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朕真的不務正業,吾誰與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翊鈞的笑容很是陽光燦爛,廷議間隙的群臣,都對皇帝的開心,有些不解,陛下到底在笑什麼?
譚綸是個有什麼就說什麼的豁達之人,他看張居正整理奏疏,便俯首問道:“陛下,在笑什麼?是笑賤儒們不弘不毅,寧願跪著,也不肯站著嗎?”
朱翊鈞搖頭說道:“那倒不是。”
“朕的寶岐司終於發揮了積極作用,朕不是在做無用功,執守堅定,事必期於有終為毅,話雖然這麼說,但是這總是沒有任何回應,就會變得迷茫,侯於趙在遼東墾荒,用到了寶岐司的《番薯說》,朕在笑這個。”
譚綸恍然大悟,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賤儒不值得關注,墾荒才需要關注。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和廷臣,先生在整理著奏疏,準備繼續廷議國朝大事,廷臣們在交頭接耳,小聲討論著國事,主要討論的便是快活碑林和跪禮。
比如萬士和就在跟馬自強討論關於禮法之中的跪禮,根據國朝實錄中的記載,當時天下尚循胡俗,跪拜為禮,喝一個酒就得磕一個,從跪禮便說到了當時的殉葬之禮。
如果把胡俗胡禮看做是流毒的話,那麼高皇帝建立的這套法統中,就一直在拔除這種流毒。
洪武初年,除了跪禮甚囂塵上之外,還有就是民間殉葬極為普遍,而高皇帝將殉葬拔升到了一個帝王禮,以此來禁絕民間殉葬,而高皇帝殉葬制度,也有其政治意義,防止出現各種亂七八糟的後宮干政行為。
萬士和現在讀國史,以前對高皇帝一些不理解的地方,逐漸變得理解,度世勢,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境去理解歷史事件,這本身就是賤儒做不到的事兒,他們只會以當下的價值觀去評斷。
高皇帝的後宮裡有不少武勳的女兒,再加上太子朱標離世,要繼任的建文君實在是壓不住那些武勳,殉葬就是為了讓建文君坐穩皇位,為了讓建文君朱允炆坐穩皇位,高皇帝甚至把滅了北元朝廷的藍玉都冤殺了。
在懿文太子朱標死後六年的時間裡,朱元璋殺了半個朝堂,但是建文君,還是沒能在這條完全鋪好的路上走下去。
而廢除殉葬這個制度,在萬士和看來,是憲宗皇帝給英宗皇帝臉上貼的金,給老爹強行挽尊了一下。
明英宗朱祁鎮他所有的黑料,幾乎都是由憲宗皇帝修國朝實錄時候,收集整理編修,叩門也好、給胡人彈胡琴、娶胡女為妻,都是被實錄給實錘的事兒。
給胡人彈胡琴,大抵就像是,唐太宗俘虜了頡利可汗,讓頡利可汗在李淵面前跳舞一樣,是一種宣揚武威的方式。
朱翊鈞好奇的看著這一幕,他想到了一個電影,楚門的世界。
大明的皇帝其實就是活在楚門世界裡的楚門,有無數的人圍繞著皇帝身邊,精心編織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謊言,進而構建出了堅不可摧的資訊繭房,讓皇帝活在鮮花錦簇之中。
而張居正要破除這種資訊繭房,培養皇帝,他的方法是:行之者一,信實而已。
任何不基於事實的討論,都應該視為無事袖手談心性,都應該反對。
眼下的大明朝堂並不健康,一個喜歡言利聚斂不相信律法的刑部尚書,一個更擅長禮法和國史的吏部尚書,一個總是過於激進、諸事訴諸於暴力解決的兵部尚書,一個嫂溺須援手、事急從權宜的總憲,一個剛入朝向前大宗伯請教禮法的現任禮部尚書。
比較正常的是首輔張居正、大將軍戚繼光、俞大猷、大司徒王國光,其餘的其實都不算太正常。
可是這已經是張居正傾盡全力打造出的局面了,至少都能做事,這就足夠了。
“葛總憲,要辦雜報?”張居正整了好了奏疏,拿出了一本奏疏,頗為驚訝的問道。
葛守禮點頭說道:“眼下有奸猾之輩託名山人,印刊書貼妖書,妖言惑眾,製造風力輿論,妄左右朝綱,而朝中多有阿附等情,妄行誣詆,陽為論事,實陰以攻臣。”
“邪小人,已蒙聖斷處治,我等臣下不得置之不顧,書貼其所言,有朝廷政體所關,天下治亂所繫者,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國是不定,政本動搖,非細故也。”
“故此辦雜報,正本清源。”
書貼妖書,是一種政鬥手段,山人,就是政治掮客,他們專門寫各種以假亂真的小作文,來製造風力輿論。
