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的李世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各有盤算,鎮疆軍,碼字的李世卿,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慕容雪聽李炳說了這話,心中立刻暗叫不好:太子殿下年輕氣盛,又急於針對治國理政有所建樹,因此很容易在“建功立業”這個話題上,被謝光勞劍華他們所蠱惑。

一旦李炳批准了豫州刺史的奏疏,恐怕連帝都方面都不好再橫加阻攔。畢竟,帝君李成武之前曾明詔天下,由東宮撫政監國,除了重大軍務之外,其他所有事情都基本交給太子裁奪了。

現在看來,所謂持重謀國那一套,在李炳這裡並不好使。年輕人,膽子大,闖勁足,幹什麼都有一股子冒險精神,勞劍華也正是瞅準這一點,稍加慫恿鼓動,就遠比慕容雪的“謹慎行事”更容易讓李炳接受。

眼看著李炳逐漸被謝光勞劍華牽著走,無奈之下慕容雪只好臨時決定,改變策略。他心裡清楚,倘若繼續在李炳面前喋喋不休的唱衰經,恐怕不僅不能說服年輕的太子,反而還會引起對方不快,將他徹底排斥出議事的圈子。

因此,慕容雪心念急轉,以退為進道:“殿下,勞大人剛才的那番分析,雖然略顯牽強,但微臣也可以理解他的初衷和苦心。假如真的能夠順利完成金河主道的治理,對朝廷和百姓而言,確實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過,治河工程畢竟關係重大,豫州刺史的奏疏之中,僅僅是提請御准此議,而詳細的治河方略卻多有疏漏之處。譬如,工程的步驟進度、資金的籌集撥付、民夫徭役的呼叫安排等等,皆非一個地方州府所能統籌規劃的。因此臣以為,可否先詔令尚書省,安排工部和戶部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然後待呈送殿下斟酌定奪之後,再一併予以核准。”

他這個建議,說的合情合理,即便謝光與勞劍華擔心節外生枝,一時之間卻也找不出什麼過硬的理由來反駁。

李炳見眾人無話,點了點頭,同意道:“如此甚好。那就擬旨尚書省,責成他們根據豫州刺史的建議,謀劃具體所謂實施方略,限期一個月完成,報本宮審閱。你們如果有什麼好想法,也可以一併寫進去,與帝都方面共同參詳。”

眾大臣聞言,連忙紛紛拱手應道:“臣遵旨。”

李炳高興的拍拍書案,長吁一口氣:“好啦,治理金河主道的事情先到此為止,接下來,咱們再談談長刀軍團吧。”

一聽太子提起了長刀軍的事,謝光一系的人馬都不禁暗暗發愁。

此前,關於長刀軍大統領馮一韋的問題,帝都的態度非常明確,用意也非常明確。

朝廷之所以將此事呈報給李炳來決定,既是因為有必要遵照撫政監國的規矩辦事,請太子過問人事大權,同時,這也是在試探目前李炳與謝光之間的關係。

如果太子批准馮一韋晉升太尉,交出長刀軍團的兵權,不僅可以順利剪除謝光的黨羽勢力,也能夠確定李炳並未成為權臣謝光的傀儡。

相反,倘若東宮已經被謝光所左右,直接駁回了對馮一韋的新任命,那沒什麼太大關係。到時候,只需要帝君李成武再專門發下一道敕令,同樣可以換掉馮一韋。

聖唐的官制體系,可以說非常嚴格。通常,從五品以上的官員任免,皆是經由尚書省的吏部提議,經門下省、中書省層層稽核批覆,最後呈送帝君御準,方可生效執行。最終的核準權力,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帝君手中。

因為現在東宮太子奉旨監國,代行天子令。所以,對於馮一韋的任命,從形式上講,需要李炳來拍板。

但是,朝廷官員的選任,還有另一個比較罕見的渠道,那就是由帝君直接簽發的敕令。在某些特殊的時候,聖唐帝君也可以不經過三省六部的舉薦批核,繞開朝廷的人事行政審批體系,直接對官員進行委任,而這種方式,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

