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歸航的傷(一更)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歸航的傷(一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文九年,六月。
寒風呼嘯,日月旗獵獵作響。
鄭和緊了緊衣襟,每撥出一口氣,就會有白色的霧。
王景弘拿著厚重的風衣走了過來,遞給鄭和:“越向南,越是冷了。”
鄭和接過風衣,抬頭看了看日月旗:“風向還沒有變,還需要向南走。皇上說過,我們想要回到非洲,最便捷的路就是乘著西風返航,讓大家把能穿的都穿上,幾年沒見如此冷了。”
王景弘點了點頭。
確實,自從建文五年九月出航,無論是南洋還是西洋,非洲還是南美洲,都沒這麼冷的時候。可自從二月份自亞馬遜河南下,天越發冷了起來。
一陣咳嗦聲傳了過來,張玉推開了想要攙扶自己的匡愚,急促地喘息幾口,要強的說:“無事,我們完成了使命,眼下就要回家,心裡燒著一團火,我怎麼可能會死在這裡?”
匡愚見狀,只好命人拿來風衣給張玉披上。
鄭和見狀迎上前:“張將軍,外???????????????面風大,你又抱恙在身,還是待在船艙裡為好。”
張玉擺了擺手,看向遠處的大海問:“還沒有趕到西風帶嗎?”
鄭和微微點頭:“沒有,應該是最近兩日。”
張玉吸了一口冷氣,感嘆道:“眼下大明是六月酷暑,可我們卻被凍得瑟瑟發抖。這個世界的秘密還有很多啊,那個叫馬歡的去哪裡了,可否記錄下來這些事,日後要告訴國子監的監生,告訴天下人這些秘密。”
鄭和笑著說:“馬歡跟著駱冠英回到他們的寶船上照看土豆了,聽說新種下的土豆破土而出,他們哪裡還能在這裡待得住。”
“破土而出了?我也去看看。”
張玉迫不及待。
匡愚連忙勸說:“不急這幾日,我們寶船上也種了不少土豆,等等總也會長出來的。”
張玉搖頭,嚴肅地說:“為了找到土豆、玉米、番薯、番茄、辣椒等等這些新奇之物,多少兄弟都不在了。我們只有將這些全都帶回去交給皇上,才能告慰犧牲的兄弟。返航中最擔心的就是這些種子、植物的儲存。”
“若因我們照顧不周,帶回去的是死種子,如何對得起折損的兄弟,如何對得起皇上?現在有土豆新生,我們都應該好好看看。”
鄭和見張玉堅持,只好命人放下小船,讓王景弘照顧旗艦,與匡愚等人一起划船,登上了駱冠英等人的寶船之上。
駱冠英、趙世瑜、梁大方、馬歡等人連忙從船艙裡走出來迎接。
鄭和攜張玉等人進入船艙。
相對於外界的冰冷而言,船艙內部則暖和得多,尤其是甲板下第二層最是溫暖,而這裡也是一干植物的新家。
一口口大缸裡,滿是土壤。有些土壤裡看不到任何東西,可裡面已撒了種子。有些土壤裡還長著植物,如辣椒、番茄等。
每逢有太陽且溫暖的日子,這些大缸還會被抬到甲板上固定起來,直至日落才收起。只不過因為南下的緣故,外面天氣太冷,誰也不敢將植物拿到外面去。
為了保溫,暖爐子連傷兵都用不上了,全都給了這些植物,它們比人命都貴重。
“看。”
駱冠英引著眾人到了一口缸前,手指了過去。
張玉緊走兩步,看著破土而出的嫩芽,柔弱,細小,卻充滿了生命力。
“好,好!”