張居正和高拱關係極好,張居正在萬曆五年回鄉的時候,路過新鄭,還專門拜訪了一下,高拱無子,張居正見證之下,高拱過繼一子在膝下,高拱死後,張居正頂著萬曆皇帝對高拱的厭惡,給高拱請到了官葬。
但是在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託名高拱所著《病榻遺言》一卷出現在京師的大街小巷,在這一卷中,高拱對張居正進行了全方面的詆譭,而後風力輿論高漲,最終促成了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這種手段屢試不爽,比如兩次妖書案中的《憂危竑議》和《續憂危竑議》,都是圍繞著國本之爭搞出的妖書書貼。
妖書,一種可沖垮明朝信譽的謠言。
“總不能朝廷捱罵不還嘴吧,這幫賤儒想說什麼說什麼,既然要吵架,要提供一個地方給他們吵架,我就尋思著辦一個雜報,任人投稿,不具名,有些事掰開了揉碎了討論,理越辯越明。”葛守禮開始陳述他辦雜報的理由。
輿論的高地,朝廷不去佔領,就會被他人佔領。
最近葛守禮異常的惱火,範應期、王家屏、王崇古也都非常的惱火,關於楊博的若干謠言在民間製造風力輿論,隨意編排,這個編排就包括了楊博在薊州擊退把都兒和打來孫,被渲染成為了輸重賄禮送出境。
楊博在嘉靖年間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他是唯一被皇帝宣見的朝臣,當時除了嚴嵩能偶爾見到世宗皇帝之外,也只有楊博了。
這些個妖書,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所言太過於荒誕,但仍然讓葛守禮很惱火。
“已有了邸報,還要辦雜報,葛總憲,這是不是有些僭越了?”馬自強有些奇怪的問道,邸報還不足以溯本清源嗎?
葛守禮想了想說道:“邸報太過於嚴肅了,邸報是定性,是蓋棺定論。”
“有理。”馬自強點頭贊同了葛守禮的想法,邸報太過於嚴肅,而雜報,誰都能投稿,也不署名,大家便方便在上面吵架了。
雜報半月一刊,稽核也是由全晉會館來辦,這是全晉雜報,當然也可以辦全楚雜報、全浙雜報、復古雜報等等,大家都可以辦,到底誰有理,辯上一辯便是。
“還是不辦的好,三人成眾,眾口鑠金,日浸月潤,鑠金銷骨。”張居正還是不贊同辦雜報,有邸報就夠了,雜報遍地,反而混淆視聽。
“先生,朕以為沒什麼不能辦的,先生教朕,說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朱翊鈞覺得可以辦,至於理由則是張居正講的《召公諫厲王止謗》,這是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按照賤儒們的史觀,只有《春秋》有大倫,就連《左傳春秋》都沒有三綱五常的大倫,所以不讀也罷。
可是張居正講左傳,而且講的很細緻,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就是出自左傳。
說的是周厲王暴虐,國人多誹謗,周厲王說:國人不體諒君王的難處,設立了衛巫,專門抓誹謗議論君王的人,一時間國人便沒有一個人敢說話的,言路徹底閉塞斷絕,後來,召穆公就對周厲王說:治理風力輿論,國人之口,比治水還要難,一旦水壅塞潰壩而多傷人。
治水要因勢利導,治民也要讓民說話。
周厲王不聽勸諫,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鎬京,厲王奔彘就成了一個典故。
厲王奔彘,還真是張居正教給小皇帝的典故,現在小皇帝拿這話堵張居正,讓張居正答應葛守禮辦雜報。
“陛下容稟,臣並不擔心陛下的英名受損,臣只擔心這些讀書人,這辯經已經是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了。”張居正終於把自己的話表達清楚了。
他否定辦報,倒不是擔心小皇帝會被罵的口不擇言,而是擔心這幫讀書人被皇帝撤下最後一塊遮羞布去。
小皇帝的辯經能力,張居正是非常認可的,這回旋鏢打起來,連他這個首輔都接不住。
這雜報一旦開辦,被罵的指不定是誰呢。
張居正,已經用盡了全力,來保護天下朝士和士林了,很少人知道,他封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怪物,這個怪物不可名狀。
“先生多慮了。”朱翊鈞笑著說道:“朕只是個孩子。”
張居正看向了次輔,又看向了萬士和,再看向了葛守禮,最後只能無奈說道:“臣,遵旨。”
