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第一屆鰲山燈會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第一屆鰲山燈會,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說廣西兩地土司造反影響了不少官員的休沐,好好的假期也被徵用了去。但大明這個巨人,絕不會因為腳底下多了一顆石子而止步不前。
建文八年六月時,宣傳司主事兼國子監司業胡濙上書,希望朝廷能在建文九年元宵節時舉辦大型燈會,與民同慶,展國之昌盛,收民心,增榮耀,養大明子民自豪、團結、一家之共識。
此上書得到國子監、禮部的支援,卻在戶部那裡得到了反對。
理由很簡單,朝廷舉辦大型燈會需要很多錢,這筆錢可不是幾千兩、幾萬兩能辦得下來的,少說也是十萬兩起步。
戶部不願意出這筆錢,認為華而不實,毫無意義,還容易製造歌舞昇平的假象。
但最終,朱允炆批准了胡濙的奏疏。
在朱允炆看來,大明百姓的日子實在是有些枯燥,平日裡娛樂活動就那麼幾樣,看戲聽書,鬥物逛秦淮河,士人等還能吟誦下風花雪月,還創造不出幾個有唐宋風采的大作。
????????????????忙碌一年又一年,元宵節熱鬧了幾次,但總不夠大氣、不夠氣派,也不夠吸引人。
胡濙有一點是說對了的,辦一個燈會,確實有助於凝聚大明子民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天下一家,團結和平,生為大明子民應該自豪的共識。
後世的春晚節目,其意義還真不是幾場歌舞,幾個笑話,幾個段子,笑呵笑呵了事,而是旨在打造一種文化符號,透過這種符號,連線無數人,形成一個團圓、團結的大集體,它憑藉著文化符號,打造了普遍的文化共識、認識共識,這才是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建文朝迎來第九個年頭了,是時候考慮凝聚民心、提升民族自豪感了。眼下朝廷並不缺錢,後宮也不缺錢,不需要動用國庫,後宮就完全承擔了。
燈會籌備期超過半年,動用宮廷匠人與民間匠人五百餘,終於準備妥當。就在眾人翹首以盼的時候,廣西土司鬧了事,許多人都猜測朝廷會不會取消燈,畢竟“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京師猶歌舞”這種事不太好看。
朱允炆並沒有取消,反而是大張旗鼓,將京師大型燈會的訊息早早掛在了建文報上,蘇杭等地的商人、大戶聽聞之後,紛紛啟程前往京師,參與第一次朝廷舉辦的大型燈會。
元宵賞燈,據說始於漢代祭祀太乙。
《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乙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也就是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祭拜太乙,人們在祭拜之時,以“舉明燈”來紀念太乙(商湯)當年自焚祭天為人們祈雨的行為,後來這種習俗演變成了元宵節賞燈。
最初的元宵節,大致是一群人舉著火把在田間遊走,其意義就是以火來祈雨驅蟲,祈求五穀豐登。元宵節的火,來源於太乙焚身祈雨之火,故此也有以避災祈福、天官賜福的深意。
後來,元宵賞燈變得豐富多彩,也才有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絕美描述。
朱允炆並沒有將燈會地點選在午門,而是選在了莫愁湖。
轉眼間到了元宵節這一日,莫愁湖附近早已是人山人海,商人聞訊更是提早購置了戶部專門劃出的攤位,擺上了琳琅滿目的商品。
沿莫愁湖十里,人來人往,擦肩接踵。
無論是京師百姓,匠人,還是商賈、學子,亦或是富家子弟,官宦之家,勳貴之後,都不願錯過這場開國以來的首次大型燈會盛典。
謙謙君子,窈窕淑女,寶馬香車,軟語淺笑。
這家女子看中了某位公子,也敢在這一日上前問一句“少年郎,可有婚配否”的驚世之言,那位公子鍾情於婀娜女子,也能上前行禮,極有禮貌地說:“可否願與小生共賞花燈?”
老人們小心走著,臉上滿是笑意,東看看,西瞧瞧,然後拍著孫子的後腦袋說:“你生在了好年景啊,爺爺六十年不曾見如此繁華。”
孫子哪裡管什麼六十年,只想要六十文寶鈔,買點好吃的。
商人在大力促銷,掛起的????????????????招子上更是寫著惹人的字眼,像是猜燈謎銷售,“猜中則免,不中則七成”,還出現了捆綁銷售,男人買一套成衣送一套胭脂妝奩,女人買一套成衣送一套筆墨紙硯,雖說價高了不少,但總比兩套分開買便宜多了。
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至申末,天色漸黑,湖畔周圍並沒有燈火,只有一輪明月。
莫愁湖,勝棋樓。
皇室子孫、勳爵、內閣輔臣、五府都督、六部九卿、都察院、翰林院等官員,已是登樓而待。後宮太后、皇后、賓妃、長公主、公主與命婦,則穿著誥服登上了勝棋樓西側的鬱金堂。低品的官員沒有資格上樓,只能站在莫愁湖邊的小臺子上。
酉時一刻,內侍尖聲喊道:“皇上駕到!”
