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楊溥教徒,過關山(二更)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四十五章 楊溥教徒,過關山(二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通濟門外。
朱文奎回頭看著高大的城牆,目光中滿是歡喜,忍不住對一旁的韓夏雨說:“父皇終於答應我們出京了。”
韓夏雨揹著個大包裹,興奮地說:“走吧,這京師沒啥可看的,萬一你母后反悔派人追了過來,我們想走都走不成了。”
楊溥有些忍俊不禁,微微搖頭。身後是湯不平、郭綱,不遠處還有十二個騎兵,一輛舒適的馬車。
對於朱文奎、韓夏雨的此番遊歷,朱允炆只給了楊溥等人一個旨意:
只要兩個娃不餓壞,沒有危險,就不要管他們,至於他們是想坐馬車去鳳陽,還是走路去鳳陽,亦或是坐船,都由著他們自己決定。
一句話,遇到問題,自己解決,遇到委屈,自己解決,遇到困難,自己解決。
解決不了,該受就受著,該忍就忍著。
朱允炆給了兩人足夠的盤查,一個人三十貫寶鈔,去鳳陽一個來回足夠了。
當然,需要節制花銷。
朱文奎雖然有些不捨,也有些緊張,但長這麼大第一次出遠門,說不興奮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詹事府的先生們總說天下之大,大明之大……
兩個人說好了去鳳陽主要是步行,可還沒走到碼頭,韓夏雨就感覺腳疼了,委屈巴巴地想要僱馬車,朱文奎又是個懂得心疼人的,二話不說,直接找楊溥要馬車。
楊溥點頭,馬車沒問題,送一程也沒問題,只要給錢,多少,五里路,收個三錢銀子不貴吧。
朱文奎覺得不貴,剛掏出錢來,韓夏雨就擋住了朱文奎,勸說著:“我們的錢鈔就這麼多,若用完了,咱們想回來都難了,我再忍忍,再走個五里路就是了。”
朱文奎看著韓夏雨,認真地說:“我怎麼能讓你吃苦,若我連你的苦都解決不了,還怎麼解決天下人的苦?這錢我出了。只不過楊先生,只讓夏雨乘坐馬車,我走路,一錢成不成?”
楊溥看著願意吃苦的朱文奎,決定收一錢鈔。
韓夏雨估計是被感動了,怎麼都不答應上馬車,相濡以沫的話都冒了出來。朱文奎好說歹說,才將韓夏雨送到馬車上,走在前面帶路。
路越走越偏,越走越窄,朱文奎感覺不對勁,回頭看向楊溥,問:“先生,五里路應該過了吧,為何還不見長江?”
“哦,你走錯路了,這是向西去了,長江在北面……”
楊溥開口。
朱文奎鬱悶地看著楊溥:“先生為何不早說?”
楊溥指了指馬車,板著臉嚴肅地說:“你修習過輿圖課業,此番出京也帶了輿圖,就在馬車之上,為何不看輿圖?眼下是白日,太陽居南,明知長江在北,為何折西而行?路遇岔口,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想,如何作出選擇是對的,而不是想都不想,自認為方向是對的?”
朱文奎感覺渾身一冷,是啊,自己帶了輿圖,也有太陽可辨方位,為何自己還走錯了?岔路口時,為何自己覺得是對的,連找個人商議、詢問都沒有做?
楊溥看著陷入思考的朱文奎,引導著說:“這就如同治國之道,每一次決策,每一個決定,都如你經過的岔路口,決策錯了,不僅偏離了你的目的,反而會浪費時間,財力與精神。只有決策對了,才能引你更快地走向目的地。哪怕你自己以為是對的,也應該找人商議與確定一番。”
朱文奎鄭重行禮:“先生所言字字珠璣,弟子受教。”
楊溥呵呵地笑了起來,朱文奎和朱允炆一樣,都是一個謙遜的君主,沒太大的架子,不像是太祖爺,皇權的威嚴那是一個重,據說隔著百步遠都可以感覺到寒意。
這是一個早慧的孩子,明白事理。可一碼事歸一碼事,想要繼續乘馬車,還是得交錢……
朱文奎為自己的“自信”付出了第一筆代價,沒商量的三錢銀子,估計是這件事給朱文奎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來登基,也念念不忘楊溥的教導,廣開言路,問策群臣,將大明朝的清明政治推向了另一個高峰。
後話不多說,朱文奎還只是一個孩子,為自己的成長付出著一次又一次的代價。
楊溥是一個極稱職的先生,他總能把握住機會,告訴朱文奎治國的道理,告訴他民間發生的事,並引導朱文奎體驗百姓的生活,明白民力艱辛,百姓需要多休養……
京師。
朱允炆每日都會收到一份朱文奎的行程文書,對朱文奎的表現頗為滿意,他雖然年紀小,但懂得剋制自己、承擔責任,也心懷憐憫之心,並沒有紈絝子弟的劣性根,就這一點來看,這些年的教育還是成功的。只不過,他到底能不能擁有一個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不能擔起帝國未來,還需要看未來十年的成長。
“將文書給皇后送去吧。”
