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九十五章 合議,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真不能怪曹丕反應這麼大,實在是劉備找的這些人吧,基本涵蓋了如今季漢數州最有決策權的人物。
漢中,是劉備前兩次北伐的後勤基地,而成都不用問,季漢的都城所在,至於荊州,前兩次北伐已經快打進中原來了。
劉備突然調這些地方的主官前往長安議事議什麼事兒,難道要在短時間內再打一場?!
曹丕是真的不知道劉備哪裡來的這個底氣,時隔一年就要發起又一場大戰,但蜀賊兩次北伐的戰果,讓曹丕是真的不敢掉以輕心了。
再一個,如今大魏的情勢也不容易樂觀。
曹丕從繼位魏王到現在,不過是六年不到的時間,前後已經打了兩次大戰了,而且每次都是兩線作戰,即使是以大魏的底子,也依然有點吃不消了。
劉備老了要發瘋,他曹丕可不想陪著劉備發瘋。
因此,曹丕下令宛城司馬懿,許昌王凌,武關郭淮,潼關王昶,四個方向加強戒備,做好堅守準備,同時派出曹真領兵兩萬,進駐函谷關,夏侯尚領兵一萬,隨時準備支援許昌或者宛城。
跟你劉備對攻是不可能了,你劉備要發瘋,我可不幹.緊閉關隘,堅守為上好了。
而劉備呢劉備真沒瘋。
季漢的底子還不如曹魏厚實呢,這才剛剛休養一年就發動戰爭,哪裡禁得起這樣的折騰。
劉備找這些人來,其實主要是想要把一些事情做在前面。
第一件事,就是關於左馮翊遷民屯田的事兒,這事兒是早就說好了,暫時擱置,等到祭祖結束後再議如今到時候了。
第二件事,就是復設丞相的事兒。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後一件事,因為事關整個大漢的行政體系調整。
三省六部官員各司其職,各有職權,你突然給這些人頭上安一個婆婆,沒有足夠的大佬支援背書,這種事兒怎麼想都不好執行。
三省官員,中書令諸葛亮,尚書令法正,侍中龐統,肯定是要叫來一起商議的。
六部尚書,除了湊數的工部尚書簡雍外,兵部尚書張溪,禮部尚書秦宓就在長安,刑部尚書董和以及代行吏部尚書事的吏部侍郎陳震要留守成都,暫時來不了,戶部尚書劉巴在漢中也就是除了要留守的董和跟陳震外,其他能去漢中的人,劉備都叫去了。
至於徐庶和王基,代表的是荊州諸官和大將軍關羽的意志,張飛本人也親自到場,他和還停留在長安的趙雲一起代表了軍方的意志。
這麼多人一起商議,最終決定下來的事情,誰也沒辦法推翻。
左馮翊屯田這事兒吧,倒也不難。
劉備經過了兩個多月的不斷思考和權衡利弊,再加上諸葛亮幫忙分析,劉備基本已經有了決斷。
把張溪,龐統,黃權的建議,各採納一部分,組成了一個新的方案。
關中之地,不管從軍事,政治,經濟任何一個角度來講,都非常重要,因此,關中之地的守衛,肯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張溪建議在左馮翊遷民軍屯,這個方案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肯定是要作為基本框架來執行的。
至於怎麼軍屯,諸葛亮雖然贊同張溪的抽調郡兵戍邊的想法,但是呢,肯定不能跟張溪想的那樣搞,那樣太過於消耗士卒了。
如果只是在雍州所部招募郡兵戍邊,這倒不是什麼大事兒,但荊州和益州距離雍州都太遠了,你讓這些地方的郡兵來雍州戍邊,他們能不能適應雍州的氣候水土先不說,這路上一走就得走好幾個月,一來一回小半年呢,這樣的戍邊,意義何在?!
