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八章 逝去的陰影,霓裳鐵衣曲,克里斯韋伯,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唉!”李弘嘆了口氣:“敵國雖滅,老成凋零。對了,我聽說這次平定高句麗,王都督是首功,你在平壤時見過他嗎?他可安好?”
聽到李弘向自己詢問王文佐的近況,李敬業心中不由得暗生妒忌,他低下頭,沉聲道:“殿下是問王文佐嗎?他很好,其實這次平壤城是不戰而下的,泉蓋男建、泉蓋男產兩兄弟當時都不在城中,高句麗王當時在城中發動了政變,然後就開城投降了!”
“嗯,我也有聽說了!”李弘笑道:“避實擊虛,這才是兵法的妙處呀!只可惜王都督不肯在東宮當兵法教御,不過這也不奇怪,若是寡人也有他這身本事,也會想著去邊疆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而不是留在東宮虛度光陰!”
李敬業聽太子這番話,心中愈發如蠅蟲齧咬一般,難受至極,不由得道:“太子殿下乃是國之儲君,在東宮侍奉殿下才是正事,又怎麼能說虛度光陰呢?”
太子臉色微變,冷聲道:“王文佐在東宮也好,在邊關也罷,都是為寡人,為父皇,為大唐效力,非他人可言是非短長!”
李敬業話剛出口,便知道自己說錯話了,還沒等他出口挽回,便聽到太子的呵斥,只得下拜請罪:“敬業失言,還請殿下贖罪!”
太子冷哼了一聲,示意李敬業起身,經由此事,場中的氣氛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太子從新走到棺木旁,俯身檢視李績的屍體,他注意到屍體的嘴角微微上翹,似乎在茫然的微笑,這種詭異的表情讓李弘突然覺得一陣不寒而慄,他下意識的打了個哆嗦,向後退了一步。
“殿下,怎麼了?”隨行的東宮官員低聲問道。
“沒什麼,就是英國公的表情有點奇怪,好像是在笑!”李弘低聲道。
“在笑?”東宮官員探頭看了看,低聲道:“是有點,其實這沒啥。殿下,人死了之後總會有些古怪的變化的。時辰差不多了,可以出發了!”
李弘點了點頭,向自己的馬走去,也許是心理作用,他覺得空氣中的香氣下有一絲鹹魚的臭味,這讓他更不想繼續留在棺木旁。
隨著一聲命令,鼓樂聲再次響起,黃色的羅傘再次在朱雀大街移動,不過這一次是從明德門向朱雀門了。道旁的行人們看到東宮殿下在為英國公的棺木開路,跟在棺木後的是數百名身著未經染色的麻衣的人們,有男人,有女人,甚至還有孩子,他們都是被俘獲高句麗國的貴族們,他們將跟在這位偉大的將軍的棺材後,直到墓地。
太極宮,凌煙閣。
黃昏時分,外面的雨已經停了,殿內陰暗而又靜謐,最後一縷夕陽從窗外斜射而入,為牆壁上壁畫籠罩了一層紅光。一旁的香爐蠟燭搖曳不定,在牆壁上留下一層層黑影,這些黑影緩慢而又堅定的下降到地板上。
隨著一聲輕微的吱呀聲,房門被推開了,進來的是天子李治,他揮了揮手,跟在身後的內侍就好像一頭機敏的老狗,無聲無息的退出門外,並小心的帶上房門,只留下李治一人。
天子走到牆邊,抬起手中的燭臺,好看清牆上的壁畫:牆上繪製的是先帝最喜歡的御馬,他正是乘著這些戰馬破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隋末群雄,打下萬里河山。然後便是一幅幅人物肖像了,這正是後世聞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天子停在第一幅畫像之前,身體微微顫抖,那雙熟悉的眼睛正瞥視著自己,似乎就要發出諫言!
