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爭,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曹丕病危這事兒,張溪被諸葛亮一紙密令,召回了成都議事。
這幾年,天下局勢實在是變化的太快,各方勢力都不太穩定,諸葛亮也覺得這事兒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
前腳剛剛跟東吳翻臉,鄧芝出使東吳後,雖然緩和了一些跟東吳的關係,但雙方在荊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對峙狀態,東吳方面並沒有給大漢任何合理的解釋。
孫權很不要臉的再次提起當年劉備入川前和東吳的約定,說如今大漢既然已經奪取了關中,那就該遵照約定,把荊州交給東吳。
因此,這次孫權出兵,不過是尋求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荊州而已。
當場給鄧芝氣的,差點沒忍住直接破口大罵。
合著中間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劃界,又是背刺不成後重訂盟約的,你全都當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鄧芝不是為了緩和跟東吳的關係而來的,他真的就該指著孫權的鼻子開罵了。
好在鄧芝多少知道點自己的責任,一番不失禮節的據理力爭後,孫權多少緩和了一點態度,但對於自己背盟,不宣而戰進攻荊州的事兒,依然不做任何鬆口。
不僅不鬆口,他還繼續往長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進攻的架勢。
這要是一般人,說不定也就被孫權騙了,但鄧芝不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過戰場廝殺,制定過軍中謀略的武將,這點小計策豈能看不穿?!
明顯的虛張聲勢而已如今荊州的兵力調整已經到位,各地都加強了兵力部署,甚至陳到的一萬北軍就一直駐紮在武陵,孫權真要增兵對峙,打一場大戰,那他一開始就不該選擇退兵。
說到底,就是孫權如今要在大漢面前展現出強勢的一面,以此來抵消他背盟偷襲不成後,在道理上的弱勢。
鄧芝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他不是為了加深兩國矛盾來的,多少得委婉一點。
實話實說,鄧芝也沒想到,這趟東吳之行,會如此的彆扭和難受。
在鄧芝的設想裡,自己來到東吳這裡,一番斥責引起東吳理虧,然後自己稍微轉換一下口風,表達一下大漢對國賊的定義。
國賊為曹魏,不是東吳,雖然東吳屢次背盟,但大漢可以大度不予計較,只需要巴拉巴拉之類的條件,然後跟東吳討價還價就是了。
可鄧芝是真的沒想到,東吳這邊雖然對自己的態度軟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據理力爭後按照正常使節的禮儀招待了自己,但對於這次進攻荊州,東吳咬死了不認錯,非要拿當初只是口頭約定的所謂昭烈帝遺言說事兒,逼得鄧芝一點辦法都沒有。
連個道歉都沒有,還怎麼談後面的各種條件?!
鄧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漢預設這事兒的真實性,就算要跟東吳重新維護關係,也不是這麼個讓步法的。
因此,鄧芝在東吳帶了一個月,最終除了受到東吳君臣的以禮相待外,毫無收穫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荊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戰備狀態。
諸葛亮對這事兒,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暫時這麼僵持著。
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荊州方面,荊北要面臨曹魏的宛城,許昌等地的威脅,南面要防備江東對荊南二郡,乃至對江夏,江陵的覬覦,長久戰備,總不是什麼好事兒。
可如今,事情的轉機出現了曹丕病重?!
曹丕要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洛陽細作再怎麼神通廣大,也無法探查到任何訊息的.能讓細作直接查探到的訊息,肯定不屬於那種機密的訊息。
也就是說,曹丕病重這件事,在洛陽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換句話說,曹丕這次的病重,是很有可能拖不過去的那種病重。
一旦曹丕真的死了,那麼至少荊北和關中的壓力能減輕不少,而到了那個時候,東吳的孫權還會不會跟現在這樣嘴硬不認慫,也就不好說了。
萬事未雨綢繆,諸葛亮因此緊急調張溪,趙雲回成都,商議接下來的國政變化。
畢竟,從涼州和雍州回成都,還是要一定的時間的。
等到張溪和趙雲接到訊息,做好各自州郡的安排,動身返回成都時,曹丕在洛陽病故,曹魏新君曹叡的訊息,也已經透過洛陽的細作通道,傳回了成都。
現在好了,正好趕上,就一起討論一下,接下來該怎麼應對吧。
到底是趁著曹丕新喪,曹魏“無主”的功夫,出兵進攻中原,還是稍微等上一段時間,等自家這邊能緩過氣來,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這兩種想法,其實如今成都群臣內部,爭論的也非常的激烈。
以張飛為首的武將派,是支援立刻出兵,收復中原的。
機會難得啊。
曹丕這老小子吧,雖然比他父親是差的遠了,但本事還是有的,再加上曹魏的大體量,雖然連遭敗績,但國內搞的還算穩定,對外也能守住底線,如今依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
