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店頭,楊溥的社會論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九十六章 店頭,楊溥的社會論,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茹瑺在太原,但並不在布政使府衙,甚至不在太原城中。
移民移民,移走的是農戶,地主富戶有吃有喝有玩,一天天牙好,身體好的,說服他們移民,無異於對牛彈琴。
這些人要麼自己有覺悟,要麼就不用理睬。
所以茹瑺很明智地出城,深入太原城周圍的鄉邑,準備說服百姓主動移民。
布政使丁景福不放心,親自陪同。
“大人,前面便是店頭,在店頭北面,有一座蒙山寨。”
丁景福指著前方說道。
茹瑺見丁景福若有所指,似有典故,但左思右想也沒有想出來這蒙山寨是個什麼東西。
丁景福見茹瑺不知,也沒有繼續賣關子,而是解釋道:“蒙山寨可以說是這店頭最高處,在五代十國時,北漢帝劉繼元曾在這裡修建有一處避暑行宮,從高處俯視,可以將太原城盡收眼底。”
茹瑺眉頭微動,長嘆道:“那個兒皇帝啊!”
劉繼元不是什麼好東西,投靠契丹,妄圖藉助契丹的力量抗拒宋軍,苟延殘喘,而且還是一位昏庸無能之人。
“這裡有多少百姓?”
茹瑺詢問道。
丁景福介紹道:“一千三百餘戶。”
茹瑺站在高處,看著群山之中包圍的鄉邑,一座座窯洞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山坡之上,古老的槐樹參天而立,枝繁葉茂。
整個鄉邑呈東西走向,綿延有五里之遠,遠遠看去,倒顯得氣勢不凡。最不凡的是,這裡還有魚塘大小的晉陽湖,波光粼粼,清幽靜美。
“這倒是極佳的隱居之處。”
茹瑺感嘆道。
丁景福心頭一驚,茹瑺這是什麼意思?
隱居?
難道說他萌生了退意?
不應該吧,據悉他剛升入內閣不久,這位極人臣的官還沒幹多久,就想離開朝堂了?
還是說,他預料到了朝堂的彈劾與攻訐,心有畏懼?
楊溥瞥了一眼心思很多的丁景福,對茹瑺說道:“大人,對於百姓而言,這裡的山水未必是善。”
茹瑺頓時清醒。
楊溥說得沒錯,自己看這裡的山水,是欣賞,是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思緒。而百姓看這裡的山水,他們未必會有什麼欣賞。
也許他們會認為,這裡的山太礙事,若是成為平原耕種糧食該多好。
山多地少,民多地少,在這封閉的山村只會導致一個結果:
貧窮。
茹瑺整理好思緒,沿山路而下,進入店頭,此時正值晌午,一些人家已是炊煙裊裊。
店頭裡並沒有歇腳的客棧,倒有一家茶館。
丁景福差人尋了店頭裡長、保長,就在茶館中敘事,同時還邀請了店頭的三位最年長之人,別看這些人走路都需要人攙,耳朵也不好使,但絕對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不像是後世,對老人的話愛聽不聽,沒人會把你怎麼著。
可在古代,老人的話那就是一言九鼎的話,說讓你往東,你還真不能往西。他們的影響力與孝悌有關,與年齡大,見識多有關,與宗族紐帶有關。
大明的皇權只能
(本章未完,請翻頁)
到縣治,到不了鄉邑,而鄉邑的治理完全是依靠里長、保長(還有被朱允炆廢掉的糧長)、鄉紳大族來掌控。
這也是朝廷無法根除白蓮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茹瑺不是傻子,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就算是讓他向天再借幾百年,也完成不了這樣的工作。
鬍子眉毛一把抓是要不得的,幹活要懂得抓核心,抓重點。
茹瑺雖然不認識小馬、小恩同學,但還是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該怎麼處理。
里長郭順、保長寧冬、李家老族長李勳,劉家老祖宗劉五,郭家老太爺郭有福,這些人哪裡見過布政使與巡撫這麼大的官員,一聽茹瑺還是皇上親自派來的,更是連忙跪拜磕頭。
茹瑺好說歹說,讓幾人落座之後,方問道:“這店頭百姓家過得可還殷實?尋常之家可還能吃得飽飯?”
郭有福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這位巡撫大人是什麼意思。
幾人都是人精,知道茹瑺來這裡是什麼目的,畢竟店頭就在太原城邊上,再閉塞也聽到了朝廷山西移民五十萬的訊息。
既然你茹瑺是來辦事的,就直接辦事,噓寒問暖,打感情牌做什麼,我們是老人,又不是小年輕,被你問兩句,就心甘情願,赴湯蹈火了。
但巡撫大人問,還不能不回。
郭有福作為店頭大族之長,只好賠在一旁道:“回官爺話,店頭雖是人多地狹,好在這些年來風調雨順,倒還餓不了肚子。”
茹瑺接過楊溥遞過來的茶碗,開啟碗蓋,輕輕地吹了兩口,道:“果是如此?本官看未必吧。”
“這……”
郭有福有些慌張。
難道說這茹瑺還挨家挨戶走訪了不成?
