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九章 司馬懿的應對,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黑風洞,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襄陽軍團,一路順風順水的,進駐了鄧縣。
這一路上,北伐的襄陽軍團除了在中途遇到了一些曹魏的偵騎騷擾外,沒有遇到任何一次像樣的敵軍襲擾,司馬懿也沒有派出任何成規模的軍隊前來阻攔,幾乎是放任著襄陽軍團入駐了鄧縣。
這個情況,讓關平為首的三小很不安。
這不符合軍事常識。
鄧縣距離宛城,不到一百里,急行軍不過兩天的路程,而正常行軍,大概也就是三天左右就能抵達.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司馬懿不佔也就算了,連個阻攔襲擾的軍隊都不派,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吧?!
三小雖然是第一次領軍獨當一面,但不代表三人都是菜鳥,如此違背軍事常識的做法,三人全都內心不安,加強防備,力求謹慎。
因此,在順利進入鄧縣後,關平第一時間派出偵騎查探四周敵情,生怕敵軍有迂迴繞道,切斷自己後路的可能,同時,三小也聚在一起,第一次開會討論,接下來的用兵方略。
但是雖然三小都有一定的領兵作戰經驗,但出任決策者的角色,也都是第一次,尤其是作為主帥,需要拿定主意的關平,在這方面,顧慮太多。
三個人都不認為,司馬懿沒派軍隊襲擾阻攔是因為沒有收到訊息襄陽軍團四萬人北上這麼大的動靜,司馬懿就算是個死人,他也該收到情報了。
更別說,這一路上雖然沒有遭遇敵軍襲擾,但敵軍的偵騎和漢軍的偵騎交鋒,密度並不低,魏軍沒有理由得不到任何情報的。
因此,在沒有搞清楚司馬懿的打算前,關平真有點不敢貿然進兵,生怕中了司馬懿的詭計。
這點上,鄧艾是持肯定態度的。
司馬懿這個人,鄧艾其實是有過打交道的經驗的。
兩人第一次交手,是在第一次北伐時期,鄧艾突發奇想,想要冒險鑽入汝南郡,結果在途徑許昌的時候碰巧遇到了司馬懿親自領兵偷襲新野.雙方稀裡糊塗的打了一仗,最後以鄧艾退回新野堅守告終。
那一次交手,鄧艾剛從軍不久,手段還顯稚嫩,事後覆盤的時候鄧艾發現,其實自己犯下的錯誤不少.但這不是鄧艾真正失敗的原因。
鄧艾真正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司馬懿用兵手段相當老道,從頭到尾沒有露出太大的破綻,用勢壓迫鄧艾,逼得鄧艾不得不放棄戰術目標,最後退守新野。
那次作戰,司馬懿感嘆鄧艾後生可畏,同樣,司馬懿給鄧艾留下的印象,一樣也很深刻。
之後第二次交手,是在第二次北伐時,司馬懿代替張遼指揮宛城防禦戰,鄧艾試圖冒充魏軍援軍詐開城門那次要不是鄧艾見機的快,撤的夠迅速,他說不定都被司馬懿騙進甕城,亂箭射死了。
兩次交鋒,鄧艾全都處在了下風,面對司馬懿,多少受到點師父影響的鄧艾覺得,怎麼謹慎都不為過。
老狐狸不好對付著呢。
但是吧,雖然鄧艾贊同關平小心應對的心態,可也不能一直就這麼在鄧縣待著不動啊。
確實,站在戰爭的角度講,不能意氣用事,面對司馬懿如此明顯的違反軍事常識的做法,如果找不到司馬懿這麼做的用意,擅自進兵,可能會掉進司馬懿精心佈置的陷阱裡。
但因為一直摸不透敵軍主帥用意而始終不進兵,這次出征宛城的軍事行動,一樣會因無法達成戰略目的而失敗。
所以.在鄧縣停留休整了五天後,鄧艾實在忍不住了。
他建議關平,要實在不行,分他一萬兵力,讓他前突到宛城附近,查探一下具體情況。
目的不是破敵,是透過自身運動,調動敵軍運動,從而找到敵軍真正的戰略目的。
這招吧,說起來,也是張溪傳授給鄧艾的以我為主,調動敵軍,引誘敵軍主動露出自己的破綻。
不是什麼新鮮的招數,屬於是後世兔子軍的慣用伎倆,是多年戰爭經驗的總結,張溪這個半吊子聽過兩次這樣的經典戰例,就拿來自己用了。
但在這個兵書都沒有幾個人讀過的時代,這種戰爭經驗總結,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使有個十幾二十年領兵經驗的將軍,沒點悟性,也未必能總結出來。
因此,當鄧艾一說起這個計策的時候,關平和關興都覺得,鄧艾說的好有道理。
