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不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4章 建一所大學吧,大唐第一逆子,存不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後的罐頭,被李世民當成了軍糧。
同時,罐頭給李愔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南方的水果,海邊的海鮮被做成了罐頭之後,除了關中百姓的歡迎,南方的百姓們更是喜歡。
畢竟李愔的做法直接拉動了南方的發展。
大量的熱錢進入了南方,李愔也從那裡取得了大量的收益。
從而也為他的商業帝國增加了不少財富。
從此,在南方也有了李愔的聲名。
當然啦,罐頭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
但是因為盛唐集團的存在,為整個長安百姓提供了一條源源不斷的收入渠道。
他們的工人個個是高薪,消費能力自然也是極高的。
所以,價格對於他們而言,真是不算什麼。
有時候,朝廷之中的官員都會發出感嘆,自己的消費能力還不如盛唐集團的工人。
就差他們也來盛唐集團之中當個工人,賺點錢了。
就是李世民不肯,也明令禁止,否則一定會有大量的人放棄官職,去盛唐集團淘金。
這天,李愔召集了孔穎達、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學士,還讓歐陽詢等一干文學人士等一同前往常樂坊選址。
此時,孫思邈還有李惲也跟著一起。
他們的出現,令得百姓們有些驚奇。
這是怎麼呢?
為什麼這麼多文人才士一起在這裡。
還在李愔的帶領之下呢?
雖然李愔已經儘可能的低調,但是他這張臉一出,所到之處都會不凡。
常樂坊就在東市東邊,在道政坊的下方。
這裡的位置已經接近於東門了。
此行,一干人等十分興奮。
這些讀書人平時會聚到一起,但都不是李愔牽頭的。
今天大家都一起了。
說明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才是。
一行人等走到了一處空地之處。
李愔與眾人等說:“大家聽我說一下。”
所有人都安靜下來。
“往後,我想在這裡修一座大學!”
古今的大學意思相近。
古時的“大學”除了指儒家經典《大學》外,還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根據文獻記載,大學作為一種具有高等教育職能的機構。
所以,李愔一說大學的時候,大家感覺李愔要對教育下手了。
這是一等一的大好事啊。
所以,等他這話一落音,所有人都紛紛表示。
“那太好了,往後大唐將會有一座私立的大學!”
“以子立先生的號召力而言,這一座大學一定可以吸收大量的學士加入!”
“生源也不成問題!”
“那麼,往後治理大唐的人才將會變多了!”
眾人討論著。
李愔心中卻想,造大學大的方面是為了大唐,而小的卻是為了自己。
往後自己的人才也將從這一座大學之中選取。
這種大學,他不止於開一所。
十所,百所甚至一千之數。
科技、醫學的發展是離不開專業的人才的。
而盛唐集團能培養的人才有限。
所以,他照著未來的佈局,想先造大學一所。
孔穎達問:“所以,子立先生是想讓我們過來一起選址?”
這裡的位置處常樂坊的邊角位置,僅有幾戶人家。
李愔點頭。
“今天讓你們來,是有三件事。”
大家疑惑。
那是什麼事?
“第一,就是孔大學士所說的選址的問題,我想選在這裡,大家覺得怎麼樣?”
房玄齡道:“這個位置十分好,正好臨著東市,就在盛唐集團邊上。”
其他人也紛紛表示。
虞世南說:
“常樂坊雖然在東市邊上,卻不如東市繁華,但卻是出奇的靈境,又可以看到城外的景色,不為喧囂所打擾,我以為,在這裡建大學,那是最好不過!”
“我認可虞世南的說法,讀書自當要安靜,不可放置於鬧市之中,否則可能會被世俗之氣所染!”
像是平康坊,大部分的青樓都在那裡安置。
如果大學造在那裡的話,確實是不合適。
這一點,李愔也有想過。
其他人也是表達了他們自己的看法。
這一點,大家都是認同的。
房玄齡問:“那第二點呢?”
“第二點,關於審批的事,這裡將是大唐最大的一座大學,所以,建築上面會有十層以上的高樓……”
說到這裡時,大家都明白了李愔想要說什麼。
房玄齡直接說:“這一點,一會兒我便入宮中與陛下說起,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該批覆才是。”
“是的,我們也會入宮中與陛下提及此事!”
“是的是的,子立先生,這一點,就讓我們來做就行了!”
這就是讓他們一起出來的原因之一了。
沒有想到這些人這麼上道。
讓人意外又驚喜啊。
如此一來,那就是太好了。
這時,有人問:“那第三呢?”
“第三呢,我有一個請求!”
眾人安靜。
一會兒過後。
“子立先生有話直說,只要用得到我們的地方,我一定會盡全力!”
“是啊,子立先生有需要儘管說,我會做到的!”
“可不是,子立先生為了大唐做了這麼多事,有啥事直接說,我會幫的。”
幾乎是所有人都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是一致的統一。
一邊的孫思邈十分欣慰的看著眼前的情況。
而李惲則是有些感慨。
這就是得道者多助啊。
“很好,大家這麼說,那我就說明了。”
李愔十分滿意於大家的表現。
這麼說的話,那自己就不客氣了。
“接下來,我要建的大學,可以容得下兩萬人以上的學生。這些學生,都要是二十歲以下的學生。”
這種規模,已經是十分之大了。
古代的大學,頂天也不過百人之數。
這麼多人的話,那一切可不簡單。
同時,他強調了二十歲。
畢竟沒有必要花太多精力給年紀大者。
要知道,《漢書》有語:“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太學裡面的經師每一年都會在各地選取年滿十八,品行端莊且學識過人的青年進入太學。
其次是“郡國舉薦”,即地方官舉薦當地出色的學生入學。此外還有經考試選拔的,或因父輩在朝任職而得以入學的等。
學生的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五六十歲的老人,可見在當時人們就意識到學習是與年齡無關的,只要有好學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學習的機會。
這是現在大學的處境。
但李愔不這麼做。
年輕人才有活力,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但並不是說年紀大了不行。
只不過他們受到了現有知識的束縛。想要改變,十分困難。
而年紀小者,接受能力強。
大家聽著,沒有人發表意見,因為大家知道,李愔這麼做的目的一定是有想過的。
他接著說:“所以,我要你們幫著介紹師資,一切有才之人,都可以介紹來大學之中任職!”
他這麼一說,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
李愔看著大家,希望從他們那裡可以得到答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