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舉制與兵王選拔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舉制與兵王選拔,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茹瑺、徐輝祖等人自不會有意見,眼下京軍的訓練似乎到了某種瓶頸,引入新的訓練專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朱允炆看向茹瑺,嚴肅地說道:“廣西戰事敲了警鐘,我們就應該聽進去。軍士整訓要跟上,武將選拔也不能拖延,現命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合議,儘早推出《武舉法》,讓武舉規制確定下來,推行於全國。”
“兵部負責引試、解試、省試,朕負責殿試,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時間雖緊張了些,但總比耽誤一年的好。”
茹瑺深吸了一口氣,皇上終於還是要推行武舉制了。
事實上,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確定了科舉與武舉制度,只不過朱元璋治國“重文輕武”,武舉制度連走個形式都沒走過。
這也不怪朱元璋,明代初期嘛,優秀的武將一抓一大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哪個不是響噹噹的厲害人物!
用得著靠武舉去選人,開什麼玩笑!
至於洪武后期,開國武將都是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藍玉與一干新秀,也被朱元璋一刀送走了,這個時候的武舉制度更是沒半點用處。
就算是開了武舉的場子,估計也沒人敢去,入場券上都寫著“鬼門關”三個字,誰敢?
朱元璋不需要靠武舉來選人,但朱允炆需要啊……
他爺爺的把有經驗的武將砍了九成,當孫子的只能用武舉的辦法補窟窿。
朱允炆真的很無奈,手裡能拿出來的武將真的沒幾個,朱棣擅長的是大規模騎兵作戰,讓他去山裡打游擊打林戰,未必合適,除了朱棣,還有幾個能用的武將?
武定侯郭英在大同走不開,平安在北平更是不能動,盛庸去了大寧,瞿能盯著山海關,耿炳文在濟南,張玉與朱能又在海上……
掰著手指頭算,就只剩下了徐輝祖、宋晟、何福、鐵鉉等人,可京師需要徐輝祖與鐵鉉,何福還在造錢,宋晟也必須留在京師,一旦西北不穩,他還得回去。
歷史上大明的《武舉法》與武舉制度的真正成型,是朱祁鎮二次當皇上之後的事,可考慮到這位仁兄很可能沒機會去土木堡出差了,朱允炆索性提前辦了。
武舉制的確定,對於文官而言並不是個好訊息,茹瑺雖領兵部,卻也是文官,他自是不希望看到武官坐大。
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絕,茹瑺只好低頭答應。
徐輝祖、宋晟與朱棣作為軍中人物,極力歡迎武舉制。
朱允炆沉思了下,說道:“武舉考試之人,以民間選才為主。至於京軍與各地衛所,便莫要過度參與武舉考試了。”
徐輝祖臉上的笑意頓時凝住,連忙道:“皇上,若如此,恐會讓軍士寒心……”
武舉武舉,軍中之人不給機會,那怎麼成?
朱允炆見徐輝祖著急,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說武舉以民間為主,軍士中可抽調部分人參與,佔比稍低,為輔。”
徐輝祖皺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對軍士的不公。
不等徐輝祖反對,朱允炆便說道:“
五軍都督府可聯合起來,每三年舉辦一次全軍大比武,選拔出百強兵王,在百強兵王中,擇最優三人充任指揮使,五人充任指揮同知,十二人充任指揮僉事,其他享千戶待遇。”
“什麼?”
茹瑺驚訝地看著朱允炆。
要知道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分屬正三品、從三品級、正四品,在衛所上,也是最高長官,如此優渥待遇,實在是令人驚訝。
徐輝祖頓時舒展開眉頭,沒想到皇上竟是如此睿智,連忙謝恩道:“臣代五軍都督府與百萬將士,謝過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策一開,軍士必踴躍訓練,他日軍兵素養與戰力必與日俱增,有如此可戰之師,大明必威震諸國!
朱允炆微微點頭,對茹瑺、鐵鉉等人警告道:“文人是我大明魂魄,軍士是我大明脊樑,沒有魂魄大明則死,沒有脊樑大明則倒!朕希望你們能明白這一點,勿行差踏錯!”
茹瑺臉色一變,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過壓制武官!
面對請罪的茹瑺,朱允炆並沒在意,文武鬥一斗也是好事,免得武官太過囂張,只是鬥可以,不能把人打倒在地。
返回兵部之後,茹瑺連忙召集劉儁、古樸、盧淵等人,然後看了一樣旁邊的鐵鉉,對眾人說道:“現已近三月,春闈尚未發榜,倒是皇上給武人開了個榜。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這意味著我們兵部需要在七個月內,完成引試、解試、省試!”
