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二十一章 東吳有變,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葛亮真沒那麼髒心爛肺,變著法的忽悠這些世家們.他選定這批世家,是有他的想法的。
走私這種事兒,其實最大的要求,還真不是哪個世家家大業大或者人脈更廣.最重要的,就是看魄力和行動力。
當天晚上沒有到訪刺史府的世家,說明前後顧慮太多,魄力和行動力不足,也根本不適合參與到走私的事情中來。
參與進來反而容易壞事。
因此,諸葛亮真沒有要換人的想法。
但諸葛亮蔫壞啊,他就不這麼說,目的,就是想要從這些世家的手裡,套出張溪急需的救災物資出來。
都是聰明人,有些事情,不需要說的太明白,你認為是要保住名額也好,你認為是要交投名狀也罷,這些東西你不掏出來,諸葛亮其實也不介意這次的走私世家的名單中,少掉那麼一兩個世家的。
諸葛亮太清楚這些世家們的做派了,你不能跟他們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面上去說,去做,這樣他們反而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們,只要把事情放到檯面底下,他們的心態立刻就變了,反而會變得是世家有求於朝廷。
再加上諸葛亮給出的利益,也是實打實的,兩倍於大漢的糧價,要是放到曹魏那邊的糧食市場上,那就是150%的利潤空間。
這個利潤空間,有的是人願意主動走私運糧來長安呢,又不是非要有求於關中世家們的。
說真的,也就是關中世家們欺負張溪不懂這裡面的道道,如果真的按照這些世家們所說的五倍蜀中糧價,這個價碼要是宣揚出去,你信不信,曹丕都敢自己私下走私一批糧食送來長安。
150%的利潤空間,已經足夠讓這些世家們冒險去走私了,至於後面的徵稅,要自己先墊款,這都是常規操作,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
而諸葛亮真正的殺招,是他安插在走私隊伍中的官方人員。
這些官方監督人員,一方面是告訴這些世家,只要把糧食運輸到了大漢境內,甚至只要距離大漢邊境不遠,一旦遇到危險,他們可以調動附近的大漢軍隊保護他們,這麼一來,無形中可以降低不小的風險。
畢竟這年月也不太平,兩邊官方能搞定,這一路上的山賊盜匪可不太好搞定,有了官兵的威懾,能省下不少的成本。
但同樣的,這些官方人員一直跟隨走私隊伍行動,走私路線和走私關係一旦熟悉了,官方如果想要踢開世家,自己搞走私,也就有了渠道了。
諸葛亮就是在告誡這些世家們,別想瞞著朝廷搞貓膩。
你幫著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不會虧待你們,該有的好處肯定會給。
但如果你揹著朝廷乾點啥不利於大漢的事情,那麼大漢隨時可以找人替代你,甚至自己上,都行。
雖然說,在早期這麼做,諸葛亮並沒有足夠的底氣,沒有這些世家帶路和人脈積累,他做不到替代世家的地步。
但世家們同樣也很清楚,其他的條件都可以再談,估計這條,諸葛亮是打死不會讓步的。
要麼就一拍兩散。
可關中世家,真的會放棄這種發財的機會麼?!
說實話,參加了晚上會議的關中世家們,也確實有不少人在猶豫的。
畢竟,獲利雖然不少,但跟原本的條件比起來,差的也有點多,真要做了肯定是賺的,但肯定不如原本的條件賺得更多。
多少心裡還有點不平衡呢,諸葛亮再來這麼一手.主動權掌握在朝廷手裡了,世家們也怕就這點錢,也賺不長遠。
可就在關中世家們猶豫,打算拖一拖,看看能不能漲點價的時候.某個雍州刺史府的知情人士,又傳出來訊息了。
陳祗也是倒黴催的,上次他傳了一趟小道訊息,這次還得是他來——傳言朝廷也在跟荊州世家們洽談類似走私的事兒。
那意思吧,一旦雍州這邊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會把目光放到東吳那邊。
江東可也是產糧大區啊,而且經過十幾年的改造,就在荊州的長沙郡,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產量基地的規模了。
在那邊走私糧食,可比在關中走私糧食方便多了。
換句話說,大漢朝廷其實也沒打算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如果雍州的世家不願意參與這個走私的事兒,那就算了,反正江東那邊也不是沒有糧食走私的渠道,這錢啊,荊州世家未必不願意賺.誰讓諸葛亮算是半個荊州人呢。
這麼一搞,關中世家哪裡還坐得住。
不答應的話,關中世家沒錢賺,大漢朝廷可一點都不會虧。
還是答應吧,雖然賺的不如預期的那麼多,但實話實說,要是朝廷真的給這麼多錢來收購糧食,又何必走私呢。
曹魏那邊有的是人願意把糧食送過來呢,還是曹魏朝廷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那種。
這事兒吧,基本就解決的差不多了,諸葛亮在跟這些世家們大概商定了一個框架後,這事兒就撒手不管了。
接手的人,是費禕。
費禕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被任命為戶部左侍郎,然後就一紙公文,從荊州調任到長安,來主持長安的糧食走私和組建中原情報網的事宜。
可憐的費禕,他剛剛從江東出使回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立刻上路,趕到了長安。
也正好,費禕直接就在長安見到了諸葛亮,然後當面彙報了這次他出使東吳的所見所聞。
“東吳恐有變!”
