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有益於人民的人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7章 有益於人民的人,1980我的文藝時代,坐望敬亭,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花錢治癒心情,大概是誰看了都會罵一句敗家的方式,可誰讓林為民有錢呢?
這些年國內文壇對於林為民流傳最廣的傳言便是他的財富,連很多普通百姓也對此津津樂道。
此次他豪擲3700萬人民幣捐贈給中國青少年教育發展基金會,經過《新聞聯播》和多家國家級媒體的報道,在短短几天時間內便成為全國範圍內熱議的焦點。
冷不丁有人豪捐幾千萬用來支援教育事業,老百姓們對於這件事的普遍反應除了驚歎便是讚賞。
林為民是國內的知名作家,讀者數以千萬計,絕大多數國人哪怕是沒看過他的作品,也聽說過他的名字。
尤其是這幾年,林為民憑藉著作品屢次在海外獲得大獎,不止一次的為國爭光,更讓國內的老百姓們對他印象深刻,充滿了好感。
在很多人的心中,林為民與那些舉世皆知的文學家,就差一件事。
他成名太早,用粉絲的話說,哥哥的花期有點長。
別的文學家都是活在讀者們的心中,他很有可能熬死了讀者,自己還活蹦亂跳的。
如今林為民為支援國家的教育事業豪擲3700萬,讓無數看到新聞報道的老百姓心中對於他的觀感已經不侷限於好感了。
這麼多的錢,能幫助多少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上學啊?
這可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所有看到報道的人無不稱頌著林為民的貢獻。
萬家生佛!
在最開始的幾家國家級媒體報道過後,陸續又有各個地方媒體跟進報道,關於“中國青少年教育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林為民”的新聞層出不窮。
其中有滬上的媒體對林為民的慷慨之舉大加讚賞,並用“中國慈善第一人”來稱呼他,這個稱呼很快便被其他媒體轉載使用,並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好評和讚賞。
在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公益”和“慈善”的概念,僅有的幾個基金會也都是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時會有香江和海外的富豪捐款。
比如香江的“亞洲船王”包玉剛,在1979年透過熟人向內地捐贈了兩千萬米刀,其中的一千萬用以在BJ建造一座現代化的旅遊飯店,另外的一千萬則在滬上交通大學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
還有香江的霍東閣,花費近千萬米刀為羊城興建五星級的白天鵝賓館。
在官方的宣傳之下,老百姓們對於這些事情並不陌生。
但林為民的情況跟這些人很不一樣。
首先是在身份上,以前捐款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香江和海外的富商,是資本家。在當時,能不能要這些人捐的錢都是值得政府和民間探討的問題。
七十年代末,包玉剛要給國內捐款兩千萬米刀,最後是在那位領導的拍板下才接受的。
林為民不是富商,他是文人、是作家,如果單純從意識形態上來說,他的錢要比那幫資本家乾淨的多,國人對於這樣的財富向來是寬容且友善的。
然後就是雙方的財富等級,那些給國內捐款的大富商,哪一個都是身家鉅萬,他們捐款的數目不說是自身財富的九牛一毛,但肯定不是什麼傷筋動骨的事。
相比之下,林為民的這三千多萬很有可能是他身家的一半,甚至是絕大部分,這樣的捐款更稱得上是義舉。
最後就是捐款的目的,那些給國內捐款的大富商,不排除有愛國情懷,但要說他們純粹是出於愛國心,也很難說服大眾,畢竟國內最困難的時候,可沒見哪個富商願意伸出援手。
林為民捐款圖的是什麼呢?
老百姓們想了半天,他無非是能得點名。
可人家出的名還不夠大嗎?官方的認可也好、媒體的報道也好、老百姓的讚賞也好,這些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如潮的報道席捲著老百姓們的眼球,其中一篇滬上《文匯報》的報道引用了偉人寫過的話。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無數人看到這段話心中感慨萬千,當年老人家在《紀念白求恩》中所寫的這段話,形容的大概就是林為民這種人吧!