透過己方的兵力調動,引誘敵軍做出相應的兵力調整,透過觀察敵軍兵力調整的方向,多少能看出敵軍的防禦重點,進而猜測敵軍的戰略目的。
而且吧,即使司馬懿真的有陰謀,設伏包圍了鄧艾率領的一萬先鋒軍,關平手握三萬人,至少還能領兵接應.雖然是冒險了點,但總比守著鄧縣瞎猜司馬懿的目的要強的多。
想不出更好辦法的關平,最終同意了鄧艾的策略,分兵一萬給鄧艾,讓他往宛城發動試探性的進攻。
而鄧艾這一動,卻讓身在宛城的司馬懿,有點皺眉了。
其實吧,司馬懿根本沒有什麼陰謀詭計,他就是砸拖時間而已。
關於這一點,其實早在關平率領的襄陽前軍抵達新野的時候,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就曾經專門建議過司馬懿,要不要派兵層層阻截,不讓蜀賊靠近宛城。
甚至於,司馬昭自告奮勇,願意率領五千兵馬,前突至鄧縣,佔領哪裡,就地防禦。
但司馬懿都拒絕了。
鄧縣這個地方吧,不是司馬懿不想佔據,而是沒有必要立刻佔據。
在上次北伐,蜀賊撤軍後,鄧縣基本就是處於一種三不管的境地,司馬懿沒有派人收復這個地方,蜀賊也沒有留下兵力防守,城內的百姓和官吏,也全都被徐庶和王基南遷回了襄陽.鄧縣近乎是空城一座。
這個地方,是司馬懿專門留出來的緩衝區,想要佔領,隨時可以佔領,沒有必要專門屯駐軍隊,這樣有分兵的嫌疑。
本來司馬懿手裡的駐軍兵力就不多,不過三萬人左右,防禦一個宛城還行,要是貿然分兵,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風險。
說到底,雖然在襄陽軍團看來,鄧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一個不錯的進攻橋頭堡,但在司馬懿的防禦戰略裡,鄧縣,就不是一個戰略要地。
鄧縣距離宛城還是有些遠了,一趟來回,即使是急行軍,也需要四五天的時間,對於宛城的防守策應,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就是司馬懿不派兵佔據鄧縣的理由。
而此番襄陽軍團的北上,在司馬懿看來,也不像是要全力進攻宛城的樣子。
出兵的兵力,只有四萬餘人,打的雖然是蜀賊大將軍關羽的旗號,但根據偵騎和細作回報,蜀賊軍中幾乎沒有看到過關羽的身影,真正主持領軍作戰的人,是關羽之子關平。
雖然呢,根據這些年襄陽細作的回報,關羽確實身染重病,已經很久沒有在襄陽城內露面了,他要是真的領兵出戰,用關平明面領軍,自己在中軍帳養精蓄銳,調動士卒,也說的過去。
但司馬懿還是傾向性的認為,這次進攻宛城的蜀賊,真正的主帥,並不是關羽。
理由很簡單——關羽那個性子,多孤傲的一個人,就算他身體狀態不行,也不可能長時間躲在中軍帳不露面,用兒子領兵的。
所以,司馬懿判斷,這就是蜀賊虛張聲勢,打著關羽的旗號,實際是關平率領的一部分襄陽軍而已。
而他們的戰略目的,基於以上情報判斷,司馬懿得出結論——這幫人,並不是要真的進攻宛城,大機率,是為了策應關中戰事,進行的圍魏救趙之舉而已。
關中的戰事發展,身在宛城的司馬懿,可比身在襄陽的關羽等人知道的更加詳細,再加上整個反攻關中的主框架是司馬懿制定的,因此他很清楚,目前關中的局勢到底如何。
雖然關中蜀賊不是沒有後手,但如今魏軍已經佔盡了先機,就算蜀賊有後手,關中主帥張溪已經被牽制在了左馮翊,至少在右扶風這邊,蜀賊已經無力迴天了。
因此,當襄陽軍團北上,試圖開闢第二戰場,策應關中右扶風地區的蜀賊時,司馬懿的應對策略就很簡單了。
堅守不出,不予交戰,拖延時間。
只要等到關中戰事塵埃落定,那麼荊州蜀軍也不可能繼續在南陽待著,必然不戰而退。
這麼做,不僅能在最大程度上儲存自身的戰力,也能挫敗蜀賊圍魏救趙的陰謀,一舉兩得。
故此,當司馬昭提議分兵鎮守鄧縣的時候,司馬懿想都沒想的直接拒絕了。
只要深溝壁壘,不與之戰,蜀賊能奈我何?!
但如今.鄧艾那小子帶領一萬人突然前突,往宛城方向而來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靠著一萬人就想攻打宛城?!
這種事情,司馬懿是不會信的,鄧艾那小子,一定是有著其他的目的。
這個小狐狸,不好對付著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