這老小子如今死了,他兒子今年不過二十出頭,黃毛小兒一個,沒有經驗又沒有威望的,這時候出兵討伐曹魏,說不定還能引發曹魏內部的動盪,簡直是天賜良機。
當然,如果不討伐曹魏,轉頭討伐孫權也行.早看那個背信棄義的混蛋不順眼了,暫時擱置曹魏,進攻江東也可以。
這就是武將派們的想法。
而以秦宓為首的文官派,則是主張藉著難得的壓力空窗期,暫時休養生息,積蓄實力。
畢竟這些年,幾乎每隔兩三年就對外征戰,不管是百姓還是世家大族的負擔都非常的重,誰也不想再打仗了。
三國時期,跟普通的亂世還有些不太一樣。
別的王朝亂世,一般是經歷個十幾二十年混戰,基本也就差不多該結束了,如果不能結束,基本就變成了各勢力對峙的局面,經過百餘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後,才會有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出現,重新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但三國亂世,已經從中平元年的黃巾之亂到現在,已經是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了,各大勢力一直在內鬥,最後三足鼎立了也依然沒有消停。
因此,文官都比較傾向於暫時休養生息.再不休養,不僅百姓吃不消,他們這些世家都要受不了了。
從百姓生存的角度講,秦宓其實說的沒錯,如今的大漢,雖然比歷史上的日子要過的好的多,但依然禁不起太大的折騰。
可站在張飛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
天下大亂三十餘年了,大家都有些精疲力盡了,如果不趁著敵人現在虛弱的時候,發動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再繼續拖下去,讓曹魏緩過勁來,大漢復興的大業,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再辛苦天下百姓三五年,還是持續性再辛苦百姓三五十年,這個選擇題放在眼前,聰明人都知道該怎麼選吧?!
然後張飛就被秦宓給噴了。
打仗的事情,誰有能提前知道結果,你這次出兵,如果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不還是得讓百姓(世家)更加受苦嘛。
再說了,之前東吳雖然不可靠,但好歹是個名義上盟友,兩次北伐時期,雖然東吳更多是為了自己拓展戰略空間,但實際上,確實幫大漢拖住了一部分曹魏精銳可如今,大漢跟東吳翻臉了,萬一咱們跟曹魏血拼的時候,人東吳趁人之危呢?!
這種事兒,以江東那幫人的尿性,你敢說他們不會這麼做?!
而張飛卻不以為然的認為,東吳背刺兩次都沒有得逞,如今雖然嘴硬死不認錯,有他二哥在荊州待著,東吳必然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大漢開始攻打中原地區,曹魏支撐不住,以東吳的德行,必然會趁機出兵搶地盤,佔便宜,不見得非要跟大漢過不去。
兩邊吵來吵去,鬧得沸沸揚揚的,誰也說服不了誰。
而諸葛亮,這時候雖然是丞相了,但因為當初託孤時諸葛亮給出的承諾,他並沒有用手裡的權利去強行壓下這些爭端,而是選擇了召集各地刺史回成都,共同商議國策。
而且吧,諸葛亮要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是戰是和的問題,甚至還有對東吳的外交政策問題大漢內部,其實也不是沒有趁著北方曹魏自顧不暇的時機,出兵征討東吳的說法。
而最要命的是,秉持著這樣想法的人中,代表人物,是龐統。
比起秦宓,龐統的意見,才是諸葛亮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而龐統之所以支援進攻東吳的理由在於——必須想辦法解除後患。
不然的話,無論大漢將來什麼時候選擇再次北伐曹魏,進攻中原,始終都要考慮到東吳是否會拖後腿,而以荊州的地理位置而言,只要東吳水軍保持如今的戰力,他們一旦進攻荊州,荊州就無力再北上策應北伐,大漢就只能是一條腿走路了。
再一個,如今的雍州,秦州,涼州,乃至荊州,都不具備立刻出兵進攻中原的可能。
雍州還在民生恢復期,人口數量雖然經過了兩年的遷徙,但依然沒有恢復到三年前的狀態,郡兵訓練程度也不高,戰力不足。
秦州刺史馬超,終於是沒挺到建興三年,他在去年年底就病故了。
秦州長史姜敘接任了秦州刺史,但姜敘的威望不足,周邊羌人也有些蠢蠢欲動,實在不適合抽調郡兵東進。
涼州地區,趙雲和龐德經過好幾年的努力,終於是訓練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並且經過了治元多一戰後,騎兵部隊有了實戰經驗,但數量依然不足,尤其在中原地區,必然會對上曹魏的騎兵大部隊,這點兵力顯然不夠幫助漢軍在中原戰場上佔據騎兵優勢。
至於荊州從去年關羽收兵回到襄陽後,關羽的身體狀況就開始有些惡化了,建興二年的冬天,關羽雖然是挺過來了,但過的很辛苦,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稍不留意就會引發傷寒症狀,誰也不知道關羽還能在荊州堅持多久。
因此,龐統的想法就很直接了——趁著如今荊州軍團的心氣和戰力還在,也有水戰的能力,不如直接往東吳進兵,至少把長沙和桂陽兩郡搶回來。
這樣,不僅可以全據荊州,壓制東吳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透過長沙和桂陽,掌握通往豫章郡的陸上通道,威脅江東不敢造次。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