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五十一章 滅國,必先以文化(二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宮,大善殿。

內閣大臣陳迪,禮部尚書黃觀,翰林學士方孝孺、國子監祭酒楊士奇,充當迎賓,恭恭敬敬,肅然地站在門外等候。

內侍撐著羅傘、侍女持著儀扇,列於道路兩旁,如此高規格的禮遇,著實是建文朝罕有。

然而,來的人值得!

來了,七十二人,皆是玄青色長袍,頭戴綸巾,手持書卷,有胖有瘦,高矮不一,唯神情肅穆,步步相同,秩序井然。

方孝孺帶人迎了上前,深施一禮:“方希直見過諸位先生。”

陳迪、黃觀、楊士奇紛紛行禮。

冉忠帶人上前,還禮道:“我等不敢稱先生。”

方孝孺哈哈大笑,目光掃過眾人,敬仰不已:“諸位可是賢人之後,若不敢自稱先生,那天底下誰人還敢稱先生?請。”

冉忠淡然一笑,抬頭看去,只見朱允炆已抬腳邁出大善殿的門檻,連忙上前行禮。

朱允炆快速走至,托住冉忠的手,笑道:“古有七十二賢人,今有七十二先生,是朕之榮耀,大明之文福。諸位,請進。”

“草民等愧不敢當!”

冉忠等人感動不已。

“當得!”

朱允炆拉著冉忠,帶人進入大善殿。

大善殿,皇上讀書之地,這裡藏書無數。平時朱允炆看書都是在武英殿或後宮,很少來大善殿,但接待這一群人,武英殿不合適,奉天殿不合適,想來想去,最好的地方,也就是這大善殿,因為這些人來的目的,就是兩個字:

大善!

冉忠入殿,聽聞耳邊傳出禮樂之聲,看向兩側編鐘,不要讚歎朱允炆的用心,側身介紹道:“皇上,臣不負所托,在安全域性、各地官府的支援下,找尋到七十二賢人中直系或旁系,合計三十家,七十二儒。”

一三十歲左右,溫謙儒生上前:“草民顏寶,顏回五十四代。”

“顏回之後?”

朱允炆連忙起身,顏回在孔子七十二賢人中,位列第一,其後人能出山,對於朱允炆的計劃大有裨益!

“先生請入座。”

朱允炆親自安排。

顏寶還禮,寒暄兩句方入座。

“草民閔行,閔子旁系,第五十二代。”

一四十餘歲的先生行禮。

朱允炆笑道:“孔夫子說,孝哉,閔子騫!朕看你閔行,也是一仁孝之人。”

“任不才,任不齊旁系,第五十二代。”

“《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可都是任子留給我們的財富啊。快請坐。”

朱允炆十分有耐心,一一見過,無論其是哪一家賢人之後,都如數家珍,將其祖先誇讚一番,然後安排入座。

冉忠、顏寶、閔行、任不才等七十二人被朱允炆如此禮賢下士的態度所感動。

朱允炆看著眾人,示意方孝孺等人也一起入座,方說道:“疏浚會通河,河尚未挖通,倒讓朕先挖出賢人之後,當真是可喜可賀。”

冉忠笑得有些勉強。

本來冉家到這一脈早已沒落,自己只不過教導下孩子家學,心甘情願當一百姓,哪怕是徵調前往挖河,也沒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否則不說換一官半職,但憑冉子的名頭,也足以讓自己免於徭役,說不得還會被請到縣學、府學當訓導或教諭。

可洪武朝的風風雨雨,讓冉忠沒有半點出山的心思,但會通河疏浚中朝廷的改變,績效法的施行,新奇的混凝土石板,寬鬆的政治風氣,都讓冉忠感覺到了朱允炆不是一個簡單的帝王。

即便如此,冉忠也不想出來為官,可人在大明,身不由己,衍聖公孔訥的死、青州事變,並沒有洩露自己的身份,結果去年夏天來了三個傢伙,一個胖瘸子、兩個瘦猴子,圍著自己問東問西,還寫什麼實訓報告,估計就是他們搗得鬼,把自己調查了個底朝天,結果被舉薦到朱允炆這裡。

皇上下旨要見,冉忠想推也推不掉。在大朝覲之後趕至京師,之後就是秘密使命,出京師,找人,經過大半年,回京師。

這不是挖河挖出來的,是被人刨出來的……

朱允炆寒暄一番,嚴肅起來:“朕命冉忠尋你們而來,是有一件天大之事想要你們幫朕完成,雖然冉忠說服你們出山,定是說出了這個理由,朕還是要親口說,大明需要你們這些賢人之後,為家,為國,為大明江山,天下太平!”

顏寶側身拱手:“皇上,我等雖家族沒落,聲名不顯,然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家國之義,江山之本,我等不敢忘卻。”

“我等不敢忘卻!”