“舅舅!”天子發出一聲呻吟,他覺得自己的背陣陣痠疼,有一隻無形的手正在推搡著自己,下一秒鐘自己就會跪了下去。
“我知道許敬宗他說您謀反都是誣告,只不過只要您留在長安一日,寡人和媚娘就不得安生。所以才打算讓您去西南先暫時住上兩年,等這邊都穩定了,再讓您回來,可沒想到您居然就這麼死了!唉,當初您為什麼就不能讓一步,讓我改易媚娘為皇后呢?”李治發出一聲長嘆,他本以為一切都已經遺忘,但當在這間凌煙閣中,面對那副畫像,一切的謊言和託詞都化為烏有,羞愧和無奈就好像猛獸一樣追逐著自己,齧咬著自己的心。
站在長孫無忌的畫像前良久,李治開始走過一幅幅畫像: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最後,他停留在倒數第二幅畫像前,凝視良久後嘆道:“英國公,你是最後一位來到這裡的人了,請您放心,無論您後世如何,您的畫像都會永遠留在這裡。只要有大唐一日,您的聲名就不墜!”
走出凌煙閣,天已經完全黑了,隨行的內侍輕敏的上前,接過天子手中的燭臺,他豎起耳朵,無聲無息的跟在落後李治一步半左右的位置,竭力不讓天子注意自己的存在。
“太子現在在哪裡?”李治突然問道。
“已經回東宮了!”內侍答道:“太子今天迎接英國公的棺槨,淋了點雨,事情完畢後就有點不舒服,回去歇息了!”
“哦?大夫有看過嗎?”李治停下了腳步。
“已經請東宮的大夫看過了!”
“讓太醫去看看,另外,從寡人這裡取一百匹蜀錦、蜜餞、酪漿去,讓太子好生歇息,早些好!”
“遵旨!”
對於李弘這個太子,李治還是很滿意的,仁孝自且不提,最要緊的是處事也頗為沉穩,在他的身上,李治看到了自己的小時候的影子。雖說自己身體不好,但有這樣的太子,又有皇后輔佐,即便有個萬一,也沒有什麼問題了。
當李治回到大明宮,武氏已經在餐桌前等待他,她上前迎接,嗔怪道:“陛下,您不是有恙在身嗎?怎麼又出去了?”
“哦,寡人去凌煙閣了!”李治笑道,他在錦榻坐下:“心有所感,就去看了看畫像!”
“凌煙閣?”武氏目光閃動:“先帝的功臣們也都過世了!”
“是呀,英國公是最後一位了!”李治嘆了口氣,雙手捂住自己的臉,半響之後他才悠悠的嘆道:“直至今日,寡人才覺得先帝真正離開了!”
武氏沒有說話,而是輕輕的撫摸著丈夫的手。李治這句沒頭沒腦的話也許只有她才能明白背後隱藏的深意。作為李唐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李世民在史書上是以善待功臣,與其同始終而聞名的,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便是其中的代表。從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開始,隨後的數十年,大唐政治舞臺的中心是由太宗皇帝和他的功臣集團佔據的。
而在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之後,這個功臣集團並沒有立刻退出,長孫無忌、李績等人以託孤重臣的身份繼續在李治登基後繼續執掌朝政,並且在不久之後就借“房遺愛謀反案”為契機,對朝堂之上進行了一次大清洗,將宗室、外戚中有才略勇名的人才幾乎一掃而空。
這其中固然有曾經與李治有爭奪帝位的吳王李恪,但更多的只是平日裡與長孫無忌有嫌隙之人。經由“房遺愛謀反案”後,朝堂之上為之一空,留下來的人也無不以長孫無忌等人馬首是瞻。李治在表面上對其褒獎加官的同時,內心深處卻忌憚了起來。熟讀史書的他可不會忘記在劉邦和呂后去世後,那些功臣們做了些什麼。
以長孫無忌和李治的甥舅至親關係,若非後來“廢王立武”的事情,長孫無忌等人也應該不會有那等下場。可即便如此,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先後流放身死之後,貞觀功臣們也沒有完全退出政治舞臺,李績就是他們當中最後一位,直到公元668年,先帝已經離開人世近二十年,他才在建立了消滅高句麗這樣的蓋世大功之後離開人世。李治這才能擺脫那批巨人身後留下的陰影,所以他才說出剛剛那句話來。
良久之後,李治才重新睜開眼睛,拿起杯子,喝了一口酪漿,道:“阿武,英國公讓王文佐當安東都護府的行軍長史,你覺得如何?”