外界各種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對林為民的影響並不大,無非是老百姓討論的多了一些,但對中國青少年教育發展基金會和希望小學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個誕生還不到一個月的基金會和它即將執行的慈善專案經由全國多家媒體的報道,在短時間內便為廣大老百姓所熟知,不少人在透過各種媒體看到相關的報道後,透過寫信、打電話的方式聯絡基金會。
有人詳細諮詢捐助資金的使用用途,有人詢問希望小學的建設計劃,還有的人直接匯錢……
在媒體狂轟亂炸的前半個月時間內,中國青少年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募得捐款300餘萬。
這個數字儘管對比前期募捐數字並不多,但卻意義非凡,因為這些捐款全部是來自於普通的民眾,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民意,代表了老百姓們對於基金會和希望工程的認可。
在得到來自民間的認可後,基金會迫不及待的召開了第一次正式會議,這次會議的目的只有一個,制定建設希望小學的各項章程、標準並確定全國第一批希望小學的選址。
林為民作為基金會的名譽會長出席了本次會議,關於希望小學的建設基金會在這段期間已經草擬了一套標準,今天的會議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為未來希望小學的建設定個調子。
除了林為民和基金會的幹部和工作人員們,列席參會的還有來自《人民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報紙的記者同志,這些記者將會見證中國第一批希望小學誕生的全過程。
在會上,關於希望小學的選址原則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
中國的土地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十一億人口,在這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經濟還處於貧困線之下,有相當數量的老百姓還在為溫飽犯愁。
基金會籌集的捐款是有數的,總不可能大水漫灌,如果是那樣,就是有再多的錢都不夠,所以希望小學的選址和建設肯定是要有針對性的。
參與的眾多同志在希望小學的選擇上產生了兩條路線的分歧。
一派認為應該儘可能的將資源傾斜給真正的貧困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才是最缺乏和需要教育的。
而另一派則認為將有限的資源儘可能多的傾斜到那些能夠送得起孩子上學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希望小學的建立才會物有所值,否則到時候花費老百姓的血汗錢建起來的希望小學因為沒錢念而空置,那可就鬧笑話了。
雙方各說各有理,爭執不下,辯論的面紅耳赤。
最終,在林為民這個名譽會長的力排眾議之下,才正式確定了希望小學的第一批選址。
這第一批希望小學一共10所,全部集中在了經濟發展明顯落後、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三西”地區,GS省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乾旱地區、河西地區和寧夏西海固乾旱地區。
“我知道有些同志不理解。認為我們應該把學校選在那些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地區,老百姓送孩子上學的意願高,我們的希望小學建設的才更有價值。
咱們選的這些地方,老百姓窮的連飯都快吃不上了,還上個屁的學!哪有錢上學啊?”
最後的總結髮言,林為民的話略顯粗鄙,會議室裡響起了一陣笑聲。
林為民臉上也露出了幾分輕快的笑容,然後他的臉逐漸嚴肅了起來。
“可是,我的同志們,就是因為這麼窮,我們才更要發展教育事業。
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光靠力氣就能夠脫貧致富嗎?光靠勤勞就能夠過上好日子嗎?
中國積貧積弱百年,難道是因為我們的先輩沒有力氣、不夠勤勞嗎?這世界上,還有比中國的老百姓們更勤勞的民族嗎?”
林為民的發問振聾發聵,參會人員們臉上的笑容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低沉的情緒。
“條件越是差,越是窮,我們才越要搞教育,我們要讓那些祖祖輩輩都在為吃飽飯發愁的山溝裡的娃娃們都學到有用的知識,用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機會、有能力去改變自身以及家鄉的貧困。
我們的希望小學,就是要給那些連飯都吃不飽的孩子們看到希望,看到他們的未來!
同志們,再窮不能窮教育啊!”
林為民的聲音慷慨激昂,擲地有聲,話音落地,會議室內所有人自發的響起整齊劃一的熱烈掌聲,所有人都面色激動、眼神亢奮的望著他。
沒錯,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才是希望小學誕生的意義所在!
基金會工作人員們的情緒被林為民這一番慷慨陳詞完全調動了起來,這群人恨不得現在立刻就奔赴祖國條件最貧困、最艱苦的地區去建設他們理想中的希望小學。
記者們同樣激動萬分,他們顧不得鼓掌,奮筆疾書,記錄著林為民這振奮人心的發言,這些話一定要發在報紙上,要讓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看到。
掌聲經久不息,所有人恨不得把巴掌都拍紅了、拍爛了,以示他們對這番話的贊同和認可。
林為民數次擺手,終於制止了大家的掌聲,等待大家的情緒逐漸平復,他的眼神掃過了眾人,然後緩緩的說出了一句話。
在場眾人震驚的望著他,剛才還熱烈、喧鬧的會議室裡瞬間鴉雀無聲。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