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國情變,對策變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國情變,對策變,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英殿。
朱文奎沒有用內侍,而是親自抱著一摞文書,送到朱允炆的桌案上:「父皇,這些都是各地布政使司、府縣發來的問題,兒臣與內閣都已共議與批閱過,只是有三件事尚拿不準。」
朱允炆抬起頭,將手中的放大鏡擱在大明的山河輿圖上:「說吧。」
朱文奎將最上面的文書遞給朱允炆:「這是湖廣佈政使司送來的文書,奏請朝廷以溫和之舉,招攬之策,以和為貴,不動刀兵,以解決湖廣的土司問題,以免大軍突入,煎迫過甚,導致一些土司不得不反。」
朱允炆接過來看了幾眼,丟在一旁:「這個周政,發展商業還有一些頭腦,知道貫通南北東西,居中以求繁榮。可在軍略上差太多了,他還不明白土司為何保留至今,不是因為朝廷寬容,而是因為朝廷缺乏足夠的力量深入山林,駐守險峻之地!」
「太祖時,土司不作亂,朝廷不發兵,以至於土司時常先集結,積蓄力量之後再動手,朝廷疏於防備,多少府州縣官吏死於土司之手!太祖渴望土司臣服朝廷,不亂地方便可,甚至在稅目之上給了他們寬容!這些妥協與仁慈,是建立在朝廷主力在北的國情之下,眼下國情不同了。」
朱文奎點頭。
不同時期的國情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在國情出現巨大改變之後依舊延續老舊的、不合適的、對朝廷構成威脅的政策。
眼下北面
沒了敵人,只要將瓦剌切分之後,可以說可預見的未來二十年內,大明北面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戰事。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完全可以在地方都司無法處理土司問題之後,從北面調兵南下而沒有後顧之憂。
朱允炆堅定地說:「全面改土歸流來得是匆促了一些,朝廷強勢威逼,確實會帶來諸多問題。但你要記住,解決頑疾的時機稍縱即逝,這和戰場一樣。若錯過這次機會,繼續羈縻湖廣、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川蜀等地土司,他日再想改土歸流,所面對的阻力將遠勝今日!」
「如今武強,兵勢威猛,將士征戰熱血未退,尚有血勇之氣可威懾解決土司。若安穩個十年、二十年,朝廷沒有大戰,武弱將成為不可忽視之事,文教興盛會讓文臣力量過於強大,到那時候,文臣推崇以和為貴,對外以和,朝廷想動用武力會有諸多阻力。」
朱文奎看清楚了局勢,明白過來:「父皇的意思是頑疾當一次根治,不宜一直存在下去。湖廣的事定了,這裡還有一份四川布政使司的文書,請求將川鹽外運,以解決當地鹽多問題。」
川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顯眼。
但隨著井鹽在四川不斷開採,這些年來規模上得到了空前增加,這就讓川鹽產量大增。
因鹽是朝廷專賣,受朝廷管控,哪裡的鹽運到哪裡賣是有區域劃分的,兩淮的鹽不能運到廣東去
,兩浙的鹽不能運到北平去賣,同樣川鹽的範圍,也只侷限於四川、雲南等地,區域有限。
將川鹽外運,不僅關係著四川一地,還關係著其他地區的利益分配,無數灶戶的利益,這確實不是一件能輕易做出決策的事。
朱允炆想了想,對朱文奎說:「讓兩浙鹽場、兩淮鹽場官吏商議此事,若他們願意川鹽出川,那就給四川布政使司回應,若不願,那就讓川鹽北輸草原。」
朱文奎豁然開朗。
大明各行省的鹽銷路已確定,各地估計不願讓川鹽捲入進來。但草原之上還有瓦剌人,還有一批韃靼婦孺老弱,他們也是需要吃鹽的,川鹽完全可以向北輸送,四川至西安的路是有的,再向北一些出長城也沒問題。
這樣一來,川鹽商人將會對自大同出關的晉商構成競爭
。
朱文奎稟告道:「還有一件事,朝廷正在商討抑制土地兼併,重新清丈土地,並限制大戶田產數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畝交易開始變得頻繁,有轉移田畝之嫌,有官員上書,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兩年,以確保將大戶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畝完全收回朝廷。」
朱允炆問道:「內閣如何說?」
朱文奎找出文書,遞了過去:「解閣認為禁田畝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併。楊閣認為可以放出禁田畝交易的風聲,但並不發文書命令,藉此機會讓大戶實現大量土地的分
割與轉移。後續地方重新造冊田契,承認田契持有人對田畝無可爭議的所有權,讓大戶再難無法收回這部分田畝。」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楊士奇還真是老謀深算,就按他的辦吧。朕登基之初,藉著太祖的血腥之風可以亂來,可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地方上又出現了不少大戶,這次涉及太廣,可以讓他們著急,但不能讓他們跳牆。」
朱文奎見朱允炆批了文書,很是敬佩。
自己的父皇似乎一直都如此果決,對待各種朝政剖決如流。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做到這一步,駕輕就熟地處理政務。
大明的國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書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
面對這些政務,朱允炆更多選擇了退居二線,讓朱文奎、內閣、六部負責,自己主抓軍務,甚至連遷都如此大的事,都是朱文奎在操持。
不過朱文奎現在輕鬆多了,東宮官楊溥、胡濙等人都回來了,有這些人分憂,朱文奎在辦理政務上更得心應手。
大封賞之後,朝廷中又出現了一批公侯伯爵。
張輔因為抗倭援朝的軍功,正式晉升英國公。
袁嶽因為平定兀良哈叛亂,從忠勇伯晉升為忠勇侯。
平安因為多年訓練有道,拱衛北方邊疆有功,加之在忽蘭忽失溫時表現英勇,一躍成為鎮北侯。
譚淵、劉啟夏、段雲、徐凱、史阿爾斯郎等人升侯爵,薛祿、瞿陶、高忠光、周大志、拉克申等人升
伯爵……
鐵鉉入內閣,楊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書升兵部右侍郎,楊烽火成了五軍都督府大督官,徐欽調東宮,擔任太子少保……
除此之外,按軍功升遷者合四千餘人,其他皆給賞賜。令人驚訝的是,大封賞之中並沒有徐輝祖、朱棣兩人的名字。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