“七個月,這怎麼可能?”
劉儁當場愣住。
要知道練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個彎就到了,僅僅是傳達訊息,遠一點的便需一兩個月,這還沒算他們考試時間,引試、解試在地方進行,哪怕是走個過場,也得需要一個月吧。
一旦透過,還得入京趕考,這路上也需要時間……
再說了,人員籌備,地方安排,場地選擇,考核,張榜……哪個不需要時間!
皇上給的時間太少,根本就不夠用!
茹瑺被朱允炆警告了一番,有些心煩意亂,嚴肅地說道:“皇命不可違,諸位還是想想辦法如何行事吧。”
劉儁等人有些鬱悶,有些不知所措。
鐵鉉嘆了口氣,道:“時間來得及自是來得及,只是有些緊張。先將訊息傳達至各地州縣鄉里,兵部可發文書至各地衙門,由他們配合傳達。然後安排各地設定考場,籌備武舉之事,我們這邊安排人員前往各地把關,監考。”
“至於《武舉法》,可在省考之前完成,不過在我看來,可仿照宋律,早日提交皇上御覽。林林總總算下來,十月殿試並不成問題。”
茹瑺微微點頭,然後吩咐道:“依鐵鉉所言,安排去吧。”
武舉制度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但當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戰鬥技能與體能素質,可以說是“重武輕文”,即不考察武舉的“謀略才華”。
當然,唐代選拔武將也不全靠武舉制度,其還設定了“制科”制度,而在制科的一些科目中,有些科目專門是
為了選拔“文武雙全”的武將設定的。
雖然唐代武舉制度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一代名將郭子儀,那就是武舉出身。
宋代一開始是沒有武舉制度的,趙家人重文輕武,可總這樣也不是辦法,被北方遊牧民族壓著打了好多年,沒辦法,才不得不使用了武舉制度。
宋代武舉制度與科舉制度是相似的,也是三級考試,解試對應鄉試,省試對應會試,殿試自然是一樣。但宋代武舉制度在解試之前,加設了一級,名為:引試。
所謂的引試,就是比試,看看你有沒有真功夫,只會耍猴和被猴耍的不能去,沒功夫就別跑去解試了,省得耽誤人家排隊……
鐵鉉傾向於照搬宋代的武舉制度,從朱允炆的安排上來看,他似乎也傾向於這類方案。
《我的治癒系遊戲》
不過在細節上總還是要調整。
《武舉法》需要明確科舉內容,錄取標準,俸祿標準,中式授官……繁瑣的很,還需要與五軍都督府對接,兵部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怕是沒好日子過了。
朱允炆忙碌完政務,便陷入沉思。
推出武舉制度,自然是有好處的,抵禦外侮、維護統一,需要這些人,鎮壓反抗、維護統治,也需要這些人。
只是,武舉選出來的人才,未必是真正的將才,真正的將才,是需要經過戰爭打出來的。
今年十月份首次開科舉,什麼時候機會成熟了,收拾安南的時候可以帶一批人去,如果能再出一個兩個張輔一樣的人才,那將是大明之幸!
即使是沒有張輔級的將才,出幾個悍勇的武將,也是不錯的。
說白了,這是一場投資。
“皇上,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求見。”
雙喜低聲稟告。
朱允炆點了點頭,示意請其入殿。
戴德彝行禮後,道:“皇上,春闈考試即將發榜,殿試也將如期舉行,臣請命自二甲、三甲之中,選出六十貢士入都察院。”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道:“戴愛卿,都察院前不久新增兩百餘人,這才撒至大江南北,又要六十貢士,是否有些過了?”
都察院作為監察機構,人多是有好處的,但人太多了也是個麻煩,現在主管都察院的是戴德彝,他能控得住場面,若是他日換了人,誰能控制如此大的盤子?
若監察機構成為了言官朝政攻訐的工具,一人一封奏摺,都足以將任何大臣乃至自己淹沒!
要知道,在朝廷中,誰的聲音大,誰的聲音多,那誰就佔優勢。
六部之首的吏部,總共才兩百多人,一個都察院都三百多了,再加人,都要朝四百去了,這些人可都是會說話,會寫彈章的。
處理個政敵,冤枉個好人,扶持個傀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劉基劉伯溫當年就這樣玩過,結果是朱元璋對李善長“屢屢不滿,多有呵斥”。
戴德彝一臉嚴肅地回道:“皇上,臣索要六十人,不為監察地方,只對都察院所派御史作監察,以防禦史勾結地方,懈怠胡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