沒有人直面過小皇帝的恐怖,承受這份大恐怖的只有張居正一人,所以廷臣也覺得,張居正誇大其詞,皇帝還只是個孩子而已。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直面恐怖的時候,不知道到底多麼恐怖。
廷議之後,王崇古離開了京師,向著永定毛呢官廠而去,在路上,王崇古再次看了一遍官廠志書,而後閉目養神了很久,思索著官廠的種種問題。
最近官廠死了三個人,熱死的。
王崇古每五天親自過來一趟,在他不在的時候,官廠熱死了三個人,主要是清洗羊毛的窮民苦力,清洗羊毛需要加熱,所以整個清洗工場裡溫度能達到六十多度,按照官廠的規定,每過一刻鐘就要出來休息一刻鐘再幹活。
可是羊毛的清洗是按斤算價,一斤給一分銀,一個苦力一天能撈十多斤,這就是一錢,幹一個月的時間,就是機器也要維護,所以上工都是上一天,歇一天,一個苦力一個月能得一兩銀子,一年就是十二兩左右。
為了這一分銀,窮民苦力們是不肯休息的,即便是三伏天,熱死人的工場裡,依舊有人不遵循規定,不肯休息一刻鐘再幹活。
因為高溫之下,十斤羊毛是一錢五分銀,多了五成是高溫補貼。
三個人在車間裡被熱死了,這件事發生在六月份最熱的時候。
這給王崇古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三個月來,他被言官彈劾聚斂、彈劾苛責小民,王崇古就是長了一百張嘴,也說不清楚,好在皇帝沒有怪罪,而是讓官廠拿出撫卹的政策來。
最後,這三個人的家眷每人獲賠了二十兩白銀,才算是了結,工傷賠付,但是死了人還是要有人負責,官廠的總辦被下獄坐罪,而王崇古罰了三個月的俸祿,王崇古也是四處奔走,還專門跑到皇帝那兒求情,才算是救出了總辦。
但凡是在工場裡做工都算是工傷,王崇古的官廠志法例篇,又多了一章,專門研究如何減少工傷。
按照官廠志書法例篇而言,生產活動超過了三十人的死亡會追責到王崇古這個督辦的頭上,10人到30人會追究到陳德柱這個總辦的身上,而3人到10人會追究到會辦身上,3人以下追究到代辦的頭上。
代辦就是工匠裡的大把頭,十人一隊算一個把頭。
“見過大司寇。”總辦陳德柱站在官廠牌樓下,看到王崇古的車駕停穩,哐當就跪下了。
他以為下獄坐罪必死無疑,但王崇古百般搭救,陳德柱不僅出獄了,還繼續擔任總辦,陳德柱很是感恩王崇古。
王崇古擺了擺手說道:“我在不跪榜上填了名,日後你可不能再跪了,本來官廠多事,就是滿腦門的官司,你日後再跪,就把我跪到天牢裡去了。”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誠不欺我啊。”
“是。”陳德柱聽聞只好站起來,頗為恭順的說道。
王崇古順著中軸闊路一邊走,一邊問道:“高溫補貼發下去了嗎?這個錢若是被問出來有人上下其手,我怕是要進快活碑林,被人世世代代嘲弄了。”
有些錢是可以拿的,比如羊毛堆積,找廠外苦力處置,這個賬不好對賬,包攬差事的大把頭,就會搞一些小動作,只要成本上,不超過自己處置的成本,王崇古一般都是聽之任之,但是有些錢是碰都不能碰的,比如這個高溫補貼,這可是用命換來的錢。
朝廷每月都會派緹騎風聞言事,這要是被問出來,王崇古、陳德柱,官廠內外都得刻在快活碑林之中。
快活碑林,就是為了快活而吃拿卡要,貪墨鉅萬,最後在碑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高度。
在羞辱人這方面,王崇古對皇帝的能力是非常認可的。
“這錢拿了,匠人們怕不是先敲我腦袋咧。”陳德柱滿臉堆笑的說道:“這有的錢拿了,匠人忍了,答應給的不給,一把子力氣的匠人,真的會殺人的,老實人發脾氣,最是可怕。”
“嗯,知道就好。”王崇古對陳德柱的話,非常認可,行之者一,信實而已。
王崇古對於信實的理解,和張居正又不太一樣,在他看來,信實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這一點和他一貫以來的信念是十分契合的。
朝廷答應給高溫補貼,不給了,卻還要歌頌困難,那匠人真的會發脾氣的,陳德柱的回答是自下而上的回答,而王崇古的要求是自上而下的。
不信守承諾,答應的條件不給,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來,但是這人心頭的火,累積起來,量變成為質變,就是天傾地覆。
朝廷給了任務,我做好了,朝廷給恩賞;做不好,朝廷給威罰;朝廷承諾的兌現了,下面人就更加努力幹活,這不是天經地義之事?
