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請設東宮輔臣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請設東宮輔臣,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奉天殿,朝會。朱允炆命內侍抬出各類新型農作物,百官圍著新作物議論紛紛。
碼頭時,朝臣多無法上前檢視,現在皇上恩准,特意拿出來告訴百官,這些農作物作為祥瑞之物絕非捏造,和在豬身上貼上金箔叫麒麟是兩碼事。
朱允炆透過這種方式,告訴每一個朝臣,不要在鄭和水師將士封賞問題上下絆子,貶低其功勞。
“這土豆好啊。”夏元吉掂量著比拳頭還大的土豆,滿臉笑意。朱高熾瘸著晃了過來,拿起土豆誇了兩句,就往袖子裡送,老爹說了,這玩意好吃,種出來肯定能賣大價錢,能順一點就順一點……朱允熥看著明目張膽行竊的朱高熾很是不爽,於是也加入了順手牽土豆、玉米的行列,結果被夏元吉抓住,搖晃著喊:“此乃種糧,種糧啊,你也敢拿!”朱高熾很想笑,你丫的都把自己塞成我這樣的胖子了,不抓你抓誰,這個時候,體型胖點是優勢啊,順點東西看不出來。
朱允炆看著幾個筐子,剛剛還滿滿登登,現在咋就寥寥無幾了?你們可都是大明朝廷的精英啊,是受過孔夫子教導的君子啊……
“皇上,既是種子,定不能耽誤太久,臣請依時安排種植,以惠天下,不負英烈之犧牲。”夏元吉站出來。
朱允炆看著心懷萬民的夏元吉,微微點頭:“不同農作物,有各自的時節,適合的土壤與地域。著令戶部與國子監農學院,選出農業人才,于山東、河南、北直隸,先選出玉米、土豆種植區域,至六月、七月,安排專人種植、照管。於兩浙、江西,選番薯種植區……”夏元吉欣喜不已,建文皇帝並沒有據新糧種而取利天下,而是真正考慮百姓與蒼生,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敬佩。
朱高熾看著框子裡不多的番薯,開口道:“皇上,這番薯之名多少有些不妥,是否應換一名字。”朱允炆語氣平和:“具體說說。”朱高熾認真地走了兩步,哎呀,一個大紅薯從袖子裡掉了出來,臉不紅,手不亂,彎腰撿了起來,直接說:“這農作物並非是其他國流入我朝,而是水師軍士遠赴不可知之地,歷經生死取來之物,再冠以番字……”陳性善站出來:“朱主事所言雖有理,但稍有偏頗。張騫西行,帶來胡桃、胡蘿蔔等物,冠以胡字,只為說明此物源於何處。稱番薯為番,百姓們也好知曉,其來自於海外之地,是水師將士拼了命取來的,而不致遺忘。”朱允炆看向解縉、楊士奇。
解縉輕鬆地說:“不妨朝廷以番薯之名,民間以紅薯、紫薯等顏色為論。既不忘本,也更能讓百姓記住。”朱允炆欣然答應:“那就這樣定下吧。”朱高熾笑著將紅薯收起來,退至一旁,看得朱允炆很想踢他一腳,不想看這幾個,看向鐵鉉、楊榮:“鄭和水師封賞問題,需儘早釐定。除考慮其功勞外,還需考慮新種子的功業,不得寒了人心。”鐵鉉站出來保證:“兵部將日夜輪休,爭取在五日內拿出封賞方略,與水師都督府、五軍都督府、戶部與內閣核對後,報與皇上。”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再次叮囑:“犧牲的水師軍士,應重恤。”鐵鉉答應。
夏元吉一邊高興一邊肉疼,高興的是有這些新糧種,大明不敢說杜絕饑荒,但可以肯定一點,大明的救災能力將遠遠加強,饑荒來時,死的人將會大幅減少,甚至是不死人!
肉疼的是封賞事宜,鄭和水師,整編兩萬六千人,一個人一百兩,犧牲的重恤,這就是近三百萬兩。
戶部的去年結餘與鑄幣稅所得,算是一下子要清空了。好在今年年景不錯,老天沒找麻煩,夏收可期,商業可期,總不致讓戶部困頓了。
朝會結束。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見鄭和。鄭和入殿行禮。看著有些黑眼圈的鄭和,朱允炆笑著說:“看來你這一夜未眠啊,怎麼,回到家不習慣了?”鄭和見朱允炆親和,放鬆下來:“皇上,久在船上,突然回到宮裡是有些不適應,既沒了大海的波濤起伏,也沒了一群打鼾聲,加上回家喜悅,有些睡不著,也不想睡。”朱允炆體會過那種感覺,後世曾經的綠皮火車,一走幾天幾夜,到地方之後,睡覺都感覺大地在走。
“你們兩個出來吧。”朱允炆喊道。鄭和有些詫異,順著朱允炆的目光看去,只見朱文奎、朱文垣兩位皇子一前一後走來。
“見過先生。”朱文奎、朱文垣作揖。鄭和有些不適應,連忙避開:“不敢當,不敢當。”朱允炆安排內侍搬來椅子,示意鄭和坐下:“沒什麼不敢當的,來,給朕這兩個皇子講講海上的故事吧。”鄭和深深看著朱允炆,心頭滿是激動。
對皇子講述海上故事,無異於引導皇子瞭解大海,知曉大海的富饒,知曉海外的世界,埋下一顆遠航的種子,讓他們擁有長遠的目光。
更深層一點,建文皇帝是想要將航海事交給皇子,持續遠航下去!這是好事!
