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二章 都北平,天下平(三更補),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棣表態支援,並不出人意料,畢竟他是朱家的人,無條件擁護與支援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貫的政治立場。

只不過朱棣的話,得罪了其他官員。

不等朱允炆搭話,內閣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對:“皇上,遷都之事絕不可行。太祖在時,尤且不能為,眼下百姓剛過幾年太平日子,可經不起如此大興土木,還請皇上三思啊。”

“還請皇上三思!”

解縉、鬱新、鐵鉉等人紛紛表態,立場一致。

朱允炆還沒有公開遷都計劃,就遭遇到了內閣與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對,這股阻力比朱允炆預想中的更強。

“茹閣,你曾掌兵部,你來告訴朕,南京真的適合作為京師嗎?”

朱允炆不想遷都計劃流產,只好追擊。

茹瑺看著朱允炆,臉上露出了掙扎之色。

朱允炆說得沒錯,南京不適合作為大明的國都,這是理性的現實。可問題是,人是感性的,是講究利益與利害關係的,純碎理性的人是沒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師也有家業,一旦遷都,勢必從零開始,這筆損失是沒人給自己補償的。拋開自身利益,一旦遷都,無論遷向哪裡,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遷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證軍隊幾個月漫長的補給線,但遷都之後,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維持一條漫長的補給線,而這一條線上,是需要民力來維持的啊。

不妥,嚴重不妥!

“臣認為南京為都雖有些不足,但國命已定,無需變改,皇上應休養生息,勿大興土木,才是萬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禮。

朱允炆看著眾人,冷冷說:“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態吧?”

解縉、茹瑺等人悚然,渾身汗毛幾乎立了起來。

朱允炆這幾乎已經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還真沒幾個人敢反對的。

事實上,朱元璋幾次提出遷都想法,並沒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經開建中都鳳陽,意圖遷都鳳陽的同時,還與群臣公開討論最終定都何處。

群臣給出了四個選項:

洛陽,西安,開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陽,西安,開封,認為這三處地方都不錯,只不過因為戰亂緣故,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這些地方已是破敗與衰落,故而放棄。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選擇之中,只不過朱元璋認為若是選擇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宮殿裡去的,必須重新規劃與建造宮殿,而這又需要花一大筆錢,勞民傷財,且後勤壓力太大,不得不放棄。

拋開了四個選項的朱元璋,轉頭開始不珍惜民力起來,選擇在了鳳陽營造都城,同時還徵調民力修築與擴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來,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應該是開封,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洪武元年,就確定了兩京制,即以金陵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後來還親自跑到開封視察。

只不過後來鳳陽中都成了爛尾樓,開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稱號,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沒有放棄過遷都的心思,不斷派遣大臣考察長安、洛陽、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疏陳言:“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

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為表重視,特派太子朱標親自視察西安。如果沒有後來朱標去世,朱元璋極有可能在生前就開始動手籌備遷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標接班時遷都。

洪武朝談論遷都很正常,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即便是反對,也只不過是反對遷都所在地的好壞,不是反對遷都本身。

可洪武朝才過去幾年,朱允炆提了一嘴遷都的心思,竟然遭遇瞭如此多人的齊聲反對,不是欺負老實人不會殺人是什麼?

朱允炆看向朱棣,嚴肅地說:“朕欲都北平,四叔以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燒的根本在這裡。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沒有心疼宅子,而是嚴肅地答覆。

朱允炆笑了笑,沒有理會木然不言語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遠處的民居之地:“對於定都一事,當年誠意伯曾勸說太祖定都於此,言說北平‘東連滄海,西接晉冀,前者彌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關天險之固’,是絕佳之地,可惜當年情勢不能。”

明初時期,朱元璋並沒有消滅北元主力,東北、西北、西南、北部,到處都是元朝的勢力與力量,直接選在北平,缺乏足夠的縱深,加上連年征戰,北面人口銳減,後勤保障實在困難,不得已才放棄。

“當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會有無數官員反對,會有諸多阻礙,但是!”朱允炆轉過身,看著眾官員,冷厲地說:“朕希望你們能以國事為重,以長遠為重,大明不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大明,還是朕的子孫,你們子孫的大明!”