只不過,對於那些深受聖教思想影響的官員們來說,他們往往更希望走正正當當的途徑,獲得朝廷和同僚的認可,以維持自己的官聲和清譽,相反不太樂意接受帝君“墨敕斜封”的直接任命。

所謂“正封清正,斜封諂寵”。

但不管是正封還是斜封,不難看出,吏部這次所奏請的任命公文,即便李炳不同意,馮一韋的去留命運也都等於已經決定了。

針對這個棘手的問題,謝光與勞劍華經過反覆商議,終於想出了一個應對辦法:東宮留中不發。

那麼何為“留中不發”呢?簡單說,就是帝君把大臣的奏章留在宮禁之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如果太子能將馮一韋的事情暫時穩住,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那麼帝君李成武出於顧忌朝廷體面的考慮,很可能也不便輕易動用敕令。如此一來,長刀軍團的兵權也就可以保住了。

而這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太子李炳會如他們所願的那樣,採取“留中不發”的手段嗎?

據勞劍華的觀察判斷,很難。

年輕的太子殿下,表面看似溫和柔弱,但實際上,他骨子裡有一種很磨人的倔勁兒。有時候,他一旦鑽起牛角尖來,那股倔勁兒會表現的非常激進、非常強硬。

上次的“帝都兵變”,那可絕不是隨便哪個皇子都有膽量跟著謝光一起幹的,也不是隨便哪個皇子都有勇氣指著慕容雪大喊“讓路”的。

之後來到東都洛邑,李炳有段時間因為監國問政的事,與謝光搞得很僵,即便周圍都是太傅府的人,他對謝光也是非常不客氣。

這就充分體現出:太子是一個很有主見,甚至很固執的人。

像這樣的人,你要讓他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尤其是對某件重大決策保持沉默,那恐怕並不容易。

況且,此時李炳身邊還有一位帝都來的慕容雪,又怎麼可能讓謝光他們輕易鑽了空子?

有鑑於此,如何能巧妙且不露痕跡的左右李炳,非常考驗智謀水平。

倘若某些話講的不到位,李炳極有可能在慕容雪的全力鼓動下,直接批准了馮一韋的晉升,那麼萬事休矣;可如果某些話講的太到位,一旦說得李炳激動起來,沒準兒當場否決吏部的奏章,進而又引發帝君動用“墨敕斜封”,那麼同樣是萬事休矣。

想把“晉升馮一韋”這樁要命官司控制在火候最微妙的境界,真難死了謝光和勞劍華。

思來想去,勞劍華琢磨出了一個花招:他建議二人唱一出雙簧戲。

所謂雙簧戲,就是讓謝光假意贊同晉升馮一韋,並令其交出兵權;而勞劍華自己呢,則表示堅決反對、據理力爭。兩個人在太子及眾位大臣跟前大吵一番,謝光儘量把話說的模稜兩可、破綻百出,從側面干擾慕容雪的建言;勞劍華所有的話只說一半,顯得言猶未盡、似是而非。

只要他們能夠掌握好節奏,多半會令李炳感到左右為難,不能立即做出取捨決斷。

趁這個時候,謝光再瞅準機會,順勢向太子建議:既然大家講的各有道理,不如先將此事暫且留中,待殿下斟酌妥當之後再定奪。

如此一來,長刀軍團便能暫保不失了。

按照這個策略,當李炳終於提起了馮一韋的時候,謝勞二人立刻互相使個眼色,開始了預先設計好的戲碼。

在大殿之中,兩個原本恨不得同一鼻孔出氣的傢伙,忽然變得各執己見起來,你一言我一語,針對長刀軍團大統領的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並且越說越激動,越吵越亢奮。

如此怪異的局面,不僅把李炳搞得有些糊塗,就連慕容雪也同樣忍不住瞠目結舌。

這謝光……今天怕不是吃錯藥了吧?

