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六十六章 安撫,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季漢控制下的荊南二郡,其中武陵郡太守是習宏,零陵郡太守是潘濬。
論地盤,武陵郡更大一些,但武陵郡四周幾乎都是五溪蠻族,地方治安不穩定,再加上山地偏多,可耕種面積較少如果不是身處連線江陵的要處,戰略位置重要,武陵郡基本跟偏遠山區沒什麼區別。
與之相對應的,零陵郡境內雖然山地也不少,但零陵郡的東側緊鄰長沙,在這個時空,潘濬受到了張溪的啟發,對改淤為田的有了不一樣的想法,零陵郡東側的沼澤地,經過潘濬十幾年不間斷的改造後,已經成為了不小的一片良田區。
而零陵郡南側,更是靠近交州,地勢平坦不說,可耕種面積本來就不少,因此從經濟層面來講,零陵郡的價值,要比武陵郡大的多。
而潘濬作為零陵太守,在這地方經營了十幾年,郡內幾乎都是潘濬的心腹親信,而且襄陽潘氏也跟著舉族南遷,在零陵郡紮根,潘氏一族的核心利益,都在零陵郡。
潘氏一脈,如今在零陵郡根深蒂固,隱隱已經有成為一方頂級世家的模樣了。
雖然這些年,潘濬一直還算聽話,對朝廷也表現出了應有的恭敬.但上次東吳偷襲荊南時,潘濬的表現,就已經讓諸葛亮有所警惕了。
當時的潘濬,不僅隱瞞了桂陽和長沙兩地吳軍的動向,並且在開戰後,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猶豫。
如果不是陳到快速領著北軍進駐武陵,潘濬最後會不會選擇投降東吳,還真的不好說。
畢竟在這些世家的眼裡,主君是誰並不重要,保住家族利益和家族產業,那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諸葛亮有意放棄荊南二郡,令所有郡兵官吏北遷拱衛江陵.潘濬會怎麼想,還真的不好說。
而且吧,潘濬作為荊州大儒,潘氏在荊州的影響力也非同小可。
自從赤壁一戰後,荊州四大世家,蒯氏和蔡氏相繼北遷,雖然在襄陽也留下了一支分家,但影響力衰退是可以預見的。
也是趁著這個時機,襄陽的馬氏,習氏,潘氏相繼崛起,隱隱有取代蒯氏和蔡氏在荊州地位的架勢。
而潘氏,在潘濬的帶領下,更是另闢蹊徑,不在襄陽跟這些世家們爭奪利益,而是選擇了出走,去了零陵郡一方獨大,然後再反過來影響荊州世家格局,進而影響荊州的政局。
這一招,頗有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但換取的結果,就是馬氏和習氏都沒有能完全成為和龐氏,黃氏平起平坐的世家,反倒是潘氏,憑藉在零陵郡的一家獨大,隱隱有這種後來居上的架勢。
因此,即使潘濬表現出如此不穩的架勢,諸葛亮依然不能撤換潘濬零陵太守的職位,就算把他明升暗降的調離零陵郡,繼任的零陵郡太守如果不姓潘,或者跟潘氏沒有直接關係,也別想能坐穩零陵郡太守的位子。
對於潘濬,諸葛亮也不得不謹慎對待。
“潘承明與馬季常故交,或可書信一封於馬季常,使其秘往零陵,面見潘承明,詳說利害.或可使其同意此策。”諸葛亮謹慎的說道。
但問題是,諸葛亮自己這話說的都沒啥底氣,更別說聽的張溪了。
是,馬良和潘濬確實私交很好,兩人不僅同為荊州世家大族,而且馬良的女兒還嫁給了潘濬的兒子但這年頭,家族大還是好友大,相信所有的世家子弟,內心都有一杆稱的。
別回頭馬良前去勸說不成,反而提前透漏了佈置,引起潘濬的反感.雖說不至於讓潘濬產生反叛之心吧,但他要誠心不聽調遣,那零陵郡的郡兵,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調出來的。
因此吧,張溪只是微微搖頭,說道,“此事,還需以利誘之!”