“這樣不好嗎?”皇后問道:“高句麗新平,王文佐多謀善戰,得戎狄心,是很好的人選呀?”
“王文佐的確很適合做這個行軍長史!但要不要調他回來,在東宮陪弘兒兩年呢?”
“陪弘兒兩年?”武氏問道:“陛下這是為了——?”
“給弘兒增添一臂!”李治道:“也與天家添些情分,而且他還尚未娶妻,到時在長安賜婚,生下孩子,再出去帶兵也不遲!”
“這倒也是!不過他才剛剛就任行軍長史,最好過兩年再調回長安!”武氏點了點頭,她已經明白了丈夫的意思,王文佐現在才三十出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至少還能當二十年的大將,又深得太子的信任,是很好的託付之人。像這樣的人才,應該透過聯姻和長安的貴族生活將其納入統治集團內部,才能放心大用。
“也是,那就過兩年吧!”李治笑道:“還有一件事情,薛仁貴已經抵達隴右,他前兩日回書來,信中說對吐蕃人不可速取,須得緩圖!想不到這位三箭下天山的飛將,也有如此謹慎的時候!”
“薛將軍知道謹慎,這也是國之幸事!”武氏笑道:“不過陛下您真的打算對吐蕃人用兵?”
“嗯!”李治點了點頭:“青海不守,隴右不寧;隴右不守,不但關中動盪,安西失聯,而且北狄與西戎相連,大唐便再無寧日。龍朔三年寡人未曾出兵不過是因為遼東有事力有未逮,如今高句麗已滅,朝廷可以從東邊抽出一臂,自然要大舉出兵,給吐蕃人一點顏色看看!”
“是呀,吐蕃人這些年雖然表面上還恭順,但在西川和青海都動作很大,坐實小視不得!”
“再怎麼厲害,也不過是一群蠻夷罷了!”李治笑了笑:“對了,過幾日便是牡丹花期,我等便去一趟洛陽如何?”
“洛陽?”武氏眼睛一亮,笑道:“那甚好,妾身還想去洛陽寺院佈施一番,想不到陛下便先說出來了!”
————————————————————————————
揚州。
日出之前,狗兒從同伴們共享的房頂小屋中醒來。
狗兒總是第一個醒來,和同伴們一起擠在毯子下溫暖舒適,他能聽見他們輕微的呼吸,他翻過身坐起摸索,貓兒睡意朦朧的抱怨了一句,然後裹著毯子背過身去。外間的寒氣讓狗兒赤裸的身體起了雞皮疙瘩,他在黑暗中迅速穿上衣服,在繫腰帶的時候,他聽到貓兒的聲音:“阿狗,幫個忙,把我的衣服給我!”
狗兒將衣服取來,貓兒在毯子底下扭動著鑽進衣服,然後才爬出毯子。還在睡夢中的同伴們迷迷糊糊的威脅這兩個打擾他們睡眠的傢伙。
等他們兩個爬下連通屋頂閣樓的梯子,大人們已經上了屋後水渠中的小舟,和每天早上一樣,大人大呼小叫,讓少年們動作快一些。狗兒的任務是解開柱子上的繩索,將繩索丟給船上的貓兒,然後用力將船推離碼頭,同時大人則努力撐篙。當船離開碼頭,狗兒則奮力一躍,跳上甲板。
在那之後的相當長時間,少年們都無所事事,他們的力氣還太小,不足以划槳撐杆,只能坐在甲板上打哈切。任由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前進,經由一條條錯綜複雜的小水渠。破曉前的天空呈現出粉紅與湛藍,空氣中有刺鼻的鹹味(當時的揚州距離海岸線很近),這預示著未來將是一個好天氣。
小船順著長渠駛入一條小河,然後是茂密的蘆葦叢,當她再次穿出蘆葦叢,就已經進入了長江。當時的長江入海口比現代要更深入內陸的多,揚州附近的江面也比現代要寬闊得多。大人們升起一面蘆帆,駕駛著小船向遠處的一個沙洲駛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