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明長城,都司新人選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二章 明長城,都司新人選,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朵顏三衛控制著東北之地,一旦朵顏三衛叛變,脫離明廷控制,居庸關、喜峰口、山海關一線便會成為前線,北方軍事壓力必然大增。
洪武十四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修築永平、界嶺等關,考慮到古渝關並非是扼制南北的要地,徐達選在古渝關東六十里,修築山海關。
事實上,此時的山海關、居庸關,乃至宣府、榆林、嘉峪關一線,可以說是破綻百出,根本擋不住蒙古鐵騎的入侵。
明長城工程,可以稱之為明代最大工程,沒有之一。
自明建朝,至明結束,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長城建設幾乎沒有停止過。
雖然明長城始建於洪武元年,朱元璋為了配合北伐,修築、修繕了一批長城城關,但明代初期的長城建設,可以說是一項“不那麼著急”的工程,工期雖然有,但大家慢慢來,寬鬆的很。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城關,四年後,調蔚、忻、崞三地民工和軍士一起,負責加固這些城關。
又過了十年,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修築永平、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雖然中間沒有完全停頓,但基本上並不著急。
可到了明代中期,尤其是“戰神”朱祁鎮在土木堡“一戰成名”後,大明對於長城工程的工期要求,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原來十幾年要乾的事,現在突然壓縮到三四年來辦。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前期朱元璋生猛,修繕與修築長城,只是為了穩固大後方,北伐出征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朱棣時期也差不多。
長城嘛,就是一道自己想出去就出去的門,心情爽的時候,出去溜達溜達,欣賞下草原風光,心情不爽的時候,出去逛逛,燒幾個蒙古包,搶幾頭牛羊回來。
可明中後期,猛人少了,皇帝都被人抓走了,不對,不能說是被抓走了,而是說“北面狩獵”去了。這個時候,看心情出長城的時代不復存在。
心情爽的時候,你不能出關,心情不爽的時候,你也不能出關。
理由很簡單,就一個字:
怕。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徹底改變了大明。
以此為界限,在土木堡之前,大明是豪放的,主動的,熱烈如火的,武勳還是有地位的,可在土木堡之後,明朝開始充滿了一股子“畏懼”心理,不再那麼熱烈,反而展現出的是一個瑟瑟發抖的謹慎的大明。
自那之後,大明武勳失去了一點可憐的地位,徹底淪為配角。
大明走向了被動。
既然都被動了,自然也談不上進攻,只能防守。
而防守最好的手段,自然是修築長城,明長城真正大規模修築,就是在中後期,而中後期貪汙問題又十分嚴重,很多時候拿不出來修長城的錢,導致出現了很多“豆腐渣”工程。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超級工程,誰不想拿點回扣?
按照工程造價來算,一米長城一兩銀子,在中後期,哪個皇帝不修個幾千裡、幾百里長城的?
後世很多所謂的專家咒罵長城,指責長城,是所謂的割裂界限,根本擋不住遊牧民族的鐵騎,還耗費了無數財力、人力,毫無價值。
說這些話的專家,基本上就是“叫獸”級的了。
稍微熟悉歷史的就知道的,無論是哪個朝代,從來都沒有將長城作為抵抗遊牧大軍、不可逾越的天塹。
長城真正的作用與價值,從來都不是永絕遊牧鐵騎,而是對付遊牧民族數百人、數千人,小股流竄遊騎的騷擾、入侵,掠奪。
修築長城的偉大,就在於有了長城,關內的百姓就不用整天擔心遊牧民族肆無忌憚地來,說搶就搶,可以安心生產,安心睡覺。
為關內百姓鑄造一道堅固的門,不讓賊寇隨意入關,這就是長城建造的初衷,也是長城最偉大的地方。
然而,再好的門,也經不起幾萬人一起踹。
長城在很多時候,是頂不住大軍不計代價的進攻的,之所以很多時候敵人打不開長城城關,是因為這邊大軍剛來,那邊烽火一點,韃靼、瓦剌好不容易幹掉了一批人,大明的後續援兵到了……
遲滯敵人,換取時間,贏得集結與支援,這是長城拱衛邊疆的法寶。
可現在,朱允炆沒有這些法寶,或者說,這些法寶還沒煉成,拿著不太完整的長城,根本就擋不住朵顏三衛的入侵。
所以,朱允炆此時並不希望東北混亂,還需要朵顏三衛來看著東北的山山水水,可眼下有人勾結朵顏三衛,為其提供朝廷份額外的鹽鐵,這會削弱朝廷對朵顏三衛的控制力。
大明人是手裡有糧,心中不慌。
兀良哈是手裡有鹽,心就躁動。
“皇上,臣認為,此事不失為一個機會。”
茹瑺思索了下,緩緩說道。
朱允炆看向茹瑺,平和地問道:“茹愛卿可是想借此機會,撤換了房寬?”
