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人牙子應該死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六章 人牙子應該死,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去的時候一群老爺們,回來的時候多了三個俏麗的小姑娘,寧妃滿臉狐疑,旁敲側推,朱允炆都沒理她,直至叢佩兒打聽到訊息告訴寧妃,寧妃才知道自己想多了,感嘆於三人身世,親自照料其起居,還給三人起了新的名字:
青青,子衿,子佩。
朱允炆有些不滿意,人家有名字好不好,哪怕是叫臘肉,麥子,稻穗,那也是有名字的,至於給人家換名字……
可這件事朱允炆說了不管用,因為三個孩子想要忘記過去,朱允炆一喊臘肉,人家就著急,說什麼再咬朱允炆一口。
好吧,人家小姑娘現在叫青青,咬人發青的的青青!
王屠夫的女兒回來了,雖然沒有受苦,但畢竟是驚魂一場,聽說回來就發高燒,就這樣,還被王屠夫給拉到了韓家,非要給寧妃磕頭謝恩。
寧妃見朱允炆不願意出面,也只好勉為其難,安慰了王屠夫,又給里長與老人們發了話,再有孩子丟了,或遇到人牙子,直接找杭州安全域性。
有了這句話,王官屯的百姓是徹底安心了。
青青看著王屠夫帶著女兒,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嚎,跑到後院找到正在欣賞白雲蒼狗的朱允炆,問道:“我聽韓姐姐說,我們得救全是因為王屠夫家的女兒被掠走。他家的女兒又不是你的女兒,你為什麼會管?”
朱允炆看了一眼小丫頭,道:“為人父母,誰能承受孩子丟失的沉重與痛苦?將心比心,這種事就不應該存在於人間。”
何況,自己是君父。
那些孩子說是自己的孩子,也是沒錯的。
對於販賣人口,朱允炆並不贊同與支援某些“文明”的律令,而是更偏激地認為人牙子必須死,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杜絕人口販賣的悲劇。
可惜,人家只會建議少兩年,再少兩年,給點錢,補償下了事了,人家雖然拐賣了你兒子,但你兒子現在不也挺好的,不就是長大了幾十歲,還省了你的撫養費了,至於要人性命嘛。
朱允炆認為至於,十分至於!
因為當他們搶走孩子的那一刻,當他們賣走孩子之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孩子親生父母痛苦的每一分每一秒!
這些痛苦,誰去考慮?
這些煎熬,誰來抵債?
這些失孤,誰來陪伴?
法律是用來弘揚正義,保護善良的人,而不是去保護那些知法犯法的人!
每當看到一些人牙子只有那一點刑期的時候,朱允炆就咬牙切齒。
在那個時空,朱允炆說了不算,偏激點最多也就是一個憤青,嚷嚷兩句,也影響不了公正廉潔。
但在大明,自己是天下之主,何況還有現成的《大明律》作為後盾,咱現在是堂堂正正地依法辦事。
《大明律》中對於販賣人口的處置,基本上與元朝差不多,元朝的規定就是:若將良人拐賣為奴婢,即使只有一人,也杖一百七,處以流刑。如果拐賣兩個人以上,就處以死刑。
一百七十棍還能被流放的,顯然是打得不夠認真,不夠徹底……
朱元璋在編
(本章未完,請翻頁)
寫《大明律》時用了“拿來主義”,又新增了自己的內容,對人牙子就四種處置手段,簡單明瞭,易於操作,即“斬”、“絞”、“杖”、“流”。
朱允炆認為,杖刑大可以免了,打人畢竟需要揮舞那麼多次棍子,多累人,流放也可以免了,還得花路費,跑幾千裡,值當嗎?
這邊朱允炆還沒打包好行禮,那邊羅顯跑來告訴了朱允炆一個不好的訊息:
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已不在臨安縣。
朱允炆並沒有就此大發雷霆,要知道狡兔三窟,這個李祺雖然不是兔子,但想來也不會只有一個藏身之處。
“找人作畫像,發各地安全域性,務必將他找出!”
