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越級封長
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章:越級封長,長公主嬌養了美強慘質子後,猶似,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興帝淡聲道:“《後漢書·皇后紀》載:皇女皆封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所謂封‘長’,是由皇帝賜予‘長’的尊榮,代表特別恩寵,並沒有規定非是嫡長女,才能封長。”
“史上,有漢武帝的嫡女,衛長公主,在【非長】的情況下,越級封‘長’,朕此舉有史可據,有例可循,無不妥之處。”
扶光公主一出生,便享有嫡公主才有的尊正爵位,她這個嫡公主的名位,是貴妃娘娘本該以皇后之尊,卻屈身為妃換來的,是太尉府滿門忠烈換來的,有誰敢說她其位不正?
效仿漢武帝非長而越級封長,有史可據,朝臣們明知不妥,卻也無法再反駁什麼。
然而,越級封‘長’還在其次,真正讓朝臣們駭然的,還是‘護國’這個封號。
“歷朝歷代如護國、鎮國之封號,關乎社稷興衰,不能輕易賜下,故鳳毛麟角,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越級封長有史可循,臣等無話可說,但封號實有不妥之處。”
“請陛下另選擬定。”
“……”
女子不得干政,如果需要參與政事,必須要一個理由和相符合的爵位、官職。
史上有‘鎮國’和‘護國’,具有安邦定國之能,在特殊時期,有佐輔幼帝,越過皇太子,享有監國之權,故在史上鳳毛麟角。
是一種允許干預政事的權力象徵。
所謂‘護國’公主,並非單是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榮,是其“護國”之名意指:
——可參政,可越過宰相,直接遞上奏章,並且可以處罰侯爵以下的官員。
史上,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鎮國’太平公主,乃名副其實的攝政公主。
扶光公主仗著尊儀天授,明裡暗裡干涉朝政,在朝野上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早就引起不少大臣不滿。
早些年,扶光公主提議,要重修徽港大壩,就有御史臺的老臣,指著她的鼻子,大罵她勞民傷財,還直言女子不能幹政,說了一堆男尊女卑,女德閨範的大道理。
年方十二歲的扶光公主,就站在大殿中間,也不反駁,只是命張德全:“派人把這位老大人的老母親,請上堂來。”
滿堂死寂。
等到老大人的老母親,被抬進了太極殿,扶光公主看著老大人說:“老大人請繼續說,扶光聽著就是了。”
老大人瞪著自己的老母親,什麼男尊女卑的大道理,愣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了。
“男尊女卑很是沒得道理,照老大人的意思,男子天生高貴,你便不必以孝為先?不必孝順老母,上下有尊卑,照老大人的意思,你是男子,身份天生高貴,我為女子,你便不必尊重我?”
只一句話,嚇得老大人撲通跪地,要知道上下有尊卑,乃為禮法,不可逾越,公主為尊,他為卑,豈可不尊公主?
扶光公主又笑一聲:“男尊女卑,原是指男子當自尊,自強不息,女子當謙卑,應厚德載物,老大人斷章取義,未免讓人覺得老大人無知,且學問不足,誤人子弟?如此又如何替天下請命,為民生謀福,安能治國輔政?”
自此之後,便沒人敢拿什麼男尊女卑來壓她。
只是公主幹政一事,始終沒有擺到明面上來。
陛下封扶光公主‘護國長公主’,卻是光明正大地將公主幹政擺到了明面上,甚至是昭告天下。
南興帝對大臣們的意見,充耳不聞。
散朝之後,就有悍不畏死的朝臣們並不死心,上奏此事,並奏明諸多不妥之處,請求陛下,收回成命,另選擬定。
御史臺預設陛下越級‘封長’的不妥行徑,以為退一步,陛下會更容易接受。
哪知!
“護國,歷年來,都是自身尊貴,品行好,能力強,有福澤庇佑家國之人,”南興帝面上一片莫測之色,“朕的扶光,母族戚氏,滿門忠烈,皆為我南朝立下汗馬功勞,穆貴妃賢良,堪為‘佳偶’,‘良佐’,亦是懿德之範爾,扶光天降祥瑞,尊儀天授,自一出生,便佑我南朝社稷,才有瞭如今南朝的中興盛世,護國之名,名副其實。”
朝臣們竟無言以對。
南北兩朝一百餘年來,一直干戈不休,自扶光公主出生後,北朝第一武將世家,俞氏衰亡,南朝社稷安穩。
扶光公主天降祥瑞,實在太深入人心。
誰也說不出一個反駁之詞。
朝臣們更擔心,將來扶光公主利用‘護國’封號,幹權涉政,真的做了攝政公主,可這種話,實有危言聳聽之嫌。
御史臺剛被扣了一頂‘言論不實’的大帽,陛下還沒有發落,這個時候說這等還沒影的話,豈不是嫌命太長了?!
至於承恩公府!
自是不甘,姜扶光被封護國長公主,明目張膽的幹權涉政。
可李延一事,已經讓陛下對承恩公府猜忌愈深,陛下在南書房斥責三皇子,就是在敲打承恩公府。
承恩公不久前,也收到林弦照傳回的訊息,北朝使臣被殺害,已讓他有種大勢將去之感。
此時,就更不能跳出來公然同陛下作對,以免厭惡君前,那麼三皇子立儲一事,就徹底黃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當然了,又有以太尉府為首的一干大臣們鼎力支援,使這件明明有些荒唐的事,竟也在情理之中了。
張德全親自去公主府頒旨。
姜扶光穿了翟衣禮服,攜府裡一干人等,跪於公主府外迎接聽旨。
“……封扶光公主護國長公主,食邑萬戶……”
宣讀聖旨的張德全,卻是心驚不止。
西周封公建侯,實行采邑制,邑地代表的是諸侯的封地大小,及戶民多寡,及對封地有統治權,後期各朝為了遏制諸侯的勢力,采邑制也逐步削弱。。
到了南朝,實施九品中正制,采邑製成了皇室宗親的專邑,而受封者只有分封的戶數,沒有具體封地了,改為征斂民戶賦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