對這幫世家子弟,你跟他們說大義根本沒用,甚至你根本說不過他們最直接的辦法,還是給足潘氏足夠的利益,讓他們能主動參與到這個計劃中來。
因此,張溪的建議是——慷他人之慨。
潘氏最在意的,就是他們在零陵郡的產業因為這個策略受到侵害,那麼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保證潘氏在零陵郡的利益。
這就需要諸葛亮親自寫一封密信給潘濬,以大漢丞相的名義向潘濬承認潘氏在零陵郡的這些年佔據的土地所有權,同時,諸葛亮可以在信中向潘濬許諾,允許將來潘氏掌控荊南沼澤改造良田的主導權。
張溪相信,潘濬會懂這裡面真正的含義,也會認真權衡這裡面的利弊的。
可諸葛亮有點權衡不下來了。
按照張溪的建議,那首先就要承認潘氏在零陵郡的土地所有.這就不是一個小事兒。
要知道,潘氏在零陵郡發展了十幾年,已經佔據了零陵郡所有土地的四分之一這對於一個郡來說,已經是相當恐怖的事情了。
但因為這些土地中,有一大半,都是潘濬在零陵東部改造淤田後獲得的新土地,如果沒有潘濬進行改造,這些土地也根本不可能收穫糧食,故此,諸葛亮對潘氏在零陵郡的佔地行為,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本質上來講,潘氏佔據這些土地,是缺乏官方流程的,如果諸葛亮願意的話,他隨時可以派人打著巡查田畝的旗號,清查沒收這批土地但現在張溪讓諸葛亮承認這些土地歸潘氏所有,那以後可就沒有藉口再收回來了。
這不是是三五十畝地的問題,是幾百頃的問題。
有一說一,諸葛亮也確實沒有憋著好心思呢,就想著利用潘氏改造好田地後直接搶奪回來,只不過是一時間顧及不到,否則諸葛亮怎麼可能允許有世家在州郡內這麼大肆的吞併土地。
可張溪覺得吧,這樣做不好。
改淤為田的事情,前期投入不少,人家確實也是要實打實的投入的,再加上總體上來說,改淤為田也是增加了可耕種面積,而且也不會因此侵犯原有田地的百姓的利益.在張溪看來,潘氏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不能用行政手段來解決一切問題,否則將來這類的事情就沒人願意站出來做了。
所以,承認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再說了,官面承認了這些田地歸屬潘氏,繪製了魚鱗圖冊,潘氏就得依法納稅,不也是給朝廷一筆不小的財政收入嘛。
對朝廷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諸葛亮一聽張溪這麼說,多少也有點緩過勁來了.也是,如果沒有潘氏先期投入大量的錢糧在改造上,這些地方依然還是沼澤地,根本無法耕種。
好,就算這個事兒可以理解了,諸葛亮也願意承認,但為什麼又要讓潘氏掌控荊南改淤造田專案的主導權呢?!
這不是變著法的允許潘氏在荊南大肆的吞併土地麼?!
再一個,潘濬難道就不擔心,一旦他同意了諸葛亮的策略後,他們潘氏一族,就再也沒有重返零陵的機會了麼?!
第一個問題呢,其實跟第二個問題一樣,張溪給出的解釋,就是讓潘氏自己去選擇,要不要賭這一場。
不賭,諸葛亮的策略也不會變,零陵郡的郡兵必然要求北調,潘濬即使不配合,拖延時間,等到武陵郡的郡兵北調後,零陵郡即使不應調,在荊南也是獨木難支。
到了那個時候,潘濬必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他要麼選擇聽從命令,帶領郡兵北上,要麼選擇投降東吳。
但到了東吳,他潘濬還能不能繼續在零陵郡呼風喚雨,可就不好說了。
以前是無所謂,零陵郡這地方又不是什麼好地方,到處都是山川沼澤的窮鄉僻壤。
但如今,江東世家們在長沙附近嚐到了改淤造田的甜頭之後,有怎麼會放過這種獲取良田的機會呢。
到了那個時候,潘氏還能不能在零陵郡內保住這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積,可就不好說了。
如果潘濬願意賭,那就等於是暫時放棄零陵郡內的土地,暫時北撤,等待大漢北伐中原成功,騰出手來重新打下荊南四郡後,必然也會圍繞長沙,零陵兩郡進行改淤造田的工作。
而到了那個時候,潘氏負責執掌荊南改淤造田工作,必然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那時候的潘氏,可就不是零陵第一世家了,很有可能直接成為荊南第一世家,有資本跟襄陽龐氏,黃氏平起平坐的超級世家。
反正機會就擺在潘濬面前,賭還是不賭,就看他對大漢有沒有信心了。
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有點權衡不定。
潘濬對大漢有沒有信心諸葛亮不知道,但諸葛亮是真的有信心,他堅信自己早晚有一天,會重新收回荊南四郡的。
到了那個時候,難道真的要坐視潘氏壯大麼?!
荊州世家已經很不好控制了,也就是搭著諸葛亮和龐統跟荊州黃氏和龐氏的關係密切,有他們兩人在,荊州黃氏和龐氏會一直很安定。
但如果再多出一個荊州潘氏.真要有個萬一的話,誰來壓制他們?!
諸葛亮的這個擔心,張溪卻微微一笑,告訴了諸葛亮自己的答案——黃氏和龐氏。
如今潘氏能在零陵郡如魚得水,完全是因為黃氏和潘氏不想去荊南趟混水,畢竟荊南有一半的領土歸東吳,一旦兩家有了齷齪,荊南必定淪為戰火。
收益雖大,但風險也不小,潘濬自己就打過兩次零陵保衛戰了。
可一旦大漢重新收回荊南四郡,荊南四郡連成一體,那就沒有外部壓力了。
到了那個時候,龐氏和黃氏,還會眼睜睜的看著潘氏主持荊南改淤造田的工作,獨吞荊南利益麼?!
反正張溪是不信,龐氏和黃氏會願意看到潘氏崛起那時不用諸葛亮怎麼費心,這兩大世家,自然會去跟潘氏較量一下的。
到時候諸葛亮要考慮的,就不是壓制潘氏的問題,是如何在三大世家內平衡力量,為朝廷和官府爭取最大利益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