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鏡與大眼怪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鏡與大眼怪,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落日餘暉,投向宮牆最後一抹溫柔,燈火初上,奉天殿中走出百官,一個個精神飽滿,興致勃勃。
解縉走向徐輝祖,笑著招呼道:“魏國公,今日如何都不能走脫啊,望春樓,一醉方休。”
徐輝祖一臉紅光,拍了拍胸脯,嘆道:“能等到解閣請酒,可是罕見啊,不得不去,宋都督,一起如何?”
宋晟看向解縉,打趣道:“閣老不邀,我哪敢去……”
解縉甩了甩袖子,有點沉,道:“今日,誰想來,皆可,我解縉請客!三大國本已定,我大明萬民都將共唱國歌,共仰國旗,他日功成名就,還可佩戴國徽!如此國之大事,若不醉倒一番,豈不遺憾?”
宋晟感謝道:“既然閣老如此說,那可不要後悔。”
解縉毫不在意,後悔?
自己可是準備了幾百兩銀子,就這幾個人,能喝多少酒?
一個時辰後,解縉木然若呆,神情恍惚。
自己只不過是請幾個人吃個飯,為啥成了包場子了?
包場子也就罷了,我什麼說過所有人的賬都算在解府身上?
徐輝祖你大爺啊,為啥三大營將領都來了?
還有那些大頭兵……
還有姑娘……
“閣老就是閣老,雅量無雙,感謝解閣老。”
徐輝祖喝高了。
“雲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宋晟也喝多了,高聲喊道。
好好的酒樓,傳出一陣陣滔天的怒喊聲。
國子監大慶,楊士奇親自招待國子監,就連一直忙碌於京師初等學院,始終無法抽身的徐妙錦,也被楊士奇請到了國子監。
《我的冰山美女老婆》
國子監能參與國本之事,一個關鍵的人物便是徐妙錦,這個功勞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
李志剛高舉酒杯,慶賀國子監的勝利,慶賀國旗、國歌、國徽的誕生。
馬恩慧下令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全部停工,轉而製作國旗。
京師之中,無數染織廠聽聞訊息之後,更是自發行動起來,問清楚了國旗樣式,連夜投入到國旗織染之中……
兵仗局、科技局、御用監則負責國徽製作,國歌的文字,更是被書坊雕刻刷印,流傳於京師內外……
坤寧宮。
朱允炆疲倦地吃了兩口飯,便再無胃口。從早到晚,一直都在忙碌,在處理過三國本之事後,還需要批改積累的奏章,直至半夜才回後宮。
馬恩慧並沒有休息,而是拿著針線繡著一面國旗,見朱允炆來了,便安排人準備熱水,勸道:“皇上應早點歇息,不可如此熬著。”
朱允炆坐了下來,拿起馬恩慧尚未繡成的國旗,問道:“皇后認為這國旗如何?”
“極好,臣妾準備親自繡一面國旗,就插在武英殿。”
馬恩慧含笑道。
朱允炆看了看尺寸,微微搖頭,道:“朕倒是有個想法。”
馬恩慧嘴角含笑,道:“皇上的想法,定是極好的。”
朱允炆張開雙臂,比劃了下,道:“皇后應該弄一大國旗,長九尺,寬五尺,到時,朕在奉天殿外設一個國旗杆,將這國旗懸於頂端,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國旗所在。”
“皇上所思極妙!臣妾這就去找賢妃、寧妃商議,爭取早日拿出大國旗。”
馬恩慧說著便想要向外走去,卻被朱允炆一把拉了回去。
“已經入夜了,便不要驚擾她們了。明日一早再說,朕累了,陪著朕。”
朱允炆深深地看著馬恩慧,馬
恩慧張了張嘴,微微點頭,輕柔地說道:“那臣妾侍奉皇上就寢。”
第二日沒有朝會,朱允炆難得晚起一次,正用早膳時,淑妃的信便到了,馬恩慧看過之後,對朱允炆說道:“淑妃已經與句容郭、駱、劉、王等家族商談妥當,他們願擴大石灰窖規模,並作價四錢一石,大量提供石灰,同時承擔運輸。”
朱允炆接過信件,看了一遍後,道:“這個價格還是很合理的,至於運輸,並不需要耗費太多人力,走秦淮水,可以直抵京師。那皇后便代朕給淑妃回個信吧,便說京師遞送銀子,貨到銀到。”
“皇上不親自回了?”