朱允炆吩咐內侍,然後傳召鐵鉉、梅殷、解縉,研究西北軍略。
陝西,寶雞。
朱棣帶大軍行進至此,指著西面巍峨險峻的高山,對一旁的徐輝祖、劉儁、朱高煦等人說道:“那就是關山(六盤山)啊。”
徐輝祖驅馬上前,看著蒼翠宛如一條南北盤臥的關山,意氣風發:“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據說古時有女名為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曾飛躍關山。在古時,這裡可是戰略要地啊。”
宣青書、霍鄰也位於前軍之中,極目遠眺,兩人都不由地深深震撼。關山屬戰略要衝,這是毫無疑問的,此處也是關中平原的西北屏障,是諸多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鬥爭的主戰場。
宣青書清楚,就詩詞來論,除了《木蘭詩》與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中透著豪邁外,關山更多的是悲愁交織的痛苦與守護,如“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遲”,還有“莫聽關山曲,還生塞上愁”、“日暮秋風起,關山斷別情”的無盡悲愁。
哪怕是兒女情長的詩詞裡的呻吟,也得與這關山關聯起來,如“別來人遠關山隔,見梅不忍和花摘”、“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
關山,可以說是關中平原與隴右的界,也被稱之為隴山。這裡曾是唐代、宋代的軍事前線,北面固原修築有著名的隘口蕭關,南面寶雞則修築有“川陝咽喉”大散關。
朱棣帶領大軍,走的便是大散關,出關之後,沿山向西北行進,便是天水。
山道狹窄,大軍想要過關,只能排成長蛇陣,緩慢透過。
霍鄰登上關山,看著群山峻嶺,不由地豪情大發,喊道:“天闊雲低,誰伸英雄手。路遠敵近,我當覓封侯!”
宣青書白了一眼霍鄰:“你是個書生,不是馬上將軍,封侯與你何干?”
霍鄰指著山巒,蒼宇漫漫:“我姓霍,這個姓氏足以讓我成為半個侯,剩下的就要靠自己的本事爭取了。不怕告訴你,這幾天我可是從軍士那裡看了幾招,現在我正在學習武藝。”
宣青書鄙視地看著霍鄰:“你那也叫學?看和學是兩碼事吧,再說了,就你這身板,別說殺敵了,別擋路就算是好的了……”
霍鄰有些頹喪:“好不容易從軍一次,我們若是上不了戰場,殺不了敵,豈不是遺憾?你說,該怎麼弄點軍功?”
宣青書跟著大隊伍下山,對一旁喋喋不休的霍鄰說:“你真想要殺敵,也不是不可能,不過你找那些大頭兵學習是沒用的,你要找對人。”
“誰?”
霍鄰連忙追問。
宣青書拍了拍胸口:“自然是我。”
霍鄰差點摔倒,滿臉不屑,就你,別看個頭比我高那麼一丟丟,但也只不過是個銀槍蠟頭,中看不中用。論到打架,還不如自己有力氣。
宣青書走著自信的步伐,哼唱著不知名的曲調,嘴角帶著莫名的笑意。
霍鄰見狀,不由問:“你真有辦法?”
宣青書認真地點了點頭:“只要你答應分我一顆人頭,我就幫你。”
“一顆人頭,你也敢要?”
霍鄰咬牙,鬼都知道戰場殺了人多難,你還真以為我是戰神啊,一個人能砍幾十個。但事關軍功,只好答應:“如果有兩顆,我答應分你一顆。”
宣青書笑了起來,拍著霍鄰的肩膀:“那我就告訴你吧,找軍士臨時學兩招是行不通的。俗話說的臨陣磨槍,不快也光,是沒錯,可是你現在不缺發光的槍,缺的是本事,光磨槍沒本事,有什麼用途?槍自己沒辦法殺敵,能殺敵的是你,和你的智慧。你要的不是當騎兵,也不是當長搶手,你要的是殺掉敵人,不擇手段地殺掉敵人……”
霍鄰看著嘚瑟的宣青書,終於明白過來,沒錯,自己要的是幹掉敵人,不一定非要當騎兵衝鋒在前,也不一定要跟著步兵衝鋒,自己完全可以躲在後面,一定能幹掉敵人啊。
軍中攜帶有不少虎蹲炮,還有幾萬火銃兵,聽說有些神機炮已經運到了肅州、嘉峪關前線,就自己這身板,幾個月肯定是練不出什麼絕世武功的,但掌握火銃、虎蹲炮、神機炮的用法還是完全沒問題的。
“看來我們需要巴結巴結魏國公去了。”
霍鄰看向遠處的徐輝祖,這個傢伙掌握著神機營,安插兩個人進去總是沒問題的。
徐輝祖不知道霍鄰、宣青書的打算,此時正在與朱棣商議回憶老父親徐達的豐功偉業,當年徐達、常遇春曾帶兵抵達關山西面的定西,與元朝名將王寶寶決戰。
定西之戰,徹底擊潰了王寶寶的主力,俘虜八萬餘人,為大明在陝西站穩,圖謀河西走廊打下了基礎。自定西之戰後,元朝主力損失過大,不得不撤往黃河以北與河西等地。
徐輝祖憧憬父輩的軍功,渴望地看著遠方,對朱棣說:“無論如何,先鋒的位置不能給朱高煦,我當為先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