朱允炆平靜地下令。
羅顯剛鬆了一口氣,就聽朱允炆說道:“杭州人牙子如此猖獗,人口丟失,這是朝廷的事,本不該怪安全域性,但我心情不好,你們就受點罪吧,自己領二十杖,旗下所有人領十杖,長個心眼,以後也好多留意。”
羅顯連忙領罰,走出門還笑了幾嗓子。
二十杖、十杖說多不多,也只是走個形式,畢竟掄棍子的都是自己人,不會下死力氣。至少這件事就過去了,杭州安全域性不會因為翠江樓之事受罰。
但羅顯也有些頭疼,皇上這是想要將人口買賣的事也劃給安全域性管管,現在的安全域性業務是越來越多了,要不要找薛夏要幾百號人……
臨別。
韓秉忠、韓氏等人雖然很不捨得韓夏雨入宮,卻也知道這是自己小女兒的機緣,不敢耽誤。
韓夏雨第一次離開父母與哥哥,滿滿不捨,離家的時候哇哇大哭,讓二老傷心不已,但當朱允炆說了句“要不留下”的話時,韓夏雨頓時就轉身鑽入馬車,沒心沒肺。
這也不能怪她,朱允炆給她描述的京師實在是太好了,有吃不完的糕點,逛不完的繁華……
朱允炆看著依依不捨的韓家人,安慰道:“今年年底大朝覲,不妨你們一同隨杭州官員入京,我們在京師過個團圓年吧。”
韓秉忠與韓氏感動不已,連連答應。
車隊緩緩離開,韓秉忠等人站在高處眺望,直至車隊已消失不見,才對垂淚的韓氏說道:“莫要傷感了,有皇上與寧妃照顧,夏雨不會受苦的。”
韓氏擦了擦眼角的眼淚,道:“我非為夏雨流淚,而是為有如此親和的皇上流淚,都說帝王無親,薄情寡義,可看建文皇帝並非如此,這是我們女兒的福氣。”
韓秉忠重重點了點頭,肅然道:“這是大明的福氣。”
韓秉忠忘記不了洪武朝的人頭滾滾,如今建文御極乾坤,一掃戾氣,四方祥和,認為這才是太平應有的樣子,這才是朝廷應有的樣子。
馬車裡,朱允炆看著不久前送來的奏報,齊王死後,捷報傳至京師,百姓歡悅,萬民齊呼,一些說書人更是緊隨實事,將齊王定性為奸佞亂臣,在酒樓、茶樓裡,賺得盆滿缽滿……
反觀朝堂並無多少動靜,一個“賞”字的批條,雖不足以表達朱允炆對齊王之事的所有態度,但畢竟足以處置這件事。
(本章未完,請翻頁)
沒辦法,朱允炆也不能未卜先知,也不能預知未來,歷史上也沒寫齊王造反的事,鬼知道他怎麼突然之間蹦躂出來了。
“批條”治國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內容太過寬泛,現在解縉瞭解自己的心思,那萬一解縉這傢伙想歪了,會意錯了,那事情豈不是麻煩了?
這一套也只能是暫時用用,拖延下微服私訪暴露的時間罷了。
現在京師的事越來越多,皇上近一個月不出面,連大臣都不見,朝廷上下估計是不安心的,若有人揣測自己跟老爹朱標一樣,染個風寒就去見上面兩代去了,那就不太妙了。
“山西巡撫……這兩字是什麼?”
韓夏雨指著奏摺上的字問道。
寧妃連忙拉過韓夏雨,對朱允炆微微一笑,道:“只顧著看外面風景,倒沒注意她。夏雨,不可以打擾皇上看文書。”
朱允炆並不介意,拉著韓夏雨坐到一旁,指著文書道:“這兩個字是茹瑺,你能看懂這篇文書的意思嗎?”
韓夏雨看了幾行,搖了搖頭,道:“好多字都不認識。”
朱允炆耐心地解釋道:“這裡的內容是,茹瑺在山西,給很多人忙著搬家呢,說今年夏日天氣酷暑難捱,準備入了秋再搬家。”
“他們要搬到哪裡,也是京師嗎?”
韓夏雨好奇地問道。
朱允炆笑道:“京師地方有限,那麼多人都來可沒地方住,我把他們安排到北面去了……”
山西移民終於走上了正軌,在茹瑺、楊溥的智慧下,在山西各地衙門的全力付出下,在晉商商會、建文報、佛僧與道人、時局等作用下,山西百姓終於權衡出了利弊,由小規模的移民,轉入大規模移民。
茹瑺頗為自豪,因為在他的說服下,有些商人已經準備全家遷移到北直隸,不得不說,這是茹瑺的功勞。
山西移民近一半都會進入北直隸,而進入北直隸的一半人口,都將進入北平。
到時候,北平城將會成為一座近五十萬人口的大城,而在其周圍,還有著二十萬人口拱衛。這個數字雖無法與南京相比,但已經是大明少有的大城。
朱允炆盤算著時間,遷移五十萬人口,三四年之後,他們也應該徹底紮下根來,而那時,會通河已經疏浚完成,京杭大運河徹底貫通南北,而混凝土路也應該修個差不多了吧。
到時,就應該準備遷都事宜了。
只不過這個想法還不能過早暴露,至少在三年內不能提,只能在心中默默盤算,還有什麼事是可以為遷都提前準備的。
哦,忘記了,房子……
朱允炆有些鬱悶,自己想了那麼多,準備了那麼多,就是忘記房子的事,要知道故宮、紫禁城可是朱棣時期修的,現在沒朱棣什麼事了,還不是得自己去修……
但房子現在還不能修。
原因有兩個:
第一,朝廷沒錢了;
第二,北平城裡住著個燕王。
得,看來自己要搬家還得多等十年八年,現在最要緊的,是早點回到京師,處理那一堆亂七八糟的事……
(本章完)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