馬恩慧眼神中含著幾分莫名意味。
朱允炆用過早膳,起身道:“不了,朕今日需要出宮去一趟城外的琉璃廠。”
“琉璃廠?皇上去那作甚,宮中琉璃可不少。”
馬恩慧疑惑地問道。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那日在馬府時,戴院使閱覽藥方已是十分吃力,想來是眼力有所下降,朕打算去琉璃廠試試,能否找打一面鏡子,也好增強下眼力。”
馬恩慧轉頭看了看妝奩方向,道:“臣妾這裡有兩方上好銅鏡,也不見有增強眼力之用。”
朱允炆知道那龍鳳銅鏡,照人是清晰可見,但這裡的清晰,相對後世的鏡子而言,還是差了幾個檔次。
“等朕回來,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鏡子,到時候送給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寧宮。
古代雖然極少有後世透明玻璃,但琉璃還是有的,精美至極,堪稱瑰寶。
明代的琉璃發展,與皇家建築工程息息相關。
明初,琉璃廠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等地。但隨著南京京師與中都鳳陽建設,琉璃廠開始在南京、鳳陽等地聚集。
南京聚寶山附近,更是出現了琉璃七十二窯,興盛一時。後來朱棣打造大報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構件,便是在聚寶山燒製。
朱允炆並不需要去聚寶山,在通濟門城外,也有一箇中等規模的琉璃官窖。
只帶了雙喜、顧三審兩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煙火民間。
東水關外的扇骨臺儼然成為了一座小型城鎮,朝廷預先撥付了災民一個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銀兩,加之有些災民手中還有存餘,便不再領取朝廷救濟糧,去粥棚的人家逐漸少了。
戶部卓敬提出,朝廷給災民提供一個月口糧,一個月後準其以低價購買“災糧”,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見,但要求保留兩座粥棚,以照顧孤寡老幼。
走過扇骨臺,清水塘的另一側,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廠窯,主要負責給宮裡燒製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綠、黃、褐、黑等色琉璃為主。
朱允炆進入其中,廠官王洋攜管事行禮,待參觀窯廠燒製琉璃之後,朱允炆不由感嘆:“流雲漓彩,美輪美奐。”
琉璃是藝術品,價值不菲,製作工藝複雜,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完成一樣精美的琉璃,有時候會耗費半月乃至更久,稍有不慎,還會前功盡棄。
朱允炆知道,雖然在材料上,琉璃與玻璃是有些不同,但在製作方法上,玻璃顯得簡單的多,也更為容易。
他們連那麼難的琉璃都製成了藝術品,沒道理燒不出來玻璃。
王洋聽皇上要燒製東西,連忙安排了三口窖,並按照朱允炆的紛紛,主事安排匠人,準備好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砂、鹽、硝石等物。
在琉璃廠,基本材料基
本上都不會缺。
天然純鹼宮裡有的是,硝石兵仗局也多,石灰與硼砂是中藥材,隨便去藥鋪也能找到……
朱允炆安排匠人,將石英砂、純鹼、長石、石灰石等粉碎,然後找來磁塊,初步除鐵,之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至坩堝窯內加熱。
明代是有焦煤的,石灰窖能是開得那麼多,少不了焦煤這種原料。
玻璃燒製需要高溫,如果沒有焦煤與吹火工藝,是無法將材料熔成液態的,想要得到純淨的玻璃,想都別想。
隨著風箱不斷吹火,溫度越來越高,直至天色黃昏,方熔鍊出玻璃液。
玻璃液往往呈綠色,主要是因二價鐵元素所導致的,加入硝石之後,則會轉為三價鐵,玻璃液趨向於透明色。
朱允炆沒有辦法給他們解釋幾個價的問題,看著燒製好的玻璃液,雖有匠人在攪拌,依舊有不少氣泡,便叫停了攪拌的匠人,下令道:“把硼砂與食鹽加到裡面去。”
硼砂與食鹽,在這裡是一種澄清劑。
新增澄清劑之後,玻璃液中升騰出更多大的氣泡,而大氣泡的產生,會帶走很多小氣泡,只需要破碎大氣泡,整個玻璃液的氣泡數量已是寥寥。
模具早有匠人打了出來,數量還不少,雖然他們不清楚朱允炆為什麼要打造兩面凹下去的扁圓狀模具。
玻璃液被打起一點,透過退火通道降溫,流入模具之中,壓實成形。
朱允炆一次澆築了十個凸透鏡模具,然後安排人,以鐵板將剩餘玻璃液倒入其他圓形、正方形等模具,液體玻璃的冷卻與凝固時間很短,不需多久,便已形成固態透明玻璃。
一干匠人看著眼前透明的玻璃,紛紛稱奇。
朱允炆仔細檢查了下玻璃板,微微點頭,還不錯,氣泡雖還存在,但十個玻璃板中,還有五個堪稱完美,讓人開啟放大鏡的磨具,朱允炆挑選了幾個都不滿意,中間有氣泡,太影響使用。
十個裡面,只有一個合適的放大鏡。
朱允炆用放大鏡仔細檢查著其他玻璃板的問題,一些細微的氣泡在放大鏡之下,顯得如此的清晰。
“把這個打磨好,外面接一個把柄。”
朱允炆很滿意。
至於鏡子,朱允炆沒條件製造鋁金屬,鍍銀的條件也不具備,再說了,銀子多寶貴,自己拿去給鏡子用,馬恩慧會發火的……
無奈之下,只好安排匠人找來錫與汞,加熱成錫汞漆,刷在鏡子一面,等忙完已至亥時,吩咐匠人打造更多的凸透鏡與鏡子,交代好標準,朱允炆便返回宮中。
馬恩慧一隻手支撐著下巴,昏昏欲睡,聽到了動靜,抬頭看了一眼,猛地一驚,一拳頭就打了出去,喊道:“來人啊,有大眼怪……”
完了,被打了。
朱允炆捂著眼眶哼哧哼哧地鬱悶著,馬恩慧在一旁捶肩揉背,溫言軟語,到了最後,無奈地說道:“臣妾也是冤枉啊,何曾見過如此大的眼睛……”
——
PS:
一開始因為疫情緣故,沒打算回山東老家過年,想著爆更完這個月。
眼下河南疫情(老家挨著河南)好轉,年底時想回家陪陪父母,所以驚雪現在需要將三更調整到兩更,存一點存稿,過年期間,儘可能維持兩更,不出現斷更情況。
回家不易,也想多陪陪家人。
更新不易,大家都在準備過年,寫的卻一直沒有假期……
還是那句話,感謝大家的陪伴與支援,驚雪努力跟上進度,認真寫好,再次謝謝你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