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解決琉球的機會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三十一章 解決琉球的機會,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潘伯庸雖是清廉人物,卻也不是沒頭腦,要不然也不會被吏部推薦到徐州,到徐州就任近三年,潘伯庸雖然做了不少事,但總結下來,就幹了一件事:
搞建築。
先是徐州糧倉,等糧倉蓋好之後,就是徐州碼頭,考慮到徐州的區位優勢,潘伯庸一口氣在南北兩岸打造了各二十個碼頭,先後徵調民力超出了十五萬。
碼頭造好之後,就是貨物倉庫,客棧,酒樓,還有青樓等。當然,潘知府這樣做並不是想要發展壯大青樓產業,他只是想學習下太祖爺,弄幾個青樓也好收租金和稅……
徐州財政現在差得是一塌糊塗,甚至已經賒欠戶部二十萬兩,可夏元吉一點都不著急,甚至還曾發公文問潘伯庸錢夠不夠花,不夠儘管張嘴。
夏元吉如此大氣,只是因為徐州這個位置太好了,一旦會通河疏浚完工,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用不了五年,徐州將扭虧為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徐州的位置甚至比揚州還好一些,揚州主要佔了個兩淮鹽政的好處,但其距離南京太近,向北起運貨物到了揚州也只是出發沒多久,完全不需要過多停留,但到了徐州,路程已是過半,人總是需要停停歇歇的,徐州就是最好的去處。
有足夠的人氣,發展起來商業還不容易?
朱允炆對潘伯庸辦的事很是滿意,他準確把握住了徐州發展的關鍵是河運,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眼下就等大運河暢通了。
夏元吉指著碼頭,那裡停泊著數十船隻:“臣聽聞潘知府為了這些碼頭,還特意去過濟寧請教宋禮,宋禮也是直言相授,將皇上的績效管理之法點了個透徹,這才有了今日之輝煌。”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績效之法,說到底就是大家都有好處。可歷朝歷代中人物,多數都想著獨佔好處,甚至於將別人的好處一口吃掉,這才釀成無數災難與苦果。若前元懂這個道理,也不會無百年國祚。”
楊士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挺了挺胸膛,跟著這樣的君主是一件極好的事,他睿智,有想法,不浮躁,不激進,又不失戰爭的勇氣與決心,英武果決,這也就罷了,他還繼承了朱元璋的優點,那就是反思歷史,汲取教訓。
不過與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在歷史中找出問題後,傾向於用大錘子,“矯枉過正”,動作偏大。而朱允炆更善於用小榔頭,“另闢蹊徑”,動作偏小。
無論用什麼工具,解決問題就是好的。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允炆與太祖比起來,並不差。
就在朱允炆走向渡口,準備過黃河去北岸,進入山東境內時,一匹馬賓士而來,抵達近前,翻身下馬,將一封密信交給了劉長閣,嘀咕了幾句後打馬而去。
劉長閣接過信,連忙遞給朱允炆:“琉球中山王武寧派遣使臣抵達福建,並在長樂登陸,透過梅花所稟告重要情報,梅花所千戶將訊息傳給安全域性,快馬加鞭送來。”
朱允炆接過信件,展開一看,雙眸不由變得冷厲起來,就在夏元吉、楊士奇不解時,朱允炆將信遞了過去,一言不發。
夏元吉、楊士奇連忙看信,內容很是簡單,總結起來就九個字:
陳祖義現,伐大木造舟。
夏元吉凝眸,聲音變得冷厲起來:“這個陳祖義竟逃到了琉球附近,還想打造船,顯然是有歹意,水師不能不防,沿海不能不防。”
楊士奇也有些擔憂:“當下市舶司已開,下海者無數,想要辨識敵我怕有些困難。若陳祖義佯裝為民船,突然襲擊市舶司或沿海之地,必會損失不小。”
朱允炆揹負雙手,看著流淌的黃河水,只說了兩個字:“過河!”
陳祖義之所以還活著,只是因為朱允炆沒有下定決心要他的命,最初的時候,這個人還活著,大明水師船隊就有充分的理由出入南洋,哪怕是損失一些人一些貨也沒關係,大局需要他當靶子。
可現在的情況與最初的情況不一樣了,大明已經擁有了舊港,也擁有了交趾,軍事力量的存在已成穩固的現實,不需要陳祖義作為出入南洋的理由。
況且楊士奇說得也有道理,市舶司開了,大海開了,此時再養著海賊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可問題是,此時是不是殺掉陳祖義的最佳時機?