再說了,也沒有州郡每年都要發動六萬以上計程車卒去戍邊的啊,兩漢以來,除非是邊疆有重大戰事,否則從來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戍邊行動。
因此,諸葛亮建議,即使要恢復戍邊制度,兵力也該控制在萬人左右,由各州輪流承擔,但戍邊的做法是對的,雍州這地方,缺什麼都不能缺人。
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諸葛亮建議劉備採納黃權的建議,可以適當的放開一些蜀中世家,甚至荊州世家們北上雍州的通道。
因為除了這些大世家,你從其他任何地方調集丁口北上雍州,都沒有那麼容易。
百姓戀家,一般輕易不願意遷徙,只有那些被世家放棄,但又沒有自己土地的隱匿丁口,才有可能願意北上雍州拼一個出路。
至於左馮翊佈防的問題,龐統建議的重點佈防也沒錯,至少在左馮翊丁口徹底恢復前,或者是軍屯形成規模前,是根本無法全面保障左馮翊的防務的,只能是重點佈防,守住幾個比較重要的要點城池。
經過諸葛亮這麼一番抽絲剝繭之後,劉備總算是釐清了思路,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做出了決斷。
第一步,趁著如今北伐軍還在長安,武力有保障的時候,先進行遷民,把左馮翊原本的數萬百姓遷徙到右扶風去,充實右扶風人口。
第二步,從明年開始招募雍州郡兵訓練,形成後備武力,再加上明年徵發過來戍邊的一萬其他州郡兵,採用重點佈防的方式防衛左馮翊。
這樣,即使劉備明年帶著北軍撤回成都,趙雲帶著雍州兵團撤回涼州,問題也不會太大。
第三步,就是利用世家對雍州土地的渴望,開放雍州土地交易,允許外地世家進入雍州,以丁口和錢糧來換取獲取雍州土地的資格,這樣不僅能補貼一部分中央財政,雍州刺史部也能透過出售土地換取一部分地方財政,補貼一下這兩年賦稅上的損失。
經過諸葛亮的再三規劃,一個詳細的計劃已經形成,這個計劃之下,龐統和黃權自然沒有意見,就是張溪這個新任的雍州刺史,也沒有了任何意見。
因為按照諸葛亮的方案,左馮翊的耕地最多也就是荒廢一年.權當是輪耕了,不僅不會荒廢土地,反而有利於增加土地肥力。
左馮翊軍屯的事兒,就這麼討論解決了。
但復設丞相的事兒諸葛亮閉嘴了。
是的,諸葛亮對此沒有任何表態,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
因為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如果劉備真的復設了丞相,這個丞相的職位,肯定是給諸葛亮的。
諸葛亮當然也知道,因此,他在這件事情上,贊成也不是,反對也不是,甚至和稀泥都不是。
既然說啥都有錯,諸葛亮索性什麼都不說,一切聽從陛下安排就是了。
可諸葛亮可以不說,其他各部首腦,包括從荊州過來的徐庶,王基,漢中過來的劉巴,法正,甚至是張溪,張飛,都有話要說。
倒不是說大家都反對復設丞相,只是有些事情的後果,必須要考慮清楚。
比如徐庶和王基,這兩人就是站在荊州軍團和官員的立場上,在考慮復設丞相後,給荊州帶來的影響。
沒辦法啊,荊州情況特殊,距離益州和雍州都太遠了,往來交通又相當不便,因此一直都是關羽以大將軍身份在總督管理的。
一旦設立丞相,總攝三省六部後,荊州這邊是不是也要一起納入管轄範圍。
如果要的話,那荊州世家和荊州官吏們,多少會受到一些利益侵犯,王基和徐庶雖然都不是荊州人,但他們如今在荊州當官,必須考慮到影響。
荊州是不是還能維持跟以往一樣特殊的地位,對荊州世家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徐庶和王基,希望劉備在考慮復設丞相後,對丞相的權利,以及對荊州的特殊地位加以考量,能有一個相對和諧的策略來應對這個事情。
而法正和劉巴有想法,就相對比較複雜一些了。
一方面,法正和劉巴是站在自己職責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法正是尚書令,負責全國政務的執行一旦有了丞相來總攝政務,無形當中就是分薄了法正尚書令的權利和責任。
劉巴掌管戶部,目前來說也是唯一一個有權利制定國家經濟政策的人如果突然頭上多了一個丞相來制衡自己,很多事情可能就沒那麼容易展開了。
當然,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劉巴和諸葛亮的經濟理念,是存在一些嚴重分歧的。