茹瑺凝重地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房寬並無多少能力,位在都司並不合適,臣請其回京,另做安排。”
朱允炆將目光看向徐輝祖,徐輝祖贊同道:“朵顏三衛一直都想要獲得大寧的住牧權,這些年來,幸賴寧王威嚴,才沒有出什麼亂子。換言之,大寧都司雖是房寬,但真正掌控大寧與朵顏三衛的,恐怕還是寧王。”
“不若藉此機會,撤掉房寬,安排有能力之人,重新整頓大寧,收攬軍心,重塑軍威,主動與朵顏三衛接觸,削弱寧王影響,也好讓朵顏三衛長期忠於大明。”
朱允炆清楚,讓朵顏三衛長期忠誠於大明,這是一件很難的事,甚至是當下不太現實的事。但讓這個忠誠期延長,或許還是可以試一試。
“解愛卿,你如何看?”
朱允炆詢問道。
解縉自信地回道:“安全域性調查房寬出了問題,此事若真的是房寬,將其撤回京師,自是當然。若並
非是房寬,也足以說明有人在針對房寬,陷害房寬,而房寬作為都司,竟不知是誰所為,可見其能力有限。”
“無論房寬是不是有問題,他都不應該繼續留在大寧。臣附議尚書大人、府事大人之言,將房寬調回,另遣良將。”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來這個房寬真的不適合繼續留在大寧了。
忠誠是第一位的,但第二位的能力也必須要考慮在內,重用空有忠誠,毫無能力的人,會害死很多人。
“楊榮,你認為誰能接替房寬?”
朱允炆丟擲了一個敏感的問題。
大寧都司,所轄衛所眾多,兵勢威武,雖處在關外,但畢竟是正二品的都指揮史司,能補上這個缺,可以說是極大好處。
一旦從大寧都司位置上正常退下來,返回京師最少也是個侍郎,多數是尚書銜。
《萬古神帝》
若推薦對了人,被皇上選中,那被推薦的人,必然會心懷感激,日後或許會成為“政治同盟”,大家一條戰線,立足朝堂。
茹瑺、徐輝祖、解縉都看著楊榮,目光中帶著幾分羨慕。
楊榮畢竟有些年輕,面對如此重要一問,變得有些緊張,但很快便調整過來,鎮定自若地回道:“皇上,能接替房都司之人,應滿足三個條件。”
“哪三個條件?”
“其一,能文善武,善待士卒;其二,行軍經驗豐富,善於指揮騎兵作戰;其三,熟悉東北之地,能適應東北寒冬。”
解縉聽聞之後,嘴角掛笑,對朱允炆道:“皇上,楊榮所言極是,臣心中也已有人選,不若容臣寫下名字,交給皇上,看看與楊榮所想是否同為一人。”
朱允炆含笑道:“準了。”
解縉心中一喜,看向楊榮,楊榮欣然上前。
看著楊榮提筆,解縉也轉過身,開始寫下自己推薦的官員名字。
如今內閣,只有自己、張紞與鬱新三人,鬱新去了開封府,張紞能力有限,自己雖不能無視張紞,但此人早晚會離開內閣。
讓自己擔憂的,並非是鬱新、張紞,而是那些後起之秀,比如和尚姚廣孝,國子監祭酒楊士奇,還有眼下的新科狀元楊榮。
楊榮在分析安南局勢時,已出盡風頭,被皇上委以重任,進入兵部職方司,眼下又是議論軍事,自己再不表現一二,他日楊榮必風頭無兩,而內閣首輔之位,自己又能坐多久?
解縉寫下名字,退後幾步,雙喜走過,將解縉、楊榮的兩份答案摺疊好,交給了朱允炆。
誰來代替房寬,並沒有標準答案。
解縉不怕自己的答案有錯,若與楊榮所寫名字一樣,那說明兩個人想一起去了,若是不一樣,那也好說,解縉完全可以憑口舌,爭論一番。
無論哪一種結果,解縉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智慧,給皇上留下了印象。
朱允炆展開看了看,臉上的笑意更濃了,抬頭道:“看來你二人所見略同,解愛卿,你來說說,為何要選他為大寧都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