茹瑺只看了一眼郭有福的神態便了然於胸,道:“既然大家都在這裡,本官也就不繞彎子了。店頭有不少百姓連溫飽都有問題,這一點布政使衙門清楚,你們也清楚。現在機會擺在眼前,你們能不能珍惜,還需仔細思量。”
劉五咳了兩聲,待喘息平穩後,對茹瑺問道:“大人所言機會,是什麼機會?”
茹瑺見這些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嚴肅地說道:“自是移民,遷移至河南、北直隸等地。”
郭有福抖動著白色鬍鬚,道:“移民?還要去北直隸?大人,不是我們不願意配合朝廷,只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啊。”
劉五也連忙配合:“是啊,我們在這裡好不容易有了家業,現在朝廷又想要移民,我們實在是捨棄不掉啊。”
茹瑺理解這些人的擔憂,只不過他們以為自己前來,是想要將他們這些大戶也遷移出去,這才有了牴觸情緒,看來還需解釋清楚……
正當茹瑺想要詳說時,楊溥對茹瑺作了個手勢,茹瑺便裝作有些慍怒,不再發話。
楊溥走出來,對幾位老人說道:“朝廷于山西移民,你們可知機會是給誰的?那些吃不飽飯的百姓?沒錯,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機會,可是你們想過沒有,朝廷最大的機會是給你們的,是為你們著想才想出的移民之策!”
“啊?”
此話一出,別說那些老人,就連茹瑺、丁景福等也目瞪口呆。這個楊溥果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又是唱的哪一齣?
楊溥嚴厲地看著這些老人,用低沉而悲憫的聲音說道:“你們想過沒有,若朝廷再不于山西移民,那不出二十年,你們這些大族都會死無葬身之地啊。”
“這,這是為何?”
郭有福等人驚慌起來。
楊溥哀嘆一聲,詢問道:“二十年之前,這店頭有多少戶百姓?”
李勳回想了一番,道:“二十年前,這店頭還算是人煙稀少,大致只有五百戶。”
楊溥重重地點了點頭,看向郭順:“那眼下這店頭有多少戶,這位郭里長應十分清楚吧?”
郭順連忙點頭,回道:“有一千三百二十一戶。”
楊溥深吸了一口氣,感嘆不已:“二十年光景,增加了八百多戶,那敢問諸位長者,再過二十年,這店頭會有多少戶?”
郭有福臉色一變,雙手盤算一番,簡單一加,回了個二千一百戶,卻被劉五-反駁,說至少三千戶。
看著爭論的三人,楊溥沉聲呵道:“你們說得都不對,不是兩千多戶,也不是三千戶,依我看,再過二十年,這店頭只有一百多戶,甚至只有幾十戶!”
“怎麼會這樣?”
郭有福震驚不已,劉五、李勳也滿是懷疑。
楊溥冷漠地看著三人,搖頭道:“你們要知道,這店頭田地只有那麼一點點,以前五百戶分這些地,現在一千三百戶分這些地,再過上幾十年,土地必然無法養活所有人,到那時候,為了土地,為了活下去,你們認為,那些百姓會拿誰要土地?是開山,填湖,還是找你們這些大戶要土地?!”
郭有福等人陷入了恐懼之中,他們雖然沒有經歷過元末大亂,但也聽聞過,百姓就是因為沒了土地,沒了飯吃,才拿起鋤頭,拿起板磚,造了反,推翻了元朝,殺掉了一批又一批的富戶地主,然後……他們成為了新的富戶與地主。
眼前之人所說未必是恐嚇人心的大話,人口的膨脹是很快的。
天一黑,晚上又沒什麼娛樂活動,家家戶戶除了女媧運動,好像也沒其他的選擇,即沒有麻將牌九,也沒有露天影院,還點不起蠟燭,不抹黑多造幾個娃,還能幹嘛?
一家生一個,那絕對會遭遇鄙視,抬不起頭來,生兩個也只能說你正常,三個還過得去,沒五個八個的,都不好意思,這個時代有很多十三姨。
那位也委屈,生得娃多也不能怪我啊,晚上不做點事睡不著,做點事就容易有了,那有啥辦法。沒有計生辦發點配套裝備,只能這樣過日子了。
至於活不活得下去,那要看造化。
真活不下去了,也是有法子的,比如替地主家放個牛,去寺裡當個和尚,出去要個飯,真不行,還可以參加個起義軍嘛……
多生多育,養兒防老,子孫滿堂,多子多福,這是傳統的觀念。
正因為如此,這店頭很可能會被這些人家給“撐壞”了,到時候吃不起飯的人,一定會跑到自家地裡要糧食,不給就會生亂……
如此說來,山西移民當真是皇上為了俺們富戶不被這些泥腿子打劫才想出來的政策?
為了未來,我們要配合朝廷,把那些泥腿子都趕走!
(本章完)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