在來宮中會商的路上,慕容雪早已準備好了一堆說辭,打算就馮一韋離開長刀軍一事,跟謝光他們整一場舌戰群雄。

可是他萬萬沒能想到,謝光這貨一反常態,居然也積極主張晉升馮一韋的提議,還沒等慕容雪開口,謝太傅就先跟勞劍華吵得不可開交。

這樣一來,倒叫慕容雪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了。

當然,慕容雪並不是天真單純的小白,他心裡清楚,謝光勞劍華之流,是絕不肯將長刀軍的兵權輕易捨去的,自然也就沒有道理支援帝都的想法。即便是迫於形勢,謝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最終接受朝廷收回兵權的現實,但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急赤白臉的跟自己的幕僚在外人面前吵翻天。

所以,他們二人一定是在玩把戲。

慕容雪暗自提起戒備,一邊冷眼旁觀,一邊思考揣摩著對方背後的謀算,暫時選擇了按兵不動。

與慕容雪不同,太子李炳卻並沒有把心思全都放在猜測謝勞二人的意圖之上。儘管太傅的態度確實有點出人意料,甚至非常怪異,但李炳更關心的,還是爭論問題的本身——到底應不應該晉升馮一韋。

當初,勞劍華第一次覲見李炳時,就曾經說過,皇權的安穩,要靠軍權來保障。

這句話,李炳當然是極為認同的。不過,年輕的太子心裡面也很清楚,長刀軍團效忠的未必是他。

謝光作為統兵大將,之所以有膽量對抗帝君、對抗朝廷,靠得是三個條件:太子、聖教盟約和手裡的軍隊。

而那些軍隊,就包括馮一韋和他的長刀軍。

如果說現在太子與太傅是利益合作關係的話,那麼謝光合作的籌碼,對於他李炳而言,既是助力,也是威脅。

從這一點上講,李炳不能不考慮自己的盤算。

就在謝光與勞劍華絮絮叨叨的爭辯之際,沉默了半晌的太子突然淡淡問了一句:“假如馮大統領赴京任職的話,何人能接替長刀軍團的職務?”

這個問題問得沒頭沒腦,頓時令包括謝光和勞劍華在的眾大臣略感錯愕,慕容雪在旁邊趕忙應道:“啟稟殿下,吏部和兵部擬定的人選,是禁軍統領王桓大將軍。而禁軍那邊的新指揮則另有任命。”

“王桓,王桓,”太子輕輕唸叨了兩遍,悠悠道:“馮一韋功勳卓著、勞苦功高,也是該回帝都享享清福啦。不過,接替他的王桓,本宮覺得不太合適……”

慕容雪同樣有些訝異:“依殿下的意思,該由哪位將軍接掌長刀呢?”

李炳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這個嘛,本宮倒還真沒有仔細想過……謝太傅乃聖唐軍方翹楚,沒人比他軍務更熟悉。既然太傅也覺得馮一韋可以晉升轉任,想必是合理的,那麼本宮也贊同此議。”

聽太子忽然這麼說,謝光與勞劍華當場臉都綠了,正要開口辯解,卻聽李炳繼續道:“不過,長刀軍團戍衛西疆、警戒突厥,肩上責任重大,故而,接替馮一韋的人選不可草率指定。王桓雖然資質不錯,但他負責帝君安全,依本宮看也並非最佳人選。慕容,你替本宮擬詔,責令吏部和兵部重新制定名單,多列上幾個人選,由本宮酌情挑選。只有儘快定下長刀軍的新統領,才好讓馮一韋回京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七年之期

公主成長計劃

檸檬小打

白狼公孫

一語破春風

浩瀚渡雲川

義溪

我家院子可以去大明

夏天的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