大明之外,有廣袤的大陸,有富饒的礦產,有說不出名字的植物,有無窮盡的可能,若是皇子們不知道這些,對大海之事不上心,很可能在建文之後,大明航海事業將陷入停滯!
“好,好。”鄭和明白了朱允炆的用心,知道自己還有機會,還可能再次遠航出海,不由得笑起來。
大海,我鄭和與你是命中註定。大海,我將再一次遠航,探尋你的秘密。
大海,大明的船隊將一代接一代,馳騁於深藍之上!鄭和看著期待的朱文奎、朱文垣,臉色變得肅穆起來,直接切入到非洲西海岸:“我們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甚至做好了十批船隊僅有一批船隊活著回來的準備……”朱允炆看了看鄭和與認真傾聽的兩個孩子,然後低頭拿起一份奏摺,這一份奏摺是胡濙寫的,題目是《請設東宮輔臣》。
胡濙認為,太子朱文奎已經有了基本的處理政務能力,但依舊年少,尚需約束與教導,然原詹事府的官員兼職不少,難免分心難以教導到位,應設更多的東宮輔臣。
詹事府官員兼職太多,這倒是真的。比如姚廣孝是詹事府少詹事,但他現在人在北平,督造新都。
楊榮是左春坊大學士,但他還是兵部侍郎,現在兵部正忙,他也分身乏術,胡濙也是東宮官,任左春坊左中允,可他還是國子監司業,因為祭酒理李志剛在北平,監管北平國子監的營造事宜,南京國子監事實上是由胡濙負責……整個詹事府的官員裡,經常跟在朱文奎身邊的只有兩個人,即楊溥與金幼孜,但這兩個人身上也有其他職務,楊溥在刑部有職務,金幼孜在都察院也有職務,有時候兩頭跑,也無法做到隨時解惑。
自冊立太子以來,朱允炆並沒有設定太子三師、三少。洪武年間,太祖經常因事親征,考慮皇太子監國時,再設官僚制度,會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顧東宮職務,並未授任何太子三師職位。
後命東宮師傅僅為兼官、加官及贈官。太子三師全部為虛銜,與輔導太子的職務並無關係。
朱允炆考慮再三,三師可以作為虛職,封賞下去。但三少還是需要安排幾個,楊榮、胡濙、姚廣孝等人一時半會抽不開身。
鄭和功勞甚大,為人正直,意志堅定,又有軍略在身,作太子少保是合適的人選,加上他是宦官,可以陪朱文奎入宮左右陪伴。
至於太子少師的人選,恐怕還得解縉、楊士奇兼任了。太子少傅,就直接讓楊溥、金幼孜擔任了,至於詹事府官員,可在朝臣中選出。
朱允炆權衡定下之後,又拿出兵部奏摺。兵部任務最重的是釐清與評定水師軍士功勞,定下封賞等級,而水師將官的功勞評定,雖然更是困難,但因人數少,反而並不繁瑣。
鐵鉉建議封鄭和為侯爵,朱能、張玉、駱冠英等為伯爵,因張玉犧牲,追封侯爵,其他將官封將軍官銜。
朱允炆看著這一份簡易奏報,很是不滿意,兵部在封賞問題上,還是小氣了太多。
朱允炆提起筆,先將駱冠英的名字劃掉,然後盯著張玉的名字,陷入沉思。
張玉走了,這對於大明水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他是一個值得敬重的軍人,一心報國,生死無悔,他全程參與了南美洲的歷險,只不過是在返航途中病逝。
封伯爵,追封侯爵?這個建議很是不妥。若張玉為伯爵,那張輔如何接班?
要知道張輔現在也是侯爵。總不能讓張輔丟了侯爵的帽子,去住伯爵的官邸吧?
朱允炆提筆批示:封賞各提一級,再議。現在鄭和、張玉他們的功勞還沒有顯現出來,畢竟種子還沒有種下,果實還沒有出來,許多人對大封賞心有顧慮,甚至還有官員建議只賞不封,等新糧食種出來看結果,再行封賞。
這種方式穩妥,卻容易寒了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