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九十章 戍邊,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備依然停留在長安,準備這在九月秋收後,舉行的祭祖典禮。

這個時候的劉備,朝中政務交給了諸葛亮去全權解決,長安這邊的軍政,主要工作由張溪,魏延等人負責,北伐軍的策略規劃和制定則由龐統,黃權等人籌劃,他其實並不算太忙。

因此,張溪要見劉備,倒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但,劉備最近的日子,卻也不算太好過。

原因很簡單,劉備病了。

目前來看,並不是什麼大病,無非是一些傷寒之類的小病,症狀也不明顯,經過衛沈的治療,病情倒也控制的住。

但問題是,劉備今年已經六十五了。

按照衛沈的說法,劉備這是常年征戰,體虛氣損導致勞累過度,再加上對關中氣候水土不服,這才小病纏身如果可以的話,衛沈建議劉備早日返回成都,以成都的氣候條件,好好修養,才是上策。

衛沈這是沒有任何私心的,實打實的建議,但劉備聽不進去。

劉備停留在長安,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就成都那幫世家,如果不能借這次的機會好好敲打一陣,收服他們的心,那等到自己有個百年之後,阿斗那小子繼位,就比較麻煩了。

誰家兒子誰知道,阿斗那小子,不是無能之君,但也不是啥雄才偉略之主,如果這個時候不能收服蜀中的那幫世家們,那等到將來.天知道會變成什麼樣的局面。

說不定即使選擇遷都長安,西南也會不穩的。

再一個.劉備這人吧,確實跟大漢的太祖高皇帝有些像,對待生死的態度,真的挺“灑脫”的。

當年楚漢之爭,為了活命,劉邦可以毫不留情的把老婆孩子踹下車,但等到天下初定,劉邦因為平定英布之亂時重傷不起,他又以“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為由,拒絕治傷,最後因此駕崩。

如今,劉備也覺得,自己已經活了六十五歲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高壽了,剩下的時間,就交給天命好了,天命讓他能活下去,他就能繼續活下去,天命要他明天死,他躲也躲不過。

就這樣,劉備根本不聽衛沈的建議,執意留在長安,而也因此,秦宓被逼的,把祭祖時間從明年正月,改到了今年的九月。

本來秦宓覺得,既然要祭祖,自然是正月比較合適,符合周禮啊。

正月本來就應該是天子敬天祭祖的日子,而今年正月劉備忙著跟曹魏爭奪關中呢,如今奪下了關中,在明年正月敬天祭祖,那不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麼?!

可如今就劉備對自己病情的態度,以及劉備目前的身體狀況,秦宓是真的怕出問題。

在這個時代,對於老年人來說,冬天就是一道難熬的生死關,熬過去了,說不得還能再活一年,熬不過去的話,那就真的駕鶴西歸了。

哪怕劉備如今貴為天子,但老天爺收人的時候,可不會管你這麼多。

因此,秦宓必須把祭祖的時間提前,趕在冬天降臨前,讓劉備完成祭祖大典,然後再安心過冬.這萬一要是在正月祭祖,再把劉備凍出個好歹來,那他秦宓才是罪大惡極呢。

好在秋收後祭祖,也算是符合周禮的祭典時節,禮儀上是說的過去的,天氣也不算太冷,時間正合適。

因此,張溪見到劉備的時候,其實秦宓剛剛給劉備彙報完祭祖流程,經過劉備同意,確認下祭祖的所有禮儀規範。

兩人這一進一出的,誰都當沒看到誰沒辦法,誰讓這倆人前段時間有矛盾來著,誰也看不慣誰。

秦宓離開後,張溪這才入內去見劉備。

劉備雖然已經登基稱帝四年了,但依然還是跟以前一樣的生活方式,倒也沒有那麼多的避諱,張溪來了,還是跟以前那樣,兩人坐下說話。

啥三跪九叩的,又不是大朝會,劉備也不是明清兩代的皇帝,就沒有這個規矩。

張溪還是拱手作揖行禮,劉備也是一揮手示意張溪不必多禮如果不是身體有些虛弱不允許的話,劉備還能跟以前那樣,拉著張溪的手入席就坐。

兩人坐下後,劉備先是笑呵呵的問道,“元長向來隨性,不願拘泥於案牘,可是近日處政辛苦,來我這兒散散心?!”