眾人齊聲。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道:“那朕就直說了,眼下安南胡氏父子弒君奪位不說,還詐降大明,殺掉了應該繼承王位的陳天平,又對我廣西、雲南等地發動進攻,朕已下令征伐安南,張輔掛帥,已是出征。”

冉忠、顏寶等人安靜地聽著。

朝廷出兵安南的事,他們是知道的,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

朱允炆目光深邃:“這裡沒有外人,朕就直說了,安南陳氏已無後人,胡氏父子又是必死無疑,考慮到安南原本就屬中國領土,朕打算徹底收回安南!雖然安南與我大明同一文字,同一習俗,同一節日,然其畢竟獨立出去日久,想要完全讓其歸化大明,教化必不可少。”

朱允炆清楚朱棣時期張輔打下了安南,但也清楚,安南之後屢屢叛亂,張輔先後出征數次,屠殺無數,可張輔之後,大明逐漸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權,之後安南再次獨立。

大明沒有守住安南的因素有很多,在朱允炆看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缺乏一個鐵腕人物鎮守;

其二,官吏不把越人當人;

其三,在教化上沒有下功夫,讓越人認同歸根。

前面兩個相對而言,朱允炆可以想辦法來治理,只要任人得當,問題不會太大。但教化絕非是官員的問題,也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日積月累的教育問題。

畢竟,欲滅其國,必先從其文化與精神上入手,只打下地盤,人家不認自己是中國人,那遲早會生亂的。

朱允炆決定在安南地盤上,建立一座座大明學堂,准許當地的學子參與科舉考試,準其進入朝廷當官,並大肆傳播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憑藉著建文盛世,讓其徹底認同於大明,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明子民!

朱允炆需要這些賢人,需要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自己的學識與責任,去守護大明的領地,真正將那一片土地握在手中!

“安南將成為大明的一個郡,重建安南,安撫民心,教化歸順,都需要你們參與其中,朕知此行路途遙遠,也知此行危險重重,你們但有所需,儘管講來。”

朱允炆將心中的打算告訴眾人之後,等待他們的條件。

眾人先是沉默,後齊刷刷起身。

顏寶帶眾人喊道:“我等願為儒家學問的殉道者,前往安南,並無任何所求。”

朱允炆動容,這群人的道德水平不是自己可以想象的,就像是一些偉大的支教人員,他們所求的不是名譽,不是利益,而是道義,是信仰,是改變他人與地方苦難命運的偉大人格!

這世上,不都是利益往來!

這世上,真的有聖賢!

朱允炆看著眾人,起身作揖,深深一禮,方孝孺、楊士奇、黃觀、陳迪同樣起身作揖。

這些人的偉大,足以當得起這一禮!

冉忠、顏寶等人回禮。

這些人沒有提要求,提待遇,是他們的偉大,但朱允炆不希望寒了人心,當即下旨將七十二人提拔為國子監國子學博士,正五品,下旨對其家人免除徭役十年,免除稅賦十年,各賞銀五十兩,綢緞五匹等……

這些舉措,只是為了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家人,好好在安南辦事,哪怕是自己出了問題,他們的家人朝廷也會管的。

顏寶、冉忠等人很是滿意,在國子監與楊士奇等人商議兩日之後,帶著一大批教材,乘坐著朝廷準備好的舒適馬車上路的了。

他們的教材,沒有數學,沒有雜學,只有儒學,除了四書五經外,最多的就是思政教材。日後越人想要學習數學與其他學問,就需要進入國子監深造。

解縉回京了,對於沒見到賢人之後深感惋惜。

鳳陽旱災終於還是挺過去了,接連幾場大雨,讓淮河再次水漲船高,朝廷運糧變得更為便捷,為抗旱,抗澇,解縉組織一批人趁著旱災時,修建了大量水渠、水塘,順便還將淮河某些地段拓寬了……

畢竟一群人吃了就躺在城裡等著下一頓也不是個事,只要幹活就有工錢,就有飯吃,為了肚子,為了存點錢,打點底子,災民並沒有牴觸。

災情救援及時,整體上並沒有鬧出大的問題,除了渦陽慘案外。

至於太湖一帶,趁著水災退去,百姓正是對其害深感痛苦時,工部抓緊時間勘驗了夏元吉等人的疏浚方案,眼下正在準備徵調十萬民工,爭取在冬日之前,完成吳淞江的疏浚,以解決太湖水流不暢,動不動就澇災的問題。

太湖一帶雖遭遇了澇災,但並沒有造成大面積絕收,水稻雖然被淹了幾天,有些還頑強地活著,朝廷估計會減收四成,多少算是保住不少糧食,不需自其他地方調糧食。

災情很大,損失也不小,但朝廷抗住了,百姓也抗住了,這讓朱允炆很是欣慰。

雖然金川門外的糧倉空了四分之三,但這不要緊,蘇湖與鳳陽兩地有災,並不是整個大明有災,隨著其他地區夏糧入庫,缺少的糧食會慢慢補充回來。

隨後不久,茹瑺、鬱新等先後回朝,稟告了救災狀況,與解縉一起,聯名上疏《救災策》,直言:“軍民一體,成效斐然。”

內閣解縉等三人一致認為,朝廷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局面,減少損失,最關鍵的在於投入了軍隊,讓軍士負責運糧、救災、維護秩序、保障百姓生活。

若循規蹈矩,按往日縣衙或府衙為主的做派,怕會力有不逮,難獲如此成效,主張日後災情發生時,可委派朝廷官員,調動衛所之力,全力救災,以成慣例。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替身皇子?滿朝文武求我登基稱帝

秋水似火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妖孽夫君強寵妻

慕魅景

重生的我逃難到嶺南

摸魚小郎君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當太子

銀樓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