張玉目不轉睛,連聲感嘆。
駱冠英看向鄭和與匡愚,又看了看張玉,心頭湧現了一絲悲涼。
建文八年初,張玉、駱冠英等一行人發現土豆、橡膠樹,鄭和一行人找到花生、辣椒,朱能一行人找到玉米、番茄等物。
可番薯、南瓜、向日葵、菠蘿等農作物始終沒有訊息,哪怕是在土著的配合之下,也沒有找到剩餘的農作物。
但番薯是必須要帶回去的農作物,如果沒有番薯,這次使命就不算完成。
為了找尋番薯等物,水師將士連同土著,深入山中、森林之中找尋,而這個過程是極為艱辛且伴隨著???????????????犧牲的。
原始森林不是那麼好進去的,進去之後很可能就再也走不出來。
就這樣,一萬五千餘將士在南美洲大陸,苦苦尋覓了六個月之久,終於找到了番薯等農作物。而當煙柱點起,水師集結時,鄭和等人都幾乎哭了。
】
一萬五千餘人,只有一萬一千餘人順利會師,而其他四千將士則永遠地沒有了訊息。
原定建文八年十月返回亞馬遜河口匯合,為了等這些將士,鄭和硬是等到了十一月,最後因後勤實在是困難,不得不下達軍令,返回亞馬遜河,順流而下,於建文九年一月份抵達亞馬遜河口,與留守在河口的兩千七百軍士匯合,。
河口的煙柱再次升起,燃燒了足足兩個月。可鄭和等人再也沒有等到水師將士前來匯合,只好在三月份啟航南下,尋找西風帶準備返回非洲,繼而回家。
在非洲西海岸前往南美洲的時候,鄭和水師合計兩萬六千餘人,而當鄭和水師南下,準備返航非洲的時候,只剩下了一萬三千七百餘人。
這是一次折損近半的遠航與冒險,是真正悲壯的航行。
鄭和咬牙抗住了,承受了失去的沉重。
可張玉扛不住,他年紀大了,在沒有抵達南美洲的時候就病倒過一次,又在南美洲風吹雨淋,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穿行於森林之中,看著死去的將士無能武力,原始森林的殘酷吃掉了太多的同袍。
長期的壓力、生死、尋找,惡劣的氣候,壓垮了張玉的身體,饒是剛強,也抵不住歲月的刀。
在返航南下的途中,張玉就病倒了。
鬱震、匡愚等太醫診斷之後,雖開了幾服藥,穩住了病情,可任誰都清楚,張玉一日衰老過一日,這個曾經站在船上,手握鋼刀,吶喊殺敵的漢子,如今成為了一個連走路都不太穩的老人。
論年紀,張玉算不得太老,六十多。
可他經歷的實在是太多了,前半輩子跟著元朝混,後來跟著朱棣混,再後來被朱允炆一紙調令,直接弄到了水師,與朱能一起成為了鄭和的左右手,先是打海賊,後是戰倭寇,三次遠航,乘風破浪……
而這一次遠航,已經離開大明近四年時間!長期在外,將士們都是身心疲憊,若不是回家的這一口撐著,早就崩潰了。
年老體衰、病症纏身的張玉看著土豆的嫩芽,直起腰看向鄭和等人:“皇上說的沒錯,為了這些莊稼,哪怕是犧牲再多,哪怕是整個水師只能回去一艘船,一個人,只要帶回去了種子,那就是千秋功業,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養這些作物,一定要帶回去。”
鄭和、駱冠英等人凝重地點了點頭。
駱冠英拉著張玉的手,用盡可能平和地聲音說:“什麼功業不功業,我們拼了性命帶回去這些,可不是為了封爵領賞,而是為了天下再無饑民,為了大明再無餓殍在野的慘劇。只要大明子民都能填飽肚子,我們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麼。”
張玉豪爽地笑了起來,對鄭和說:“看著吧,這個傢伙已經越發成熟了,說不???????????????得日後朝堂裡有他一席之地。只不過小子,你可千萬記住了,日後為官也好,為將也好,可千萬不敢與後宮有瓜葛。”
駱冠英肅然地看著張玉,他在提醒自己,日後要與淑妃駱顏兒保持距離,避免成為實力派的外戚,繼而引起殺身之禍。
這種規勸,沒有人會輕易說出來,因為吃力不討好,還容易得罪人。
但張玉說出來了。
駱冠英心頭充滿感激,認真地說:“張將軍放心,漂泊四海,我駱冠英已不再是當初桀驁不馴的少年郎,一心想著往上爬。現在我看穿了,人活著就應該留下存在的證據。我們遠航非洲、南美洲,帶回去可以活人無數的農作物,這就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待回家之後,我就找姐夫要個十畝地,一畝種土豆,一畝種玉米,一畝種花生……說什麼也得看著它們在大明生根發芽、結果入肚才行。至於朝廷中事,就交給其他大人物辦吧。”
張玉欣慰地點了點頭,笑著說:“你有這一份心是好的,怕只怕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你之才能,不下鄭和,去種地當個百姓,屈才嘍。”
駱冠英攙著張玉走向另一口大缸,指了指裡面小小的橡膠樹,對張玉說:“皇上說此植物為橡膠樹,卻沒有詳說用途。不過我們現在有個擔憂……”
張玉知曉駱冠英的擔憂,知曉整個船隊的擔憂。
這些種子也罷,活著的直接移栽到船上的也好,它們都生長在很熱的地帶,雨水不少,這萬一帶回大明去無法存活該怎麼辦?
鄭和顯得輕鬆,只平和地說:“皇上派我們來尋,定是知曉這些農作物可以在大明存活,我們要相信皇上。”
相信皇上!
張玉微微點頭,沒錯,相信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雖然沒有說出他為何會知曉這裡的一切,但四年的航行與冒險告訴了所有人,建文皇帝是對的,他說的話一一應驗,他指的路,正確無比。
他是所有人的天子,是所有人的神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