這是費禕一臉凝重的給出的判斷。
諸葛亮和張溪一聽這話,臉色也跟著凝重了起來。
費禕這些年主持情報工作,性格跟早年有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沉穩了不少,也謹慎了不少。
費禕這個人吧,其實早年的性格是有些大大咧咧的,說好聽點,那叫為人豪爽,重諾輕財,說難聽點,那就是過於天真,待人沒有防備。
要不然在歷史上,也不至於對一個降將這麼信任,最後被人刺殺了。
自打張溪主政南郡的時候,跟諸葛亮商量,把費禕調到荊州,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在接觸了那麼多爾虞我詐的情報資訊後,人變的謹慎了不少。
尤其是主持情報工作的特殊性,導致費禕見過太多的逢場作戲,當面笑哈哈,背後捅刀子的事情,也親眼看到過很多因為一時不慎而導致事蹟敗露,細作身死的例項。
這讓費禕對情報工作的保密性,有了直觀的瞭解,也改變了一些費禕的為人處世原則。
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再一個,常年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情報工作的分析和研判,往往需要結合多方面的情報後再得出結論,而即使得出了結論,也不能完全信以為真。
這也是費禕很少對情報做出自己判斷的原因.情報線上,爾虞我詐的情況太多了。
但是一旦有些事情被費禕認可為“很有可能發生”,那這事兒,基本八九不離十的,就是真的會發生。
費禕不會對情報工作做出明確判斷,是基於他主持情報工作的嚴謹性,萬事要留個“萬一”.可諸葛亮和張溪,可不會把費禕所說的“很有可能發生”,當成是一種主觀推測。
因此,諸葛亮和張溪一聽費禕判斷“東吳恐有變”的話之後,立刻相信了費禕的話,諸葛亮甚至直接問起了,東吳有哪些地方不對勁的。
然後費禕就一點點的,娓娓道來。
“禕此番前往江東拜謁吳主,吳主待禕與往日倒無相異,官員來往接待也一如既往,只是以禕在江東所見,結合襄陽給到情報,禕以為,吳國恐有異變。”
“此非禕之妄測,禕至江東之時,已是臨近年尾,往常此時,東吳甚少朝會,吳主孫權亦甚少接見重臣,然近月間,孫權先後召見過張昭,周瑜,孫盛,顧雍,步騭,朱然,程諮.甚至禕聽到傳聞,遠在下邳駐紮的陸遜,徐盛二人,也曾被孫權以述職為名,調回建業面見過一次。其中文武皆有,實在不符合以往慣例。”
“其二,據當地細作密報,數月間,東吳兵馬調動頻繁,對外宣稱調防,吳中兵馬確實調至建業,但建業兵馬卻並未調至吳中,去向如何,細作尚未查明。”
“其三,據江夏文太守來報,近日江東水軍出操頻率增多,雖也按照盟約提前通知了文太守,但根據文太守所言,以往冬日,江東水軍甚少出操,如今異動,恐其有詐。文太守雖已加強防範,然依然心有不安,故此上報襄陽,請大將軍決斷。”
“其四,據武陵郡司馬李球上報,長沙最近兵馬調動異常,李司馬擔心東吳有變,已命人加強邊境戒備,然武陵郡兵馬不足,請求江陵石太守援兵,石太守兵力亦不足,不敢輕易調動,故此上報襄陽,請大將軍決斷。”
“其五,武陵郡上報長沙異動,王刺史派人詢問零陵郡潘太守,潘太守卻言,桂陽,交趾等地並無異常,長沙郡雖有異動,當為個例,並不足為懼。”
“其六.”
好嘛,都第六條了這要說東吳沒有貓膩,打死諸葛亮和張溪都不能信啊。
如今荊州關羽重傷後恢復狀況一直不好,一直是常年休養的狀態,荊州事務一直都是徐庶和王基在操辦,這兩人能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威望上,卻比關羽要差不止一點半點。
而且,因為這兩年一直北伐,導致了荊州軍大多集中在襄陽一帶,荊南和江陵等地的防禦,確實有些薄弱了。
如果東吳再來一次突襲.江陵倒是還好,有江夏作為眼睛和屏障,東吳不可能再來一次白衣渡江了,但荊南兩郡,真有點不太好辦。
現在諸葛亮萬幸,自己提前安排了陳到帶領一萬北軍入駐了白帝城,荊南兩郡要是真的有警,那麼哪怕襄陽計程車卒來不及南下救援,白帝城的北軍可以順江而下,直接支援武陵郡。
只是東吳真的又要再次背盟了麼?!
這個問題,如今連諸葛亮都不懷疑了。
如果說,上次東吳背盟,諸葛亮還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覺得東吳之輩竟然短視至此.那麼這次,諸葛亮是一點都不懷疑。
現在諸葛亮算是看明白了,江東之地,真正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的人,也就只有周瑜和魯肅了。
可如今,魯肅病故了,周瑜病重不理事,江東再出個類似呂蒙的人物,說動孫權背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況且,以如今的三國局勢.恐怕魯肅復生,周瑜復出,也不見得依然還會支援盟約吧。
畢竟,大漢已據關中,而江東也已進軍青徐。
魏漢吳三家,皆有問鼎天下的可能,如今又逐漸勢均力敵誰又肯低頭認輸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