解縉、茹瑺等人臉色有些難看,大家都是老狐狸,你朱允炆別想忽悠一句就把遷都的事給確定了。

鬱新走出一步,高聲反對:“北平雖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敗之地。皇上想要遷都北平,必然需要營造宮殿,大興土木,以至於勞民傷財,國庫空虛,臣以為,一動不如一靜,遷都不如不遷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動,問道:“不知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過疏浚會通河的民工與匠人,遇到過修築混凝土的民工與匠人?你們有沒有問過他們,朝廷耗費巨大,疏浚河流,修築混凝土道路,有沒有勞民傷財!”

夏元吉與楊士奇微微皺眉,兩個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親自與這些民工與匠人交流過,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問朝廷疏浚完會通河之後,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這些人意猶未盡,這些人擔心會通河工程結束之後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與匠人渴望參與這樣的工程,勞民這兩個字已經談不上了。至於傷財,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為國庫支出錢財開展各項工程,是耗費國孥,拖累國家的行為,可朱允炆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國為民的好事,甚至還多次慫恿與鼓勵戶部大膽一點,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築等方面多花點錢。

面對朱允炆的怪異思維與觀點,夏元吉保持著高度懷疑,但一路走來,夏元吉終於還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觀點。

朝廷要大興土木,就需要徵調民力,只要朝廷不讓民力白勞動,給民力發工錢,那戶部支出的銀兩自然而然會進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這些錢之後,並不是全都埋起來,而是會拿出來給家裡人置辦東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書籍,可以是朱釵,可以是蔬菜和肉……

無論哪一種,這些錢都會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販的手中,而這些人也不會將錢全部存起來,而是拿出錢來購置貨物,做大生意,再創輝煌……

一文錢,一票鈔,透過一條無形的鏈,最終以稅收的方式回到戶部手中,錢還是那個錢,中間卻增加了無數的貨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朱允炆開啟營造北平城這一大型工程,戶部雖然會拿出不少錢,但對於整個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傷財嗎?從長遠看,似乎也談不上,甚至隨著稅收增加,戶部似乎根本沒花多少國孥……

勞民傷財,基本上都是財政小氣與貪汙的結果,不是朝廷免費徵用徭役,百姓怨聲載道,就是每個月就給發一袋米,都沒辦法補貼家用,亦或是貪汙一層接一層,到底層民工與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輝了。

朱允炆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從改免費徭役為有償徵用就可以看得出來,夏元吉也不是小氣的戶部尚書,家裡有錢,花點不慌,足以支撐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貪汙已經不好使了,會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沒爆出一幢大型貪汙案,原因就是因為監察主體太多了,賬本太公開了,一筆賬跑到誰口袋裡去了,都有記錄,對不上賬,大家都別想好過……

夏元吉甚至隱隱感覺到,營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為一項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許多人家勞力過剩嗎?完全可以送過來打工啊……

“戶部尚書,你倒是說句話啊。”

鐵鉉反對遷都,理由是戶部無力支撐,但鐵鉉畢竟是兵部尚書,戶部的事還需要夏元吉親口說。

夏元吉從思緒中走了出來,抬頭迎上了朱允炆銳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內閣與其他同僚沒意見,戶部沒有問題。”

“什麼?!”

解縉吃了一驚,茹瑺瞪大雙眼,鬱新鬍子更亂了,鐵鉉難以置信。

楊士奇平靜地看著這一幕,暗想:不愧是戶部第一號人物,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替身皇子?滿朝文武求我登基稱帝

秋水似火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妖孽夫君強寵妻

慕魅景

重生的我逃難到嶺南

摸魚小郎君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當太子

銀樓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