道理往往如此,但現實不是如此。
就像是明明給邊軍吃飽了,邊軍就能守住關隘城池,給邊軍半餉,就能殺穿賊人,但往往答案是邊軍飢腸轆轆。
王崇古端著手問道:“我要的東西弄好了嗎?”
“弄好了。”陳德柱趕忙回答道:“已經用上了。”
“去看看。”王崇古徑直走向了洗羊毛的工場,這裡因為需要加熱,所以夏天的時候,真的能熱死人。
九月其實已經進入了深秋,秋老虎已經只有最後一點力氣逞兇,但是這個羊毛工場裡,依舊是跟蒸籠沒什麼區別。
“39度,嗯,不錯不錯。”王崇古走進去就出了一身的汗,來到了溫度計前,讀出了溫度,39度的室溫,依舊很熱很熱,但也不是一個熱死人的溫度了。
工場裡風一陣又一陣,這是王崇古設計的羊毛清洗工場的空氣迴圈系統,這一套系統包括了水排、鼓風機和水簾牆。
水簾牆是特別燒製的磚瓦,抽出的井水灑在瓦牆之上,冷卻瓦牆的同時,一共七個水排組成的鼓風系統,水車帶動輪轂轉動,輪轂帶動風葉,將瓦牆上的水汽吹到整個工場之中。
這不是王崇古一個人的發明,是工場裡工匠們集思廣益的結果。
比如水簾牆是從養豬的豬舍那學來的,多一個水簾牆,溫度能低8到10度,比如這個水排和鼓風機則是從兵仗局那裡得來的,而水排和鼓風機的鼓動,則是利用了朱載堉發明的曲柄。
而這些讓工場裡的溫度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陳實功和李時珍兩位大醫官過來看過了,說那三人其實是被憋死的,不是被熱死的,就是水汽太重,通風太差導致,讓我們官廠一定留心。”陳德柱見王崇古對工場的新裝置很是滿意,就又解釋了一句。
“這些工匠的親眷還有沒有來生事了?”王崇古走過了一個個的羊毛池,詢問著。
陳德柱十分肯定的說道:“聽說要孩子能到官廠學堂讀書,就不再生事了。”
官廠學堂,是王崇古仿照葛守禮全晉會館家學堂,搞出的學堂,就是教人讀書寫字算數,一共就讀六年,也就是啟蒙,之後就看家裡是否培養了,學成之後,可以繼續到官廠裡做學徒,也可以謀求考取功名。
學堂只對官廠內的匠人子弟招生,不需要太多的束脩,讀書的條件非常簡陋,連識字的書,也是一年一收回,收回來,給學弟學妹們使用。
官廠學堂也收女子,廠裡面的織工大部分都是女子,父母都在官廠做工,這孩子只能滿街亂跑。
王崇古原來只打算弄個地方,讓這些滿街亂跑的孩子有個安置的地方。
他的初心可以說非常功利,他就是想把這些匠人子弟的孩子都圈起來,別跑沒影了,父母去尋找,耽誤生產,耽誤生產,這不是耽誤賺錢嗎?
