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二十五章 中都謁陵,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九月一日,賢妃省親五河縣。

九月四日,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皇后馬恩慧至五河縣,這讓賢妃的父母激動不已,五河官員更覺光榮,特意寫了碑文記述此事。

兩日後,朱允炆攜皇后、賢妃前往中都鳳陽謁陵。

在朱允炆抵達鳳陽時,安全域性關於清江造船廠的調查文書總算送了過來,看著厚厚一疊名錄與諸多證據,朱允炆也有些悲傷,傳喚吏部尚書蹇義、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與五軍都督府徐輝祖。

“你們看看,這就是吏部挑選的好官員,這就是都察院監察的結果,是五軍都督府衛所治理的成果!”

朱允炆將文書丟了出去。

蹇義、戴德彝與徐輝祖不安地看著這些文書,尤其是徐輝祖,更有幾分膽顫。

幾日前,徐輝祖與朱棣盤查大河衛,並沒有發現大河衛有什麼問題,結果被朱允炆指著鼻子大罵了一刻鐘,就差板子伺候了。

徐輝祖很委屈,大河衛雖然要了清江船廠的船,但這些船也沒留在大河衛裡面,這讓自己怎麼能發現,鬼知道河道里的哪個船是大河衛的……

但五軍都督府是衛所的上級,衛所出了問題,那就是五軍都督府失職。

更讓徐輝祖鬱悶的是,淮安的大河衛也好,鳳陽的所有衛所也好,還都是直接隸屬於中軍都督府,它不是屬於前軍、後軍。

身為中軍都督府的府事,這裡出了問題,想推脫都推脫不了。

可憐的徐輝祖看著這一份文書,臉色更難看了,鳳陽八衛中有三個衛參與其中,還加了一個所,幾乎一半,這直接是打自己的臉啊。

蹇義也不好受,吏部選拔官員,考核官員,這文書中涉及到的官員名單,吏部可是給的是中平、優的評價,一些人還被吏部提拔過,可現在事實證明官員不行,吏部考核考了個寂寞。

戴德彝更是悲催,他主管的是都察院,揚州官場出了問題他有責任,兩淮鹽政出了問題他有責任,清江船廠出了問題他還有責任……

如果都是衛所的將官倒還好說,有徐輝祖頂著,可現在是官場的問題,是文官的問題,找不到人背鍋了。

三個人都命苦,無奈之下,只能請求從重處罰,不重懲怎麼對得起自己挨訓的委屈?

朱允炆看著這三個老油條,一口一個懲罰,絲毫不提自己的責任,你們倒是請求自罰個一年半年的俸祿啊。

不久之後,朱允炆傳出旨意,但凡涉案官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北平,凡是涉案將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交趾。

冷冰冰的處罰,讓隨行官員膽戰心驚。只不過是將手伸向了清江船廠,只不過是貪汙了一些,就淪到發配的地步,確實是太過嚴重……

朱允炆不在意給這些人搬家,反正北平需要更多的人,交趾的漢人越多越好。

清江造船廠收回了一批船,開始走上了穩健的造船之路,一干官員與將校被處理,再無人敢窺視清江船廠,民間對河船的需求日益高漲,商人更是開出高價求船。孫銳考慮到清江造船廠的運作,寫文書請求朱允炆發賣一批河船,朱允炆批准清江造船廠發賣三分之一的船隻,其他分配給工部、戶部,以滿足朝廷運糧、運物的需要。

鳳陽皇陵。

這是朱允炆第一次來鳳陽謁陵,這裡埋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與兄嫂。

朱元璋對父母情感很深重,從明皇陵的建造可窺一斑。

明孝陵動工的時間是洪武十四年,而明皇陵動工的時候是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還是吳王,沒稱帝。

洪武二年營造中都,又一番修繕、加固明皇陵。洪武八年,中都爛尾,諸多材料擱在那裡也是浪費,搬走還費時費力,朱元璋大筆一揮,材料都給老爹老媽了,明皇陵再次擴大。

直至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竣工。

仔細算算,這明皇陵從動工到竣工,跨過了十三個春秋。

明皇陵坐南朝北偏東,它不是簡單的一土堆,地上建築,地下地宮就完了,其比秦始皇陵的兩重城牆還多了一重,有三重城牆,外為土城,周長二十八里,中為磚城,周長六里,裡為皇城,周長二百五十一步。

這裡有專門的皇陵衛來守著,五千多人的使命就是幫老朱家看墳。

朱允炆帶人自土城北門正紅門進入,經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抵達皇城金門,進入皇城,行走在皇陵神道之上,前面是享殿,享殿後面便是陵墓,在陵墓前,矗立著高大的皇陵碑與成雙成對的石像。