就是在開玩笑而已。

這麼多年相處下來了,以劉備的看人水準,還能不知道張溪的性格。

張溪這人吧,其實啥都好,領兵作戰雖然謹慎卻不失機變,處理政務思慮頗多,雖不周全卻往往有奇思妙想,又善用人,是個不可多得的大才。

就是有時候太過於疏懶了一些,不逼他一下,不成大器。

這就是劉備對張溪的評價,因此今天一見面,先拿張溪開個涮,順帶的,也算是在變相的逼迫一下張溪。

你小子臉皮再厚,總不能當著天子的面承認,自己就是來這裡躲懶的吧好歹的能拿出點政務來,跟劉備彙報一下吧?!

可劉備也沒想到,張溪這次,居然真的不是跑他這邊來偷懶了,是真的有事要說。

張溪也沒有多說什麼辯解的話,而是先把計劃書和自己的奏章呈上,給劉備觀看,然後才說道,“臣此番,卻非散心,乃有要是啟奏陛下,還望陛下定奪。”

說完這些,張溪也不再說話,而是在一邊坐著,等著劉備看完了奏章和計劃書後發問。

而劉備對張溪的這份計劃書,看的是臉色越來越凝重,一邊看,一邊思考.一直到一刻鐘後,劉備才放下計劃書。

“此事,牽連甚廣,且”劉備稍微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喚來了黃門侍郎,讓他去傳詔龐統,黃權二人覲見。

這倆還沒有到之前,劉備才一臉苦笑的看著張溪,說道,“元長當真是此計雖妙,實施起來,卻未必如元長所言順利啊。”

張溪點點頭,說道,“此事我亦知之,只是關中丁口缺失,若兩翼皆不實,不如實其一翼,以作護衛。”

“然左馮翊亦不容有失!”劉備微微搖頭,說道,“軍屯之意,我非反對,但左馮翊之地甚廣,若全部軍屯,兵馬調動何來?!”

張溪微微低頭,沉默不語。

兵馬調動這事兒,雖然是歸他這個兵部尚書管,但兵權這種玩意兒,肯定是不能掌握在他手裡的。

劉備卻是笑笑,說道,“元長之意,我亦能猜到.只是,北伐全軍不到十萬人,涼州軍團兩萬人需回鎮涼州,益州郡兵亦需輪值回益州,北軍精銳不可擅離京城.就算我許你雍州刺史部徵發郡兵,戍卒,如此大的缺口,你一時半會兒又如何去堵?!”

劉備這話說的吧,張溪都愣了一下。

這話,基本就等於是劉備給了張溪在雍州刺史部招募郡兵和戍卒的權利.等於是下放兵權了。

劉備都這麼說了,張溪也不敢再藏著掖著,把自己和魏延兩人商量的辦法,和盤托出。

而劉備聽著聽著吧.真的,要不是出這主意的兩人,一個是張溪,一個是魏延,劉備都有心要懷疑,這倆是打算要幹什麼了。

這兩人建議劉備,把益州,荊州,涼州的郡兵士卒,分出一部分,以戍邊的名義,調來左馮翊軍屯。

也不用多,一州分出個兩萬郡兵過來,就有了六萬士卒了。

這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情,事實上,兩漢時期郡兵戍邊也是常有的事兒,一次戍邊兩年為期,這倒也不算破例。

但問題是,兩漢時期的郡兵戍邊,那是各州輪流分攤的,也就是說,一個州的郡兵,基本上要五到十年才會有一次戍邊的任務,可這倆貨的要求,是在一年內,讓劉備麾下三州同時承擔戍邊任務,甚至有可能,未來的三五年,每年都有戍邊任務。

你猜猜各州主官和郡兵對此會有什麼看法?!

戍邊從來不是什麼好事兒,哪怕只是來搞軍屯,也不見得有多少郡兵會對此感到高興的。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算了,劉備覺得吧,這倆雖然想的有些太美,但這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事情的辦法但這倆又要求劉備把三萬北軍精銳留在長安,進行左馮翊屯田,這就有點過分了。

北軍精銳確實是有出征作戰的責任,但戍邊這事兒,可不是北軍的職責範圍。

再一個,北軍是直屬於大漢天子的親軍,是大漢天子手裡最鋒銳的刀劍.讓他們聽從你倆的指揮,留在關中搞軍屯這要是換了曹操,你倆現在的腦袋可就不知道在哪兒了。

所以劉備才會覺得,這事兒事關重大,牽連甚廣說真的,這也就是搭著劉備的性子比較仁厚,否則啊,都不要換成曹操,換成孫十萬都不會容忍這倆瞎搞。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清波凡人

替嫁王妃凰謀天下

王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