朱允炆清楚,真要下達殺掉陳祖義的命令,大明水師窮盡大海也一定能找到他,把他的腦袋掛在旗杆上,但死人不好用,活人是不是可以利用一次?
夏元吉不知道,楊士奇也不知道,朱允炆一直都想將大琉球、小琉球打下來,收入大明的版圖。
《踏星》
可問題是老朱對外採取的是懷柔政策,這一條政策深得人心。為了表達是真的懷柔,老朱連打了大明幾次的安南都沒有還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透過使臣外交來解決問題。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沒有阻力,也有官員反對,比如內閣大臣陳迪等,只不過安南做得太過分,不打沒辦法收場了,這才動用了大軍。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實巴交,甘當小弟,逢年過節總是會派遣使臣來喊一聲大哥,過節好,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幹掉,輿論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一眾官員必然會大罵朱允炆背信棄義,不講原則,不要臉……
考慮到官員要氣節,大明朝也應該有骨氣,不能對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辦法就是藉助外力,而這個外力有三個:
第一個外力,以陳祖義為首的海賊;
第二個外力,日本。
第三個外力,琉球內亂。
無論是有人對大小琉球出手,還是琉球內部亂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於趕走敵人與戡平地方之後,要不要蓋房子駐軍,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談判個幾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遲早會內亂,雖然這些人未必會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當一次好人,主動幫助他們少死一些人……
問題就出在“遲早”兩個字上,到底是多遲,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後世學習歷史的時候,琉球歷史都是一筆帶過,僅有的文字還都是大家啥時候過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譜了,現在的足利義滿估計狗刨都沒學會,爬不了那麼遠的地方,他真想動手,也會先打朝-鮮。至於足利義滿的他兒子,那就是個膽小的封閉主義者,估計到死都不會出島一步,再輪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現在最合適的外力,就是這個陳祖義了。只不過這個人雖然是一顆好的棋子,但不好操控,加上被鄭和打得太慘,估計是沒膽量直接進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陸地上被包了餃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終於在過了黃河上岸之後,對楊士奇等人說:“待鄭和返回之後,朕會安排應對之策。”
楊士奇與夏元吉見朱允炆已有決斷,並沒有再說什麼,雖然陳祖義是個危險人物,但對大明來說,他現在就是個小毛賊,再怎麼折騰,也不會帶來無法承受的損失。
過了黃河,向北十餘里就是微山湖,過微山湖向北,便是藤縣、鄒縣,再繼續向北,便是兗州與任城。
朱允炆抵達任城時,已是十月初五,北風凜冽。
在這裡,朱允炆收到了一個好訊息:
鄭和的船隊終於抵達太倉州。
看著這一條訊息,朱允炆不由暗暗慶幸,這次歸航的時間點選得有些冒險,北風之下,船隊能順利回來算是好樣的了。
雖然朱允炆沒有親自去迎接鄭和,但為了表達對鄭和船隊與軍士的重視,下旨讓朱文奎帶文武官員親至長江邊,代天子嘉獎將士。
朱文奎還小,不會辦事,但陳迪是老江湖,這點場面還是駕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員幫忙,想來是沒問題。
鄭和的迴歸,讓朱允炆放下了一樁心事,朝廷中官員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摺越來越多,無外乎是:外國使臣來了許多,你當皇帝的不回來主持是不是太不給他們面子了?咱們泱泱大國,要懂得禮儀,主人是要露臉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暫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時半會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著急馬上就見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須去一趟北平,在那裡提出遷都的設想,商討遷都的可行性。已經走了一多半路了,現在讓自己回頭,不合適。
京師有啥事,先讓兒子頂著……
朱允炆傳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結束,回京需要時間,你們都候著吧。
距離十月二十日於濟寧會合的時間還早,朱允炆決定暫緩去濟寧,轉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聖公孔公鑑曾上書朝廷,想要發動孔氏家族的力量,參與到社學、縣學之中,朱允炆一直壓著沒批,就是想要親自見一見這個年輕人。
在朱允炆看來,衍聖公府的名聲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誠感謝v臭不要臉v讀者打賞上盟主,謝謝兄弟的支援。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援下,驚雪謝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