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零七章 王業不偏安,大魏芳華,西風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姜維帶著郭循進了皇宮,來到大殿前面的鋪磚廣場,正遇到費禕與張翼從殿門出來。
漢國尚未還都中原,宮裡的房屋廣場修建得都比較小。前面的大殿也不甚寬闊,不過因為建造在高臺上、牆壁修得比尋常房屋高,才在感官上增添了幾分氣勢。
幾個人迎面走到一起,遂相互揖拜見禮,姜維自然把郭循引薦給了同僚。一說名字,費禕就知道郭循的來歷了,應該此前便已聽說漢軍俘獲郭循的事。
姜維心裡對費禕不滿,卻也只是政見不同,其實也認可費禕的性情,覺得他為人真誠寬厚,對待別人也很熱情。果不出其然,費禕見郭循身材雄偉、氣質不俗,言語之間便生出了愛才之意。
郭循也有點受寵若驚的樣子,揖拜道:“久聞大將軍盛名,今日有幸得見,果然名不虛傳。”
費禕看著郭循,淡然點頭回應道:“哪裡哪裡。”費禕相貌氣度也很好,面相平整、手長腳長,給人一種從容隨意的感覺,看著十分舒服。
姜維見張翼與費禕在一起,情知張翼與費禕十分談得來、政見也很相近,姜維便不禁問道:“大將軍與伯恭(徵西大將軍張翼)何事覲見陛下?”
費禕道:“只是日常道賀而已。”
這時張翼說了聲“請”,一邊與郭循閒談,一邊迴避到了廣場邊緣。
姜維終於忍不住當面問費禕道:“昔日大將軍不懼秦川險路,親率大軍,走小道斷曹爽退路,意氣風發。如今為何無視戰機,不願多進取一步?”
費禕道:“年初曹魏內亂,但雍涼未亂,哪裡來的戰機?”
胡族羌族都反叛了,彼時洛陽也應該調不出援兵,什麼樣的內亂才叫亂?但姜維不想與費禕爭論這些細節,只是感慨了一聲:“不知何時才能實現丞相遺志。”
漢國朝廷多是荊州人士掌實權,包括大將軍費禕也是荊州人。提到諸葛丞相,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才是一切正確主張的底色,費禕也不能反駁。
姜維是西州人,但他曾授業於諸葛丞相,乃繼承丞相衣缽的人。所以姜維也算荊州派,無須看出身地。
果然費禕只能預設姜維的感慨。但片刻之後,費禕便伸手摸了一下下巴的山羊鬍,忽然反問道:“當今漢國中的大臣、士人,算上你我,誰的才能,可與丞相相提並論?”
姜維不得不答道:“丞相之才,今人皆不如也。”
費禕一直是這樣的說辭,但今日的說法又有些不同,並沒有像姜維預料中那樣、開始老生常談。
費禕接著說道:“丞相北伐,以奪取涼州全境為要,併力圖消滅曹魏西線的主力,逼得曹兵不敢出戰,只能固守要點、拖耗漢軍糧草。丞相至少有希望能恢復中原。
而今北伐,我們只能出洮水以西,除劫走曹魏人口之外,無法在雍涼立足,亦不能在大戰中攻滅曹兵西線兵力,一點成就大業的希望也沒有。為此消耗大量兵力糧秣,是否合算?”姜維皺眉道:“可以先削弱曹魏在雍涼之地的實力,然後再徐圖之。如若什麼也不做,坐視曹魏在西線的人馬不斷壯大,我們豈非打定主意要偏安一隅?”
費禕執拗地說道:“沒有機會的時候,不如保國治民,養精蓄銳,等待有能者繼承丞相的遺志。”
姜維聽到這裡,已是十分不悅。費禕的意思,是說他沒資格繼承丞相的遺志?
這還不算什麼,費禕接著說道:“不說別人,便說吳國皇帝(孫權),也是想攻取合肥、壽春,全據淮南之地。朱然之輩,只想著奪一些荊州的百姓,能成什麼大事?”
姜維頓時怒了,臉也因此漲紅!
孫權是皇帝,漢國都已承認了的,孫權也以謀略聞名;但說到用兵,姜維實在看不起孫權、比諸葛丞相差遠了!費禕言下之意,姜維得到諸葛丞相的傳道受業之後,用兵策略還不如孫權?
姜維冷冷道:“多年前大將軍曾出使東吳,據說,吳國皇帝對大將軍甚是器重。大將軍莫不是、至今仍與吳國皇帝惺惺相惜?”
費禕有點詫異地看著姜維,繼而微笑了一下,不予辯駁。
姜維也意識到自己剛才衝動了,有點口不擇言。再怎麼攻擊費禕,但說他勾通內外、確實是毫無道理。
於是姜維又道:“大將軍多半是受了益州本地士人的蠱惑。那些人多半隻想偏安、守著自己那點土地財寶,大將軍切不可因此消磨了大志。”
費禕卻不避諱地說道:“益州人不是我們的敵人。”
姜維冷笑道:“所以大將軍已與某些益州士人志同道合?”