皇陵碑由碑首、雲盤、碑身、駝峰和鰲坐五部分組成,高兩丈兩尺六寸,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是朱元璋親自撰寫。

最讓朱允炆在意的並不是這六個字,而是這碑文。

朱元璋原本讓文官來撰寫碑文,估計是覺得自己沒多少學問,可文官寫出來的碑文太過華麗,粉飾現實,說得朱元璋老爹老媽好像生前過得日子雖然不好,但有福氣,有大運氣,積累了八輩子的福才生了個朱元璋,你們在底下也應該含笑……

對於這類文章,朱元璋鬱悶至極,想到後世子孫謁陵的時候一看碑文,還以為老朱家祖上都是地主呢,根本無法告誡子孫,於是親自撰寫碑文。

朱元璋是一個敢作敢當的人,也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帝王的人,人家當了皇上,以前的醜事、辛苦事,恨不得遮掩著,藏著,生怕被人知道,寫個碑文,往往都是“粉飾誇功、諛墓不實”。可朱元璋不怕,直接寫自己的出身,親身親歷,什麼爹孃死了沒辦法埋,又去當和尚求活路,還去要飯,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一統江山……

如“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又如“從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討罪,將士湯湯……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

文筆之悽嗆,經歷之坎坷,可謂是朱元璋的真實寫照,並無一句造作之言。

朱允炆與朱棣是謁陵的主角,禮官又需要忙碌,一番禮儀之後,太陽都要下班了,禮部才高聲喊:“禮畢。”

在許多隨行官員看來,朱允炆北巡的終點就是鳳陽,謁陵就是目的,現在鳳陽也看過了,陵墓也來過了,也該打道回南京了。

可朱允炆並不打算就此止步,面對眾官員期待的目光,朱允炆給了他們另外一個新的方向:“謁陵已然結束,按理說車架應就此返京。可朕心憂移民百姓,又擔憂會通河疏浚一事,既然已經到了鳳陽,何不再向北走一走,也好看看那裡的百姓生活如何。”

此話一出,反對者眾。

禮部尚書黃觀有些著急,連忙說:“皇上,哈密王安克帖木兒的使臣已過了開封,正在前往京師。若皇上此時北上,必無法會見其使臣。”

朱允炆平和地說:“哦,區區哈密王的使臣,值得朕去京師等他們嗎?找人送個口信,讓他們到濟寧等著吧。”

黃觀無語,人家跑了幾千裡,連京師都不讓他們去一趟,直接在外地接待了,這不合禮儀啊。

刑部尚書侯泰也反對朱允炆繼續北上:“兩淮事務眾多,朝廷諸事繁忙,皇上應居京師,如北極不動,眾星拱衛,方興萬民。”

朱允炆皺眉,你一個學刑法的,跨行業發展什麼天文學:“朕若再走訪走訪,怕不知地方還有多少事瞞著朕啊!你與暴昭主刑部,如此多的官員知法犯法,你們當真沒有責任嗎?”

侯泰愣住了,自己是處理犯人的,如何規避犯人犯罪,不是刑部的事啊,這火怎麼還燒自己身上來了……

御史反對:耗費國孥。

朱允炆:老子自掏腰包。

御史再反對:路途遙遠,不安全。

劉長閣:去你丫的,安全是你管的事嗎?

御史三反對:文書沒人批,耽誤事。

朱允炆:晚上加班批。

一堆理由,一一反駁,直說得一眾以說話為生的言官都沒反對理由了。

得,攔不住了,那就隨你吧,你老大。

朱允炆敲定了方向,說:“車架自鳳陽返回京師,對外宣稱北巡結束,朕已回京,若有人通風報信,走漏封風聲,呵呵……”

繼續北上,不用車架,朱允炆也不可能帶所有人出發,於是與眾官員商議一番,決定大部分官員返京,其他官員分為四路巡察地方,於十月二十日于山東濟寧會和。

第一路:朱允炆、夏元吉、楊士奇與皇后、賢妃等人。

第二路:朱棣、解縉,六部官員。

第三路:茹瑺、徐輝祖,六部官員。

第四路:戴德彝、蹇義,六部官員。

這一次大巡視,皆是官員微服,深入地方,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暴露身份,隨行之中皆有安全域性之人,以負責安全。

只說朱允炆這一路,離開鳳陽城,朱允炆並沒有急著北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西進,去了懷遠縣。

建文元年時,懷遠決堤,朝廷以工代賑,移走了不少懷遠百姓,而為了充實懷遠人口,朝廷在山西移民時,在這裡安置了八百戶山西百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替身皇子?滿朝文武求我登基稱帝

秋水似火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妖孽夫君強寵妻

慕魅景

重生的我逃難到嶺南

摸魚小郎君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當太子

銀樓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