這年月,當然搞不來自由經濟,因為兩人在對經濟的大立場上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由國家出面管控經濟。
但劉巴認為市場還是需要給予一定的自主權的,有些事情國家只能因勢導利,不宜用太多的政令去幹預市場。
而諸葛亮卻認為,國家應該全面掌控經濟,對經濟行為進行嚴格監督否則在這個時代脆弱的小農經濟下,百姓是絕對鬥不過掌握大量資源的世家大族的。
兩人對此,一直是存在爭論的。
另一方面,法正和劉巴兩人,也得站在東州派的立場上想一下。
原本的三省,荊州派一人,東州派一人,皇權派一人.除了益州派倒黴催的沒有高官話語權外,內部權利結構還算是比較平衡的。
但如今皇權派的諸葛亮一旦成為總攝三省六部的丞相,那麼這個中書令誰來接任,會不會影響朝局架構,從而影響到各自的利益分配。
因此,法正和劉巴,倒是非常直接的表達了,對復設丞相一事的反對。
不變比變好。
而張溪.張溪倒不是反對諸葛亮出任丞相,他反對的,是劉備復設丞相之後的後遺症。
一個國家的行政體系,最好在一開始的時候架設完畢,可以有調整,但儘量不要有大的框架變動。
張溪當初之所以提議“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是為了分權,避免出現漢末權臣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容錯率。
國家制定政策,多部協商,總好過丞相一言堂,這樣就能減少百姓因為當權者的一己私慾而遭罪。
可如今劉備復設丞相,張溪擔心,這個職位會跟漢武帝設立大將軍一樣,成為以後朝政體系的一部分這就不是張溪希望出現的了。
張溪相信,諸葛亮當丞相,肯定會讓百姓過得更好,他的能力,品德都值得人信任.可一旦丞相總攝三省變成一個制度的話,那後續的繼任者能不能做到諸葛亮這樣,會不會出現權臣,佞臣,可就真的不好說了。
張溪反對的,是劉備因人設事,再因人廢事的這種做法。
非要說的話,張溪屬於建制派,他希望用制度來約束官員的行為,而不是因為官員去創造制度。
朝政方面的異議,大概就是分成以上的三派,各自爭論不休。
而軍方.張飛和趙雲,同樣也有話要說。
兩漢之間,丞相的權利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孝武皇帝分設大將軍管理軍務後,丞相就不再有資格插手軍權了張飛和趙雲兩人,就想問清楚,這個復設的丞相,有沒有資格插手軍務。
這個問題吧,你別說,還真的有點問到劉備了。
按照劉備的想法,現在就算復設了丞相,也不至於再讓丞相去插手軍務.他還沒死呢。
可萬一哪天,自己過世,阿斗繼位你讓阿斗掌握軍務,你能放心?!
是,是可以讓張飛,趙雲等人幫忙看著可三弟和子龍的年齡也不小了啊,能看幾年呢?!
如今依然不算天下太平,天下三分,誰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另外兩方勢力,如果丞相不能插手軍務,一旦對外征戰的時候,內朝和外朝不能形成合力,軍政不能齊心,這要是出點啥亂子,那才是要命的事兒。
所以,劉備認為,自己走後,丞相肯定是要開府治事,儀同三司的,軍務肯定要插手。
但如今張飛的問題又給自己拋回來了軍權這東西,真的能隨便讓出去麼?!
軍權好放,但將來要收回來,可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不用去懷疑,確實是君臣相得,劉備相信諸葛亮的人品德行,也相信諸葛亮在自己百年之後,會全力輔佐阿斗可你能保證諸葛亮挑選的繼任者,也是這樣的人?!
到了那個時候,跟隨劉備的老一輩文成武將應該都死的差不多了吧,就是稍微年輕一點的張溪,關平,寇封等人,應該也都垂垂老矣萬一阿斗信錯了人,再讓別有用心之人掌握了軍權,那豈不是要出大事?!
曹操這個前車之鑑,可不遠啊。
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就算劉備留下張溪這個後手,可一旦張溪沒有軍權在手裡,也一樣很難去幫阿斗排憂解難啊。
所以.軍權到底要不要給?!
或者說,能不能想個辦法折中一下——軍權可以給,但只能給諸葛亮?!
但.這總得有個由頭和說法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