費禕臉上已毫無笑意,只是說道:“我的看法主張,已經說過了。”
姜維心裡憋著一口氣,無奈嘆道:“大將軍為何一定要阻攔漢軍進取,有什麼好處?”
費禕正色道:“你我皆是帶兵之人,還不知用兵是什麼樣子?當然是能讓士卒少流一些血,能讓百姓多過幾天安穩日子。”
姜維長嘆一聲,拱手道:“罷了罷了,君是大將軍,我爭論不過。”
兩人雖仍揖拜道別,沒忘了禮節,卻是不歡而散。
姜維與郭循向大殿臺基走去,沒一會姜維又回頭看了一眼費禕的背影。一時間,他只覺費禕不適合帶兵,簡直是婦人之仁!也幾乎忘記了諸葛丞相的遺志,枉費當初諸葛丞相對他的多般信任重視。
打仗當然會死人,但大業不都是萬千枯骨鋪成嗎?大丈夫處事,使命重於泰山,哪怕使命意味著無數人的犧牲!
剛才兩人談及了諸葛丞相,姜維的腦海裡、此時彷彿又浮現出丞相的臉龐。他諄諄教誨大義道理的聲音,他北望中原的眼神,殷切、失落,大志未成,都彷彿近在姜維的眼前。
姜維的眼神漸漸變得堅定。沒有任何人能動搖他的志向、更無人能改變他的決心,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時兩人一道進了宮室。皇帝已不在大殿上,退至了後堂,不過仍然召見了姜維等人。
宦官掀開珠簾,兩人入內,隨即行稽首大禮。郭循也叩拜於地,口稱“陛下”,並說了一段道賀之詞。
郭循既向漢國皇帝行大禮,並稱陛下,那便是歸順大漢的意思了。吳國人、魏國人不一樣,吳國人是可以稱漢國皇帝為陛下的,因為兩國之間相互承認;但魏國人若承認漢國皇帝,那立場就是天下正統在漢國、曹魏則是國賊。
世事就是如此,不同的人之間說不清對錯,只看自己站在哪裡。
如姜維所言,皇帝十分大方,當即下詔,要封郭循為左將軍。外人初來乍到便得到這樣的名號,地位是給足了的,不過不會那麼快掌實權而已。
郭循十分激動,便要近前拜謝。
姜維也沒多想,但忽然直覺有點不太對勁,遂一把拽住了郭循的寬袖,小聲道:“就在這裡謝恩。”
郭循這才轉頭看了姜維一眼,點頭之後,再次跪伏於地,拜道:“臣謝陛下盛恩。”
上位說了一句什麼話,宦官轉述道:“郭孝先歸心大漢,朕心甚慰。”宦官說罷向姜維示意。
姜維躬身道:“臣等請退。”遂帶著郭循先向後退,背部接觸到珠簾時,他才轉身掀開珠簾、直起腰離開宮室。
兩人回到先前的那處鋪磚廣場上,姜維不動聲色地看了一眼郭循的寬袖,又時不時觀察他的袍服。
如同司馬師到漢中投靠時一樣的待遇,郭循雖不是主動來投,姜維亦在成都是給郭循安排了一座宅子居住;今天兩人進宮,因為郭循是跟著姜維來的,便沒有人搜身。姜維一時間便琢磨,難道郭循在衣服裡藏了什麼東西?
默默地步行一段路,姜維卻沒多說什麼。他開口說話,問了不相干的事:“以前司馬仲達常在西線帶兵,孝先見過他嗎?”
郭循答道:“在一次宴席上見過,但未能結交。”
姜維道:“司馬仲達長子、子元此時也在成都,我為你們引薦一下。”
郭循拜道:“僕幸甚。”
出了皇宮,姜維稱還有別的事,便與郭循告辭,讓郭循自己乘車回住處。
最近陸續有人投奔漢國。沒過兩天,北邊的陰平郡忽然來報,曹魏涼州刺史夏侯霸來投。將士正將其送往成都。
一般投降漢國的人就止於縣令、郡守也極少,這回曹魏的刺史也主動來了!而像司馬師那種做過領軍將軍的人,畢竟是在內戰中的戰敗方、實在走投無路,屬於特殊情況。
成都君臣很是重視,皇帝親自派遣了使者依仗,北上迎接夏侯霸。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在與漢國交戰中戰死的,但戰場上死人很正常。夏侯霸在漢國還有個關係,他的堂妹外出時被張飛掠走做了妻子,生下的女兒、便是當今漢國皇帝劉禪的皇后,而且還給皇帝劉禪生下了兒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