編的形似屋頂的頭巾、用細竹條編的帶面紗的斗笠、稻草編就形似靴子的稻草沓、還有四扣草鞋、六扣草鞋、福扣草鞋、沒有扣和返,形如襪子的亂草履、用粗草繩編的,底部很厚很高的緒太、用細草編的,沒有腳後跟的短草鞋足半,以及草繩木屐等等,大多價格也在5到20文之間。
除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些鍍銀銅釧、鍍銀銅勾玉、切子玉、銅發笄、木髮簪、木髮釵之類的小首飾小玩物,通常價格在十幾文到一百多文之間,甚至還有一個賣成套木梳子的,大大小小好幾把裝在一個上漆盒子裡,雕有整套七福神花紋,即能當籠頭髮的篦子也能日常梳洗使用,整整一盒要三百五十文。
此外,原野還發現了一整套的染齒工具,銅碗、煮汁銅壺、銅五倍子箱(裝五倍子墨汁的盒子)以及漱口用的銅耳盥,整套花紋統一,輕便又體面,古色古香疑似古董,要賣五貫錢,不過賣的人像個老農,原野有點懷疑這是贓物或是陪葬品。
馬市則不在市町之內,據說因為某個原因被城主下令挪走了,不過原野隨口問了一句,有個攤主告訴他一匹普通馱馬看牙口,好的也就兩貫錢左右,大概相當於一個普通郎黨一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他是孤兒,並且沒有老婆孩子,還能把家主提供的口糧全部賣掉的話,幹一年就可以買一匹普通馱馬。
馱馬倒是很便宜,至於戰馬名馬就不好說了,從十幾貫到幾十幾百貫都有,一般人就不用多想。
原野對當前物價心中有了數,確定了自己的底價,然後尋了一間“土倉”就鑽了進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