朱允炆身著緋紅色常服,在內侍簇擁與安全域性護衛下,踩著矯健的步伐登上了勝棋樓,眾人連忙行禮。
一聲平身後,眾人落座。
朱允炆見莫愁湖畔早已準備妥當,天已黑起,便對內侍點了點頭。
內侍會意,走至欄杆前,氣沉丹田,調動所有的力氣朝外喊了一聲:“開燈……”
聲音傳開,沿著湖水盪漾四周。
時間似在這一瞬停了下來,轉眼之間,鼓聲大作,隨後便是一陣密集的鞭炮聲,原本只有月光清照的莫愁湖畔,頓時噴射出無數火樹銀花,璀璨奪目。
朱允炆起身走至欄杆處,看向莫愁湖,湖中紮起的高臺上,有一座氣勢磅礴的鰲山燈,山燈之上,更是點綴著無數繁星,隨風微動,渾似星河運轉。
而在莫愁湖東西兩側,燈火漸次升起,目光看到哪裡,哪裡就升起燈火,如同花火的浪,不斷湧向前,曲折逶迤中,走向南岸,形成了一條環形的燈街。
遠觀開燈,極是壯觀。
“父皇,父皇……”
朱文奎指著燈街,很想融入其中。
朱允炆欣然點頭,帶眾人下了勝棋樓,與馬恩慧等人一起湧入燈街。
“朕聽聞為了這場花燈,耗費了十幾萬錢鈔,這錢都花在了何處?”
朱允炆看向御用監的王鉞。
王鉞連忙解釋:“皇上,這些燈看遠看區別不大,但近看卻是不同。這裡有杭州皮絹燈。滇南料絲燈、閩中珠燈等十餘種,燈的花樣更是繁雜,看,這座燈是老子花樣,這座則是鍾馗追鬼,那座是劉海戲蟾,還有禽蟲設計,更有奇巧的花燈……”
楊士奇看著饒有興趣的夏元吉,低聲問:“朝廷要辦燈會,你肉疼。緣何此時如此悠哉?”
夏元吉瞥了一眼楊士奇:“沒花戶部的錢,我自是高興。”
楊士奇環顧周圍的美景,轉而說:“去年夏糧、秋糧豐收,各地糧倉多滿,想來戶部裡面的錢鈔也滿了吧。今年是否能多支取一些給社學,總要夯實基礎,才能談文教,啟發民智,明白是非,便於管控。”
夏元吉皺眉:“文教幾年來,哪一年支出少了?今年再增加,明年再增加,用不了????????????????五年,就要超出官吏俸祿支出了。”
“超過就超過,有什麼不妥嗎?”
楊士奇詢問。
夏元吉有些鬱悶,是沒什麼不妥,但沒錢。
這幾年需要儘早解決衛所的新軍之策問題,不能再拖了,拖久了遲早會再次出現福建之亂的問題。
但新軍之策推至全軍需要財政支撐,只給軍士發糧食,他們估計也是不願意的。如何解決財政不足,確保財政持續,這是戶部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可能總傾斜到文教領域。
楊士奇被夏元吉拒絕,也不介意,繼續說:“山東支撐北平營造新都日久,百姓辛苦,是否可以減免幾地稅收?”
夏元吉依舊拒絕。
在沒有災荒水旱的年景裡,減免稅收是不應該做的事。何況山東民力被徵調都給了工錢,沒剋扣誰的。
楊士奇嘆息兩聲,突然說:“皇上所說的工業剛剛起步,需要耗費的錢財眾多,更需徵用不少民力去開礦,在財政預算時,戶部還應多支援。”
夏元吉拒絕了兩次,也不好再拒絕,加上朱允炆已經將工業規劃提升到了戰略層面,便欣然答應。
朱允炆止步於一座花燈之前,看著花燈上懸掛著的紅色紙封,左右看了看,說:“諸位皆是大才之人,又是元宵,不妨便猜些燈謎。”
店家是售賣瓷器的,見到皇上來自己攤前,激動得連話都說不利索,倒是夥計還行,見朱允炆等人想要猜燈謎,便簡單介紹了下規則,“連中七次”免費贈送一件陶瓷。
百官聽聞,轟然大笑。
別說連中七次,就是不中一次,你送給皇上一件,那也有得賺啊。
朱允炆示意解縉取下一張紅封,拆出裡面的謎語,解縉看了一眼,笑著說:“這個倒是簡單,謎語是兩畫大兩畫小,打一字謎,諸位誰想出來了……”
ps:
感謝aisiarhine打賞,感謝那冷本尊打賞,謝謝你們的認可與支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