他的動機就是多賺錢。
結果,報名的太多了,王崇古只好把自己的人脈發動起來,找到了一批教習,這官廠學堂算是辦了起來,第一年交回來的書,讓王崇古感觸極深極深。
交回來的書,全都是完好無損,甚至可以稱之為嶄新,不是工匠子弟們不好好讀書,相反,他們非常珍惜每一本書,每一本書都包著封皮,裡面沒有任何塗抹。
在萬曆四年這個年代,能讀書,最少也是個寒門,寒門也是有門第的,家裡連個門檻都沒有的工匠們,能讓孩子讀書,那是王崇古王大善人大發善心,所以,這工匠學堂裡,從父母到孩子,對書很上心,保護的很好。
王崇古走出了羊毛工場,又對陳德柱交待了一下這個要定期維護,再熱死人了,沒人能兜得住。
“大司寇,這是匠人的家眷們送來了禮物。”陳德柱拿來了一個單子,上面寫著一堆的東西,王崇古看完眉頭緊皺的說道:“都退回去,官廠本就是聚斂之地,若是我拿了,明天都得進天牢去。”
陳德柱一臉為難的說道:“大司寇,還真的拿,匠人們最近詢問的事兒比較多,若是不拿,人心動盪。”
王崇古察覺到了陳德柱話裡有話,面色冷厲的說道:“有話就說,吞吞吐吐。”
“聽說官廠學堂給大司寇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陳德柱選擇了實話實說。
匠人們的訊息雖然不算靈通,但是也聽說了朝中的事兒,熱死了三個人,王崇古就被攻訐,而這官廠學堂也是被攻訐最多的地方,匠人們不免有些擔心,這工匠學堂若是辦不下去了,孩子們去哪裡上學?
官廠學堂興教化,王崇古也要被罵?
是的,官廠帶有原罪,只要是官廠的一切,都應該被批判,況且這個學堂還收女學生,女學生拋頭露面,成何體統?
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是大家閨秀才能有的待遇,等閒百姓人家的孩子,這女子哪個不是不多大就去田裡幫著撿麥穗,幫忙施肥種地?
言利已經很可恥了,可是你王崇古還要聚斂,那是陷主上於不義,陷天下於窮困。
這個邏輯思維這樣的:人君之失民心,常自聚斂始,蓋上好聚斂,則興利之臣必迎合上意,以刻剝民財。此人心所以怨畔,而天下困窮也。
所以王崇古是興利之臣,主上好聚斂,作為臣子非但不責難陳善,面斥皇帝的過錯,反而助紂為孽,王崇古早就已經變成了壞事做盡的奸臣了。
官廠學堂被廣泛反對,還是因為王崇古奉命整飭天下六十四學院,導致的風力輿論的壓力。
這拿,就是苛責小民,是受賄,這不拿,官廠人心動盪,畏懼學堂被取締,人心惶惶;
這官廠、官廠學堂,辦就是聚斂興利;這官廠、官廠學堂不辦,就是違抗聖命。
做點事,就是這麼的難。
“唉,就拿一筐雞子吧。”王崇古拿了,拿了一筐雞蛋,他終於理解,為何侯於趙在平虜堡到彰武墾田,明知道可能會被彈劾,還是拿了百姓的瓜果蔬菜。
人心齊,泰山移。
人心若是散了,那百事無成。
“朝裡的事兒,廠裡的匠人們就不必擔心了,風雨要淋也是淋到我身上,淋不到他們身上,安心做事就是,把賬本拿來,我看看。”王崇古讓陳德柱不用擔心朝中的風力輿論,官廠近萬餘人,官廠周圍以毛呢為生的數萬人,都在他的肩膀上扛著,他不能倒下,更沒有退路。
王崇古盤完了賬目,九月精紡布六百匹,粗紡布一萬八千匹,計利99240兩白銀。
王崇古一個月就分成一萬兩的白銀,他拿著算盤,噼裡啪啦一頓算,如果這麼下去,官廠一年的利潤很快就要超過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再加上朝廷和三娘子商談了馬價銀,縮減掉的開支,正好用於京營的擴軍。
王崇古思前想後,從官廠支取了五千兩白銀,他讓四個人抬著銀子放進了車裡,向著京師而去。
他帶著白銀敲響了全楚會館的大門,他打算按照過往的路徑依賴,求告託庇到元輔這裡,請張居正幫忙。
自從張四維那個倒黴玩意兒被送到解刳院後,要瓜蔓王崇古的聲音,不絕於耳。
王崇古的壓力真的很大。
元輔,看在能賺錢的份上,救一救。
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